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委宣传部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2-06-10 10:00:00   【字体: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彭斌: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继续召开“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四场:省委宣传部专场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文化条件。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省文联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我省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曾艳女士;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杨润先生;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海江先生;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电影局局长翟玉龙先生;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盛高举先生;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李勇先生;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江红女士。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

首先,有请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曾艳女士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曾艳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 曾艳:

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和各位新老朋友再次见面,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云南这十年”,我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文化建设的情况给大家作个相对全面的介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年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为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这是新思想深深扎根云岭大地的十年。我们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基地为阵地,以党支部为载体,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著作为重点教材,推动全省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笃信笃行。组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党委宣讲团,打造“云岭百姓宣讲团”“云岭青年宣讲团”“红色小蜜蜂宣讲队”等一批大众宣讲品牌,采取农民夜校、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全省12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建成,基层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用户达390余万人,16个地市级学习平台全部上线,成为全国首批地市级平台全覆盖的省份之一。电视理论节目《自信中国说》广受欢迎,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理论传播工程”第一批扶持项目。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开展系列研讨活动,推出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颁布实施《云南省社科普及条例》。十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60项、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3313项。

这是新时代文明风尚充分彰显的十年。我们始终把培育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围绕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自强 诚信 感恩”主题教育,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斗志。充分发挥2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1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先后推出高德荣、杜富国、朱有勇、张桂梅4个“时代楷模”。截至目前,全省入选全国道德模范12名、提名奖获得者67名,1人获评全国“诚信之星”称号,260名入选“中国好人榜”,选树“云岭楷模”65个,评选云南省道德模范304名、提名奖获得者339名,评选云南“最美人物”191名、“云南好人”550名,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更加浓厚。大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现有全国文明城市9个,从实现零的突破到总数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2位,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17个。截至目前,共创成全国文明村镇178个、全国文明单位244个、全国文明家庭21户、全国文明校园57所;全省共有70个省级文明城市(含地级全国文明城市及提名城市城区)、1049个省级文明村镇、2555个省级文明单位、231个省级文明家庭、315所省级文明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129个县(市、区)全覆盖。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697万人、志愿服务队4万支,志愿服务在云岭大地蔚然成风。

这是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十年。我们始终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文化发展目标,点线面结合,上下联动,城乡统筹,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滇西抗战纪念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亚广影视传媒中心、云南省大剧院、云南文苑、云南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中心、云报传媒广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5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100%。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99.63%。全省年均放映公益电影13万场,译制少数民族语电影314部,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三下乡”“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慰问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世界记忆遗产1项;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2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2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传承人125人,分别居全国第9位、第8位。

这是云南文艺百花齐放、精品迭出的十年。我们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云岭文化名家工程”,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电影《杨善洲》《索道医生》,电视剧《解放大西南》《金凤花开》《杨善洲》《木府风云》《茶颂》,戏剧《搬家》《水莽草》,广播剧《大地之爱》《打工局长》《永远的更路簿》,歌曲《跟着阿妹的山歌走》《净土》,文学《大道健行》《凤凰的山谷》等16部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十年来,全省先后有2人获得梅花奖,2个音乐作品、1人声乐获得金钟奖,6个舞蹈作品获得荷花奖,2个电影作品获得金鸡奖。先后有6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原生态舞蹈、版画、摄影以及地方民族戏曲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一批美术、雕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收藏。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出版物《李大钊年谱》获第5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这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我们始终立足云南民族文化丰富资源,突出云南民族文化鲜明特色,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上档、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20的644.86亿元,体量增长2.16倍。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剑川木雕、开远根雕等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年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云南文博会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之一。目前,全省共有影院387家、屏幕1576块,票房从2012年的2.4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7.14亿元;共有出版单位173家、报刊187种。2017年以来,分三批次2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4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一季度,全省66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1.9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5%,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

这是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的十年。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七彩云南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立全省对外宣传联席会议机制,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对象国国别研究取得新突破,对外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成功打造“跨国春晚”“一马跑两国”“美丽云南·香格里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大理国际影会”“亚洲微电影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品牌。以“七彩云南·世界共享”为主题的2022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在维也纳多边国际舞台掀起“云南热”。云南新闻出版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实体书店16个,包括7个华文书局、8个“中华乡愁书院”、1个胞波书社。以国际减贫为主题的“怒江论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洱海论坛”以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等成为高端国际论坛品牌,每年举办成为常态。云南澜湄国际卫视成功入网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澜湄流域国家;云南广播电视台在老挝、柬埔寨落地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实现这一技术标准首次落地国外;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柬文《高棉》外宣期刊,进入对象国主流社会;十年来,举办7届“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媒体定期互访”活动、8届“南亚东南亚主流媒体云南行”活动、2届中缅媒体双城论坛;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功举办,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事件聚焦全球目光,案例入选2021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深入实施“边境之窗建设工程”,在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口岸建设19家“国门书社”;“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边境文化活动,成为边境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各位媒体朋友们!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扣文化强国目标,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高质量推进云南文化强省建设,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云南力量、做出云南贡献!

谢谢大家。

彭斌:

感谢曾艳部长的发布。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这些年我们在基层进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采访拍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大的感受—云南省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跨越发展。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工作计划?谢谢。

彭斌:

这个问题请盛高举局长回答。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盛高举答记者问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盛高举: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广播电视工作的关心关注!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先后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和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126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改造、86个贫困县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等,建成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并用的广播电视综合传输覆盖网。截至2021年底,全省直播卫星用户超过1100万户,用户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0%和99.63%,广大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在此,要特别向媒体朋友通报一下云南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情况。应急广播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电系统实施的一项政治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文化工程。应急广播体系具有以下5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应急广播公共终端通过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能同一时间将应急信息传送至覆盖范围内的广大群众;二是强制推送,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可实现覆盖范围内群众全天24小时被动获取应急信息;三是精准发布,可对终端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按照应急信息的区域覆盖要求实现定点精准发布;四是平战结合,既能在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布应急信息,也能服务政策宣传、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五是抗灾力强,通过有线、无线等多途径传输,多种信号互为备份。

自2018年启动以来,中央财政共将我省94个县(市、区)纳入补助范围,落实补助资金4.26亿元,占全国资金总额的8%。我省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未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35个县(市、区)加快建设。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省、州(市)、县三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全覆盖。目前,全省已建成2个州(市)应急广播平台和46个县应急广播体系,今年正在实施的有33个县,目前,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6658个行政村、705个社区、38289个村民小组、54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879个公共场所。应急广播在疫情防控、灾害预警、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基层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党委、政府的嘴,基层干部的腿”。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老少边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智慧广电固边工程、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民族地区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推广及怒江州、迪庆州州级广电媒体融合提升等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格局,更好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精神文化需求。

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

刚才曾艳部长通报了云南出版《李大钊年谱》这本图书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云南出版界获得国家出版的最高奖。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出版事业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十四五”期间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彭斌:

这个问题有请杨润局长回答。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杨润答记者问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杨润:

感谢光明日报记者朋友的关注和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出版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出版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部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思想旗帜更加高扬。全省出版战线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宣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出党的领袖重要讲话、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民族语言文字版本。聚焦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等大事要事,策划推出多批优秀主题出版物,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和党史学习教育用书等重点图书印刷发行任务。

二是出版实力持续增强。6种图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目录,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3个,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7个,25种出版物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省有8家图书出版单位、9家音像出版单位、6家电子出版单位、19家网络出版单位,平均每年新出版图书4200余种,年均总印数达7000万册。

三是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将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措,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按照“一市一品牌”“一县一活动”“一馆一特色”的要求,以“书香彩云南”为统领,持续推进“书香九进”等读书活动,年均开展活动1万余场次。

四是服务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推进出版领域“放管服”改革,实行出版业务网上办理,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加强出版质量管理,落实“三审三校”、重大选题备案等制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大力扫除涉黄涉非有害信息和各类文化垃圾,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

关于推进“十四五”期间出版业发展的举措,近期我们将发布《云南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届时还要组织宣传,敬请大家关注。

谢谢!

人民日报现场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

近年来,云南省涌现出以张桂梅、高德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典型人物代表。请问,云南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上面有哪些比较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去推广?谢谢。

彭斌:

这个问题请海江副部长回答。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海江答记者问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海江:

特别感谢人民日报对云南重大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的关心和关注。云南是一片先进典型辈出的热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先进典型之花在云岭大地盛开,先后涌现出张桂梅等一大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他们的先进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亿万人民。云南在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方面,我们有以下三点主要做法:

一是常态化制度化、多层级广覆盖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先进典型宣传工作常态化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形成发现、挖掘、推荐、选树、发布、学习、宣传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全省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发现身边典型、推荐心中榜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青少年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选树活动;聚焦身边人身边事开展“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围绕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开展“最美系列”选树发布活动;围绕重大典型的选树开展“道德模范”“云岭楷模”等评选发布活动。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主动策划,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积极推荐“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争取云南更多的重大典型能够在全国的大舞台上有地位、有影响。

二是广泛深入宣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通过“云岭楷模”发布厅、最美系列发布会等平台,及时发布先进典型。充分运用各级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精心策划,常态化宣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组建“张桂梅”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张子权张从顺”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等在全省巡回宣讲。运用文艺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先后推出电影《杨善洲》《索道医生》《独龙之子高德荣》,滇剧《张桂梅》,话剧《农民院士》、报告文学《桂梅老师》等一系列宣传先进典型的文艺作品,扩大先进典型感人故事的传播力影响力。

三是充分关爱和礼遇先进典型。先后制定出台《“云岭楷模”关怀工作意见》《云南省礼遇和管理道德模范实施办法(试行)》《云南省帮扶困难道德模范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政治上、工作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关爱先进典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营造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浓厚社会氛围。

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请问,省文化和旅游厅下一步有哪些新的举措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谢谢。

彭斌:

这个问题请王江红副厅长回答。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江红答记者问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江红:

感谢这位媒体记者对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关注、关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我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题中之义。“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重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制度政策保障。加快推进《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好我省出台的《关于推动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指导各州市出台具体实施意见与建设标准,并督促抓好落实。

二是强化阵地设施建设。实施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建齐、建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使其成为城乡亮点或标志性文化设施。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聚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持续推进建设,形成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5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9.5%,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全省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还有保山、楚雄、曲靖、昆明先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8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以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友谊广场)、“国门书社”等为主要阵地的“国门文化”建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新建800多个、提升改造1600多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新建110个“国门文化”项目。

三是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深入推进“菜单式”“订单式”“预约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服务方式逐步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群众做菜”转变。今年,我们将重点围绕庆祝党的二十大主线,组织开展好“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建设者之歌”农民工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彩云奖”“戏曲艺术进校园”“三下乡”集中示范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各地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传统节日活动。

四是提升智慧化水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推动建设10个智慧图书馆、30个博物馆数字化和一批数字化美术馆重点项目。建设智慧图书馆统一平台,提升云南公共文化云一体化集成水平,推动平台间互联互通。建设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实施“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培育“云上群星奖”“云上乡村晚”等数字文化服务品牌。

五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2020年出台《云南省文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部署推进文旅融合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先后打造昆明等6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昆明公园1903等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成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元阳哈尼梯田等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大理、丽江、建水等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小镇以及6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村,昆明老街、畹町边境风情街等多条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新推出32条非遗、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新打造了30多台精品旅游演艺,成功举办了46项国际性文旅活动、100多项体育旅游赛事,实现“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的互促互融,保山市启迪科学家小镇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经过多年精心培育,云南文旅融合发展产品业态更趋多元,以民族舞蹈、节庆为主的民族文化娱乐,以民族服饰、地方工艺为主体的旅游商品开发,以民族风味餐饮为主的饮食文化等成为中外游客体验云南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推广“文化+旅游+创意”的互动模式,引导旅游产品线路引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资源,嵌入影院、剧场、书店、休闲书吧、工艺馆、文化娱乐场所等文化项目,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引导和鼓励各地建设“乡村舞台”“文化集市”“乡村剧场”等村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点。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在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彭斌:

这个问题有请翟玉龙副部长回答。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翟玉龙答记者问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翟玉龙:

非常感谢中新社及媒体朋友对云南文化产业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通过党委、政府引导扶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完善配套政策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创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有效提升了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有力带动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创建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省有国家文化产业园区1个,国家广告产业园1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1个,国家版权园区2个,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在培育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成果丰硕。2013年,首次制定出台了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并开展首批评选认定工作。十年来,先后2次修订完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累计评选认定省级文化产业园区3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8个。其中,年收入过亿元的园区有19个,已成为聚集生产要素、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此外,当前我们正在对新申报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进行评选认定。

三是省会城市核心区域园区聚集效应明显。昆明市共建成27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入驻企业3000余家。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民族文化创意孵化基地、旅游文化传播窗口、南亚潮流聚集地、云南微小品牌孵化推广平台”为定位,现已形成金鼎山为核心,“拾翠国际民艺园区”“M60创意园”“唐工坊文创园”等为分园的“一核多园”发展格局,成为全省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度最高、创新创业氛围最浓厚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四是园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得到深化。近年来,我们积极顺应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文旅融合产业园区。比如,红河州建水县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坚持以文促旅,将紫陶文化资源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有效带动餐饮酒店、民宿客栈、旅游观光等行业发展,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创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紫陶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和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彝人古镇、告庄西双景等景区坚持以旅彰文,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新修订实施的《云南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重新组织评选认定一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健全管理考核与退出机制,加强激励与扶持,引导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园区由吸引企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向促进产业裂变的创新载体转变。

谢谢!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请问,在过去不平凡的十年里,文联组织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重点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呈现什么样的特点?谢谢。

彭斌:

这个问题有请李勇主席回答。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勇答记者问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李勇:

首先,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云南文艺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过去十年,省文联团结引领云南广大文艺工作者有效促进了云南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不断强化对全省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开展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培训,实现了对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的有效覆盖,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团结引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几年来,共培训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1.2万余人次,并指导文艺创作取得实效。

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强化文艺为人民的根本立场。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组织省级文艺小分队500多支、省内外文艺工作者1万余人次,邀请中国文联和全国各文艺家协会慰问演出20余次,实地深入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劳动生产一线,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文艺轻骑兵基层行”“圆梦工程”“文艺名家进校园进军营进厂矿”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00多万人次。争取中国文联将云南纳入“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辅导员培训”试点省份,培训乡村学校艺术教师和文艺工作者5300余人次。

三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组织开展系列重大主题文艺实践活动。围绕庆祝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等重大历史和时间节点,开展了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影响较大的主题文艺实践活动。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云岭丰碑”大型美术作品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云南民间工艺创意展、云南本土歌曲创作演唱大赛、云南少儿舞蹈展演、云南省曲艺小品展演、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汇演等文艺展览展演活动90余次。举办云南画家抗疫美术作品网络展、“笔墨戎装·抗击疫情”云南美术作品展(100余件作品被云南省档案馆收藏)。组织创作独龙族说唱《主席回信到边寨》赴京展演,入选中国曲协成立70周年优秀剧目。先后派出29个文艺家代表团赴美国、加拿大、印度、突尼斯等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组织举办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暨澜湄艺术节。参与举办大理国际影会、罗平国际摄影节、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等活动。

四是始终坚持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推动文艺在繁荣发展中勇攀高峰。紧贴时代脉搏、突出时代主题,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采风创作,从主题策划、创作引导、评奖评论三个方面发力,加强对重大主题创作实践的组织引导力度,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迈出坚实步伐。比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以及脱贫攻坚等重大现实题材,创作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经纬滇书》《山水云南》《云门向南》《同心云聚》4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及长篇报告文学《云岭花开》、长篇小说《太阳转身》、长篇纪实文学《独龙春风》等。现实题材主旋律话剧《桂梅老师》入选第17届中国戏剧节;彭荆风遗作《太阳升起》,以佤山为主题彰显时代精神。全省数十位文艺家、692部作品获包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曲艺“牡丹奖”、儿童文学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摄影艺术类金像奖等全国性奖项或入围全国性展览展演。范稳长篇小说《水乳大地》被收录进“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累计104人次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数量为全国之最。在第13届全国美展、第12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云南分别有61位美术家、8位书法家作品入选,均创历史之最。云南文学艺术奖评奖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发挥了文艺评奖在文艺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五是始终坚持加强文艺界人民团体建设,充分发挥文联组织及省级文艺家协会在行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突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聚焦文联组织主责主业,推进深化改革,强化基层基础,不断增强组织活力、向心力、吸引力和行业影响力。全省16个州(市)已全部出台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县级文联组织已经实现全覆盖。云南省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云南文苑项目顺利建成,云南文学艺术馆在展览展示、艺术教育、收藏保护、交流传播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培养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选派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到中国文艺研修院、鲁迅文学院等进修深造。加大力度团结凝聚“文艺两新”。积极吸纳优秀文艺人才加入各级文艺家协会,截至2021年7月,我省有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2479名、省级会员15184名,分别比2012年底增加676人、3983人。着力加强全省文艺界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营造山清水秀的云南文艺生态。

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二是坚守人民立场,用心用情讲好云南故事、展示云南良好形象;三是加强政治引领,不断培养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我就介绍以上内容,谢谢大家。

彭斌: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们踊跃的参与,也感谢各位发布人详细的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刚才,各位发布人向大家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文化建设工作中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各媒体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地报道好、宣传好今天发布会的各项内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讲好云南文化故事,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