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2020年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1-01-28 10:00:00   【字体:

彭斌:

感谢姜副主任的发布。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单位。

人民日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人社厅的领导。去年,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采取了一些比较有力的举措,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请问今年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创业的,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南省加大了扶持力度,接下来这些比较好的政策会不会再持续?有没有新的政策发布?谢谢!

石丽康:

谢谢这位媒体记者的提问。

刚才,给各位介绍当中提到“保就业、稳就业”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和重要政治任务。如何稳定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实现稳定就业、促进增收,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稳定,实现“十四五”圆满开局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政府的10件惠民实事仍然把“稳就业”工作放在了10件惠民实事之首,明确了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5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总量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今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有所缓和,但在局部地区也有点状爆发的情况,当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多年来就业工作的良好基础,有社会各界、各部门的鼎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稳定全省就业局势,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将具体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

第一,开展好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我们将紧紧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黄金时期和农民工返乡、返岗的关键节点,重点开展5项活动:一是开展务工情况大排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手段,对目前全省1515万务工人员的数据情况进行再次摸排。二是开展岗位信息大推送。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岗位推送。三是开展就业政策大宣传。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政策解读和宣传,对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全面排查,确保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四是开展省外稳岗大走访。元旦以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先后派出四个工作组,在全系统内部组织人社工作队到“长三江”“珠三角”进行稳就业、稳岗位工作,一方面了解务工群众工作生活情况,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引导,尽可能的把在外务工人员稳在当地、稳在企业。五是开展转移就业大输送。持续加强与我省主要劳务协作地区人社部门对接,联合再开展一轮“点对点”转移输送活动。通过五个方面的工作,把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掀起新高潮、抓出新成效。

第二,聚焦两个重点。一是省外转移就业。按照王予波代省长“稳总量、调结构、提质量、促增收”要求,把省外转移就业作为就业服务和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地把广大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以实现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就业收入逐步增加的目标。让广大云南农村劳动力能够走出去、见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二是脱贫人口转移就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同时,加大对脱贫人口的关注,做到应转尽转、能转快转,通过转移就业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三,夯实三个基础。一是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基础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了“六稳”“六保”之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2021年,我们将继续执行这些稳就业、保就业的政策。三是充分发挥驻外劳务工作站作用。通过劳务工作站引导更多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到省外转移就业,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人社服务保障。

第四,抓好四项机制的落实。一是抓好联动机制。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牵头部门责任,主动对接卫健、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同时,调动全省人社力量,统筹推进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二是抓好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抓好中央关于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有关要求的落实,加强对接,把机制落实到各个层面,全面夯实协作基础、提升协作规模。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让劳动者自主选择就业、自主安排就业,积极引导中介机构和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激发转移就业的市场活力。四是抓好余缺调剂机制。在省内和省外建立劳动力余缺调剂机制,帮助有失业风险和转岗需求的外出务工人员及时转岗就业。

关于第二个问题。今年,我们仍然安排了100亿以上的创业担保资金,用于扶持创业工作,制定了扶持8万人创业的工作目标。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将继续执行,并不断完善。我们将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个人参与”的模式,努力营造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来推动高质量就业。

谢谢大家!

新华网记者:

去年,云南省将普通高中建设项目纳入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请问进展情况如何?对云南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有什么成效?谢谢!

曾继贤: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省教育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补齐高中阶段办学条件短板,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以优异的成绩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

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全省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我省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是省委、省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补齐高中阶段教育短板,完成“十三五”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目标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对全省高中教育建设问题作出批示。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将普通高中项目作为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普惠性的惠民工程,按照“一件实事,一套制度,一班人马,一本台账、一抓到底”的管理要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建设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围绕目标任务,理清思路,全力推动,确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快速高效推进。省教育厅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效益”的原则,规划新建改扩建的133所普通高中学校,其中,85所学校采取省级打捆EPC总承包方式建设,高效推进普通高中建设项目。现共施工新增校舍365.6万平方米,占规划任务面积的101.5%;解决了全省高中阶段21.6万个学位缺口问题,圆满完成全省普通高中项目建设任务。

三是工作成效明显。2020年9月,全省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逐步投入使用,保障了全省高中招生任务,2020年,全省共完成普通高中招生约38万人,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可达90%以上。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简报以《云南举全省之力推进普通高中普及攻坚》为题,总结介绍了我省开展普通高中建设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充分肯定了我省加快高中建设、大幅增加学位供给所取得的成绩。

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中,既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又有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请问省民族宗教委领导,这二者在具体实施中是如何定位的?谢谢!

李正洪: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媒体对云南民族文化的高度关心。云南是全国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绚丽多姿。为科学、系统地做好我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我们从“抢救保护”和“精品打造”两个层面进行项目设置,全面抢救保护优秀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代表性文化精品,全方位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是以“抢救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抢救保护项目侧重于对全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保护传承,对濒临消亡、流失、断层的民族优秀文化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具有覆盖面广、文化类型多、向基层倾斜的特点。自2010年实施以来,已投入资金1.96亿元,共实施了1684个项目,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培训、交流展示和出版研究等方式,使大量珍贵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和延续。

二是以“精品打造”促进民族文化创新交融。文化精品项目是在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抢救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重点扶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效益突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精品,力求以示范引领、示范带动,促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2011年实施以来,已投入资金1.5亿元,共实施了359个项目,打造和提升了一批反映我省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出版物、影视剧、纪录片、舞台剧、手工艺作品等文化精品,有效推动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交融。

三是互促共融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立足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性、基础性、系统性保护,丰富了中华文化基因库,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在此基础上,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力求以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二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点面结合,互促互进,是我省“十三五”期间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着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将产生积极作用。

谢谢大家!

云南网记者:

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共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67个,国家级示范区20个。请问,我省慢性病防控工作现状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姜旭:

感谢云南网记者的提问。据统计,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我省居民总死亡人数的82%,每年致死27万人左右。省委、省政府对慢性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以慢性病的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慢性病医防融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我们坚持做好三件事:

一是高位推动。近五年,累计投入1.7亿元专项经费,用于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并出台了多项针对慢性病防控的指导性文件,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个慢性病的行动方案纳入健康云南行动。

二是在全省开展死因和肿瘤登记报告工作,在试点地区开展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病危险因素监测,摸清我省主要慢性病发生和死亡情况,开展深入的数据分析。以分析结果为指引,决定钱往哪里投,劲往何处使。

三是提供免费的心脏病、脑卒中、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筛查服务。因为遗传、生活方式差异,部分人患慢性病的风险较高,甚至患了慢性病却不知晓。通过政府提供的筛查服务,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其死亡风险。目前,我们已为数百万人提供了相关服务。

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2年全省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从2018年的18.7%降低至15.9%。我们将从开展广泛的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病防控能力、提高慢性病医疗保障水平等方面齐发力,切实降低慢性病对我省居民的健康影响。谢谢!

云南老年报记者:

为完成好惠老阳光工程,请问,省民政厅作为主办单位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另外,十九届五中全会已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云南省在“十四五”期间有什么举措?谢谢!

马斌: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民政厅作为惠老阳光工程的组织者,我们主要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确保惠老阳光工程有序推进。

一是加强政策创制,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今年,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内容已经连续第10年纳入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了。继2019年底出台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后,2020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转发民政部《养老服务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2020年,全年累计投入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超过6亿元,有力地支持各州市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三是加快设施建设,省民政厅多次召开党组会、厅长办公会,研究云南惠老阳光工程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制定工作措施,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督促各地克服疫情影响,按时按质完成各项目建设。

2021年,省民政厅将重点加强具备失能照护能力的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养老助餐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消防、食品等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坚决守住养老机构安全底线。

关于十九届五中全会已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问题,“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我省人口发展形势和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与省情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养老服务“十四五”专项规划为载体,加快构建养老服务的“四梁八柱”。

一是着力构建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相衔接、覆盖多元主体的制度支撑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定价机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公用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完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和各项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发展。

二是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强化医养结合,建立从居家到社区机构、从养老服务机构到医疗机构衔接顺畅、整合统一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养老照护能力。

三是着力构建以养老保险和福利补贴为基础,护理保险为补充,普惠金融产品充分发展的养老服务支付体系,加强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服务补贴等补贴政策整合,提高补贴标准和补贴精准度、有效性,提高养老服务支付能力。

四是着力构建以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引导培育养老服务组织,完善养老服务行业信用管理体系。

五是着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公正统一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规范评估流程和运行模式,提高评估结果处理和反馈效率。

再次感谢您对养老服务的关心、关注,谢谢!

中国建设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想提给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领导,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请问,有哪些特色和亮点让城市更宜居、百姓更舒心?第二个问题,据了解,到“十四五”末,未来五年中全省还将有6653个老旧小区55万户改造任务,请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进?谢谢!

柳明林:

谢谢媒体朋友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关注。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的特色和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实施了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消防、生活垃圾分类、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对原来没有设置雨污分流的小区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特别是对小区地下雨污分流的“毛细血管”进行了梳理,为城市的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整治从源头上进行了改造,解决了部分老旧小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问题。

第二,依据规划拆除了相邻的违法违章建筑和周边围墙,整治小区及周边的绿化、道路等环境,改造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停车场等,缓解了部分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

第三,重点对空中的视角进行改造,也就是我们说的风貌整治。一个城市美不美?城市的风貌起到关键性作用,而我们老旧小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风貌凌乱、破碎或者与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色调不协调的问题,在这次老旧小区改造当中我们进行了系统的风貌调整。同时,对“蜘蛛网”的问题实行了入地入廊的改造,着力解决“牛皮癣”等视觉污染问题,实现小区旧貌换新颜,空中视角达到了美观。

第四,对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解决了老旧小区“空中老人”也就是住在四层以上老人出行难的问题。

第五,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这些区位的房子得到了升值,因为环境美了、环境的空间布局合理了,停车难的问题解决了,污水横流的问题解决了,所以很多老旧小区改造以后,房价的升值空间就增大了。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竣工的小区基本上房子都增值了,这也增强了老旧小区居民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关于第二个问题,“十四五”期间,我们规划了6653个老旧小区55万户的改造任务,云南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里面有10项重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那么多老旧小区改造在未来“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开展一些什么工作呢?

一是实现连片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不是单一的就小区改造而改造,而是整片开发与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个项目作为引擎,推动整个城市更新改造。

二是加强对各州市的跟进指导督促检查力度。我们对每个小区的改造都要求落实改造方案和投资完成情况,作为省级部门首先要抓的是政策执行问题,其中技术标准的贯彻、改造的流程和内容是不是在我们的改造方案里面,我们将加大指导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改造后的老旧小区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

三是强化技术标准,省住建厅已经出台了老旧小区改造的技术标准,按照“保基础、抓提升、促完善”的思路顺应群众期盼、尊重群众意愿,完善老旧小区市政配套设施,重点解决影响居民安全和居住功能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改观小区面貌、改善房屋功能、改造基础设施、改优居住环境,达到节约投资、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是做好项目的储备。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引擎,拉动整个城市更新项目储备,最终实现整个建成区的城市美,把山水林田湖植入城市更新的老旧小区改造里面。

五是强化管理。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各州(市)同步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参与小区管理的联席会议机制,协商确定改造后小区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及居民议事规则,共同维护改造成果,也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概念“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共同实现老旧小区改造后的运营、维护、管理。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

请问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既是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之一,又是交通扶贫的重要内容,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在交通扶贫及“四好农村路”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谢谢!

王萍:

“十三五”以来,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始终坚持发挥交通运输在脱贫攻坚中的先导作用,推动政策、资金、项目更多向贫困地区倾斜。全省累计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0.5万公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邮、具备条件建制村100%通客车的交通扶贫“三通”兜底性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199座溜索改桥建设,占全国总规模的61%;在国家特殊政策关心支持下,优先实施2.5万公里“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及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彻底改变,为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告别“出行难”、走上“致富路”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2020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抓好惠民实事落实工作。按照“定任务、定责任处室、定责任领导、定工作要求、定落实时限”的五定要求,全面加强对“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的跟踪督查,责任处室按期反馈工作任务进展情况,确保项目按期按质完成。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要求,以示范引领带动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昌宁、华宁、镇雄、泸西、陆良、鹤庆、香格里拉7个县(市)列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石林、思茅等15个县(市、区)列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目标,出台了《云南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路长制”。采取“公路养护+精准扶贫”模式,2020年,全省共吸纳约3.4万名农民群众从事公路养护的护路员工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2万名),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取得的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推动实施“四好农村路”+产业、旅游、扶贫等发展新方式,有力带动了地方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一批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谢谢!

都市时报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我省在旅游“厕所革命”方面体现人性化措施,这些措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特点?谢谢!

孙炯:

很高兴给大家介绍一下云南旅游厕所的人性化特点。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实际上是云南旅游革命和城市、景区、乡村、公共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旅游者旅游品质、生活品质和城市居住品质的重要基础。云南旅游厕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智慧化。云南旅游厕所的智慧化在全国来讲是比较有特点和先进的,比如,云南有很多景区位于高海拔的地区,对于生活在海拔比较低的旅游者来讲,如厕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在高海拔的旅游厕所中我们做了一些智慧化改造,旅游厕所能显示空间的温度、湿度以及海拔高度,为了保证游客在如厕过程中发生意外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救助,设置了20分钟的管理提醒功能,这些智慧化功能建设效果非常好。目前,我们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已经接入1081座旅游景区智慧厕所,旅游厕所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体现云南地域特色,也就是民族性化特点。各州市都能结合本地域、本民族的特点和文化特色,规划建设旅游厕所。比如,西双版纳、迪庆能够把旅游厕所的规划、设计和装修既体现安全、清洁、高效的服务功能,又能够体现热带、傣族文化和高原景色、藏族文化,并把旅游厕所与山形地貌、周边景观融为一体,既不突兀、又显得有品味;既不太亮眼,又显出特色。给旅游者在如厕过程中既方便又能够加深对当地文化和旅游的认知,确实把旅游厕所作为一个宣传云南的窗口。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厕所质量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制定实施了《云南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和《云南省乡村旅游厕所建设指南》,并加大了明察暗访工作力度,全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情况较好。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下,围绕着国家步道、全省环湖绿道和漫游徒步旅游步道,我们建设了一批旅游厕所,通过“旅游厕所+驿栈”“旅游厕所+商场”等模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配套性,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旅游厕所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管理和维护,这样才能保证旅游厕所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谢谢记者朋友们!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农村“厕所革命”既是2020年的10件惠民实事之一,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2020年是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请问,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我省跟三年前相比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左荣贵:

谢谢您对农村“厕所革命”的关注。与三年前相比,的确是有很大的变化。首先,在户用厕所的覆盖率方面,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以前,全省农村的无害化卫生户厕的数量为250万座左右,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约为25%。2018-2020年的三年间,我们通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一共新(改)建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39.37万座,截至2020年底,全省的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已经达到了57.49%,比三年前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其次,在农村无害化卫生公厕覆盖方面,2018年以前,我省行政村所在地已经基本都建有1座以上公共厕所,但是这些公厕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的旱厕,三年来,我们针对行政村的公厕进行提升改造,共新(改)建完成11194座无害化卫生公厕,现在全省行政村均达到了1座及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

中国网记者: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实施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请介绍一下行动的具体内容和进展情况。谢谢!

姜旭:

感谢中国网记者对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县级中医医院与县人民医院都是为县域内老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针对全国县级中医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印发了《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试行)》和《推荐标准(试行)》,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在推进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体制达标工作的基础上同步启动实施了县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并结合云南实际制定了云南省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介于国家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之间)。计划用三年时间(2020-2022年),全面提升云南91所县级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行动主要聚焦医院临床科室设置不全、设备配备不足、医疗能力不强、人才队伍不合理的4项短板,结合当地的疾病谱和中医传统优势特色,通过健全科室设置、加强医疗设备的配备、引进新的诊疗技术、加强医院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院内就医流程等多项措施,加快提升县级中医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就地能够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对照国家和省的标准要求,通过前期的达标建设和等级医院创建、特色专科建设、人才引进和进修学习、诊疗新技术引进等多项举措,2020年,我省第一批39所县级中医医院顺利通过省级评审验收,达到了建设标准要求。据统计,39所医院院均临床科室增加到11个,最多的医院临床科室设置达到了17个;诊疗设备种类增加了28.57%,规范开展诊治病种数增加了6.98%,以中医药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增加了9.4%,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有了较大提升。今年和明年,我们将按照既定的计划,加大力度推动其他52所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力争实现全面达标。

谢谢!

人民网记者: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正在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配备工程,请省卫生健康委具体介绍一下云南省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配备工程落实情况。谢谢!

姜旭:

感谢人民网记者的提问。据有关资料,近年来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4万人,居全球之首。同时,据统计资料显示,心脏骤停的最佳抢救时间是4-6分钟,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同时使用AED,存活率大于90%,4分钟内抢救,存活率为60%,超过10分钟抢救,存活率低于10%。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是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救命神器”,可以在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时发挥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减少心源性猝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为目标,提出在全省实施“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配备工程”,并将其列为2020年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之一。从去年开始,在交通站点、高校、政务中心等7类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安装了4800台AED;培训设备安装点周边人员4.8万名,使其掌握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技能;大力开展宣传,增强公众医疗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人人学心脏急救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截至2020年底,全省在昆明、玉溪、曲靖等州市累计安装1329台AED设备。

此次,我省安装的AED外观十分显眼,整个外箱为橙色,并且标注了使用说明。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打开柜门即可取用。公众使用AED也只有简单的4个步骤:开机—连接—放电—除颤,全程还有语音提示操作,简单几步,人人都可以掌握。

借此机会,我们倡议:每位公民积极参加心肺复苏技能和AED使用培训,在关键时刻,可以帮助别人挽救生命。谢谢!

彭斌: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各位记者朋友,10件惠民实事是省委、省政府全力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部署,是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不断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决策,也是事关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好事。希望各媒体围绕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深挖掘,树典型,充分利用各平台开展生动丰富、有感染力的宣传,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