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要闻

“十问”云南九湖治理

——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9-29 08:10:14 【字体:

高原湖泊 600.jpg

河湖治理(调整)600.jpg

当前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现状如何?今年以来滇池水质出现波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流域生态修复难点在哪?保护和发展如何协同共进?9月27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副省长和良辉率9个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接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体发问”:如何保护治理好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让“高原明珠”永葆迷人风采?

问题一

当前九湖保护治理取得哪些成效?

杨福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湖一条例”体现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加大高原湖泊保护力度。请问省政府在当前九湖保护治理中取得哪些成效,在实施“一湖一条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在九湖治理上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和良辉(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九湖治,云南兴;九湖清,云南美。近年来,云南始终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大事要事来抓,举全省之力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湖泊水体质量实现总体稳中向好。

成绩的取得主要在于有五大保障支持:一是政治保障,把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要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指示要求作为重要支撑,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作为目标指引和激励。二是法治保障,实现了“一湖一条例”,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规划保障,明确了保护治理的三线,制定了保护治理“一湖一策”方案。四是资金保障,近年来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较2016年增长约4倍,同时创新资金投入模式,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保护治理。五是组织保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设置了独立、专门的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机构。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九湖保护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如,高原湖泊生态脆弱、补水不足,系统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基层落实保护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严格执法力度还不够到位等。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迎难而上求进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打赢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坚决扛起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的政治责任,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把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监督和关心,转化为推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执法监管和问题整改力度,在依法依规治湖、河(湖)长制“有名”到“有实”、流域系统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问题二

今年以来滇池水质波动下降原因为何?

徐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经过多年努力,滇池治理取得成效,水质总体企稳向好,2019年滇池草海水质改善至Ⅳ类,外海水质改善至Ⅴ类。但从今年1月至8月指标看,滇池水质有所波动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请问今年水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要确保实现今年保护治理目标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张纪华(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经过多年保护治理,滇池保护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明显成效,实现三十年来整体水质最好水平。湖泊水质的评价需看全年均值,但最近滇池水质出现波动的现象仍应引起高度重视。

据初步分析,水质波动下降的原因主要为来水不足,受去年以来持续干旱影响,流域径流量、滇池总入、出湖水量均减少三成左右。4月以来,因昆明市城市应急供水施工和德泽水库供水不足等原因,牛栏江未持续向滇池补水,湖体交换能力下降,污染物持续累积。同时,流域截污治污体系仍存在短板,昆明老城区仍然存在雨污合流情况,支流沟渠截污不彻底,农业面源污染、村庄污水仍未全面治理,部分入湖河道污染程度加重。

湖泊治理有反复性、复杂性,水质好时不盲目乐观,水质不稳定时也不悲观,要增强信心、保持定力。下一步要继续完善截污系统,减少入湖污染;高度重视城市面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管网、泵站、水闸、调蓄池及尾水外排系统科学合理的联合调度机制,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雨季混合污水溢流;进一步加大牛栏江补水水量,持续改善滇池水质;持续开展滇池水环境跟踪监测和分析研判,做到精准治污、防范风险。

111.jpg

问题三

农业面源污染如何治理?

常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2018年省级河(湖)长制督察组在阳宗海督察中发现,辖区内耕地面积9.8万亩,每年化肥平均使用量为192.4公斤/亩,入湖氮磷量贡献率占入湖污染负荷的64%。请问在调整湖泊流域农业产业结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谢晖(省农业农村厅厅长):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涉及耕地面积大约为190万亩左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需大力调整流域种植结构。以阳宗海为例,主要通过流转土地、减少蔬菜种植面积等措施调整种植业结构,目前已流转土地2.23万亩;抓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2019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较2015年减少788.48吨、下降22.11%;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阳宗海一级保护区内全面禁养、二级保护区内禁止规模养殖;加强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从组织领导、技术指导、资金投入等方面切实加大对阳宗海保护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2019年先后5次派出督察组赴阳宗海进行现场督察及指导服务,并对涉及阳宗海流域的3县(市、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机深松深耕、耕地质量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给予2.5亿元资金支持。

问题四

保护和发展如何协同共进?

李洪云(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国家一类饮用水源地,同时也是全省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突出矛盾。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指导和帮助各地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使湖泊保护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曾艳(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抚仙湖是云南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水质优良,旅游资源禀赋极高。近年来,在保护治理好抚仙湖的同时,我省积极支持当地积极发展旅游业,2016年至2019年,澄江市(含托管区)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达14%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达30%以上。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抚仙湖以及我省其他高原湖泊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突出的矛盾,对此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和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度”。在保护方面,要严格把好规划关,把住环境承载量和游客承载量关,把好游客管理服务关;在发展方面,要加快推进抚仙湖等我省高原湖泊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贯彻“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思路,优化规划布局,提升项目质量,推动九湖流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我省九大高原湖泊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问题五

流域矿山生态修复进展怎样?

王安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2019年度省级河(湖)长制督查星云湖反馈指出,星云湖流域内磷矿污染治理不到位,磷矿矿山修复进展缓慢。请问在星云湖磷矿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刘佳晨(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九湖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空间管控工作力度。目前,已完成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区内195个矿业权的清理工作,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

星云湖流域内共有磷矿山5座,其中4座已关停、1座(江川清水沟磷矿)为生产矿山。2018年以来,流域内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有序推进,对18座历史遗留矿山(含4座关停磷矿)分4个片区进行治理,合计治理面积174.53公顷(其中磷矿治理面积79.36公顷)。通过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2个、新增耕地22.62公顷、提质改造耕地58.91公顷、恢复林草地28.71公顷、整理建设用地27.65公顷,实现了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改善治理区域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消减污染源负荷的目标。

当前我省九湖流域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矿业权人落实矿山生态修复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切实做到边开发边治理;受各级财政困难影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仍然繁重;落实“一湖一规划”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分类推进九湖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努力形成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

河湖治理2(制图后)600.jpg

问题六

治湖经费如何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吴绍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实地督察中发现,杞麓湖等湖泊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推进缓慢。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中,省级资金到位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用好?

张岩松(省财政厅厅长):“十三五”以来,省级财政安排用于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的资金逐年增加。2016年至2019年,全省节能环保支出730.5亿元,从2016年的15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1.2亿元,年均环比增长15.5%,“十三五”以来,共筹集中央和省级资金197亿元,用于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保护,年均增幅高达94.7%。省级财政还在农业农村支出、科技支出方面安排资金支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近几年,省财政安排给杞麓湖的治理保护投入是10.24亿元,今年3亿元专项债券资金也很快就到位。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市县两级要把项目做好,加快支出进度。

同时建议: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任务十分艰巨繁重,资金投入的需求量巨大,各地制定治理保护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合理,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增强紧迫感,加快治理进度,又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特别是要防止违规举债来进行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保护,这是需要守住的底线。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执行高原湖泊保护条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大资金筹集和支持力度,支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工作。

问题七

如何加快截污治污体系建设?

普绍忠(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完善截污治污系统、减少入湖污染负荷,是保护治理高原湖泊的重要手段之一。下一步如何帮助指导异龙湖等湖泊加大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快推进截污治污系统建设,做到不让污水流入?

马永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针对异龙湖保护治理工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近年来,我们加快推进全省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加大指导运行管理工作力度。2016年以来,省住建厅共计下达石屏县省级专项补助资金57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结合传统村落保护治理工作,将石屏县41个村落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争取到国家专项补助资金1.23亿元,有效推进了异龙湖周边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虽然石屏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管网配套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城镇截污治污体系,加强跟踪问效抓实问题整改。除县城外,石屏县各乡镇尚未建立污水处理收费机制,省住建厅将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付费,谁治理谁收费”的原则,指导建立健全城镇生活污水收费制度。此外,推动各地政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拓宽资金渠道,加快截污治污体系建设,确保做到城镇生活污水不流入湖泊。

问题八

跨省保护泸沽湖怎么做?

黄政红(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泸沽湖地跨云南、四川两省,请问如何加强滇、川协作,加快建立统一的水质目标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

刘刚(省水利厅厅长):泸沽湖是四川省和云南省界湖,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近年来,滇川两省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建立泸沽湖跨省协商协作机制,初步形成了统一的水质管理目标和责任体系,初步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规划保护体系。

建立了滇川省级联动机制,统一水质共治目标,提出云南境内湖区和四川境内主体水域(亮海)水质目标为稳定保持Ⅰ类标准。全面推行五级河(湖)长制,统一组织明确责任。2020年以来,滇川两省五级湖长联合巡湖8次,共同推进滇川两省泸沽湖保护治理共治共管工作。

滇川两省推进联合执法监管,定期开展环境保护、旅游市场整治等联合执法行动,深入开展4次联合检查,联合执法监管初见成效。创新探索投资模式,积极引入第三方治理项目,丽江市与云南建投集团合作推进泸沽湖保护治理项目,明确了24个重点合作项目,概算投资93.27亿元。四川省凉山州也积极争取资金,启动了沿湖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等重大工程。

此外,新修订的《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已于今年1月起实施,其中严格划定保护区范围,及时划界立桩,推进生态拆迁。目前,泸沽湖拆除违规搭建的亲水平台17个、核心区内码头3个、实验区内码头3个,对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涉及的160户进行了退出搬迁。

问题九

生态补水难点在哪?

和炳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生态补水不足是高原湖泊水质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以程海为例,近年来,程海长期低于法定水位运行,湖体自净能力大幅下降,湖泊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日趋退化。程海补水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刘刚(省水利厅厅长):据历史记载,程海水位从公元1762年就开始下降,到1961年建立水文观测站以来,程海水位下降了35.98米。1985年到1990年,下降了1.1米;1993年到2002年上升了2.36米,这期间由于实施了仙人河外流域引水工程,年平均补水1700万立方米,2000年后因仙人河水质恶化未再补水。2002年以来水位一直在下降,截至2020年9月26日,程海水位为1495.95米,湖面蒸发量持续增大,程海每年水位下降速度约为0.21米。

按照《程海保护治理规划(2018—2035年)》明确的“2035年水位回升到法定最高运行水位”的目标,程海5项重点生态补水工程分时期分步骤推进。2018年以来,程海已实施完成羊坪河至仙人河隧道程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和坝箐河程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2项补水工程,实际累计生态补水1175.72万立方米。目前,在建和拟建重点生态补水工程有3项。通过系列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预计到2025年,每年可向程海补充生态水量6089万立方米,程海水位有望恢复至法定最低水位1499.20米以上;到2030年,每年可补充生态水量5939万立方米;到2035年,每年可补充生态水量7360万立方米,确保水位逐步恢复至法定最高运行水位1501米。

问题十

洱海流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当前,洱海流域转型发展这篇文章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好,请问如何指导地方做好洱海等湖泊流域保护治理与转型发展两篇文章?

王德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省发展改革委将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转型发展。《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次批复州、市级范围内的湖泊保护发展规划。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97.75亿元(投资完成率127%)。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把洱海流域纳入试点范围,指导帮助当地编制新一轮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同时,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纲要编制过程中,统筹考虑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规划层面引领推动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转型发展。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洱海保护治理项目加快建设。“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8.96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洱海流域污水垃圾处理、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治理等项目建设。2019年至2020年,支持洱海治理有关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8.3亿元。“十三五”期间,还安排了9200万元省预算内资金支持洱海保护治理。“十四五”期间,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汇报,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