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新闻

2021年云南省两会·守护生态宝库 共赴“春城之邀”

来源:云南日报          2021-01-29 09:03:10 【字体: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今年5月,昆明蓝花楹盛开的季节,全球代表将相聚“春城”,共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一同绘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两会上,“春城之邀”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围绕以COP15为契机,加快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献策建言。

抓住COP15机遇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云南是我国特有物种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云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品种和数量都占到全中国的50%以上。”省政协委员、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云南生态功能价值达到上万亿元,COP15的召开是云南向世界展示云南发展绿色经济成就的重要机遇。

“应深入挖掘特色生物资源,把品种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数据资源。”盛军委员介绍,云南农业大学已建成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构建了农业和生物资源大数据、高原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质量可追溯体系以及农业农村资源大数据。他建议,应该进一步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把生物资源数据优势转变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效益优势,发展云南的生物制造和农业制造,为世界提供发展绿色经济的云南样本。

抚仙湖的生态保护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抚仙湖保护治理转入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新模式。“COP15的举办对澄江市来讲,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在省人大代表、澄江市市长范永光看来,澄江有机会更好地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澄江的生动实践,展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事例。“希望通过COP15大会的召开,吸聚更多高层次智库资源,共同探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真正把澄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助推澄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摸清生态家底

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是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云南要全面评估生态资产的价值及其向江河下游及周边国家价值转移状况,以有力的数据彰显对国家和全球的生态贡献。”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生态学特聘教授段昌群说,基于生态资产的“摸底”,有助于云南进一步争取国家帮助,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与用途管制制度,探索长江、珠江流域以水量水质为基础的跨区域转移支付及生态补偿,尽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跨流域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我省有2.29亿亩草原,居全国第7位。”省政协委员、云南农业大学郭凤根教授介绍,近10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完善制度、林草融合,多措并举,云南草原生态质量得到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但是,因为认识不足、家底不清等原因,保护草原资源的意识普遍不足。他建议,结合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开展我省草原资源现状调查,摸清家底,并尽快制定我省草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专项规划,特别是要在分清草原退化等级和面积后精准施策,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经营服务有效”的草原保护和建设制度。

筑牢安全屏障

“云南是我国未来生态产品供给的重点区域,也是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省份。”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副主席袁晓瑭说,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留下世代相传的“绿色银行”。她建议,尽快把制定出台云南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保护法规纳入立法规划,进一步完善出入境查验监管领域执法体系;争取从国家层面上与老挝、缅甸、越南政府磋商,在云南建立“中、老、缅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先行示范区”,打造跨境生态安全保护长廊。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省政协委员、昆明市政协主席熊瑞丽建议,以新发展理念为统筹,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梳理。厘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范畴使之体系化;结合滇池治理等经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素材对规范性文件进行补充完善;在充分进行规范梳理的基础之上,搞清楚目前存在的制度重叠、制度冲突、制度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补充。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在生物基因多样性的保护,而生物基因的保护离不开基因数据的分析。”熊瑞丽委员提出,未来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必然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云南具有全球最为珍贵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样本,最全的资源保护生物基因数据。她建议,要建立全省统一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分析中心,为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延展做好充分准备。


委员热议

推动消费扩容培育经济动能

消费是关系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亦是参会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两会期间,围绕消费新场景构建、消费新增长点培育、旅游消费价值延展等话题,委员们热议“如何促进消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构造线上线下消费一体化的云南场景,推动数字消费。”省政协委员夏蜀将目光聚焦在消费新场景的构建方面。他表示,可对业已形成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和“云品出滇”两大平台进行拓展和深化,积极开发“数字技术+文化+旅游”的新兴消费产品与新业态。围绕“云品出滇”开展传统零售渠道和电商的资源整合与相互融合,在线下发展智能售货机、无人超市等智慧零售终端,在线上建设网上超市、智慧微菜场,构建云南消费新场景。面对后疫情时代消费变革,要抢抓机遇,依托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发展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探索建设覆盖全省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线上诊疗平台”,发展包括知识付费、微课、云课堂等在内的教育消费新场景。

绿色发展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绿色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如何从中培育经济增长点,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省政协委员、大理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忠木以推广新能源汽车为例,提出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的建议。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越来越完善。但是由于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宣传不够到位,导致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仍然存在疑虑。特别是汽车在使用中仍然存在充电困难,购买优惠力度不够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想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民众。这非常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不利于城乡消费的拉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他带来了《关于推广新能源汽车促进汽车产业和城乡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他建议,应当配套安装足够数量的充电桩,加强宣传,通过实行农村新能源车购车优惠、落户和上税优惠等方式,积极引导城乡居民购买和使用新能源车辆,从而进一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是拉动消费的直接动力,在客群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动能?省政协委员、丘北县政协副主席杨丽梅以普者黑为例,提出了“要以品牌打造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2020年12月29日,国家和文化旅游部正式确定普者黑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她表示,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定位5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如何做强做优普者黑的旅游”。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旅游产品挖掘开发,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结合丘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挖掘和开发乡村旅游,丰富旅游内涵,形成普者黑集各乡镇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让丘北全域旅游提质增效,最终让游客“留得下来、玩得开心、还想再来”。


提案点击

智慧医疗助推健康云南建设

加快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 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数字云南、健康云南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省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工作进展相对缓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存在医疗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汇集困难、数据实效性低、医疗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薄弱等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其医疗健康服务功能。

省政协委员龚会军在《关于加强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精准管理 助推我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制定全省统一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加快全链条数据汇聚,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广泛应用;加快省级健康医疗一卡通系统建设,实现居民健康信息互联共享;加强线上线下联合,精准提供一站式老年人医疗服务;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多渠道、多业态推动医养结合智慧化服务;加强顶层设计和数据安全监管,积极培养和推动产业化应用,助推健康云南建设。

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目前我省40%左右的老年人处于空巢和留守状态,许多老人生活无人照顾、养老面临困境。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顺应了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意愿,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段丽元委员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建议》中提出,应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保障政策,围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切实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促进养老服务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我省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移交与管理工作的具体办法,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对空置公租房可作为养老服务用房的情况进行摸底,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允许免费提供给社会力量,供其在社区为老年人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老年教育等服务。

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放管服”改革,我省营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最多跑一次”取得明显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工作永远在路上。如何更进一步?”省政协委员朱燕在《关于进一步改善我省营商环境的建议》中提到,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小微企业排忧解难。梳理陈年积案,维护公平正义,让当事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在数字政府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中,把征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从打造诚信政府开始,打造诚信企业,从而塑造我省诚信的营商环境新形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针对民营企业缴税现状,慎用法律,让小微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既降低融资门槛,又加大政府贴息力度,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成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下,我省信息产业基础薄弱,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信息产业领域专业教育极度缺乏,对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难以有效供给。

陈冬海委员在《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加速建设“数字云南”》的提案中建议,统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为引进数字科技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出台数字经济产业引导目录。以数字经济项目建设为核心,以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支撑,以大数据技术开发应用为着力点,打造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孵化“独角兽”企业,积极吸引软件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落地云南,构建软件产业城、开发应用中心、服务外包中心等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速数字技术产业化进程。制定数字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


委员履职

愿为改善基层医疗条件尽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给出了2/3业主同意就可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法律依据,建议加大力度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为共享电动车加装智能芯片,遏制交通违法行为……”带着民生诉求和期待,今年,省政协委员、云南晟成扶贫助老基金会理事长戴信鑫带来了6个提案,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深受媒体关注。

去年,他的基金会原本打算给全省乡镇卫生院无偿捐赠价值6亿元的先进医疗设备,却在捐赠过程中遭遇阻力。“有些医院当面拒绝,并提出他们要按程序通过招投标自己去购买,我虽无法理解,明明这些设备都是他们需要的,但也不能勉强。”戴信鑫委员说,所以,今年专门写了一份提案,建议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公益慈善机构可接受医疗器械设备无偿捐赠,基层医疗机构不可无故拒绝具有国家标准的、基层医院所需的先进医疗设备,并明确相关详细条款,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并让卫生健康系统做好监督,希望能引起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戴信鑫还告诉记者,一旦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他愿意做出承诺,用2至4年的时间为全省乡镇卫生院无偿捐赠50亿元至100亿元的先进医疗器械和设备。

胸怀民生情、一颗赤子心。到今年,戴信鑫已履职9年。他说,最欣慰的是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提案被相关部门所采用,为百姓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我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民请命、履职尽责。”戴信鑫委员说。


特写

一份联名提案关注滇池保护

长久以来,滇池的治理和保护牵动着各界委员们的心。

今年,一份酝酿了十余年的建议,形成提案,受到了17名委员的关注。在提案人省政协常委、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段昌群的领衔下,17名委员共同联名提交《关于优化昆明发展新格局为滇池水环境持续好转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永续支撑的提案》,对滇池流域的保护和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提案提出,在中国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今天,“十四五”滇池治理将进入城市格局优化减污、经济结构调整削污、社会发展系统控污的新阶段。要优化昆明发展新格局,重塑昆明发展新布局,创新昆明跨越发展和滇池水环境持续好转的支撑条件。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研究滇池的治理和保护。在最近四年的政协会议期间,与各界委员就滇池保护与昆明发展协同推进这一主题进行了数次交流。高原湖泊的高质量保护需要与大昆明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大家就这一观点达成了共识。”段昌群介绍,17名联名委员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管理等领域,专业背景多元,涉及生态环保、农业林业、信息等。

“他们的关注,对提案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段昌群说,“此外,我在酝酿提案及撰写过程中,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的科学研究是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得到深度融合,良性的循环模式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力量。”


现场快评

“城市大脑” 赋能新生活

龙敏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不少跟“数字云南”建设有关的内容,比如开展“城市大脑”建设试点。

何为“城市大脑”?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城市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构建一个后台系统,对城市进行全局的即时分析、指挥、调动、管理,最终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

开展“城市大脑”建设试点,不仅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我们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还是举全省之力向世界发出的“春城之邀”,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都跟“城市大脑”建设紧密相关。近年来,从浙江将“枫桥经验”应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治理,到上海利用大数据打造“城市大脑”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技术创新和治理升级正成为各地努力的方向,且涉及面极广,这对我们进行“城市大脑”建设试点,具有启示价值:“城市大脑”建设应当有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巧心,最终“绣”出城市的品质与品牌。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社会秩序等方方面面都展现出城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开展“城市大脑”建设试点还要保有“温度”,注重百姓的口碑与评价,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也是开展“城市大脑”建设的最终目的。

     |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