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2-07-06 10:00:00   【字体: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彭斌: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本系列的第十四场发布:昭通专场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拼搏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绘就了一幅跨越奋进的壮美画卷。今天,昭通市委、市政府的负责同志将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昭通十年来各方面发展的基本情况、特色亮点。

首先,我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先生;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杨承新先生;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罗永斌先生;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宏女士;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维勇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云南省和昭通市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首先,有请中共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发布新闻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 郭大进: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在这里举行“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在此,我和杨承新同志代表昭通市委、市政府和昭通630万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昭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注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昭通地处昆明、成都、重庆、贵阳4大城市辐射交汇地带,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富集、人杰地灵,古生物群遗址见证史前生命足迹,“扎西会议”开启中国革命崭新篇章,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个大国重器屹立金沙江畔,综合交通架起跨越发展坦荡通途,苹果、天麻声名远扬,众多历史人物和享誉全国的“昭通作家群”“中国文学之乡”展现了昭通人民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伟大长征精神激励一代代昭通儿女矢志奋斗,不断创造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昭通发展,特别是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次离京就到昭通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拼搏奋斗,在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征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铸就了昭通发展的“黄金十年”,实现了8个“历史性”变化。

十年感恩奋进,我们聚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群众生活实现“贫困变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我们在乌蒙大地打响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硬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全市10个贫困县、1235个贫困村、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230万群众彻底告别不安全住房,251.48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不到千元突破到万元,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易地搬迁一步跨越。建成集中安置点373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鲁甸卯家湾、昭阳靖安、彝良发界3个万人安置区建档立卡户搬迁规模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全市35.47万易迁群众一步实现进城入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推动全市干部的精神面貌、群众的精气神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昭通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离不开53家中央和省级单位的定点帮扶,离不开东西帮扶地区东莞、中山、深圳和闵行、普陀、松江的鼎力支持,也和在座媒体朋友的鼓与呼有很大关系,我们真诚地感谢社会各界的真情援助,昭通人民永远铭记!我们发自内心感谢共产党,感恩习近平总书记!

这里,我们准备了个昭通脱贫攻坚的短片,请大家观看。

谢谢大家,下面,我接着给大家介绍。

十年感恩奋进,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实现“滞后到跨越”的历史性提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疫情等影响,经济发展跨入历史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九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2%,达到1462亿元,是2012年的2.5倍;人均GDP由11412元增加到28932元,增长了2.7倍;累计完成投资8027亿元,是前六十年累计投资的4倍;地方财政预算收支分别由39.5亿元、248.1亿元增加到90.6亿元、55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8%、11.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增长2.5倍、3.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6394元、3897元增加到33830元、12500元,收入比从4.2∶1缩小到2.7∶1,经济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十年感恩奋进,我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实现“天堑变通途”的历史性飞跃。全面打响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大会战,有效破解了昭通发展的最大瓶颈,“昭明通达”梦想变成美好现实,主要成绩可以概括为“3个大”。第一个是“大投入”,累计完成“五网”基础设施投资5000亿元以上、是前十年的6倍左右,其中,综合交通投资完成2321亿元、是1978年至2011年累计投资的9.7倍。第二个是“大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35公里增至896公里,打通了11个出滇、入川、进黔高速通道,实现了除永善外县县通高速;成贵高铁把革命老区带入发展快车道,渝昆高铁正在加速构建;昭通机场11条航线架通了与京津冀等重要区域的“空中走廊”,新机场正加快建设;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枢纽港口,3000吨级船舶可从昭通水富港直达上海,昭通正成为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第三个是“大融合”,新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公路、铁路、水运、民航无缝衔接,与物流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建成骨干水源工程29件,电力装机容量从425万千瓦时增至近2000万千瓦时、居全省第一,昭通赶超跨越基础更加夯实。

下面,请大家观看昭通交通建设的一个短片。

谢谢大家的观看。

十年感恩奋进,我们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实现“弱小到壮大”的历史性突破。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高原特色农业越擦越亮,苹果、竹子等产业品牌优势逐渐彰显,小小花椒树成为了致富大产业,创建了“一县一业”示范县3个、特色县2个,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产业加快绿色转型,电烟煤等传统产业持续巩固提升,三大巨型电站建成投运助推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铝、绿色硅、页岩气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光伏玻璃、负极材料等产业落地建设,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实现翻番。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正在加快建设,更多金融机构在昭设立分支机构,数字经济从无到有,“智慧+”业态正在不断丰富。

十年感恩奋进,我们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面貌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蝶变。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面貌呈现“3个变”。第一个是“城市变大了”,全市建成区面积新增3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5%增至40.5%,中心城市“一城三区”格局初步显现,昭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77.8万人,镇雄、巧家等县城加速崛起。第二个是“市容变靓了”。改造棚户区7.2万套、老旧小区519个,建成绿地4972公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由41.8%、45.8%增至98.4%、100%,成功创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县城3个、省级美丽县城3个,城市颜值不断提升。第三个是“乡村变美了”。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8.5%,所有行政村改厕取得明显进展,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呈现在山水之间。

十年感恩奋进,我们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实现“脆弱到宜人”的历史性逆转。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昭通篇章,主要成效有3个方面。第一个是“水更清了”,以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持续好转,流域干支流全面恢复自然流态;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第二个是“山更绿了”,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22万亩、营造林5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5.2个百分点、达到47.8%;自然保护区由8个增加到23个,面积增加68.7万亩、增幅达38.2%,创成国家和省生态文明示范县4个。第三个是“天更蓝了”,粘土砖窑全部取缔,“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全部淘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达99%以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抬头可见的生态成果。

十年感恩奋进,我们全力增进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实现“薄弱到加强”的历史性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地震灾区涅槃重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灾区实现历史性巨变,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教育卫生蓬勃发展,新增学校1010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63.93、36.43、42.35个百分点,昭通师专升格为昭通学院,成功创办昭通卫生职业学院,昭通职业学院设置获省政府批复;新增医疗卫生机构435家,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即将正式开办运营,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50万人以上,连续举办五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政策性扶持创业9.4万人、带动就业23.4万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万水电移民全面开启新生活,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法治昭通、平安昭通扎实推进,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十年感恩奋进,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实现“适应到引领”的历史性加强。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全面从严全面过硬。我们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学习教育,各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持续增强。“两个作用”充分发挥,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年、巩固年等活动,116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得到全面提升,党员规模增长12.7%,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重大项目等大战大考中充分彰显,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干部放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锤炼历练,旗帜鲜明倡导“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严管厚爱相结合,锻造了一支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真能担当的乌蒙铁军。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持之以恒纠“四风”,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奋楫扬帆正当时,厉兵秣马再前行。回首望,十年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干劲;看前路,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必将在新的重大历史关头为新征程擘画宏伟蓝图。昭通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续写昭通新时代长征路上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拼搏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筑牢政治忠诚,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昭通有行动、见成效、出成果”,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拼搏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将深入实施“六大战略”,不断推进昭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大抓发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构建更加完备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把昭通建设成为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拼搏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强烈政治责任推动中央精神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努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乌蒙铁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良好的政治生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彭斌:

谢谢郭大进书记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昭通今年以来提出了“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的要求,请问,昭通采取了哪些措施?具体情况怎么样?谢谢。

郭大进:

谢谢新华网的记者朋友,这个问题请杨承新代市长回答。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杨承新答记者问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杨承新: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昭通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成效明显,最有力的支撑在项目、最根本的动能在产业、最强大的活力在招商。我们大力推行和全面落实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本、招商为要”的工作理念,以钉钉子的精神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引领昭通精彩“蝶变”。

一是大抓项目“挺脊梁”,让发展速度快起来。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四个一工作法”,建立前期项目、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重点项目“四个项目库”,做实招商引资类、申请专债类、向上争取类、社会融资类“四个项目册”,强化土地、林地、环评、融资“四大要素保障”,开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推行固定资产投资“红黑榜”考核通报,实现项目从“心中”转到“手中”、由“纸上”转向“地上”,从“备战”转为“实战”、由“持久战”转入“速决战”。“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固定投资468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9倍。“十四五”时期,全市谋划储备重大项目4056个、总投资1.8万亿元。2022年,全市支撑项目2517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46亿元;今年1至5月,累计完成投资405.9亿元、同比增长5.6%。

二是大抓产业“壮筋骨”,让发展动力强起来。围绕规划最高、管理最顺、政策最优、服务最好“四个导向”,强化资源整合和要素保障“两个重点”,突出绿色能源、绿色硅铝、高原特色农业等“八大产业”,实现农业产业从“藏在深闺”到“享有盛名”、工业产业从“两点支撑”到“多点开花”、旅游产业从“观光体验”到“康养融合”“三个转变”,全市“产业兴市”战略迈出新步伐。苹果、竹子、马铃薯等产业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品牌优势逐渐彰显,昭阳、彝良、盐津3个县成功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鲁甸、大关2个县成功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特色县,全市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3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先后建成投产,全市水电总装机容量、发电量位居全省第一; 70万吨水电铝项目建成投产,80万吨有机硅项目加快建设,以新能源、绿色硅铝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新引擎加快形成。康养旅游、综合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山包、西部大峡谷、扎西红色小镇等成为广大消费者休闲度假好去处。“十四五”时期,谋划储备产业项目449个、总投资3396亿元。今年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2位。

三是大抓招商“强体魄”,让发展效能提起来。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理念,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当好“暖心店小二”,强化政策招商、平台招商、中介招商、专班招商“四大举措”,实现从打卡式招商到精准招商、坐等客商到上门招商、关门避商到开门迎商、重签约到重实效的“四大转变”,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合盛硅业、旗滨集团、北京宏福、联想佳沃等一大批企业项目先后签约落地。2021年,全市引进到位市外资金796亿元、是2012年3.2倍。今年1至6月,引进到位市外资金448亿元、同比增长41.5%。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全市最大的招牌,汇聚起跨越发展的强大动能。

为更直观展示昭通市近年来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的成效,我们为大家准备了短片,请各位记者朋友观看。

谢谢各位的观看,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开展“作风革命、效能建设”的安排部署,请问,昭通在这方面是如何抓落实的?目前的效果如何?谢谢。

郭大进:

谢谢云南日报的记者朋友,这个问题请罗永斌副书记回答。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罗永斌答记者问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罗永斌: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向全省发出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动员令、冲锋号,昭通市闻令而动,细化措施抓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瞄准“症结点”,谋定快动出实招。按照省委书记王宁对昭通工作的指示要求,去年底,我们就着手起草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双提升”两个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今年1月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全面实施,干部作风重点整顿6个方面30个具体问题,以问题整改转作风、提效能;营商环境主要围绕市场、政务、法治、发展“四大环境”落实33条具体措施,力争3年迈进全省第一方阵。两个专项行动都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高位推动、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形成昭通贯彻落实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二是选准“小切口”,纾困解难下实功。聚焦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十万干部走基层、下沉一线办实事”“千名领导挂千企、当好暖心店小二”主题实践活动及“破解企业用地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百日攻坚行动等一系列具体工作,16.6万名干部进村入企办理实事7.9万余件,1065名领导干部挂联1693家企业解决问题1831个,梳理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14541项,1460项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审批时间最大幅度压缩,所需材料最大幅度减少,如建筑许可、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时间分别压减至50个工作日、70个工作日、3个工作日内。

三是找准“试金石”,推动发展看实绩。坚持用数据说话、拿结果交账,以发展实绩检验“双提升”行动效果。今年上半年,全市引进市外到位资金448.5亿元、同比增长41.5%;新开工入库项目531个、总投资751.9亿元,同比增长104.2%;新增市场主体37345户、同比增长46.5%。推行企业开办“一窗通”服务,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快速办,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27个工作日。在水富市投资10亿元的石墨负极材料一期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创造了新企业从签约到投产的加速度,企业负责人讲:项目之所以这么快落地、建成、投产,得益于昭通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干部全程帮办、务实高效的暖心服务。

目前,这项工作我们正在持续推进,积极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将两个专项行动的成果用制度来巩固下来,真正让一流作风、一流环境成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谢谢。

中国改革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改革报记者:

我们知道中央、省都比较关心老区发展,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而昭通有多县都属革命老区。请问,昭通在支持革命老区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发展得怎么样?谢谢!

郭大进:

谢谢中国改革报的这位记者朋友。这个问题请昭通市委宣传部谢宏部长回答。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宏答记者问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宏:

感谢媒体朋友对革命老区发展的关心关注。

昭通有镇雄、彝良、威信、巧家4个革命老区县,总人口262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各方面的倾力帮扶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老区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谱写了老区发展的精彩华章。我们可以通过“六个看”来了解感受。

一看脱贫成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4县均脱贫摘帽,107万贫困人口脱贫,633个贫困村出列,15万易迁群众搬入新居过上新生活。2021年,老区地区生产总值达567.2亿元,是2012年的2.61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087元、12244元,是2012年的2.47倍、3.15倍,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老区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看交通变迁。坚持交通先行,全力破除老区发展瓶颈制约。2020年老区实现县县通高速,目前通车里程达374公里。镇雄、威信在全市率先迈入高铁时代,镇雄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老区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三看产业培育。坚持产业是重点,规模化、品牌化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彝良创成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镇雄获“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称号,彝良天麻、巧家小碗红糖享誉市场,2021年4县实现农业综合产值187亿元。大力培育红色文旅产业,扎西红色小镇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扎西老街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4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59.55亿元。产业对老区发展的支撑力不断增强。

四看城乡改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老区城镇化率提高16.3个百分点。镇雄创成全国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威信创成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省级美丽县城,彝良、威信、巧家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乡村建设展新颜。老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看生态改善。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国土绿化、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巧家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扛牢源头责任,把赤水河打造成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的步伐加快。老区的绿色发展底色更加亮丽。

六看红色传承。坚持用好红色资源,矢志发展的磅礴力量不断凝聚,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加快,扎西会议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扎西干部学院等红色名片不断擦亮。红色精神在老区历久弥新。

我们将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奋力走好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路。

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关注。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昭通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对鲁甸灾后重建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请问,8年过去了,鲁甸灾区发展得怎么样?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谢谢。

郭大进:

谢谢新华社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大家都知道,鲁甸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亲自审定,包括在座的媒体朋友们,大家当时都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为我们灾后重建募集不少捐助,包括对地震产生的孤儿,和他们后期的成长给予很多的关心,在此我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曾经在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道上,就鲁甸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接受过采访。当时,我在代表通道上给大家汇报时说:灾区有“三个一”,就是一个苹果、一幅路网、一张蓝图。实际就是我们灾区要全面恢复重建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同时,要发展产业、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增加收入,呈现欣欣向荣、涅槃重生的蓝图。鲁甸地震发生至今有8年了,事实证明,这几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目标实现。

一是居住条件实现重大改善。民房重建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地震发生以后,很多伤亡是因为住房不安全造成的。我们加固修缮了15.59万户民房,重建了6.9万户民房,完成了17.0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建成了三个重点集镇,今天我带来一张图片,这就是我们龙头山镇的图片,现在这个安置点已经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集镇,龙头山镇还变成干部教育的现场点。在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走访时到过的老百姓家里,老百姓常以切身体会向我们的干部介绍,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关心灾区老百姓生活和未来的恢复重建的。

二是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建成投用252所学校、272个卫生项目和113个村级活动场所,震中龙头山镇的中学以及卫生院都是重建的,设施非常好,也得益于在座媒体朋友们的呼吁,有许多爱心人士捐了不少装备,还有人来支医支教,把本地的医疗教育人才进行了带动提升。

三是基础设施重大改变。我们在规划都匀到香格里拉这条高速公路时,因为是把原来边远山区的地震灾民集中安置在震中龙头山镇,同时发展花椒产业,所以在这里设了一个出口,现在30分钟就可以从龙头山镇到达昭通的中心城区。另外,我们还修建了一条大山包一级公路,在鲁甸四个乡镇沿线设置出入口,破解制约灾区发展的交通瓶颈。

四是产业发展。我们依托昭阳区到龙头山镇这条走廊带,建设“昭龙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带”,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鲁甸时指出:“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在发布会门口的产品展示区大家可以看到,花椒做成的精油、洗发水,我们这条产业链已经延伸到产值超过3.5亿元,种植花椒的老百姓户均产值能达到2万元。鲁甸也种植了20多万亩苹果,好的果农一亩收益能达到3万元。

通过灾区的灾后重建和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超过震前,呈现出祥和景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支持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通将继续弘扬“感恩奋进、自强自立,砥砺前行、坚韧求成,万众一心、同心同向”的恢复重建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也正在支持震中龙头山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谢谢。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昭通的综合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交通通达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们尤其留意到,昭通在去年的党代会上提出了“交通强市”战略,说明交通建设仍将是昭通接下来一项重要任务。能否介绍一下昭通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总体布局和当前的推进情况?谢谢!

郭大进:

谢谢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朋友。这个问题请夏维勇副市长回答。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维勇答记者问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维勇: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昭通综合交通的关心和关注。对昭通而言,一部交通史就是昭通的历史,过去交通是昭通的“痛点”、现在是昭通的“亮点”,“交通兴昭通兴”已是全市上下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综合交通建设,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提出并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按照“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创新驱动、人才支撑、资源整合、科学执行”的要求,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有效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四大难题”,以高速公路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取得巨大突破,实现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转变。归集起来,可以概况为4个“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是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通车里程从2012年的135公里增至896公里,位列全省第四;从十年前仅有1条到目前建成9条高速公路、打通了11个出滇入川进黔高速通道;从十年前县(市、区)仅通达二级公路到目前除永善外均实现县县通高速。二是铁路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从改革开放以来昭通仅有1条时速60千米的客货运铁路,到2019年,成贵高铁通车,昭通镇雄、威信“迈入高铁时代”,实现高铁“零”的突破。三是水运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2019年中嘴作业区建成投运,水富港从年吞吐量仅64万吨,发展到目前3000吨级船舶可沿长江黄金水道直达上海。四是航空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昭通机场从仅有1条通昆明航班航线,到目前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2个城市的11条航班航线;昭通新机场将于2024年建成投运。十年来,全市综合交通累计完成投资2300余亿元,一举改变了昭通“困在路上”的被动局面,瓶颈制约全面打破,有力助推了产业、城镇等跨越式发展。

十年奋斗不是终点。去年,市第五次党代会把“交通强市”作为新“六大战略”之一,坚定不移抓交通,一张蓝图打基础。立足新的起点,“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按照从“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的定位,围绕“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着力推动“五大工程”建设:一是“811”公路工程。再建800公里高速公路,硬化1万公里农村公路,实施1万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实现“县县双高速”,建成22个出境高速出口。二是“235”铁路工程。建成叙毕、渝昆2条铁路,协调启动攀昭毕、昭六、宜西攀3条铁路,配合做好沿金沙江等5个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县县通高铁”。三是“331”水运工程。完成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3个水电站库区高等级航道和3个翻坝转运设施建设,推动横江复航;同步完成金沙江沿线码头建设,实现“通江达海”。四是“127”民航工程。建成投运昭通新机场,推动镇雄、永善2个机场建设,开展巧家、盐津等7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构建便捷高效的“空中走廊”。五是“339”物流工程。建成昭阳、水富、镇雄3个物流枢纽,昭阳北闸、鲁甸茨院、镇雄以勒3个物流园区,巧家、盐津等9个县物流中心,实现物流“进城下乡”全覆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我们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提升昭通在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昭明通达的美丽昭通欢迎各方朋友的到来,谢谢!

云岭先锋杂志社记者现场提问

云岭先锋杂志社记者:

我们知道党的建设是党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请问,昭通在推进党的建设方面有什么样的特色亮点?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谢谢!

郭大进:

谢谢云岭先锋的记者朋友。这个问题请罗永斌副书记回答。

罗永斌: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视察昭通时的殷殷嘱托,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个视频短片。

下面,我用“四句话”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昭通党建工作。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聚伟力。昭通,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中央政治局在威信县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成立了扎西干部学院,培训干部5.5万人次;建成扎西红色小镇、长征步道等一批文旅项目,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擦亮了“红色扎西”品牌。

二是筑牢基层基础强堡垒。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创新实施乌蒙扶贫先锋行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昭通市委等7个集体“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10名个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坚持示范带动,深入推进镇彝威革命老区、金沙江沿线、南丝绸之路“三条党建长廊”建设,分别创建省级、市级示范基层党组织59个、204个。

三是注重实干实绩铸铁军。注重从脱贫攻坚一线、乡村振兴一线、项目建设一线、疫情防控一线等培养选拔干部,深入实施“685”工程,市委、各县(市、区)委、市直各部门在一线提拔干部比例分别占提拔干部总数的67.1%、84.8%、51.1%。实施“凤凰计划”“鲲鹏计划”“雏鹰计划”和“兴昭人才支持计划”,27人入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56个,市县刚性引才6206名、柔性引才1356名,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乌蒙铁军”。

四是从严正风肃纪提效能。深入开展以“小”见严纠“四风”“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问题、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双提升”等行动,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今年6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2.18万人次,立案6870件8251人、党纪政务处分7429人,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生动局面。

可以这样说,昭通之所以这些年能够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综合交通、赤水河流域保护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的发展和成就,从根本上讲就是持续推动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成果。谢谢。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记者:

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请问,昭通作为赤水河源头,是如何强化源头担当、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郭大进:

谢谢中国网的记者朋友。这个问题请杨承新代市长回答。

杨承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关心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对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以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强化源头担当,扎实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持续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强化“一个认识”、落实“两个保障”、健全“三项机制”、开展“六大行动”。

一是强化“一个认识”。即:强化保护好赤水河流域是重大政治任务的认识。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20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7次深入现场调研督导、现场办公,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都给予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大力支持和帮助。两年多来,昭通市始终坚持把保护治理赤水河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坚决扛实政治责任,以“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定力,全面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各项工作。

二是落实“两个保障”。即:落实项目和资金保障。项目保障方面,按照截污、治水、固土、增绿、搬迁、转型、共生、协同“八个关键词”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十四五”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项目共6大类173项、总投资353亿元。资金保障方面,通过向上争取、社会融资、专债募集、横向补偿、市县筹措、社会捐赠“六个一批”,共争取到位各类资金51.52亿元,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健全“三项机制”。我们始终注重建章立制、依法治河、广泛参与,促进工作规范化、责任化、常态化开展。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宣讲,180余名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56名巡河员常态化、全覆盖巡河护河。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治机制,联合四川、贵州两省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2020年以来,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检查4次,共查处违法行为109起、行政处罚104起、刑事处理5起12人。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成立了厅级领导任组长的督导工作组,建立了市纪委监委负责的网格化监督检查机制,组建了工作专班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促进问题整改。

四是开展“六大行动”。我们统筹推进流域内全面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大行动”,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下面,我给大家报告一组数据:流域内建成污水处理厂7个、处理站54个;拆除小水电站17座,完成硫磺矿渣治理684万吨,关闭煤矿23座、采石场116座;退耕还林还草31.5万亩、建设河道防护林带264公里;搬迁群众3.61万人、土地复垦复绿1028亩,改造无害化卫生户厕14万座;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个、精品示范村40个、美丽村庄335个;赤水河流域鱼的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增加到42种。

在国家和省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保护治理,2020、2021两年,赤水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均在Ⅱ类以上,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盯“环境、生态、发展”三个大变样的目标,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坚决守护好赤水河的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关心关注。谢谢!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我们知道现在昭通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在接下来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有哪些成效?谢谢。

郭大进:

谢谢云南网的记者朋友的提问。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关注。

前面我给大家汇报过了,昭通有脱贫人口185.07万,10个脱贫县区中有8个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是省级重点帮扶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脱贫摘帽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毫不放松抓紧抓好各项工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我们之前刚召开了市委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脱贫攻坚成果要进一步得到持续巩固,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工作。

一是聚焦一条主线,就是聚焦群众增收这个关键点。深入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我们发动乡镇干部和工作队员精准到户遍访,制定到户到人增收计划,有力有效落实增收措施和减负措施,同时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进行兜底。我们推进脱贫人口能够持续的增加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我们的目标是2023年底能够基本消除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2024年底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我们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孵化企业主体、市场主体,通过电商、通过品牌、通过绿色有机这些地理标志的培育,把高原特色农业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从环节上、源头上增加脱贫群众的收入来源。

二是守住一条底线,这条底线就是防返贫致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加强监测。我们在集中安置区对入户的人群制定“红黄绿”名单,红名单就是特殊人群,比如,疾病、大病,甚至是精神疾病的这一类人群,每天保证楼栋长和干部都要入户走访,针对这类人群我们重点进行救助,确保不出颠覆性的问题。黄名单就是每周走访和群众见面,看看他们有些什么具体困难,包括家里缺劳动力、留守老人和孩子在安置区上学等情况。绿名单就是正常脱贫人群,就是对安置区分散居住的老百姓进行常态化监测,通过市场主体评估我们的产业帮扶措施是否连接到了基层老百姓。同时,市级部门按月进行调度分析,大家收集到的数据通过乡村振兴总平台进行融汇贯通,然后把这些数据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利用自己的政策工具包去解决一些新发现的问题。同时,在县、乡开展遍访,尤其是我们的边远乡镇,发动基层干部保证每个月对这些住户有一次走访。我们对“三类对象”都落实了帮扶措施。

三是坚持一个要务,这个要务就是发展产业。全市上下在基础设施改善的情况下,我们的招商引资环境和吸引力大为提升,昭通有很多硅铝资源,尤其是硅材远销泸州、宜宾。通过水富港运到浙江等地,但没有形成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机硅龙头企业合盛硅业在昭通投资200亿元,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绿色有机硅产品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这个工厂正在建设,建成后将吸纳1.2万名劳动力,其中,吸纳集中安置区的脱贫劳动力占比在50%左右,目前脱贫户已经招募大约1500多人,在这个集团的其他工厂进行实训。

还有玻璃行业领军企业旗滨玻璃,在昭通建设了六条生产线,投资110亿元,这将给脱贫群众集中安置区带来600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近两年来引进的重点企业,都是以万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实际上能辐射至少4倍的相关人口就业。这对我们下一步提升城镇化建设和增加就业收入都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为基础设施的改善,我们的资源就变成了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资源也就变成了吸引投资人的资产。我们通过正在开展的“干部作风大提升”和“营商环境大提升”两个专项行动,在吸引外来投资者方面今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资落地项目远超预期,每月、每季度都做一次推介、一次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现场办公会。目前,我们在市场主体倍增、产业招商和一把手招商方面,在全省处在前列。上半年,已经到位资金448亿元,增长41.5%。

四是强化示范引领。就是强化易迁安置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我们的万人以上安置区有9个,脱贫群众在这些安置区比较集中,在市里我和大家的工作交流里有一个观点,越是这些脱贫群众、特别是集中安置区越是风险点,所以我们要以攻为守,主动关心他们,我们在这些安置区的扶贫车间一定要抓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招商,然后利用各种政策工具,比如说,劳动培训资金,我们和来投资的企业协商,在这些脱贫群众刚进入车间工作时,给他的工资可以适当低一点,用劳动力就业补贴一部分,等培训一段时间后,这些脱贫群众已经成为熟练工,再按照市场薪酬对这些熟练工人进行聘用。后面进入这个工厂的工人,我们用劳动密集型资金补贴,这样企业在初期招不到熟练工和劳动效率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并有没有增高,既保证了引进来的企业利益,又保证了脱贫劳动力能够顺利进入这些车间。

我们把集中安置区周边的一些土地进行流转,结合苹果、花椒、蔬菜等产业,培育市场主体,让他们能够在北上广深经济发达地区销售,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农产品附加值,让老百姓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又有在就近的农业基地务工的收入,还可以学到一些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技术,从源头上增强这些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原有昭通卫生职业学院的基础上申报成立了昭通职业学院。最近,我们邀请省内的技师学院、交通技师学院等省内比较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和我们开展合作,把我们劳动力的技能进一步提升,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山、东莞的职业学院到昭通招收了不少贫困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先进制造企业里就业,这些人群就是火种,他们将来有可能带着最新的技能和产业链中分包任务的能力返乡创业,像这样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我们在示范引领中还要继续开展。

我们做好乡村建设和绿美行动,抓好示范工程建设,全市规划创建30个示范乡镇、300个精品示范乡村、3000个美丽村庄,已陆续启动了25个示范乡镇、90个精品示范乡村、744个美丽村庄建设。我们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著名的乡村振兴专家李小云教授在昭通搞了三个工程的示范点,现已打造完成,有望今年7月投入使用。比如,我们的云上苗寨,就是把这些苗族村庄里没有外出务工的年轻苗族同胞集中培训后变成乡村CEO,利用苗寨里的资源和景点,进行提升改造后吸引周边的周末休闲游,充分把这些劳动力的价值发挥出来,同时,带动周边村寨复制这种模式。下一步,类似的工程我们还要继续打造。这里我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片。

各位朋友,大家看到的这些美丽画卷应该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但是百闻不如一次体验。在此我真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能够来昭通的集中安置区走一走,到昭通的美丽村庄看一看。

谢谢大家。

彭斌: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的发布和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踊跃提问。

十年砥砺奋进,昭通市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希望各媒体一如既往地关心昭通、宣传昭通、推介昭通,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生动讲好昭通故事,着力为昭通市高质量发展凝聚正能量,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