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我省历经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次变革造就“三农”发展新图景

来源:云南日报          2019-11-20 07:22:22 【字体:

农林牧渔生产总值较1949年翻了444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较1956年翻了256倍……数据背后,是云南“三农”发展历经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个重要阶段取得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把“三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完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行了许多被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央精神、切合云南实际的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了云南省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每次变革

农业农村大变样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农村除城市附近有一定的商品经济外,大多数地方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耕作技术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特别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刀耕火种和游牧(耕)式的生产方式。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粮食种植,资源开发程度低。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至1957年,云南农村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地主、土司的残酷压榨剥削中摆脱出来,760万名贫困雇农获得土地和生产资料,农牧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与1949年比较,195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增加96万吨,年均递增5.1%,人均占有粮食由246.5千克提高到308千克。1978年人均占有肉类8.04千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占有肉类1.17千克的6.9倍。在此阶段,以农养工特点较为突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普遍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逐步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在稳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经济作物的比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林牧渔各业以及农村二、三产业。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工、商全面发展转化,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纳入“十三五”期间全省集中打造的八大产业之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省“三农”步入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每个数据

彰显农业质变飞跃

70年来,经历了三次“三农”发展重要阶段的云南,无论从经济总量增长,还是从人民生活保障等方面均体现出质的变化。不仅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也因此感受到幸福感大幅提升。

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108.88亿元,是1949年9.26亿元的444倍,是1978年40.10亿元的102倍,比2012年的2680.1亿元增5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2498.86亿元,是1952年7.27亿元的344倍,是1978年29.46亿元的85倍,比2012年1654.56亿元增51%。2018年农产品出口额38.75亿美元,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第一,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出口额比2012年出口额20.39亿美元增90%。党的十八大以来,蔬菜、水果出口额超过烟草,成为我省第一和第二大宗出口农产品。

随着“三农”工作的不断推进,我省人民生活有保障,生活质量和水平快速提升。2018年,粮食产量达1860.54万吨,居全国第14,是1949年393万吨的4.7倍,比2012年1827.84万吨增1.8%;人均有粮385公斤,较1949年的247公斤增长了55.9%。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68元,是1956年人均纯收入42元的256倍,是1978年人均纯收入106元的101倍,比2012年人均纯收入5417元增98.8%。近年来农民增收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全省2500多万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更加和谐稳定。

每次提升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农民以散户形式种植鲜花,到少数外资企业涉足,再到全国第一大鲜切花生产省,云南的花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种植种类、规模、生产区域等等一次次优化,形成如今备受国内外赞誉的农业新产业。数据显示,从1994年至今,我省鲜切花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全国第一,鲜切花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240亩增加到2018年的171.4万亩,增幅超7000倍。

1950年,国家制定了发展蔬菜保障城市供应一系列政策,1955年成立昆明市蔬菜公司,设立国营菜站业务,蔬菜种植面积10500亩,1956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9.3万亩。2018年,云南蔬菜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优势,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的菜园子”,强力推动云南蔬菜产业现代化。201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010万亩,产量2205.71万吨。70年来,云南蔬菜通过基地建设、品牌建设等优化产业,如今已然成为云南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和花卉、蔬菜产业一样,云南的茶叶、畜牧、水果、咖啡等农业产业在70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据显示,2018年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重点产业量效齐增,实现农业产值、综合产值分别增长10.7%、15.5%,花卉、咖啡、坚果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茶叶、蔬菜、水果、肉牛、中药材分居第2至第7位,茶叶等八个优势产业农业产值、综合产值分别增长10.7%、15.5%。

每次优化

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开展农村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截至2018年底,巩固提升了1273.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3.9万人;乡(镇)和建制村通电率、农村电网户表覆盖率、农户通电率均达100%,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0万公里,乡镇通硬化路率和通客车率均达100%,建制村光纤网络通达和4G网络覆盖率100%。

走进紫溪彝村,远山如黛、新房幢幢,按照文化旅游新农村打造的村子让人眼前一亮。村民说:“想不到规划成为现实,想不到我们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想不到政府全程帮扶我们建设新农村。”在云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紫溪彝村仅是个个案,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65个县(市)域完成乡村建设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88.3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26%,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72.92%。

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提升。截至2018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49万亩,完成“两区”划定面积5201.48万亩。2018年,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7%,比2012年的41.4%提高7个百分点;农机作业面积达658.73万公顷,是1957年机耕面积0.15万公顷的4000多倍,是1978年27.22万公顷的24倍,比2012年的506.67万公顷增30%;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94万千瓦,是1978年243万千瓦的11倍。

扛把锄头就下地,这样初级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在逐渐改变。随着我省新型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发展活力逐渐被激发。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54个,比2012年的2562个增58.2%;实现营业收入2781.41亿元,比2012年的1296亿元增115%。

70年砥砺奋进,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诠释了云南如何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云南农民怎样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未来,云南“三农”工作将继续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让云南农业展现出更大的魅力。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