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新闻发布会

来源:   2021-05-22 10:00:00   【字体:

发布会现场

5月22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202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你我有份”。为纪念“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相关领导向新闻媒体发布生物多样性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云南种业发展情况和林业植物新品种培育及保护工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普利锋先生;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俊先生;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张穆先生;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永平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和云南省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还有省人大环资工委、省政协人资环委、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省民族宗教委、COP15云南省筹备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及西南林业大学的相关负责同志,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四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普利锋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普利锋发布新闻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普利锋: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5月22日,是联合国为庆祝1992年5月22日内罗毕会议最后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而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大家都知道,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召开,这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次盛会,也是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一次难得机会。

为迎接COP15大会的召开,近期,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以及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支持下,收集整理了自1992年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发现于云南的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形成了《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

今天,我们在此发布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调查研究成果以及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工作开展情况,以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独特魅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同时也是助力即将召开的COP15大会。

下面,我发布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相关背景情况介绍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接中南半岛,是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且倍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汇地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许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省内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在南北相距近1000千米的范围内,涵盖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北温带)7种气候类型。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立体的气候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使云南成为发现新种的高度集中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吴征镒、蔡希陶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云南积累了大量的物种调查数据,先后出版了《云南植物志》《云南鸟类志》等系列专著;省生态环境厅也牵头发布了《云南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等成果,这些工作都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科学调查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新物种、新记录种也不断被发现,有记录的云南生物物种数量持续增加。仅2020年,就在云南发现新物种、新记录种256种,如,大围山梧桐、文山马兜铃、勐海灌树蛙等。2021年刚过去的四个月,又发现了50余个动植物新种。海量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红生物”,云南生物多样性关注度持续升温。

新物种的孕育要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和自然选择才能形成,发现、分类和描述新物种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据相关报道,目前,地球上可能有500万-1亿种生物,但至今科学家们尚无确切数据。发现新种,不仅能增加我们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且在物种还没有灭绝的时候知道地球上存在这个物种,对实施物种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云南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名录基本情况

新物种是指在科学工作中首次发现并描述命名的、未被科学认知、经合格发表的物种;新记录种是已知物种的地理新分布记录。此次发布的《名录》按照收录模式标本及引证标本为云南省境内的野生生物类群(不含外来种、归化种)原则,整理了大型真菌、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11个野生生物类群的新物种、新记录种。

经统计,1992年至2020年,云南省境内累计发现3718种新种,其中,新物种2519种、新记录种1199种。包含大型真菌570种(其中新物种520种,新记录种50种)、地衣802种(其中新物种114种,新记录种688种)、苔藓56种、蕨类183种(其中新物种154种,新记录种29种)、裸子植物15种、被子植物1703种(其中新物种1419种,新记录种284种)、鱼类215种(其中新物种167种,新记录种48种)、两栖类52种(其中新物种29种,新记录种23种)、爬行类31种(其中新物种28种,新记录种3种)、鸟类60种(均为新记录种)、哺乳类31种(其中新物种8种,新亚种9种,新记录种14种)。

从分布区域看,怒江州的贡山县和西双版纳州的勐腊县是新物种、新记录种的集中分布区,滇中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相对薄弱,如,新属希陶木属2017年才被发现和命名发表;从发现时间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近10年是新物种、新记录种发现的高峰期,其中,2016年、2020年发现的新物种数均超过200种。

云南是孕育生命的沃土,是当之无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近30年来,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新物种发现于云南,是全国发现新物种最多的省份。此次整理的《名录》成果反映了中国,特别是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我省“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及世界物种起源、分化中心的生物多样性独特地位;为进一步加强物种保护、指导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为适时更新云南生物物种名录、生物物种红色名录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丰富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对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三、推进云南生物多样性工作迈向新阶段

生物多样性属于云南,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加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利益和区域生态安全。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署,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放在突出位置,作为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重要内容。通过实践,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体系,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

在新起点、新阶段,为推进生物多样性工作迈向新台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为目标,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导向,着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高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效能,争取到2025年,典型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率达90%。

我们计划抓好落实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定物种资源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条例或管理办法;研究出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政策;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绩效考评机制。

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组织实施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及离体保存网络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和评估,组织实施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和人工繁育,发掘、整理、传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外来物种管控,建设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库,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聚焦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围绕高原特色农产品、大健康、绿色旅游、生物制药等产业,探索新模式、新业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云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生态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四是提升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等重点领域监管,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危害生物多样性问题。

五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积极发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认识生物多样性、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人人议生多、人人爱生多、人人护生多、人人享生多”的浓厚社会氛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六是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及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交流与合作,在资源保护联防、生物廊道建设、自然保护区共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联防联控等方面,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交流,深度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建设。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的致辞中指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七彩云南,地球家园的璀璨明珠;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我们将坚持干在实处、久久为功,与大家携手共同守护国家生物多样性宝库,让更多“新发现”源于云南,让生物多样性之最美云南成为世界人民的“诗和远方”。

我就发布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宗霞:

感谢普利锋副厅长的发布。下面,请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俊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俊发布新闻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高俊:

尊敬的季院士、尊敬的杨书记,各位记者朋友们,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各家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感谢各家科研单位广大科研人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辛勤劳动。近年来,省科技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落实省委、省政府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云南的决策部署,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全省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供给,为推进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情况

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我省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组织实施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近700项,支持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约5.6亿元。项目研究领域涉及生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保存、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如:云南典型生态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变和保护研究、西南山地典型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哀牢山地区受损林地生态系统恢复与持续利用示范等项目研究解决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机理或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2000年-2020年,我省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42项。

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省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家(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双版纳大气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此外,还建有省重点实验室46家,省工程研究中心55家,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8家;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4家。这些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基础条件保障。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目前,全省13位“两院”院士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就有6位(张亚平院士、孙汉董院士、方精云院士、朱有勇院士、季维智院士、郝小江院士)。在全省37位科技领军人才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就有12位。此外,我省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培育了50个省创新团队,选拔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省技术创新人才363人。先后引进中科院方精云院士等28位高层次科技人才和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这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已成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头人和中坚力量。

在生物多样性对外科技合作方面。我省引进有关院士专家建成生物多样性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165个(院士工作站79个、专家工作站86个),工作领域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物育种、物种基因研究、珍稀物种保护等多个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围绕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省内8家科研单位参与国家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并承担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任务,对青藏高原多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科考,初步建成了青藏高原脊椎动物国家开放种质资源库,明确了藏东南—滇西北多圈层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和形成机制。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研究。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一)青蒿创造生命奇迹

20世纪60年代,全国超过60家科研机构及屠呦呦等约500名科研人员被委以重任,旨在研发一种新的抗疟疾药物,昆明制药厂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企业参与研发。1971年,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对老鼠和猴子疟疾的抑制率达到100%。1974年初,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发明了青蒿素溶剂提取法,解决了黄花蒿(青蒿俗称黄花蒿)资源和人工引种问题,并在云南边境恶性疟疾高发区开展临床试验并取得成功。2004年,昆药集团与中国军事科学院合作,成功研制出新一代复方抗疟药,成为全球第一家一次服药就可治愈的抗疟药品种。目前,其生产的复方蒿甲醚系列药剂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抗疟药,出口南美、非洲、南太平洋地区,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以千万的生命。

(二)《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吴征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领导和参与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及植物资源综合考察,发表和参与发表植物新分类群1700多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主编《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著作,完成了中国植物的编目工作。提出了“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分类体系。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为中国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吴钲镒院士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是由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研究员、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成果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主幕的全貌轮廓;探索了脊椎、真节肢螯肢和甲壳等动物的起源;为自上而下的爆发式理论模型提供了化石证据;提出了神经脊动物的概念;创建了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五个阶段的假说;诠释了寒武纪大爆发这一重大疑难科学问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

(四)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是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朱兆云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持续40年,行程80余万公里,凝聚了研究所几代科技人员的研发创新成果,摸清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现状,准确鉴定354科1534属401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研发创新药9个,其中,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创建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和技术

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创性地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标志性成果2000年在《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评价。近5年,累计推广1.6亿余亩,增产粮食100亿斤,农民增收50余亿元。近年来,该团队以元阳梯田传统水稻为例开展系列研究,逐渐阐明了元阳梯田传统水稻品种持久抗病机制,为病害生态化可持续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成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学技术研究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六)自主研发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全球首个针对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2015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全球首个用减毒株制备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技术的垄断,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实现了我国疫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2015年12月,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针对肠道病毒71型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的国家I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获批上市。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护儿童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建立雷特综合征猴模型

雷特综合征属于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导致男性胎儿在胚胎期流产,患病女孩在出生后6-18个月开始表现语言能力丧失、社交和认知障碍、运动能力异常等综合症状。2014年初,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等研究人员报道了利用靶向基因编辑方法成功编辑猴基因的研究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编辑灵长类MECP2基因,首次利用非人灵长类对雷特综合征从行为模式、病理发生及其机制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对未来更深入地开展雷特综合征发病机理研究和治疗将产生深刻影响。

上述这些振奋人心的成果凝聚了我省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也再现了科技创新支撑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成果。成果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一是围绕我省生态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我们将生态安全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科技创新作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重点工作。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落实细化科技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各项工作。

二是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以科技创新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为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科普工作。我们将通过科技活动周、科学大讲坛、科普讲解大赛、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组织开展与生态环保为重点内容的科普宣传。以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和宣传。

各位记者朋友们、各位来宾,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未来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也是“十四五”时期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一项重点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成功举办COP15大会为契机,我们将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科技创新,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共同守护好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为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努力。

我们相信,云南的生态环境将一天更比一天好。

谢谢大家!

宗霞:

感谢高俊副厅长的发布。下面,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张穆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张穆现场提问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 张穆: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根据安排,我代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向长期关心、关注、支持云南农业农村工作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云南种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历来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多年来,云南省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云南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明显提高。全省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保存量、保存种类均居全国前列;建成国家级特色资源圃7个、国家级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14个,认定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库)26个。全省保存畜禽遗传材料近5万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初步形成;72个畜禽资源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11个地方品种资源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47个畜禽遗传资源被确定为省级保护品种,建成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保种场或保护区,认定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24个。全省建成15个国家级、6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十三五”期间,开展各类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500余次,在省内6大水系、9大高原湖泊流域及17个大型水库投放淡水经济鱼类和珍稀濒危水生动物2.5亿尾。

二是品种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初步构建了全省农作物品种改良体系和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建成水稻、小麦、马铃薯、蔬菜、甘蔗、茶树、橡胶、花卉等国家作物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8个,植物新品种测试(云南)中心1个。自1992年以来,云南省选育并通过国家审定品种48个;云南省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2155个;云南省育种者申请并通过国家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涵盖13类作物553个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商品化率达到70%以上,中药材、甘蔗、茶叶、咖啡等优势特色作物品种繁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绿色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云南省自主培育了云南半细毛羊、大河乌猪、云岭牛、宣和猪、云上黑山羊等7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其中,云岭牛是中国第四个、南方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也是中国第一个三元杂交肉牛品种;云上黑山羊是中国第一个肉用黑山羊新品种;宣和猪是我国第一个火腿专用原料猪新品种。全省奶牛、生猪、肉羊、肉牛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88.6%、70%、31.5%,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云南省有记录的鱼类有629种,占全国淡水鱼种数的39.17%,其中,土著种596种,云南特有种255种。目前,已实现了86种土著鱼的人工驯养繁殖,10余种具有商品价值和产业推广价值;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是我省首个培育的水产新品种。

三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全省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48.6万亩,其中,杂交玉米制种面积16.84万亩,居西南省份第1位、全国第3位。杂交玉米、常规水稻供种量基本满足省内需求,杂交粳稻供种量自给率达100%,马铃薯供种自给率达80%。云南是全国亚热带、热带血缘杂交玉米品种的主要制种基地,是全国花椰菜、西兰花、不结球白菜、菜心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葱类主要制(繁)种基地;寻甸县、宣威市、景洪市等8个县(市)被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由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养殖场组成的种源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50%。全省水产苗种生产培育场站100余家,年生产苗种131亿尾;引进福瑞鲤、长丰鲢等十余种新品种,实现鲤、鲫优良新品种本地扩繁。

四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省获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有138家,年种子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2家。全省有种畜禽场271个,其中,种猪场174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个)、种牛场20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5个)、种羊场37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个)、种禽场32个(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和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各1个)、其他场(兔、蜂)8个。建设有水产苗种场(站)100余个,其中,省级原良种场20个。

五是种业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省、州、县种子管理机构基本健全,种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全省17家种子检验机构通过国家认定,初步形成县级、州市级和省级分工明确的种子检验认证体系。强化品种审定管理,完善品种试验审定体系,拓宽试验渠道,201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稻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玉米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小麦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大豆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试行)》。先后制定出台《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强化畜禽市场监管,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关键物种、重要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以上就是我省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谢谢大家!

宗霞:

感谢张穆一级巡视员的发布,下面,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永平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永平发布新闻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赵永平: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

感谢大家对林草事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云南省林业植物新品种培育和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

云南林草部门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鼓励林业科技创新,切实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培育保护,为云南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云南林草部门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6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7项,其中,核桃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被评为2018年度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国家林业植物新品种授权86件,与“十二五”相比增长了10.3%,累计授权205件;全省注册登记林业园艺植物新品种243件,与“十二五”相比增长了19.7%,累计注册登记606件。植物新品种涉及速生用材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林树种、竹藤、木本花卉、林下经济植物等领域。在工作中,我们突出了“五个着力”:

一、着力打造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全省共建立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林产品质检中心3个,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1个,省级创新平台1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国家林草新品种DUS测试站1个。

二、着力完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成重点种质资源库16个,收集乡土树种800余种、近万份,初步建成了云南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体系。收集核桃种质资源2005份,建成了全球保存深纹核桃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的基因库。建立了镇沅千家寨、双江勐库等13处野生茶树和古茶树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和保护点,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已成为中国大叶茶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基地和世界大叶茶树资源保存数量最多的资源圃。

三、着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省从事林业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3万人。“十三五”期间,全省林草系统认定云岭学者2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8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及培养对象6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3人,省创新团队2个。

四、着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推广林草新技术、新品种、良种197项,建设推广示范基地175个,示范面积6.09万亩,辐射带动58.57万亩,培育林业新品种苗木1亿多株。打造特色乡土树种苗木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呈贡、宜良、弥勒、大理等苗木交易集散地,加快新品种的转化使用,促进品种权的商业化实施运营。

五、着力强化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持续开展打击侵犯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制售假劣林木种苗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共查处侵犯林业植物新品种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案件31件,涉案金额52.79万元。同时,积极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新品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标签使用、品种识假辨假知识培训和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下一步,全省林草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大局,守好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态资源,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生态福祉,推动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林草植物新品种、新技术在国土绿化、生态修复、产业建设中示范推广应用,助力乡村振兴和森林云南建设。

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