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人物

在盈江的田野上奔跑追梦

来源:云南日报          2019-04-24 00:00:00 【字体:
年轻的宣传委员孟成璟
傈僳族妇女主任蒋成妹接受采访

提起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最诱人的是翠绿浸润的土地。它三面与缅甸接壤,少数民族文化和边城风情婀娜多姿。

这里的干部群众在这片鲜花常开的土地上实践着生态梦、发展梦、振兴梦。

这个春天,我们走访了盈江县勐弄乡、平原镇、铜壁关乡、苏典傈僳族乡等地,听到和看到最动人的是人与乡村、人与产业、人与生态、人与人携手努力奔跑的追梦故事。

王继伟:建起更多美乡村

“现在勐弄乡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历史文化也得到了保护,日子越来越舒坦。”勐弄乡党委书记王继伟站在山坡上远眺着龙门古寨的风景,脸上藏不住笑容。

龙门古寨是勐弄乡的一个景颇族和傈僳族混居的自然村。说起以前的村容村貌,王继伟用一句话来形容:“捏着鼻子进来,淌着眼泪出去。”

“现在打开家门就能看见美丽的自然风光,在村里溜达能感受到历史文化底蕴。”2017年3月8日,龙门古寨正式对外接待游客,为此,王继伟和乡亲们做了很多努力。

“村里的群众对改变贫困现状的意愿非常强烈,我们把建设村寨的想法告诉他们后,57户人家全部支持。”王继伟说,有好几家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无偿提供出来,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

现在,龙门古寨的农家乐、民宿客栈、小卖部日渐兴起。“我们正在尝试用‘村党总支+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来发展羊肚菌种植,让群众能有更多增收。”王继伟说, 牢牢记住“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乡村基层干部热爱脚下土地的最好方式。

孟成璟:借“网红”营销农家

“快来勐弄乡品尝羊肚菌,顺便到龙门古寨玩!”最近,勐弄乡宣传委员孟成璟不断向周围的亲朋好友推介勐弄乡的新“网红”——羊肚菌、龙门古寨。

32岁的他已在勐弄乡工作7年,见证了这里很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变化。

孟成璟看来,宣传工作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提高群众意识。“一开始,没有人愿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做通群众思想工作确实是难啃的‘硬骨头’。”

孟成璟指着龙门古寨的“淡湖”说,这里水资源丰富、渔业养殖便利,可是最开始群众不知道养鱼有好收入,大家不敢冒险尝试。于是,乡里让党员带头学习养殖流水鱼。短短1个月,供应农家乐就创收5000元,鱼成了抢手货。群众眼见为实,这才跟着一起学习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技能。如今,龙门古寨成为盈江新景点。

生态鱼、羊肚菌、翠竹林、洒水河瀑布……每当介绍勐弄乡的特色时,孟成璟总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堆,因为这其中都有乡村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余根金:过去不敢想的都有了

熟悉勐弄乡勐弄村龙门古寨村民小组农家乐带头人余根金的人,都叫她“一根筋”。想起当初和丈夫开办农家乐“景颇山官”的决定,她觉得自己的“一根筋”是对的。当初干部动员大家发展乡村旅游,报名开农家乐,大多数人有些犹豫。在北京餐饮行业打工2年后嫁到龙门古寨的余根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是一条好出路,我和丈夫相信只要人勤快、肯努力,日子会大不同。”

平整的水泥道通往“景颇山官”,两层楼的农家乐铺上了木地板,院子里的绿色植物在“老树桩”花盆里焕发生机,后厨的餐台上满是挂满露水的野菜,会客厅里的桌上铺了干净的彩麻桌布……系着围裙的余根金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春节,小院天天爆满,每天都接待七八桌客人。“以前,想买一台电脑都觉得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我们不仅有了电脑,还置办了面包车、洗衣机,两个孩子也送到县城上幼儿园。”今年,余根金和丈夫开始谋划在小院里改建几间客栈。

向明亮:在“田头”尝到甜头

3月,正是平原镇勐展村贺拉村民小组甘蔗收获的季节。平原镇纪委书记向明亮最喜欢站在高处,看到一片片被收割的甘蔗铺满道路的景象。

“贺拉水土好,适合种甘蔗,每亩可以产7至8吨。”向明亮高兴的不止是村里的好收成,更是这几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治理,让贺拉村真正成为了有“颜值”、有产业、有文化的傣族新村。

“请仔细看墙上的傣文,它们可有正能量了!这是‘相互包容’、那是‘不忘文化的初心’……”走在贺拉村,向明亮热情地指着墙上的文字用汉语翻译着。他说,这些话语不仅是写在墙上,还落实在了行动上,变成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发展经济、建设乡村的力量之源。

向明亮带着大家走进“贺家大院”,这个贺拉村的“招牌”小院承包给了镇上一家生意红火的餐馆,去年实现8.8万元收入作为村集体收益。同时,这个小院把种菜的、养鸡的、养猪的、做咸菜的、做腌肉的……都串在一起,村民们“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大家都从这个小院里吃到了“乡村旅游饭”。

“‘贺拉’在傣语里是‘田头’的意思,祖先赐予了这里好山好水,我们要将这份美丽延续,让村民们真正在‘田头’尝到‘甜头’。”向明亮说得信心满怀。

李健雄:从零开始带头做

原来到铜壁关乡建边村大浪速的路非常难走,从村里到乡上,20公里的路要走3个小时,村里的农产品很难卖出去。

为了早日让通村公路贯通,改善村民生活,铜壁关乡建边村大浪速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健雄多次到乡里跑项目。通过努力争取,李健雄带着乡亲们一起干,2018年1月,从乡上到村里的公路终于通了。

路通了,好日子也来了。李健雄说,原来村民从事种植养殖的积极性不高。大浪速村小组充分发挥8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干鼓劲干,带着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产业项目。怕大家不明白,李健雄自己带头示范种坚果和养牛。现在,村里家家种草果、坚果,养鸡、猪、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日子越来越好过。

今年,村里开始种起了姬松茸,每棚纯收入可以到2至3万元。“五六月份就可以收获了。”李健雄和大家伙都希望,在辛勤的付出后能有美好的回报。

曹虹:建设美丽新家园

苏典傈僳族乡下勐劈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但如何调动村民主动参与和服务游客,成为苏典乡宣传委员曹虹工作中的难题。

曹虹说话幽默有亲和力、有感染力,能和村里的群众很快打成一片,这也是她工作的“法宝”。

“我们动了很多脑筋,给村里的群众上课,一次又一次地到他们家里沟通,现在很多群众有了主动和游客互动的意识。”曹虹介绍道。

当我们来到村里时,下勐劈村妇女主任蒋成妹得知要面对镜头接受采访,她特意换上了傈僳族过节才穿的盛装。蒋成妹是下勐劈村最早带领乡亲们把牛棚变为“傈僳风”客栈的带头人。起初,村民对“旅游能带来什么”保持怀疑,直到乡村旅游让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 大家才吃了“定心丸”。

2018年,旅游为全村客栈集体经济带来了80万元的收入,户均增收4000多元。“我带着50多名村里的妇女跳傈僳舞迎宾客,村口的广场成为我们的大舞台。”蒋成妹笑得合不拢嘴。

明立莲:呵护最美的绿色

砍树人变成护林人,狩猎人变成护鸟人,贫困户变成鸟导游,贫困村变成旅游村……这样的事例,苏典傈僳族乡林业站工作人员明立莲数都数不过来。她感慨: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

“下雨时、天气转晴时,长臂猿就会在山里发出叫声,可神奇了!”说到近年来在苏典乡安居乐业的“新”朋友,明立莲眼里透着喜悦。

苏典乡是德宏州林区面积最大的乡镇,明立莲和同事们倍感护林责任重大。每年3月至4月底,全乡200余名护林员进入工作最紧张的森林戒严期,大家全员以赴开启“作战”模式。“苦点累点不要紧,我们希望自己的家园越来越绿,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明立莲说。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