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

“直过民族”贫困 呈现三大特点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1-09 08:43:39 【字体: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

全县总人口50.09万人,境内居住着拉祜、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颇8种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三种“直过民族”,分布132个行政村,总人口28.85万人(其中拉祜族21.8万人、佤族6.16万人、布朗族0.89万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73%。

从贫困现状看,贫困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条件性贫困突出。“直过民族”聚居区大多为山区、半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自治县成立初期,境内没有公路,通往外界及区、乡的道路只有驿道20多条,运输全靠骡马驮运和人力挑背,从边远的山寨到县城往返通常要数天的时间,“一出家门就爬坡、山高坡陡石头多”是当时交通难的真实写照。广大农村靠水桶挑水、自制竹筒抬水或简槽引水的简易方式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依然较低,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乡村公路基本为等外公路,且大部分村组未通公路;农田水利化程度低,电力覆盖低,约50%村寨未通电,大部分群众依然住在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挂墙房、竹笆房,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等问题是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二是素质性贫困突出。2004年,澜沧县“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半文盲占3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5.7%,初中以上仅占6.3%,会讲汉话的仅占35%,通过“双语”教学的孩子大多要到五、六年级以后才能用汉语正常交流;生病不到医院治疗却找巫师卜卦的占40.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拉祜族5.8年、佤族6年、布朗族6.7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3.2年、低于全省人均水平2.2年、低于全市人均水平0.8年,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交往能力差、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能力非常弱。

三是思想性贫困突出。“民族直过区”地处边远山区,远离内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先进地区交往的机会很少,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抽样调查500户的数据显示,最远到过县城的仅占3.1%,外出打工的只有3人,在外工作时间累计不到60天。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制约,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受限,刀耕火种、野放野牧、广种薄收现象十分突出,资源禀赋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群众缺乏主动脱贫意识,没有危机感,商品意识淡薄,致富欲望不强,满足于最低层次的吃穿不愁。干部思想观念落后,主动作为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直过民族”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难以短期内通过外在力量改变,代际传承的“穷根”一直延续。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