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验

宾川:描绘美丽乡村新图景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6-18 08:21:40 【字体:

夏日的宾川犹如一个天然的果园,葡萄、石榴、柑橘……累累果实缀满枝头。

近年来,宾川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县累计脱贫退出10487户37374人。群众增收渠道稳步拓宽,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满意度、认可度不断提高。

“清工结账”激发新活力

“我家的田明天有2亩要放水,帮我登记一下。”、“我家要放山脚那块。”……“好呢,等我一家一家登记上。”6月2日,乔甸镇海稍村委会大椿树村活动室举行了大椿树村六月第一次集体放水前开会登记。这个制度在大椿树已坚持了20多年。

“我们村每个月2、12、22日都开会,第二天由专人去为全村需要放水的田块放水。全村共有65户226人,有约120人常年在外务工和经营餐饮。以前村里的很多公益事业经常没人参加,执行‘清工结账’制度后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执行了20多年,大家都很认可这个方法。”大椿树村党支部书记龚万寿自豪地说。

“清工结账”制度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村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村内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出现投工投劳严重不足现象。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出了“民商议、户找补、村公示、年测评”的“清结账”制度,即对村内的冬春修水利、植树造林、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美化等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投劳进行货币量化,采取工时记录制度,每户一手册,对每次出工情况,由监督小组人员记录盖章生效,每年10月30日召开大会以现金形式进行结算、平衡找补,实行“多劳者进钱,少劳者掏钱”,有效破解了公益事业无人做事的难题。

大椿树村村民龚晓能说:“我家没有人在外面务工经商,村里通知参加做公益事业,我们都积极参加,一方面做好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在着也舒服;另一方面我们参加干活的人也没有白做,通过‘清工结账’找补能有一定收入,可以补贴家用。”

“我家五口人,儿子和儿媳在昆明开店卖海稍鱼,孙女在县城上班,只有我和67岁的老伴在家,我们年纪大干不了活,去年结算后我家出了2000多块钱。‘清工结账’很好,村里的公益事业有人做。村里和我家一样情况的不少,大家都觉得这样很公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一起把村庄建设好。”65岁的大椿树村村民安学琴介绍。

小豆子撑起致富大产业

位于宾川坝南端的乌龙坝村,平均海拔2530米,年平均温度20℃,年降雨量1550毫米,特殊的地理气候,适宜种植错季上市的豌豆、白芸豆、蚕豆等农作物。村委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三豆”特色产业发展的小康之路。

“这几天,乌龙坝每天都要出售豌豆100多吨,群众可获得80万元左右的收入。“三豆”产业已经成为乌龙坝村委会的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好夏播鲜食蔬菜这张牌,巩固脱贫攻坚基础,为乌龙坝乡村振兴助力。”在成片的碗豆地边,乌龙坝村党总支书记熊玉军高兴地说。

采访中,我们遇见了正在采摘豌豆的乌龙坝村村民董秀花,她高兴地介绍:“今天我们家请了13个工人来摘豌豆,这几天豌豆8元5角一公斤,今天一天大约可以摘2000公斤左右,可以就近卖给村里的收购商,能卖17000元左右。”董秀花家今年种植了20亩豌豆,若市场价格稳定,他们家单豌豆一项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5万元以上。而在豌豆地里,轮作的白芸豆苗同样长势喜人,6月底卖完豌豆后,她们家又可以接着管护好套种的白芸豆,12月份白芸豆成熟又有一份收入。

2020年,乌龙坝村委会新村、老村、大箐等6个村民小组共种植约10000亩豌豆,按照亩产1000公斤、市场价格每公斤6元估算,乌龙坝村委会单豌豆一项就有6000万元的产值,户均增收约10万元。目前,“三豆”产业在乌龙坝村委会已经逐渐成长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一个偏远民族山村的新生

从宾川县城出发,驱车两个小时,穿过唐古地隧道,来到了依江而建的宾川县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利哩新村。

利哩村位于钟英乡北部,整个村庄散落在金沙江南岸陡峭的半山坡上,曾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山高、坡陡、箐深是这里的代名词。无论是村民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系”在这半山腰上,玉米、高粱则生长在更陡的山坡。

“2017年以前,我们住的是建在陡坡上的茅草房、垛木房,村内也不通公路,交通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回想起曾经的居住条件,村民李自祥感慨万分。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日子于2017年得以终结,村民的生产生活迎来了巨大改变。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覆盖下,利哩村68户村民中除居住条件相对好的11户在原址安置外,有57户搬下了山坡。

“项目投入1800多万元实施了唐古地村委会利哩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包括绿化和基础设施方面都作了建设,现在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和之前相比可以说是一次‘颠覆’。”钟英乡副乡长李吉向记者介绍。

如今,一排排崭新的白色钢混二层小楼在金沙江边拔地而起,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门前的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太阳能路灯、垃圾桶、健身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为了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钟英乡党委、乡政府在村民搬下山的同时,又把目光瞄准在山上,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单一的玉米、高粱等传统种植逐步发展成了青花椒、芭蕉等多元化种植。目前,青花椒种植达215亩、芭蕉100亩。此外,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黑毛猪、生态鸡、黑山羊等养殖业。

同时,乡党委、乡政府还利用利哩村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优势,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阳光玫瑰种植,打造葡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3亩,采取“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合作企业以管理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户每亩土地每年至少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分红和务工收入,形成利哩新村稳定的产业支撑和收入来源。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