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云南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民生保障主题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2-01-21 19:00:00   【字体:

彭斌:

非常感谢杨洋主任的发布。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记者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新华社记者:

请问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杨厅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以及新冠疫情持续冲击的双重影响,云南今年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有哪些有效的举措?谢谢。

杨榆坚:

感谢新华社记者的关注和提问。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特别是我省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至关重要,关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关乎千万家庭生计、幸福生活,关乎全省就业局势稳定、社会大局稳定。受当前疫情多点传播、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我们将巩固深化近年来抓这项工作的经验做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加扎实地做好工作。所谓“稳”,就是要努力稳定转移就业规模,确保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在1500万人以上;所谓“进”,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务工收入,让广大农民工兄弟有更多获得感。具体来讲:

“稳”的主要措施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我们于2021年12月22日在全省部署启动了这项工作,旨在抢抓一季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窗口期”“黄金期”,尽锐出战、全力冲刺,推动农村劳动力应转尽转、能转快转。主要分三个阶段:春节前,突出一个“稳”字,重点任务是稳岗留工,尽可能把目前在外务工的人员稳在企业、留在当地。从春节到3月15日,围绕一个“转”字,大规模、成批次、有组织、高质量地转移输出,抢占先机、争夺岗位。从3月16日至4月10日,做实一个“补”字,持续查缺补漏,精准服务、帮扶就业,对岗位质量不高的,加大调剂力度,提升就业质量。

期间,将组织“四大”活动:一是开展外出务工“大稳岗”,利用奖补政策、激励措施等稳岗留工,发动3.6万名人社部门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做好走访慰问、解难纾困、留岗动员工作,同时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家人的保障力度,让留守者安心、外出务工者放心。二是开展返乡人员“大监测”,形成务工清单、春节返乡及返岗人员清单、有就业意愿人员清单、返乡回流清单,做到信息准确、目标精准。三是开展岗位信息“大推送”,发动基层人社干部、村组干部、农村劳动力信息员等力量“面对面”送岗到家、送岗到人,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送岗位信息。四是开展转移就业大输出,春节一过我们将组织“务工专车”“务工专列”“务工包机”,仍然实行组织化的一站式转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尤其是劳务经济人、人力资源机构参与,能转尽转,能转快转,努力实现转移就业150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转移不少于380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不少于100万人,主要提高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和收入,要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强岗位调剂,组织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到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去就业。争取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结束,基本达到“稳”的预期。

“进”的主要措施是开展农民工“收入增百计划”。重点抓好“转、调、稳、培、创”五项工作:“转”,就是扩大省外转移规模,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强化定向输出,确保转移到省外的农村劳动力达到380万人以上。“调”,就是加强岗位调剂力度,组织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到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就业。目前,省内县外务工人均月收入3754元,县内务工人均月收入3200元左右,通过调剂可以增加500多元的收入。“稳”,就是努力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我们将持续扩大优质岗位储备,主动向短期务工人群推介岗位,努力使全省务工时间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数量稳定在1000万人以上。“培”,就是抓培训、强技能,紧贴产业需求,组织农村劳动力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创”,就是继续做好创业工作,加大政策扶持、简化创业手续、优化创业服务,帮助更多有经验、有闯劲的农村劳动力创业致富。

我们相信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下,一定能够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包就业,一定能够使广大农民工兄弟实现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谢谢。

 

新华网记者:

请问卫星厅长,在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谢谢。

卫星: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很重要。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救助事业发展需要,编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工作。

去年以来,省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全省16个州(市)、26个县(市、区)、29个乡镇(街道)聚焦居住地申办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低保城乡统筹发展、开展服务类救助等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合理提高各项救助标准,改善民生保障水平,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省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高位推动救助工作开展、救助资源统筹整合使用。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实施细则》和《云南省特困人员认定实施细则》,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推动“政府救助平台”中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事项上线使用,方便困难群众随时随地提出申请。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统筹城乡、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定期更新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动态监测、主动发现,及时落实各项救助保障措施,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136.72万已脱贫人口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有力巩固了兜底脱贫成果。全省全年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25亿元,300.4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67.76万人次得到临时救助,13.42万人得到特困供养,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下一步,我们既要做好让困难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将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为契机,抓好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一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力争在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健全专项社会救助、完善急难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推动各项救助制度统筹协调联动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救助差距上取得新成效。二是总结梳理试点工作成效,将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申请减流程、减材料、压时限,为困难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和暖心的服务。三是综合采取智能分析、综合评估、实地排查等措施,加强低收入人口精准认定和动态监测,切实巩固住、拓展好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

我就作以上简要的回答。

 

云南日报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问省教育厅王云霏厅长,自“双减”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就引发了社会强烈期待。我省在推进“双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王云霏:

谢谢这位云南日报的记者朋友。“双减”工作是去年以来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这项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十分关切。对于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的态度是一贯的、坚决的。这项工作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省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加强联动,省教育厅把这项工作作为“一号工程”,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上“双管齐下”,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上“双向发力”,全力推进“双减”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我们从政策层面,对学生作业的时长和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让学校把作业管理得更精细,让教师把作业设计得更科学、合理。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方式,从源头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作业时间控制达标率达到100%。从监测和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生和家长普遍反映良好。

二是课后服务受到普遍欢迎。我们从课后服务方式、内容、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统筹,指导学校“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方案,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防止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以及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发展空间,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有效破解了“放学早、家长接送难”的问题,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目前,全省12109所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开展课后服务,98.95%的学生参加课后服务,96.59%的教师和8242名校外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三是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我们组织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行动,切实抓好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登记,强化收费监管。通过国家监管平台,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严格规范培训行为,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日常巡查,对违法违规培训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将违规培训机构纳入黑名单,让违规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目前,全省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比例达96.24%,“营转非”登记和资金监管机构比例达100%。

四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们组织129个县(市、区)全覆盖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抓实作业、手机、睡眠、课外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开展“以学为主”的教研活动,着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我们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开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完成两期“万名校长培训计划”,持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我们利用信息化为教育质量赋能,广泛开展在线课堂、同步课堂、空中课堂等教学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稳健提升。国家监测平台问卷调查显示,我省97.49%的学生、97.67%的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表示满意。

“双减”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协同推进,特别是广大教师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以及广大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其中媒体朋友也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在这里,向广大教师、家长以及包括媒体记者在内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一步,我们将保持态度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坚决打赢“双减”持久战。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省卫生健康委的杨主任。春节将至,云南省将如何精准抓好疫情防控,从而真正实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外传”的要求,确保我省人民群众度过健康平安的春节,谢谢。

杨洋:

感谢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朋友对当前我省疫情防控工作的关注。

当前与云南相邻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的疫情仍然处在一个高位状态,缅甸已经发现本土奥密克戎病例。临近春节,国内病例呈现多点、散发、频发态势,同时德尔塔毒株持续蔓延,这为我省疫情防控形势带来了双重压力。既要应对德尔塔毒株,又要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输入;既要防国内输入,更要防境外输入。目前,我们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特别是春节将至,景区、商场、机场、车站等将是人员密集的区域,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整个疫情防控压力还会持续增大。

为此,今天上午,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专门召开省应对疫情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对春节期间我省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要求。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也建立了每天研判疫情形势、每周进行一次全省调度的工作机制,同时,全省疫情防控指挥体系保持了整整两年每天24小时值守。近期,已经派出8个督导组,到全省各地就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目的就是为了压实责任,确保全省人民度过一个健康、欢乐、祥和的春节。为此,我们要守住三条底线:一是守住不发生疫情外传的底线;二是守住不发生社区规模化传播的底线;三是不发生隔离点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的底线。

为了守住这三条底线的目标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了不同措施:

第一、防输入方面。首先,对云南来说首要任务就是防陆路边境的输入。陆路边境线的管控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从陆路口岸边境输入。这项工作是持之以恒的,我们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已经守了整整两年,也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为云南制作了很多小视频,也为云南做了很多宣传,很多视频都在全国引起了非常高度的关注。其次,是按照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的相关规定对空中陆地守住边境线,对检出阳性超过5例的航班都要采取熔断措施,截至目前已经熔断了10个国际航班。同时,对仍在执飞的国际航班入境人员采取严格的闭环管理和14天的集中隔离措施。最后,是严防输出。来自国内高、中风险地区的入滇人员一律实行追踪管理,不漏一人。每次信息推送,国内其他地方发生疫情,只要推送到云南不漏一人全部纳入管控,对来自高风险(红码)地区的人员实行集中隔离14天,来自中风险(黄码)地区的人员实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和2次核酸检测。这里我要特别向大家说明和报告,为了应对检测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否进入云南,我们已经实施了一项措施,就是云南所有检出的阳性病例,都要在24小时之内送到省疾控中心,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比对,确保第一时间新毒株输入云南时,我们能立即采取果断措施。

第二、防反弹方面。主要落实四方责任,这里特别感谢记者朋友们、媒体朋友们对四方责任进行了很多方面的宣传,今天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从个人来讲每个公民都要树立自己是第一健康责任人的理念,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减少聚会聚餐,每个人都要遵守,不能麻痹大意;从部门和单位来讲,落实扫码、测温、消毒通风,尽量视频会议,把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从社区来讲要倡导红事缓办、白事减办、宴会不办这些新风尚,加强社区的网格化管控。在政府层面和各级指挥部,我们要做到建立起多点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目的是把疫情控制在最早的时间、最小的范围和最少的人群。

第三、防外传方面。对云南来说牢固树立为国守边、守土为国,坚决守住疫情不外传是各级指挥部的政治责任,一旦发生本土疫情要采取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把疫情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不外传。这方面我们总结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六个立即、一个及时”,也就是立即隔离观察、立即封闭管理、立即核酸检测、立即流调溯源,立即派遣工作组、立即上报信息和及时实事求是的发布信息。这样做使我省在整整两年时间里把疫情牢牢控制在边境一带,没有向省内内地传播,更没有向国内其他地区传播,我们在69条传播链上有17条链只发现了一个人,就是只有最早发病的这个人,没有传染给第二个人,这也是我们在防外传“六个立即、一个及时”到目前为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

总之,当前我省疫情防控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危险是叠加的,边境和内地两线作战的严峻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我们有信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媒体朋友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下,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的最后胜利。

谢谢!

彭斌: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民生政策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的发布会涉及的领域都是社会最关心、媒体最聚焦的民生领域,可以说是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百姓万家,希望各位记者朋友能够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生情怀报道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项重要内容,积极传递惠及民生的政策声音,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更多的正能量、好声音。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