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持之以恒抓好高黎贡山保护工作

来源:云南网          2020-11-03 17:14:35 【字体: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考察时强调,“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高黎贡山是云南西南山地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在云南直至全国生态安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黎贡山基本情况及在国际国内所处的地位

高黎贡山地处云南西部中缅边境,是怒江、伊洛瓦底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山势雄奇险峻。这条以变质岩为主体的断层山脉,北接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衔中印半岛,东邻横断山系的怒山(碧罗雪山)山脉(两山之间形成了世界有名的怒江大峡谷),西毗印缅山地,纵跨中国云南西部,从北到南绵长600余公里。高黎贡山山脉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贡山县境内的嘎娃嘎普峰顶,海拔5128米,最低点在盈江县的中缅界河交汇处,海拔仅210米,南北最大相对高差4918米,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山体垂直高差在2500-3000米之间,南部山体逐渐变低,高差仍在800-1000米之间。巨大的垂直高差形成了高黎贡山独特的立体气候,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使高黎贡山具备了极其多样的生态系统。高黎贡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点使它犹如一座连接亚洲大陆中部和南部的巨型空间桥梁,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成为南北生物迁移扩散过渡的走廊,形成了“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殊格局。高黎贡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性地区,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连接着世界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印-缅3个地区,是全球十大濒危森林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实施“一带一路”中缅印跨境保护的重要地段,是中缅边境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且无可替代。

1983年4月,高黎贡山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40.55万公顷,由不相连的北、中、南三段组成,北、中两段位于怒江州境内,南段位于保山市和怒江州泸水市境内,属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气候垂直带谱自然景观、多种植被类型和多种珍稀以及濒危动植物种类为目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3年7月,作为三江并流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6年4月,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全国示范建设保护区。2019年5月,被中央七部门评估为优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森林与人类》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森林”。

高黎贡山森林覆盖率达93.67%,森林覆盖率居中国自然保护区之前列。记载有高等植物264科1361属5726种及变种,有382种特有植物,3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光叶珙桐、滇桐等。高黎贡山保护区已知有脊椎动物928种(有特有动物: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怒江金丝猴、贡山麂、全裸重唇鱼等12种)。其中兽类10目32科205种(国家一级保护有16种,国家二级保护有18种,省级保护3种);鸟类19目58科4个亚科52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7种);两栖动物2目8科52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2种,云南特有种7种);爬行类动物2目9科76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云南特有种4种);鱼类有6目12科8个亚科70种。已知有大型蛾类1005种,是中国蛾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高黎贡山被誉为“大地的缝合线”、“世界物种基因库”、“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等。

二、高黎贡山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保山市对高黎贡山生态保护由单纯森林保护迈向以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综合保护为本,以科学研究、资源监测、中外合作、推动周边发展等多领域拓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效应”逐步显现。

(一)有效破解生境破碎化难题。建立近5000公顷生物走廊带,并纳入保护区建设管理,成功实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牵手”,有效改变了该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孤岛化和破碎化现状,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野外遇见率明显提高,被中外专家评价为云南省乃至中国生物走廊带建设较为成功的典范。

(二)开辟科研合作新途径。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实施“高黎贡山森林资源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环境教育示范”、“生物多样性实践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高黎贡山大树杜鹃、白眉长臂猿保护能力建设”等国际合作项目,对改善高黎贡山森林管理、增加森林面积、帮助周边社区农民拓宽收入来源、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受益人口达16万人。同时,高黎贡山保护成果还作为保护生物学成功案例,编入《保护生物学》(第四版)教科书。

(三)物种保护研究取得新突破。建立动植物科学监测体系,以流动考察和固定监测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高黎贡山植物》、《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海拔梯度生态样地》等生物多样性专著影响深远。以白眉长臂猿为代表的珍稀动植物在高黎贡山“见面”,2009年3月,保山市被中动协授予“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称号。

(四)高黎贡山保护区主动融入滇西旅游大环线建设。高黎贡山地处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关键节点,是环线上天赋重任的生态屏障和交通连接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抢抓这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迅速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积极带动周边社区和保护区外围集体林开展森林康养休闲、民宿客栈、半山酒店、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户外运动、观花观鸟等生态旅游活动。按照《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实地规划和设置,探索性建立了五个生态旅游小区、一个观鸟金三角区、一个宣教中心,完成了一个生态旅游小区的解说系统设置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高黎贡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抓好高黎贡山生态保护工作

(一)加强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一是建立边境防火协作机制。根据省、市森林防火工作要求,抓实高黎贡山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着力加强中缅边境、保护区相毗邻管护机构的联合保护机制,安排专门的协作经费,提高日常巡护的质量和频次,杜绝“进口火”。增加边境联合武装巡护的频次,加强边境维稳管控。争取资金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行科技防火。二是加强明星物种的监测与保护。充分运用《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资源保护管理,确保资源安全。采取各种管理手段,防控森林火灾,杜绝采集、盗伐、偷猎、放牧等人为活动,确保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栖息地和大树杜鹃生态安全。三是积极创新巡护方式,探索警犬参与巡护,引进10只良种犬,作为“护林犬”投放到管护范围内的重点管护区域,由经过特训的护林员牵引,参与野外巡护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与缅甸地方政府、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怒江州管护局沟通协调,建立跨境、跨州保护联防联治机制,加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跨境、跨州地带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

(二)加大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将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层面国家公园空间规划。根据云南省国家公园改革实施意见,积极提出保山市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实施意见。抓好高黎贡山生态旅游活动管理,搞好景区景点管理、游客管理,确保高黎贡山的生态旅游安全。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一是大力开展《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防火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二是加强与央视、云南电视台、云南报业、国家地理、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合作,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展示高黎贡山。三是开展社区自然教育,以“绿卡行动”、“小手牵大手”等为活动主题,以“植树节”、“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切入点,努力打造高黎贡山特色公众教育,推进高黎贡山自然教育进程,为生态文明教育做贡献。

(四)构建生产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的绿色之美。一是成立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让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构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的模式。积极争取各类社区发展项目,向社区招聘护林员,既立足社区发展经济,又助力脱贫攻坚,为强化管护发挥重要作用,让社区群众真正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二是依托百花岭、南方丝绸古道、史迪威公路、双虹桥、三叠水瀑布、郝亢自然公园、林家铺、大塘温泉、大树杜鹃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重点,以“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作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总蓝图和核心目标,把“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打造成为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圈、高黎贡山旅游环线、红色旅游经典线,形成“一圈一环一线”全域旅游新格局,推进全域、全景、全业建设,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逐步将茶叶、中药材、坚果(核桃)、咖啡、石斛等产业打造成全省综合实力排名前列的大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始终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