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验

江川农民“上楼”记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6-24 09:28:40 【字体:

4 600.jpg

近年来,地处星云湖畔的江川区,一幢幢小高楼拔地而起,在“一户一宅”的农村传统民居中格外醒目。自2017年江川区启动农民“节地上楼”居住模式以来,在“拆危房、除闲房、建新村、换新貌、奔小康”的思路引领下,全区已建成示范点9个,建成居住楼17幢140户,其余3个示范点正在加快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江川区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安居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的实践之路。

节地上楼 解决难题

江川区土地总面积850平方公里,人口总数28.63万人,人口密度337人/平方公里,是全省的3倍,村庄中民居密集、道路狭窄,宅基地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和人民群众对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改善居住环境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长期以来,村民们习惯了住在自建房屋里,一户一宅,有“天”有“地”,根深蒂固的居住方式,成为“节地上楼”的最大的难题。“节地上楼”居住模式刚一提出,就在农民中间炸开了锅。

破除思想藩篱,江川区从兜底住房保障开始。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对于D级危房拆除无力重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政府兜底建成9幢46套保障性住房,让困难群众先“上楼”免费居住。

率先推行“节地上楼”的安化乡是江川区唯一的贫困乡。在安化乡光山村,记者看到整齐划一的统规统建民居,两幢4层的小高楼16套住房是江川区建成的第一个“节地上楼”点,目前安置11户村民。

3年前,普汉祥一家三口入住新房。他说:“以前我住的危房拆除后,村里让我搬到这里居住,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安全明亮的新房子,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

九溪镇矣文村扯纳苴小组建有小高楼3幢24套住房,目前有23户入住,其中张中平一家三口是入住户之一。通海“8·13”“8·14”地震后,张中平家的房子成了D级危房,他没有能力重建。“村里装修好了,我们拎着行李就搬进来了。刚开始不适应,现在住久了越来越觉得舒适方便,更重要的是住得踏实安心。”张中平说,“现在我们不仅种植烤烟、辣椒和四季豆,有稳定的收入,农闲时媳妇还跟着村里的合唱团到北京演出,生活越来越美好。”

江川区扶贫办主任王志伟说:“结合江川区人多地少和村庄‘七小’设施建设的需求,我们针对危房被拆除及原居住面积较小、居住条件差却无力建新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上楼’保障,解决部分贫困户‘举债建房、无力建房、无地点建房’三个难题。”

党员带头 有序推进

走进前卫镇小街村下高桥小组,宽敞的水泥路连通每家每户,独具特色的民居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盆景花卉生机盎然,见缝植绿的空地充满生机,景观式的休闲广场成为村民休闲交流的好去处,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充满了幸福感和满足感。

“以前我们村没有公厕,村民家里也没有卫生户厕;道路很窄,连三轮车都进不了村;村里到处都是垃圾……”村民们七嘴八舌“吐槽”以前村中的“脏乱差”。

下高桥小组党支部书记周仕林说,这一切都是托“节地上楼”的福。“以我们这个点为例,20户村民建房需要宅基地15亩左右,通过采取‘节地上楼’模式,仅需3亩左右,节约出来的土地就可以搞绿化、建广场、建长廊、建公厕、规划停车位,最重要的是拓宽了村中道路。”

下高桥村的“节地上楼”主要是拆危除闲的安置房,由村民集资建设,产权归村民所有,目前已建成2幢可入住20户的楼房。

周仕林说:“在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过程中,由于大家根深蒂固的‘一宅一户’观念,工作很难推进。我们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多次被群众赶了出来,还受了不少冷言冷语。但是我们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和需求,在党员干部带动下,群众开始拆除危房闲房和临违建筑。”

江川区住建局副局长胡军伟说:“刚开始,涉及搬迁的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建设,由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党员进行入户动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围绕‘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作用、确保有章可循,坚持群众积极参与支持、确保推进顺利,坚持多方协调配合支持、确保工作有力,坚持依法依规推进项目、确保程序规范’四个基本原则,有序推进‘农民上楼’新型集约化居住模式。同时,我们坚持贴近群众倾听真实心声,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为每户人家规划了储物间,可用于存放农机器具,也可用于三轮车或机动车停放。”

不仅安居 更要致富

九溪人工湿地旁3幢崭新的小高楼已经建成,这是九溪镇九溪社区东村小组的“节地上楼”点。与其他“节地上楼”点不同的是,东村小组的“节地上楼”既是地质灾害搬迁项目,也是震后重建项目。毗邻玉江大道和九溪人工湿地,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东风水库径流区千亩湿地,交通便利,居住环境优越。

东村小组组长李存富说:“当初规划建设的时候,有村组干部担心30套‘节地上楼’的房子会不会没人认购,结果有46户报名,大家都争先‘上楼’。”

认购了其中一套房子的居民李小彦说:“我刚听说可以报名,就赶着过来了,生怕买不到。这个房子是我们看着建成的,旁边是湿地公园,居住环境很好,我们喜欢。”

“我们不仅要安居,更要致富。把土地节约出来,才更有空间带领居民奔向致富路。”李存富介绍,将来可以依托湿地公园开展乡村旅游,大家可以开饭馆、卖土特产,把这个安置点打造成一个乡村商业区。

从安居到致富,从住房保障到乡村振兴,江川区从“人多地少”困局中,闯出一条宽阔的前行之路。危房、闲房拆掉了,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的“一宅一户”观念拆掉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了小高楼,享受“节地”带来的红利,美丽乡村建设让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