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红河州专场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07-08 10:00:00   【字体:

蔡祥荣:

感谢姚书记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千年哈尼梯田是红河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了解到,红河州推广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多收”。请问,红河州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做足产业扶贫文章,主要成效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红河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红河州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龙刚回答记者提问

红河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红河州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龙刚:

谢谢中国日报记者的提问,也感谢记者朋友们对哈尼梯田的关注。今年是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的第七个年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哈尼梯田,在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提到哈尼梯田,对梯田保护和农耕文化传承寄予厚望。近年来,红河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4个深度贫困县推广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17万亩,带动2.1万户贫困群众增收,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当地群众高兴地说,“守着梯田能致富”。

梯田原来单一种植红米,每亩产值只有2000元左右。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在秧苗下田以后,按照时间节点养鱼、养鸭,“一水多用”的梯田实现了“一田多收”。经测产,梯田每亩产鱼40公斤,产值2000元;亩产鸭蛋1900枚,产值3800元。同样是一亩田,产值由单一种植红米提高到8000元以上。农业部韩长赋部长现场调研后称赞说,“这件事做的好,做的实,一举多得,应坚持不懈抓下去,把哈尼梯田打造成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板。”

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是我州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群众增收的缩影。产业扶贫中我们注重抓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抓投入。今年上半年,投入产业扶贫的财政资金是16.42亿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总数的43.7%。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38.5亿元,惠及贫困户6.79万户。

二是育主体。按照“内培外引”的方式,先后引进山东金锣、浙江海亮、联想佳沃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乍甸乳业、呼山众创、云河药业等一批本土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对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全覆盖。

三是创品牌。适度规模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品牌创建。全州325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191个农产品获有机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37万亩。“蒙生”石榴等5个产品获云南“十大名品”称号。泸西明康汇公司基地里的生鲜蔬菜送到杭州,装进了G20峰会的“菜篮子”。

四是促销售。红河州“大抓电商”,7个贫困县全部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全州建成村淘服务站134个,电商企业683户,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96.97亿元,排名全省第三位,其中上行销售额21亿元,同比增长24.5%。淘宝、京东、有赞等20多家网络热销梯田红米,元阳梯田云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梯田红米插上电商的翅膀,订单最多的一天达到2.5万单合计136吨。另一方面,借助“云品入沪”“云品入京”等帮扶机制推进产销对接,全州2019年农产品外销实现销售额达146.73亿元。金平“诺玛飞鸡”闯进上海大市场,2019年销售突破800万元。

以上是关于红河州产业扶贫措施和绩效的简要介绍,谢谢各位记者,欢迎大家光临红河。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红河州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谢谢!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波回答记者提问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波: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批。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推进落实。“十三五”时期,国家下达红河州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任务75806人,居全省第5位,搬迁人口占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29%。全州实施集中安置点377个(扣除跨年度实施同一安置点31个,实际实施346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竣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153户75806人已全部搬迁入住;易地扶贫搬迁一批的“两不愁三保障”已基本解决。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红河州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对这75806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行强有力的后续扶持,确保他们能够“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一是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家园。根据《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指南》,因地制宜制定出台“稳得住”方案,从产权证办理、户籍迁移、物业管理、教育、医疗、社区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切实维护好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按照“就近就便”“缺什么补什么”以及“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原则,扎实推进部分安置点的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一水两污、活动场所、便民超市等一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州安置点已建成幼儿园16个、学校22个、卫生室34个、活动室284个、便民超市92个、文化广场181个、村史室(墙)307个、篮球场123个、公厕461个,其余依托迁入地配套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二是做实产业就业,实现稳定脱贫。聚焦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同步制定产业发展和就业计划,细化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具体家庭,“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真正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确保每个安置点至少有一项主导产业辐射带动,每个安置点至少建成一个扶贫车间,搬迁户至少加入一个经济合作组织。盘活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确保搬迁对象至少有一份稳定的权益收益。目前,全州有主导产业带动的安置点已经达到了328个,设立扶贫车间86个吸纳搬迁人口1559人。就业帮扶精准到户到人,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至少接受一次技能培训,并掌握一项技能;有劳动能力但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的家庭,至少有一个公益性岗位进行覆盖;确保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实现就业。今年以来,全州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培训13879人次,实现就业创业31412人,开发公益岗位1636人。

三是强化党建引领,唱响时代新风。当搬迁群众离开了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于他们而言,面临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是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改变。在稳岗就业、生产生活、邻里相处等方面都会遇到一些需要及时处理的难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层组织去帮助解决。截至目前,全州在安置点组建基层党组织346个、自治互助组织429个,实现了基层组织的全覆盖;制定村规民约346个,推选楼栋长575名,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进一步做好培育核心价值、强化感恩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制定村规民约、培养良好习惯、开展安全培训、丰富活动载体、关爱特殊群体、创建文明家庭、弘扬优秀传统10项具体工作,帮助群众快适应、快融入。截至目前,全州组织安置点开展新生活习惯和安全知识培训4.5万人次、创建文明家庭2198户,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谢谢!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刚才姚书记在新闻发布中介绍道,红河州蒙自市西北勒乡人民发挥苦干实干、勇于创新、互帮互助的精神,“石头缝里刨穷根”。今天,西北勒乡来了位致富带头人,请介绍一下西北勒这几年的变化?谢谢!

 

蒙自市山里红苹果产销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王继和回答记者提问

蒙自市山里红苹果产销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 王继和: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是蒙自市西北勒乡山里红苹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土生土长的西北勒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讲一讲“石头缝里刨穷根”的故事和这些年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西北勒以前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穷在严重缺水、交通不便,穷在没有产业、思想落后。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比例达76%,全乡范围内没有一处溪流水源,放眼皆石头、地无三尺平,喝水靠收集雨水、庄稼收成靠天吃饭,严重制约家乡人民脱贫致富。2014年,全乡贫困发生率高达94%,村子里全是土坯房、茅草房,“西北勒”几乎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大部分家里没有水洗澡,没有钱买家具,乡里的男人讨媳妇都困难。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对西北勒乡脱贫工作十分关心,由州委姚国华书记挂钩联系西北勒乡,多次带队深入乡里和老百姓家里调研指导工作,嘱咐我们“有行动总会有改变”。几年来,在蒙自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西北勒乡党委、政府带着大家发扬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的“石头缝里刨穷根”精神,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家乡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了。以前,乡里很多村民安于现状、好吃懒做,晒着太阳,等着政府帮助,有的一大早就喝得醉醺醺的,也不去干农活,觉得大家都一样,穷点没什么丢脸的,看不到村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脱贫攻坚以来,通过乡上的干部反反复复给群众开会,一个个挂包干部苦口婆心给每一户贫困户做思想工作,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想尽一切办法发动贫困群众,激发脱贫动力,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识。慢慢的,老乡们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与其苦熬,不如苦干,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才是出路。乡亲们便行动起来,互帮互助建新房,投工投劳拉水管、修产业路,外出务工、栽烤烟、种苹果、贷款养起了新品种的肉牛。现在,大家成天都在果园里、牛圈里、工厂里忙得热火朝天。

二是“老大难”问题彻底解决了。用水难、行路难一直是西北勒发展的最大难题。脱贫攻坚以来,党委、政府投入近2亿元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扩建提升通乡公路,大大缩短了到市区的车程,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成乡村公路数十条,每个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每个果园都通了产业路,实现了从原来的无路可走到现在村村通硬化路的历史性转变。又投入上亿元实施了提水工程,现在西北勒山上随处可见水池、管道,“百年水困”难题得到根本解决,全乡29个自然村近万人全部喝上了干净的水,“西北勒人一生只洗3次澡”的笑话成为历史。种苹果再也不愁水了,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是群众腰包越来越鼓了。以前,玉米、地谷是主要农作物,常年广种薄收,没有支柱产业。脱贫攻坚以来,党委、政府引进万寿菊加工厂,发展订单式种植万寿菊,大力扶持“明白人、带头人”带动群众发展苹果产业,发展烤烟连片种植,群众的收入增加很多,我家亲戚收入多的每年有十多万,最少的也有五六万。特别是苹果产业,在党委、政府的扶持、推广下发展得很好,通过补助农户苹果苗、培训种植技术,实施石漠化治理项目等措施,共发展苹果5万多亩。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们的蒙自市山里红苹果产销专业合作社也逐步发展壮大,带动了更多农户通过种植苹果增收,现在有社员527户,带动农户1000余户。2019年,我们合作社的苹果销售达到了7000多万。政府还帮助我们成立了“西北勒苹果协会”来规范苹果市场,借助红河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体验中心和电商销售平台,打造“山里红”“金苹果”品牌,申报蒙自西北勒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西北勒苹果已经成为红河州一个著名品牌。

今年,蒙自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西北勒“苹果小镇”的计划,我积极响应号召,启动千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项目,乡党委、政府再次给予我极大的扶持,采取“政府+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建档立卡户+基地”产业共建扶贫模式,由乡政府投入60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路、水等基础设施,作为村集体的股本。同时,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50亩的苹果电商冷链物流中心,我们对西北勒苹果产业更有信心了。在西北勒、在蒙自市、在红河州,像我一样通过党委、政府扶持发展壮大的“明白人”“带头人”还有很多,正是各级政府不遗余力的扶持,给了我们脱贫致富信心和勇气。

现在的西北勒,漫山遍野都是苹果园,到处是崭新的村子、干净的院子和老百姓的笑脸,西北勒苹果远近闻名,引得各方游客慕名而来,西北勒彻底甩掉了“贫穷、落后”的标签,乡亲们过上了美好生活。

再过一个月,我们西北勒的苹果就开始熟了,欢迎大家到时候来西北勒摘苹果。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