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深化改革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2-06-17 10:00:00   【字体: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赖勇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赖勇: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全面深化改革专场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将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代表不同的工作领域,共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国资国企、金融监管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下一步发展措施。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徐畅江先生;

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春晖先生;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陆晓龙先生;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翌女士;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成志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云南省内各级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首先,由各位领导分别发布新闻,然后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徐畅江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徐畅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徐畅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改革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推动云南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省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协同联动、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下面我从十一个方面和大家作交流。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改革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对标对表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成立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下设省委改革办;成立9个省级深化改革专项小组和15个改革专题组,省、州(市)、县三级建立健全改革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牵头抓总、专项小组和专题组积极推动、改革办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齐头并进的组织领导机制。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作为谋改革、推改革、督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项目化清单化制定改革规划、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台账任务、督查评估计划等,建立健全改革目标任务落实机制、督查考评机制,共召开省委深改委会议55次,推动省级层面出台各类改革方案3400多个,连续7年实施省级领导领衔推进重大改革任务制度,连续7年对16个州(市)和70多个省直单位开展考评,连续9年累计对中央、省委部署的346个重大改革事项进行督察评估,不断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用改革为“三个定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围绕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颁布《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一系列制度机制和改革举措。民族团结新篇章不断续写,创建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3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5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生态高颜值不断刷新,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全国唯一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创新跨省湖泊保护治理机制,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健全林长制运行制度机制,建成1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放新优势不断凸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老铁路实现通车,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实现集装箱运输零突破。口岸出口整体通关时间0.22小时,为全国通关时间最短省份之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39项经验案例为全国首创,推出“八个跨境”创新(跨境贸易、跨境电商、跨境产能合作、跨境金融、跨境人力资源合作、跨境园区建设、跨境物流、跨境旅游)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行动方案,打造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实践的良好示范。

这十年,我们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制定“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实施方案、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率先在全国实行行政许可目录省级集中管理。制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等改革举措,开展营商环境“红黑榜”、政务服务“好差评”,提高网上政务服务水平,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6.5%,市场主体登记所有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全国通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意见以及若干配套文件,推进要素优化配置,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纲要等实施意见,开发“一部手机”系列产品,“游云南”“办事通”“云品荟”“云企贷”“办税费”等站上行业制高点,5G技术实现工业自动化物流等场景应用,发布全国首个区块链溯源商品码“孔雀码”和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能源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积极推动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理顺煤炭管理体制,电力市场化改革全国领先,绿色硅、绿色铝建成产能规模居全国前列,“绿色能源”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出台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等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政府债务管理、“营改增”、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等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四级财政、全业务类型的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体系,建成全国首家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综合业务平台。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金融业跻身千亿级支柱产业。国资国企改革攻坚有力,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整合重组省属企业和州(市)国企,云投集团上榜世界500强。科技体制改革活力显现,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等制度,向全球发布首批科技“揭榜制”项目榜单。建成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等首批云南实验室和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

这十年,我们不断推动农业农村改革纵深实施。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贫困县退出机制、驻村工作队管理机制,开展十项精准扶贫行动,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一平台、三机制”,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互促互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小巨人”,抓实“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开展名优农产品品牌评选和优秀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评选活动,43个乡镇列入国家产业强镇,118个村镇入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农村产权流转市场等改革措施,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全省已有13034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万元。

这十年,我们不断推动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稳步前行。聚焦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题,全面完成16个州(市)立法规范制定工作,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政府立法工作规定,率先在全国引入第三方评估规范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开展论证咨询、争议较大的重要地方立法事项。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行政村100%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和重大事项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全省129个县(市、区)政协在1376个乡镇(街道)设立协商议事室,“协商在基层”成为云南品牌。

这十年,我们不断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提质增效。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制定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社会智库建设等改革方案,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完成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机构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任务。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出台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制定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行动计划等,129个县均达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改革目标,新改扩建133所普通高中学校,解决全省高中阶段21.6万个学位缺口。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中考体育100分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提升数字化抗疫能力,率先在全国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推动“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先行试点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同步实施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改革,率先与西南片区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这十年,我们不断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多点突破。聚焦平安云南建设,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被评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率先创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深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公益诉讼、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知识产权保护等改革,部署3043台“云岭法务通”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规范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实现五级全覆盖。在全省县(市、区)建成205个“公安自助便民服务超市”,率先在全国推出省内异地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解决95万无户口人员落户难题。深化殡葬改革,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完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施社会救助资金整合使用,每年平均有430万困难群众得到经常性生活救助。

这十年,我们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保障有力,持续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完成党政机构及省级群团组织改革任务。率先在全国出台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和达标创建办法,打造“万名党员进党校”等特色品牌,完善“筑巢引凤”聚才体制机制。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全覆盖。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具体化,积极探索“提级巡”“交叉巡”“援助巡”“背包巡”“码上巡”“巡审融合”,及“纪检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一体化作风纪律检查日常监督模式,创新“1+3+N+X”跨区域跨部门审查调查联动机制,实现对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更加精准地谋划推动改革,更加注重战略统筹和系统集成,更加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为全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谢谢大家!

赖勇:

谢谢徐畅江主任的发布。下面,请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春晖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春晖发布新闻

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春晖: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对云南金融改革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全省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现了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金融业自身也跻身千亿级支柱产业。

下面,我就“云南这十年”金融改革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第一,10年来,云南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聚焦把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2021年,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由1.81万亿元增加到3.65万亿元,增长101.66%;本外币贷款余额由1.42万亿增加到3.9万亿,增长174.65%;直接融资规模累计达2.1万亿元;保费收入累计达5402亿元。金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金融支持重点产业力度不断加大。紧盯培育打造万亿级支柱产业、千亿级优势产业目标,深化政金合作,完善政金企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认真落实金融机构总部与省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争取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信贷规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争取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云南,保持了信贷投放稳定增长。

二是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做出重大贡献。全省金融机构通过深化工作机制、突出协调联动,坚持定向精准、滴灌重点,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提升金融获得感。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6223亿元;累计有127.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123.7万脱贫户获得直接信贷支持。

三是金融支持“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三农”、小微企业领域金融需求。2012年至2021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由0.49万亿元增加至1.27万亿元,增长159.1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由2414.45亿元增加至7410.7亿元,增长206.93%。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云南金融业自身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至2021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由547.38亿元增加到1517.92亿元,增长177.3%。

第二,10年来,云南金融强化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和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工作机制,驻滇金融管理部门紧密团结协作,成立了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形成了全省“大金融”风险防控格局。在国家监管规则框架下完善了地方金融监管制度,组建成立了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实现地方7类金融业态统一监管。

通过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属地党委、政府、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强化风险源头管控,我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得到妥善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效整治,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有序推进,非法集资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地方金融秩序明显好转。

第三,10年来,云南金融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为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近年来,云南金融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金融服务中心为指引,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努力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地方金融深化改革主要表现在:

一是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成效凸显。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多层次区域货币交易模式基本形成,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稳步提高。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对手国从2012年的46个,扩展至2021年106个(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40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人经常项目结算试点,泰铢区域银行间市场推广至全国银行柜台交易,银行柜台交易覆盖周边国家货币。13项金融改革案例入选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

二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3家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三农”主力军地位不断巩固。红塔证券成功上市,组建成立了云南省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金融资本控股集团等。开创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全国先例,富滇银行到老挝合资设立老中银行,太平洋证券到老挝设立老中证券。通过不断改革,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

三是云南企业上市挂牌步伐进一步加快。云南省启动上市倍增三年行动,建立“金种子”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上市后备梯队基本形成,全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梯次发展递进的格局已逐步建立。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5家,其中境内上市41家,全国排名第22位;2012年以来,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7家。2021年末,云南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较2012年增长506.85%,上市公司平均市值267亿元,名列全国第5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向新发展阶段,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金融工作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谢谢大家!

赖勇:

谢谢李春晖局长的发布。下面,请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陆晓龙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陆晓龙发布新闻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陆晓龙: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和媒体朋友见面,与大家一起交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有关情况。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云南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的十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十年。云南聚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之力调整失衡的供需结构。推进简政放权,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理清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进一步破除了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夯实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这是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的十年。建立健全依法产权保护产权工作机制,落实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云南试点取得积极成果,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基本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全面落实,实现省、州、县三级政府全覆盖审查制度;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这是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十年。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改革启动,推动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健全完善公示地价体系,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全面放开全省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出台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流动。搭建省州县三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云南省上市倍增三年行动,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开业,资本市场有序发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存量资产进一步盘活,国企国资改革走深走实。出台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约1.3万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循环,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这是“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改善提速升级的十年。实施“六个一”行动,为政府“瘦身”、为企业“松绑”“一颗印章管审批”全面推行,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新环境。全省累计取消、下放和调整1370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权力事项从1422项精简到727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500余个事项省内任意地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建立营商环境“红黑榜”、政务服务“好差评”等机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97万户。

这是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十年。全面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政府债务管理、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等改革,预算管理制度主体框架基本建立,全省民生支出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七成以上;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增值税改革不断深化,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持续落实,财政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持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让更多中小企业增加创新发展的底气。建立企业投资清单管理制度,除核准项目外,一律实行备案制,全面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打造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有效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率先建立重点企业名单、贷款需求清单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推送制度,不断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这是创新发展扎实推进的十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等,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疫苗批签量位居全国第一,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绿色铝硅产值突破千亿,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产业有效聚集,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创新型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在政府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快“数字云南”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推进,实现手机、电脑、服务器等智能产品“云南造”,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这是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十年。率先在全国电力领域推行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公平、规范、高效的电力市场体系,搭建独立规范运行电力交易平台,组建全国唯一由电网公司相对控股的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持续健全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有效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打造“一站式”市场交易服务体系,建设“互联网+电力交易”系统,加强内外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全业务网上“一站式”办理。各行业用电成本显著降低,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绿色优质的电力资源和完善的电力市场机制,吸引众多清洁载能企业纷纷落户云南,越来越多的企业、群众享受到了电改红利。

当前,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最鲜明的主题、最重大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对表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难题、解新题,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强动力和活力。谢谢大家!

赖勇:

谢谢陆晓龙副主任的发布。下面,请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翌女士发布新闻。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翌发布新闻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翌: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云南商务和开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十年来云南省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嘱托,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目标,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主攻方向,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开放大局,自觉运用改革开放思维和办法推进云南对内对外开放各项工作,在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型经济发展保稳提质、多领域深化周边合作、开放窗口和平台建设、贸易和通关便利化改革等重点领域合力攻坚,盯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督察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总体方案+辐射中心+若干改革举措“1+1+N”的工作模式,构建起开放改革的“四梁八柱”,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开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我省对外开放呈现出“宏观成势、中观成局、微观成型”的良好开放辐射态势,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实。

十年来,我们突出顶层设计,聚焦体制机制谋篇布局,构建起开放改革的“四梁八柱”。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我省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这十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互动并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2014年,研究制定了《云南省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起云南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大框架。2015年召开全省开放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云南开放工作。这十年,我们紧扣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中老、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研究制定了《云南参与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规划》《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实施意见》等一批改革方案和文件。这十年,我们坚持牵住改革“牛鼻子”,在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通过金融改革试验探索适合沿边经济发展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等重点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十年来,我们有效应对外部环境考验,坚持保稳提质,开放型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这十年,外部环境风险挑战显著增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不遇之“大疫情”碰撞叠加,我们坚决顶住压力,努力实现外贸外资保稳提质。这十年,我们不断深化外贸领域“放管服”改革,从支持外贸创新发展、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入手,推动外贸领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成功申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7个,评选认定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0个。2021年,我省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人民币3000亿元和美元400亿“两个突破”。昆明市获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昆明市、云南省中医医院分别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昆明、德宏、红河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昆明、瑞丽2个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相继获批。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42.94亿元,同比增长217.4%,跨境电商成为促进外贸转型和增长的新动力。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48.5亿元,同比增长583.0%。全力聚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我省开放新变化、新特点和新增点,出台《云南省加快对接RCEP行动计划》,与RCEP国家贸易比重呈上升趋势,实际利用RCEP国家外资有所增长,与部分RCEP国家跨境电商增长显著。这十年,我们用活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引进来”内外兼修。创新建立“网络招商”新模式,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项目到位外资占比接近10%,物流业成为全省首个引进外资超亿美元的重点产业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2021年,实际到位外资和新设市场主体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入滇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134家。加快推动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向各州(市)下放对外投资备案管理权。援缅甸滚弄大桥、援老挝皮瓦中学、援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顺利开工,援老挝琅勃拉邦医院升级改造项目稳步实施,老挝至中国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通车。

十年来,我们放大区位优势,多领域深化周边合作,为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这十年,我们切实落实中央“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多领域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有力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这十年,我们全力建设国际大通道,夯实对外开放根基。“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持续完善,“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形,“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加快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空中运输通道布局逐步形成,国际大通道体系加快构建。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中老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截至2022年6月15日,全国累计发运中老铁路出入境国际货运列车1090列,货运量72.1万吨。云南累计发运中老铁路出入境国际货运列车891列,货运量66.9万吨。中缅印度洋海公铁联运新通道逐一突破堵点难点,成功实现首发试通,实现集装箱运输“零”的突破,截至2022年6月10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海公铁联运已开行11趟,运输货物重量共计8000吨。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运行,成为我国第4大能源通道。这十年,我们坚持以进一步破除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改革主攻方向,持续打造滇缅、滇老等双边机制;开创性搭建中国云南省与越南西北四省省委书记会晤机制、中国(云南)—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合作工作组机制,实现我省与湄公河五国双边合作机制全覆盖。对内探索跨省际区域合作与开发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参与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各方行政首长定期磋商及不定期互访、长江上游省际协商合作等机制;深化与长江中下游、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深化滇桂、滇川等周边省区合作;提升滇沪、滇浙等合作水平。这十年,我们充分发挥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覆盖了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的“光明行”(白内障复明手术)活动,共为3000余名患者带来光明。两次承办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工作组会议,连续3年举办“跨境旅游合作论坛”。友城数量增长至103对。

十年来,我们深入推动改革创新,制度型开放平台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全面构建。这十年,我们坚持找准开放平台定位,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各类开放平台管理运营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2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核心,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带动,1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为重点,2个综合保税区和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形成沿边跨境特色制度创新成果47项,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39项。下放第一批省级管理权限73项,出台100项具体举措。2021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新设注册企业19268户,同比增长7.8%。这十年,全省各类开放型园区持续优化提升,开放型园区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作用。大理、嵩明杨林、昆明、曲靖国家级经开区全国考核排名分别上升16位、7位、4位和1位;边(跨)合区推动沿边开放作用逐步增强,河口边合区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2、西部第1;红河综合保税区成为全省发展保税加工业务的重点园区;昆明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全业务种类落地,跨境电商增速在全国综合保税区排名前列;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即将实现围网运营,昆明市正式托管磨憨镇,将在体制、机制、政策壁垒上进一步积累有益经验,加快推动一体化发展。这十年,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一体化,构建了面向全球开放的窗口和工作平台,在全球31个国家(地区)设立商务代表处,与9个国家构建12个多双边合作机制。

十年来,我们加快贸易和通关便利化改革,开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吸引各种经济要素的重要软实力。这十年,我们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着力优化开放营商环境。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国家“标准版”17大服务功能和107项业务应用功能全覆盖。进出口环节需要验核的监管证件精简至41种,其中,38种证件全部通过“单一窗口”实现联网核查、无纸通关。这十年,我们围绕通关、退税等开展流程再造,商务、海关、口岸、税务等部门形成合力,贸易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改革措施,在清水河口岸启动“运抵直通”通关模式试点,推进汇总征税、自报自缴、税单自主打印等海关税收征管改革,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设置“农食产品专用窗口”,采取“即到、即检、即放”口岸快速通关模式。2020年以来,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口岸通关工作,基本做到了“疫情不输入、物流不中断”。口岸整体通关时间持续压缩,2021年,全省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均排全国最短省份第二位。

笃行不怠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大胆改”“善于改”“全面改”,激发开放改革创新活力和潜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

赖勇:

谢谢李翌副厅长的发布。下面,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成志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成志发布新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 刘成志: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见面,介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省国资委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国资系统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先后实施国企改革攻坚战和两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国有企业在我省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十年来,我们千方百计稳增长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改革发展高效联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2012年至2021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7011亿元增加到63398亿元,省属企业资产总额从6471亿元增加到29105亿元,年均增速18.2%;利税总额从162.79亿元增加到283.2亿元,年均增速6.3%。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参与或实施中老铁路、万万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在建链补链强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北山国际货场、贵金属前驱体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在服务保障民生中发挥了“顶梁柱”作用,累计投入30多亿元帮助28.8万人实现脱贫,完成50多个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带头做好应急保供、复工复产。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体制机制,国有企业活力动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省属企业全面实现“党建入章”应进尽进、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进一步厘清。全面完成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扎实开展“对标找差距 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省属企业全部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普遍推行,26户子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云天化股份股权激励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典型案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经营机制不断健全。

十年来,我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动能转换,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围绕服务重大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推进整合重组,完成建工集团、西南交建、十四冶集团“三合一”整合,重组组建绿色能源、绿色环保、健康产业、城市更新四大产业集团。化解过剩产能,压减粗钢产能280万吨、生铁产能125万吨,退出煤炭产能447万吨,处置“僵尸企业”229户。深化央地合作,引进中铝集团、宝武集团重组冶金集团、昆钢控股,举办“央企入滇”活动,签署58个项目协议,已完成投资430多亿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显著成效。加强科技创新,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00多亿元,新增创新平台50多个,复杂多金属锌精矿冶炼等一批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突破。

十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加快职能转变,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大力推进国资监管理念、重点、方式等多方位转变。增强专业化监管效能,制定监管权责清单,深入开展分类授权放权,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实行差异化分类考核,突出质量效益指标,考核导向作用有效发挥。构建体系化监管模式,开展完善治理、审计监督、经营投资损失调查处理3项专项行动;建设涵盖财务、投资、产权等系统的“数字国资”监管平台,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98.1%,国资监管“一盘棋”加快形成。提升法治化监管水平,全面建立覆盖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扎实开展打造“一流政治机关、一流业务机关、一流作风机关”活动,国资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十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党的领导,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全面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严格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实现党建责任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有效联动。推进企业领导人员交流任职,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大力实施“清廉国企”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持续构建、一体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政方针是完全英明正确的,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同时我们也深知,国有企业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将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加倍努力,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将国企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战略支撑作用。

谢谢大家!

赖勇:

谢谢刘成志副主任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中国建设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建设报记者: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受社会各界关注,请问云南省改革进展和成效如何?下一步将重点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有请刘成志副主任回答。

刘成志:

感谢记者提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我们坚持高目标引领、高质量推进,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感、紧迫感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深推进的改革新局面。截至目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体任务完成率达到99%,总体进度符合预期。

一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健全,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加速形成。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公司治理的全过程;各层级国有企业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加速形成。

二是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企业活力动力有效激发。抓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牛鼻子”,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完善。

三是结构调整和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明显提升。重组组建四大绿色产业集团,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全面完成列入清单的低效无效资产清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

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监管方式手段更加丰富有效。形成了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三化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完成清单制定和分类授权放权工作,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建设“数字国资”在线监管系统,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出资人监督闭环更加完善。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持续发力,坚决打赢三年行动收官战。一是抓机制实效。着力在转换机制上下功夫,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改革任务可检验、可衡量,坚决防止纸面改革、数字改革,确保改革“质量双优”“形神兼备”。二是抓短板弱项。对存在一定差距、效果尚未显现的改革任务,找准问题原因,坚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补课整改、抓紧完善提升。三是抓穿透基层。逐级压实责任,把各项改革政策和目标要求穿透到基层,坚决破除“中梗阻”,打通国企改革“最后一公里”。四是抓巩固成果。推动国有企业将改革重要举措和经验做法纳入公司章程和企业制度体系,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谢谢。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备受各界关注,自成立以来,在制度创新方面云南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有请省商务厅李翌副厅长回答。

李翌:

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你对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注。

自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106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基础上,自加压力增补53项省改革试点任务,并对改革试点任务在牵头部门和主试片区自评基础上,按照形成方案、上报请示、制发制度以及取得数据成效、经验总结、评估上报和获批复制推广7个环节,开展科学动态精准评估和督导落实。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两周年,159项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实落地156项、占比98%。共计形成2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上报国家77项,省内复制推广46项,属沿边跨境特色47项,属全国首创39项。“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多元处理机制”入选“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力交易平台”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通报推广。

总的来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先坚持发挥“国家苗圃”作用,实现“全国首创”和“沿边跨境”有机结合。如突破性创新高效便捷跨境车险服务模式,实现保费负担最多可降低至常规保单的1/7;探索“分段代驾”跨境运输模式,河口公路口岸2021年进出口货运量实现疫情下同比增长11.2%;构建进口农副产品第三方溯源体系,实现货物来源可追溯和流向可跟踪。其次,突出“市场倒逼”,实现解决市场堵点、企业痛点、开放难点成效明显。如全国首创旅客购物无忧退货新模式,实现当天退货办结和受理率、办结率和游客满意度基本达到100%;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线上免担保融资,实现从企业开户到融资落地仅需五个工作日。再次,突出“对标国际”,实现服务辐射中心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主责主线。如开展贸易调整援助试点助力糖业健康发展,服务16.29万户建档立卡糖农全部脱贫,32个甘蔗种植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推广沿边涉外矛盾多元化处理机制,实现调解涉外矛盾纠纷成功率达85%以上。

总的来说就是这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云南省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获批以来,在先行先试方面取得哪些显著的成效?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继续有请李翌副厅长回答。

李翌:

谢谢你对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的关注。

2012年,2015年,国家先后批复同意设立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充分发挥开发开放“试验田”的作用,进行了一些制度创新和政策探索,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尤其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成效明显。探索和推行符合边境实际的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体系,为全国沿边地区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瑞丽模式,并出台外籍车辆出入境管理办法;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多元化处理机制成功入选商务部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率先在全省实施工程建设类项目“先建后验”改革试点;设立特许机构人民币与缅币经常项目兑换试点、境外首个对缅非现金跨境结算服务点和欧元直汇缅甸试点;成立我国首个在缅正式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和中缅边境民生基金。勐腊(磨憨)试验区建立了“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老中银行成为全国第一家走出国门的城市商业银行,并在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内设立磨丁分行;成功打通中老人民币现钞调运陆路通道;成立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磨憨分中心、首个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对人民币挂牌交易平台。

先行先试方面工作主要是以上这些成效,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金融支持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项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赖勇:

请李春晖局长回答这个问题。

李春晖:

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金融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色金融发展新理念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着力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推动金融支持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截至2022年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4237亿元,同比增长22.95%,高于全省贷款增速的12.8个百分点。绿色企业上市公司16家,占全省上市公司数量的39%,云南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绿色企业7家,占比达24.13%。2021年,全省共发行13单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募集资金117亿元,发行规模全国排名第10位,募集资金主要投向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2022年1-5月,全省累计发行绿色债券72.8亿元,全国排名第10位。在9个州(市)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覆盖金属冶炼、矿山、危化品、建设工程等领域。

在已颁布的《云南省“十四五”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当中,我们将“绿色金融发展行动”作为十大金融服务行动之一。下一步,全省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将加大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云南金融力量。

谢谢。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记者:

云南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获得国家发改委肯定,请介绍一下这项改革创新的情况?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有请陆晓龙副主任回答。

陆晓龙:

感谢你的提问!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的制度性改革创新。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十四五”期间持续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着力做好清单落实工作,制定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标准并开展综合评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2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在综合有关工作基础上,将云南、福建列为全国首批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省份。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信息中心指导下,省发展改革委科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组织覆盖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的试评估工作,编制完成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报告,相关成果在第四届“数字峰会”上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发布,为全国出台统一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实践依据。

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用小切口、深突破的方式,以市场主体诉求为导向,解决准入环节存在的障碍和堵点,提升相关审批制度的合理性、公平性,增强了各类市场主体了解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激发市场活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基层的探索实践。请问近年来,我省在鼓励基层进行改革探索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有请徐畅江主任回答。

徐畅江: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关心!基层探索向来是改革的生命之源。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把善于发现总结推广基层的实践经验作为谋划改革、推动改革、落实改革的重要方法。总的来说,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推动和发力。

第一,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于2016年建立重要改革试点台账,对180多项试点规范管理,推动试点工作亮点频出。比如:与贵州、四川共同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立长江流域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大理市“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形成“一张蓝图”管理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发挥了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第二,坚持宽容失误、激励作为。2020年8月,我省制定《云南省容错纠错办法(试行)》,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积极营造“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工作氛围。

第一,坚持挖掘典型、宣传推广。我们一直以来编发《云南改革快报》,《云南改革快报》是以总结推广实践经验为主,到现在一共编发了537期,形成了一批改革好的典型经验。今年以来,在各地各部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梳理形成了45个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供全省学习、梳理了20个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比如:曲靖经济开发区探索的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省医保局探索的门诊特殊病待遇异地医疗机构认定、省住建厅探索的建设项目水电气报装“一件事一次办”等试点。在这里我还请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帮一个忙,不要让我们这些改革的典型和试点经验只停留在文件当中,想请媒体朋友们帮忙把他们宣传推广出去,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推动改革,一起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改革典型总结推广机制,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推动改革标杆变标准,以基层探索创新撬动改革全局突破。谢谢!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云南率先在全国电力领域推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交易电量居全国前列,形成电力直接交易的“云南模式”。请介绍一下电力市场化改革方面都有哪些创新和成效?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有请陆晓龙副主任回答。

陆晓龙:

感谢你的提问!云南省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要求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创造“一个唯一、六个率先”:组建全国唯一由电网公司相对控股的昆明电力交易中心。率先核定输配电价;率先建立规则完善的电力市场;率先大幅放开发用电计划;率先突破售电侧改革;率先通过市场化方式扩大西电东送;率先开展电力市场信用评价工作。云南电力体制改革在市场开放程度、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绿色能源占比、增量输配网建设等均处于全国前列。截至2021年底,全省参与电力交易的市场主体超16万户,云南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主体最多,交易电量比例最高的省份。省内市场化交易规模由2014年的178亿千瓦时增加到2021年的1478亿千瓦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规则逐步完善,市场主体自律意识不断增强。从2014年我省开始探索电力市场化改革以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已累计为企业降成本650亿元左右。谢谢。

赖勇:

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国资国企、金融监管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就相关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发布内容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新闻点多,希望各新闻媒体单位深入报道好发布会的内容,深入挖掘我省在各领域改革的特色亮点,宣传好深化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