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山、红河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1-09-27 10:00:00   【字体:

宗霞:

感谢何副州长的发布。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红河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方案》今年已印发实施。请问,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红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哪些作用?红河探索出了哪些有效的经验?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圣锐回答记者提问

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潘圣锐:

谢谢记者朋友对红河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生态保障。按照规划,我们已于2021年完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空缺分析、整合归并优化预案编制等工作,预案目前正在审查中。到2035年,红河州将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适时启动红河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全面建成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各级各类自然公园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全州国土面积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我州现有自然保护地41个,面积29.40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9.13%。其中:自然保护区9个,包括黄连山、金平分水岭、大围山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元阳观音山、红河阿姆山、建水燕子洞白腰雨燕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和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8.37万公顷;自然公园32个,其中风景名胜区7个、森林公园14个、地质公园1个、湿地公园4个、石漠化公园2个、水利风景区4个,包括建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阿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南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花鱼洞国家森林公园、云南泸西阿庐国家地质公园、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南蒙自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云南泸西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云南建水天柱塔国家石漠公园、云南泸西白石岩国家石漠公园、建水县绵羊冲水库水利风景区、泸西县吾者温泉水利风景区、泸西县阿拉湖水利风景区、泸西县阿庐湖水利风景区等15个国家级自然公园,个旧蔓耗风景名胜区、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屏边大围山风景名胜区、石屏异龙湖风景名胜区、元阳观音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红河州河口县河口南溪河风景名胜区、屏边大围山森林公园、弥勒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等8个省级自然公园,县级自然公园9个,面积11.03万公顷。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任务:一是科学推进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原则,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二是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评估,将保护价值低的村寨、人口密集区域、社区民生设施等,以及划界范围与保护需要明显不符的其他区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出自然保护地范围。三是规范自然保护地资源利用。在保护优先前提下,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活动,发挥自然保护地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产品供给等方面作用,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保护地全民共享、永续利用目标。推行参与式社区管理,按照生态保护需求,设立生态管护岗位并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四是建立自然生态数字监测体系。启动实施红河智慧数字林业工程,以现有保护站点、监测站点为基础,以卫星遥感、红外技术设备等高科技技术为补充,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文山州蕴藏着大量古老珍稀物种资源,被专家誉为珍稀濒危物种避难所,请介绍一下文山州有哪些独特的珍稀濒危物种?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文山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刀锦祥回答记者提问

文山州生态环境局局长 刀锦祥: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文山是我国古生代地层出露最丰富、地质历史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海拔相对高、纬度相对低、降雨相对多,北回归线横贯而过,森林植被繁茂,河流水系众多,文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众多相对独立的小生态体系,为同域地理隔离分化特有物种提供了天然安全屏障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成为全球生物界冰期“避难所”,蕴藏了大量古老、珍稀特有的物种资源。刚才,李先祥常务副州长特别介绍了蒜头果、华盖木和蚬木,此外,文山还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属于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的长柄叉叶苏铁、毛枝五针松、水松、云南穗花杉、东京龙脑香等;属于国家II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澜沧黄杉、油麦吊云杉、巧家五针松等。在加大自然保护地保护力度的同时,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迁地保护方面。把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种类或通过人工繁殖的个体,迁移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建立了西畴香坪山珍稀木兰园,现有珍稀濒危树种30科147种,已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面积最大、种群数第二的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木迁地保育种质基因库。同时,推进生物资源利用和生态价值转化,保存蒜头果野生株数3.8万余株,建成野生蒜头果树示范园500亩和人工培育蒜头果基地8000亩。二是引种与回归方面。对培育技术成熟、适生条件明确、迁地保护成功、谱系清晰、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珍稀濒危物种,开展回归关键技术研究。将文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云南金钱槭30株、砚山县平远镇的文山兜兰8株,引种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研究基地—老山药王谷,完成云南金钱槭2000余株和云南七叶树1000余株的繁育和回归。采用回归种植方式种植蒜头果小苗4.2万株。三是离体保护方面。将目标物种的种子、花粉及根、穗条、芽等种质材料,离开母体进行贮藏,完成离体保存野生植物种子600余种。

下一步,我们将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示范、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减贫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外来物种监测与防范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让主要保护对象、特有物种和极小种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使文山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请问,文山州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和经验?谢谢!

刀锦祥:

谢谢您的提问,也谢谢媒体朋友们对石漠化工作的关心与关注!

文山州8个县市都是石漠化云南片区的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就是当年石漠化地区最真实的写照。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生态自然修复为主,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石漠化片区形成了以西畴县“三光”片区为代表的一批“生产美宜业、生态美宜游、生活美宜居”的美丽乡村。主要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石漠化面积减少。持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十三五”期间,完成石漠化治理89万亩。二是区域林草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生态状况稳步好转。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林草植被恢复措施,全州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由“十二五”末的41.77%提高到50.29%,较“十二五”末提高了8.52个百分点。三是固土保水功能增强,石漠化危害程度不断减轻。随着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持续推进,区域陡坡耕作比重下降,林草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增强,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良好局面。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了西畴“三光”片区5千亩弥猴桃、砚山幕菲勒片区8千亩黄金油桃、广南珠琳片区千亩长冲梨等特色产业,做到“治石与治贫”相结合,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已获批两个国家级石漠化公园、西畴县申报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在公示。

在石漠化治理实践中,文山人民铸就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形成了石漠化治理“六子登科”的文山模式:

一是“山顶戴帽子”。在山顶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等措施修复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严禁乱开垦、滥砍伐等行为。二是“山腰系带子”。在山腰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发展核桃、八角等特色经济林果,改善土质环境,把“石旮旯”变成“致富林”,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山脚搭台子”。在山脚缓坡石地区域炸石造地,改造梯台地,营造生物埂,修建灌沟渠、拦砂坝等设施,形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保证石漠化地区群众人均1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四是“平地铺毯子”。在地势条件较为平坦的地区,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增加灌溉面积建设高稳产农田。采取土地流转、合作入股等方式集中发展猕猴桃、黄金油桃、特色蔬菜等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确保群众稳步增收。五是“入户建池子”。从源头解决群众毁林伐树的问题,为群众建沼气池,实施节能改灶,安装太阳能;在饮水困难地区鼓励群众自建小水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六是“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搞好群众的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这些措施,文山的石漠化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回答完毕,谢谢。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今年,一群云南亚洲野象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北移500余公里,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中国也因对大象的保护措施而被世界称赞。刚才,何副州长提到“这群亚洲象两次途径红河”,请介绍一下红河州应对北移亚洲象群的主要做法和成效。谢谢!

潘圣锐:

感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这次亚洲象北迁确实是让全球科学家感到困惑,此次亚洲象群“逛游”红河,红河州石屏县成为这群亚洲野象两次青睐的吉祥之地,作为红河州野生动物主管行业部门,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四个字“‘象’往红河”,这个象既是大象的象、也是向往的向。我们在象群“逛游”红河期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第一,锁定一个目标。锁定“人象安全、协迁回家”的目标。在保证人象安全的基础上,协助协迁亚洲象回迁到原生栖息地。为了这个目标,亚洲象群在红河州期间,每天200多人彻夜不眠,全天候守护,8000多人安全性短暂性避让转移。

第二,两个高位管护。州、县、乡、村四级将抓好亚洲象在红河州活动期间的管护管控工作作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高位推动做好象群在辖区活动管护管控工作。一是高位印发一个应急预案。二是高位组建一支工作专班。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亚洲象在红河州活动期间管护管控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务必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管护管控、齐心合力攻坚,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和象群安全。

第三,三级联动指挥。在石屏县组建省州县三级亚洲象安全防范应急处置指挥中心,统一指挥现场专班管护工作。

第四,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全民宣传管好人。指挥部对在亚洲象移动路径上的村寨和零星居住群众突出“关门、关灯、关畜、上楼、不喧哗、不围观。亚洲象在红河州期间,累计安全转移群众8000余人。二是全天守护盯紧象。省、州、县三级联合采用地空联动方式,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人防技防手段,构建亚洲象生态感知网络,对象群24小时全过程无盲区监测象群动向,确保象群动向全程可控。三是多措并举抓助迁。针对象群向北活动的实际,红河州采取物理隔离、动态鸣警、投放食源等方式对象群活动进行安全性柔性协迁,确保象群向南回迁。四是乡统县核州理赔。对象群进入我州辖区造成的各方面财产损失,按照“乡统计、县核实、州理赔”的方式,按照程序开展受损财产理赔相关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红河州应对北移亚洲象管护管控工作机制,得到了国家和省的高度肯定,为全省做好北移亚洲象管护管控提供了红河实践,展示了红河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真实、立体、全面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谢谢!

宗霞:

今天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记者朋友踊跃的提问,也感谢四位发布人全面的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就像四位发布人所介绍的,云南特别是文山、红河在多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非常有特点的经验。如刚才文山发布时介绍的,创造出了“六子登科”的世界石漠化治理经验,把文山建成了喀斯特上的绿洲。也正像刚才红河发布时介绍的,红河是云南省两大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之一,是国家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哈尼梯田实现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既有效避免了哀牢山区常见的水土流失,又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些成功做法文山、红河都是冰山一角。希望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要充分地挖掘更多的素材,用精彩的报道、生动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今日云南、展示今日文山、展示今日红河水清岸绿、天蓝景美、万物共生、万物共荣的和谐画卷,为COP15大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