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市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1-05-27 10:00:00   【字体:

蔡祥荣:

非常感谢程连元书记的发布。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

  

人民日报社记者现场提问

人民日报社记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考察时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请问昆明将如何更好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好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擦亮中国春城的金字招牌?

程连元:

感谢您的提问。我也很高兴能够借此机会把滇池治理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一个汇报。大家都知道,滇池是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首,是昆明的“母亲湖”。对滇池保护治理的情况,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高度关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滇池水质多为Ⅰ至Ⅱ类。60年代初,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开始下降,滇池水质为Ⅱ类。70年代初,“向滇池要粮”大举围湖造田,缩减了滇池水域和湖滨湿地,滇池水质下降为Ⅲ类。80年代,随着磷化工、冶炼、印染等企业的大量出现,以造纸、电镀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量污染物进入滇池,滇池水质下降为Ⅴ类。到90年代,滇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50年代淘米煮饭,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让每一个热爱昆明、关心昆明的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过去一段时期,滇池之所以受到严重污染,最关键的还是发展理念有偏差,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环保”的粗放型发展路子,是生产、生活污水长期无序排放导致的结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自“九五”以来,连续四个五年规划将滇池保护治理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规划。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云南,都来到滇池,对滇池治理提出了明确指示和具体要求。市委、市政府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坚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头等大事来抓,在推动“六大工程”有效落实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四个治滇”,即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工作思路和“六个转变”,即推动工作内涵由单纯治河治水向整体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治理升华、工作范围由河道单线作战向区域联合作战拓展、工作方式由事后末端处理向事前源头控制延伸、工作监督由单一监督向多重监督改进、保护治理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共治转化的工作要求,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滇池全湖水质从2015年的劣Ⅴ类好转为2020年的Ⅳ类。这其中,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首次由劣Ⅴ类上升为Ⅴ类,2018年由Ⅴ类上升为Ⅳ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2019年、2020年继续保持在Ⅳ类。与2015年相比,2020年滇池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好转为中度富营养,化学需氧量下降36.7%、总氮下降26.2%、总磷下降44.6%,主要污染物指标明显改善。今年1至4月,滇池全湖水质持续保持Ⅳ类。随着滇池水质改善,滇池生态加快恢复,各种陆生、水生、野生动植物、滇池土著鱼类越来越多,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加到139种,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加到303种,消失多年的海菜花、苦草等水生植物,以及金线鲃、滇池银白鱼等土著鱼类重新出现,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和白眉鸭、消失30多年的野生鸬鹚再现滇池。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滇池保护治理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滇池治理仍然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对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努力。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好滇池治理的政治责任,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要求、最有力的举措抓好滇池保护治理,让“高原明珠”早日重放光彩。

一是坚决扭转“环湖发展”的惯性。我们将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统筹人口、用地、空间、产业、生态等要素,科学确定城市的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按照“离湖布局、远湖发展”的思路,明确滇池流域发展的“天花板”,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突出流域内外用地统筹供给,引导用地向流域外倾斜,彻底转变“环湖布局、环湖开发”的发展格局。

二是坚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将始终把滇池保护作为头等大事、第一要事,算精算好滇池治理这本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破坏宜居宜业的春城品质,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指标一时的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透支子孙后代的民生福祉。自觉抵制因小失大、顾此失彼的事情,坚决摒弃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项目。正确处理好滇池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方法、新路子、新途径。

三是坚决推进系统治理工程。对滇池这种缺乏稳定补水水源、补给系数小和出水口少、换水周期又长的半封闭宽浅型湖泊而言,要想标本兼治,必须岸上岸下多头并进、水里水外双管齐下。我们将紧紧地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更加注重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和依法治滇,“退、减、调、治、管、截”多管齐下,推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新格局,实现滇池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让滇池成为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

四是坚决抓好突出问题整改。近年来,抓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已成为昆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滇池治理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018年以来,全市共查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违纪问题950余个,问责处理1360人。对于这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问题,我们将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深刻反思、立行立改,对滇池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领域、拉网式的彻底排查,动真碰硬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规范滇池保护治理,持续改善滇池生态环境质量,以实际行动和整改成效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五是坚决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抓好滇池保护治理,关键还是要靠法治。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滇池保护治理相关规划,科学编制《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尽快完善出台《昆明市环滇池空间形态与城市天际线控制规划》,抓紧编制《滇池保护规划》和《滇池流域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年)》。严格落实《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对涉河涉湖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处置,对破坏河湖的行为绝不手软,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滇池保护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们坚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滇池治理攻坚战必将取得全面胜利。

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现场提问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昆明市提出了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请问,昆明市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张斌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张斌:

这个问题我回答一下,感谢香港大公文汇记者的提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省委、省政府就推进昆明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新定位为: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城市人口达到10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进入万亿GDP俱乐部。到2035年,GDP达到2.7万亿元,力争建成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

提到昆明,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春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天蓝山青、春城无处不飞花,昆明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四季花彩的迷人风景享誉全球,2018年世界春城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3000年的文明史,有着西南联大、陆军讲武堂等可歌可泣的近代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此,“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两个定位是大自然和先辈给予我们的巨大财富,我们要继承好、发扬好。“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两个定位是昆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定位,切合昆明发展实际,也是我们要着重奋斗的目标。借此机会,和大家聊一聊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昆明是南亚东南亚区域文化先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周边国家人民进入中国,往往会选择第一站到昆明。第七次人口普查,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居住云南数量为37.9万,排全国第二位。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有基础,是昆明充分扩大区位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吸引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昆明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此,昆明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这一奋斗目标,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条例》,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了全市上下的奋斗目标和思想共识。

昆明要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重要的标志,或者说关键性标准,至少有两个:一是畅通,二是集中。我们将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让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通过昆明枢纽方便快捷、畅通无碍;我们将加快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建设,让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昆明集中交汇、获得效益。枢纽是基础、中心是平台。我们就是要打牢基础、建强平台,通过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现代化开放城市格局。

枢纽方面,我们将立足全国、全球,多管齐下,加快交通、能源、物流、信息通道建设,把昆明建成国内衔接顺畅、国际互联互通、节点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夯实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硬件基础。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巩固南亚东南亚航线网络,拓展西亚与北亚航线,积极争取开辟至欧美澳主要经济体的洲际航线。2025年,开通国内外航线400条,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重点城市全覆盖。2035年,T2航站楼建成,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1.2亿人次、120万吨,航空运输规模进入全球前10位。打通辐射南亚东南亚泛亚铁路大通道,加快渝昆高铁、西客站等项目建设,规划和建设成昆高铁、深南昆高铁、市域铁路等。2030年,铁路运营里程1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里程1800公里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63%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着力推进能源枢纽建设。推进中石油云南炼化基地、乌东德大型水电站建设,加大新能源电源开发力度,2025年,全市发电量稳定在330亿千瓦时以上,天然气输送能力达20亿立方米,打造安全可靠的区域性国际能源枢纽。

三是着力推进物流枢纽建设。抢抓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布局机遇,2025年,全市布局6个物流枢纽,打造5个物流聚集区,建设20个物流中心,畅通5条国内物流通道和“中缅、孟中印缅、中越、中老泰”6条国际物流通道,建成现代国际物流体系。

四是着力推进信息枢纽建设。抢抓昆明被国家列为第四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机遇,以新技术新理念,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国际互联网通道业务落地,打造功能完备的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同步推进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社会建设,打造“刷脸就行”的区域性国际智慧城市。

中心方面,我们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四个中心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提升改造化工、冶金、烟草等传统产业,2025年规模达3300亿元。加快新材料、大健康、数字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把昆明打造成国内领先的稀贵金属新材料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国际医疗健康城、“智、芯、光”数字产业城,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有机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GDP过万亿,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依托“一区、两港、三平台、四走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空港、陆港,开发开放园区平台、国际会议会展平台、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中缅经济走廊、中老泰经济走廊、中越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四条开放走廊建设,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难点,打造区域性贸易中心。

二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6大创新研发中心(生命医药大健康创新中心、信息及芯片产业创新中心、高原特色农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新能源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新材料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能级,重点攻关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推进生物制品(疫苗)、半导体、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研发、科技交流、人员培训等,2025年,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550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达25个,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逐步建设成有引领性的区域科创中心。

三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当前,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基础更加坚实。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中国银行沿边金融合作服务中心、中国建设银行泛亚跨境金融中心等服务中心先后在昆设立,泰铢、越南盾等小币种在区域间银行市场挂牌交易,昆明与6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跨境人民币业务。我们将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全力打造金融“政策洼地”,为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提供有力保障。举办好国家金融与发展(昆明)国际峰会,切实提升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影响力。

四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全方位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教育、卫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智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增强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文明程度,将昆明建设成为文化交流活跃、文化贸易繁荣、文化合作密切的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

我就讲这些,谢谢!

  

中国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商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昆明革命遗址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魅力之城。请问昆明在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未来还有怎样的考虑?谢谢。

  

中共昆明市委常委、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幼和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昆明市委常委、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部长 金幼和:

感谢记者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昆明文化建设给予的关心、关注和报道,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昆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坚持守正创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这里,我想重点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着力保护传承好红色基因,擦亮城市底色。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特别提到发生在昆明的“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要求我们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系统梳理了全市166个革命遗址,修缮了聂耳故居、朱德旧居、寻甸县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等22处革命文物。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出了六大主题线路、28条现场学习教育路线、63个现场教学点,让革命遗址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创作推出了《少年战士——云南早期共产党人播火记》等一批反映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的文艺作品,让红色精神演绎时代之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二是着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厚植文明新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我们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省率先推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模式,全市139个乡镇(街道)、1676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高标准通过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检查验收。积极探索大众化、分众化的理论宣传教育方式,组建“春城青年宣讲团”,打造理论宣讲网络直播基地,开展“我最喜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微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全域文明、全面文明、全体文明,努力让每个市民成为文明的代言人。

三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活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我们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昆明民族歌舞剧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等市属文艺院团的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成全市统一、县级自主、融合报台网端为一体的融媒体平台矩阵。突出“抓人才、强队伍、出精品、树品牌”,持续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荣获省级以上各类文艺奖项240余项。推出了《聂耳》《我的闻先生》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舞台剧、庭院剧,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用红色经典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利用老旧厂房转型发展文创园区,现已建成文创园区34个,入园企业近5000家,带动就业10.64万人。当前,正以“数字化战略”为核心,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着力打造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四是着力扩大对外人文交流,讲好昆明故事。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昆明独特的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以获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抓手,与18个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了文化贸易往来,一批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远销海外,选派专业艺术院团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艺展演活动,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积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成功组织了“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上合昆明马拉松、“南亚东南亚媒体昆明行”“昆明与苏黎世艺术家互派项目”等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展示昆明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都市时尚文化,有力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昆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聚焦建设韵味浓厚的文化强市目标,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文明建设,以红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格,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构建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文化兴、风尚好、民心聚、人文美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请问张斌常务副市长,昆明市在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特别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中有什么考虑和安排?

张斌:

感谢新华网记者的提问。昆明市坚决贯彻落实省有关“5+8”重点产业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着力加快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聚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加快建设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围绕医疗服务、健康产品、养老养生、健身体育等重点领域,构建覆盖全链条、全健康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将大健康培育成为昆明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是着力打造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化工、新材料和冶金、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文化和旅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

三是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安排部署,近期重点聚焦新材料、大健康、数字化3个重点领域,开展“补链延链强链”专项行动,形成支撑昆明未来30年发展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新材料产业重点聚焦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稀贵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显示及半导体材料4个细分领域,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着力提升传统生物医药制造存量,做大新型疫苗、细胞产业、工业大麻等增量,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数字化方面重点围绕“端、屏、算、光”(智能终端、显示屏、算力设备、光电器件)四大领域,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加快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云南省区块链中心建设,打造全省数字经济高地。

四是重点做好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昆明文章。第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能源牌”战略,以“消纳+利用”为核心,利用好乌东德水电优势,积极引进布局绿色高载能深加工产业项目和云计算中心,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高公共充电站覆盖率,释放新能源汽车产能,把昆明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绿色能源消纳基地、技术装备基地、交易中心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第二,按照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要求,打造“2+6+2”高原都市现代农业体系,不断稳固粮食、烤烟两大传统基础产业,着力建设“6+2”特色产业体系(包括蔬菜、花卉、林果、山地牧业、特色水产、中药材及茶叶、咖啡2个精深加工产业),扎实推进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中国(云南)普洱茶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一县一业”品牌塑造,巩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培育市级“一县一业”示范县,推动全市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整体实力快速提升。第三,举全市之力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深入推进“旅游革命”,依托文旅融合和新业态创新两大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强的精品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和夜游项目,创建一批品质化的文旅小镇和特色村落,培育一批文旅融合类新业态新产品,推动国家植物博物馆及早建成使用,加快发展健康经济,打造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全国性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创新融合发展先行区。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谢谢!

蔡祥荣: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请记者朋友提最后一个问题。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请问刘永禄副市长,今年COP15大会将在昆明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向世界发出“春城之邀”。请问昆明市将如何进一步改善市容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为大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条件?谢谢。

  

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永禄回答记者提问

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永禄:

谢谢云南网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201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次向世界发出了聚首春城昆明的邀请。在昆明举办COP15,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云南、昆明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既为全面展示云南省、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云南省特别是昆明市提升国际知名度、影响力,让世界了解昆明、让昆明走向世界,带来了重大机遇。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做好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将大会办成一届具有中国气派、云南特色、春城风貌、惊艳世界的国际盛会。

市容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和“门面”,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为深入推进昆明市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为大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会的筹备工作,多次开会研究昆明的市容市貌整治提升工作。2019年5月,昆明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昆明市市容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0年)》,对全市62条重要城市道路进行市容环境整治提升,重点打造北京路、机场路等15条示范大街,全力打造红塔东西路、穿金路、龙泉路等33条花树大街。2021年初,在COP15会议推迟后,为持续巩固整治提升成果,进一步做好市容环境保障工作,市政府制定下发了《COP15昆明市市容环境保障提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细化明确了50项重点整治工作,持续对市容市貌组织再提质、再提升。

昆明市市容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主要是以打造“环境净化、交通顺畅、生态优美、舒适宜居、安宁和谐”的城市环境为目标,截至目前,已对市区90余条、500多公里的城市道路进行了提升改造,已改造过的道路基本达到了“路面平坦干净设施全,绿化景观别致效果好,立面整齐美观不杂乱,视线开阔亮化有特色”,市民无论走路、骑行或开车,均有较好的体验感,昆明城市形象、品质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如:北京路、滇池路等15条美丽示范大街,穿金路、龙泉路、红塔东(西)路、教场中路、春城路、日新路等33条花树大街道均已全部打造完成;二环沿线五华区、官渡区、盘龙区、西山区、滇池度假区已基本完成了73公里挂花工作,沿线的月季花正陆续盛开,展现了良好的花环景观效果;全市新增城市绿地206公顷,完成花卉布置2032.08万盆,布置立体花坛66组,营造了热情、浪漫的城市氛围,“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致基本呈现,下一步,还将继续组织100组立体花坛进行比赛;完成了2000余栋楼宇以及滇池草海片区、石虎关、小庄、小屯、明波立交等四大入城立交的景观亮化提升;对1500余栋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清洗翻新,完成了二环、东南绕城及各类高架桥梁粉刷;提升改造了强弱电等占道柜体1.2万余个,对部分老旧小区屋顶太阳能进行了规整,目前正在加速推进城区道路三线入地建设;全市排查各类窨井盖23.14万个,更换新式防沉降井盖6.25万余个;完成星海半岛湿地主体工程和草海片区1号、3号地块1期湿地建设,完成翠湖慢行跑道建设,基本完成了环滇池慢行系统第一阶段步道、骑行道贯通任务;东南绕城沿线带状公园已完成招标,正组织进场施工;南绕城连接滇池路下行匝道正组织进场施工;国家植物博物馆周边国博西路、国博大道拆迁已完成并搭设围挡,正在完善绿化工程施工方案;世博大道按时限要求完成了整治提升并验收通车;环湖东路路灯提升改造正在实施,永昌湿地已完成灯光亮化美化、标识标牌制作安装。同步梳理了机场、高铁、酒店周边12条道路综合情况,制定了《COP15重要保障通道市容整治提升方案》,为做好COP15重要通道的市容工作提供了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成果的巩固提升,做好已整治完成道路的长效常态管理,加快推进美丽街道创建和评选工作;积极推进立体花坛大赛,在会场周边、重要迎宾道路等区域进行高水平的花卉布置摆放,充分展示“中国春城”花都魅力,用喜庆、祥和的氛围迎接大会的召开。

谢谢!

蔡祥荣:

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解答。

刚才,程连元书记详细阐述了建党百年以来,昆明市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团结奋进,经济社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各位发布人也就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以及COP15大会筹办等媒体关心的问题做了回答。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报道好本次新闻发布会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亮点和经验,为昆明市谱写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加油鼓劲。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