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验

生态扶贫看景东:生态工程引领 实现山绿民富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7-05 07:59:12 【字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打赢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林业产业带动、森林生态补偿、生态工程项目实施等措施,不断增加贫困群众在林产业发展中的受益度,让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治理和保护中增收,在发展林业生态产业中致富,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力争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项目支撑

保绿增收两不误

傍晚,结束了一天巡山护林的工作,熊有富回到家中,边吃饭边向家人们讲述着当天在山里的见闻,多年的护林巡山工作,让他在第一线保护着森林的同时也体会着森林中最细微的变化。

熊有富是景福镇岔河村大寨子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说到目前的收入,朴实的他显得有些腼腆:“我每次巡山负责5个界桩的区域,当护林员每个月下来能有800多元的报酬。护林员这个岗位增加了我们家的收入,加上其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项目的补助,还有自家本身就有的种植养殖,生活过得不错。”

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源于景东县设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和森林管护员”措施。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赵海介绍:“创立针对贫困群众的公益性岗位,是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之一。2019年,我们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3250人,既实现景东县林业部门林地森林管护全覆盖,也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

做好“林”字文章,该县的各种生态脱贫项目层出不穷。根据《景东县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该县制定出台了《景东县2019年度林业产业扶贫实施计划》《景东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等,指导全县生态补偿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实施公益林、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4年来各类生态补偿精准扶贫项目补助资金累计达2.73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7249.86万元,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实现生态效益补偿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2019年期间,该县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95.98万亩,补助资金共3332.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469万余元;实施天然林停伐补助面积203.24万亩,补助资金7246.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4063户,受益资金954万余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面积3.07万亩,补助资金345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837万余元;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项目面积5.5万亩,补助资金5500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755户。

同时,通过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路子,该县引进浙江大学技术力量,研发景东自有品牌的破壁灵芝孢子粉产品,对野生灵芝、景东小香菌、茯苓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了鉴定、分离和人工培养;加大林下药草种植力度,在哀牢山、无量山周边发展草果、重楼、滇黄精等药材试验示范种植基地。

生态移民

移出幸福新生活

景东县文黑安置点是该县最大的生态移民社区,284户1067名从11个乡镇搬迁过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在此。走进社区,宽广平坦的道路旁数十栋高楼林立,球场、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徐明强是这里的住户,去年元旦,他们一家搬入新居。谈起搬迁一年多来的感受,他说;“老房子那边交通非常不方便,人多地少,一家人的收入也很少。进城这一年多来我在一家公司当司机,每月有几千块的收入,媳妇在一家公司上班,收入还不错。加上老家的林地还有茶叶、核桃等产业,生活比原来在山里好很多了。”徐明强的感慨,得到了同为搬迁户的陶荣良的印证,他朴实地说:“我们从山区搬到城市,不再把生产生活都依靠在山林上,让生态环境得到更有效的保护,政府这种生态搬迁的做法真是一举两得。”

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景东像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共有9个,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景东县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针对就近分散安置的易地搬迁户,抓好原有的核桃、茶叶、咖啡、蚕桑等产业提质改造,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大力发展以冬马铃薯、水晶豌豆种植为主的冬农开发及烤烟种植等中短期产业;扶持发展鸡猪牛羊养殖等传统畜牧业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强化创业就业技能知识培训,让被安置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创业就业技能知识,确保每户实现至少一人以上就业,并与省内外企业联系,提供就业岗位。

“从生态移民的目的来看,通过将生存条件较差,如陡坡地、植物覆盖较弱地区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 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 二是可以通过易地搬迁, 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 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让老百姓走出不适合居住的地区,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共赢,该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因地制宜

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以前我在外面打临工,一个月下来顶多也就收入2000多元,自从种了甜龙竹,现在只要在自家地里挖挖笋子,这点工资就回来了。”刚卖完甜笋回来的刘加堂喜悦地说。

刘加堂是锦屏镇磨腊村磨腊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喜悦,源于景东县陡坡治理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项目。磨腊河下域地处“V”型谷壑区,山高、箐深、坡陡。河谷两边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陡坡地上只能种植玉米、小麦、豌豆等低产值的农作物,常常因一场暴雨就颗粒无收,给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阻碍。如何在生态治理的同时确保增收致富成了一个新的考题。

2014年,景东依托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该县对竹产业发展情况和综合区位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磨腊村建设甜龙竹示范基地,力图用生态成果促进百姓脱贫致富。通过调查设计,治理地块涉及三棵树,白丫口,上、下秧草塘4个村民小组81户,纳入2014年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653亩,该项目为种植户提供每亩1500元的补助,解决资金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林业部门派出技术员全程进行指导和服务,同时对原有997亩竹林进行提升改造。通过生态治理项目的示范带动,2019年全村甜龙竹种植规模1650亩,产值435.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面积202亩,产值53.33万元,甜龙竹已成为磨腊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

“以前种玉米,每年要出农药、化肥、种子钱,一年到头只能混个温饱,遇到滑坡或干旱就颗粒无收。现在,竹子好栽种、好管理,不用施肥不用打药,根本不愁卖,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刘加堂说。

“一棵棵竹子种下去,一片片荒山绿起来。由于独特的气候和精心的管理,磨腊村的竹笋在四、五月份就能上市,市场上供不应求,环境劣势由此转化为生态优势,很快变现为经济优势。项目的实施治理了水土流失,培植了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昔日水土不保的陡坡地,变成了‘招财进宝’的福地。”锦屏镇党委书记杨斐这样说。

几天的采访,记者看到,景东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用项目带动绿色产业,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考还有许多,尝试也还有许多,通过多年在生态扶贫中的努力,已在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目标中,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和谐之路。

就业扶贫“接地气”

——针对就业群体不精准、就业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就业跟踪服务不到位等难点,景东县总结出好方法并积极推进

1.jpg

在景东诸多生态扶贫工程中,就业扶贫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该县通过积极探索,千方百计为外出务工群众寻找工作岗位、实实际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务工群众“安安心心打工去、开开心心回家来”成为现实。

“什么人想培训、什么人想就业?景东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县里在村民小组建立脱贫工作委员会、对小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借助挂包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小组干部、网格化管理员“五支队伍”力量,结合已脱贫人口“回头看”等重点工作,对就业群体实行逐村、逐户、逐人大摸排、大宣传,发放就业宣传单2.5万多份,发送外出务工宣传短信1万多条,建立农村劳动力动态调查管理台账;建立县、乡、村、组和贫困户“五级外出务工微信群”、QQ群,及时发布外出务工政策、企业招聘信息、就业培训等信息,让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在第一时间了解就业信息,第一时间报名就业,实现了就业扶贫信息上的互联互通。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精准掌握了就业群体底子。

“如果不到外面打工,我们原来欠下的8万多元贷款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还清。”这是曼等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其文夫妇最直接的感受。两年前,李其文夫妇响应景东就业扶贫号召,一起到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务工,通过近一年的辛勤付出,夫妇俩还清了贷款。

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技能培训作为提升贫困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顺应省外用工需求向技能型人才转变的新形势和景东县产业发展实际,技能培训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二者紧密衔接,有针对性开展混水墙砌筑、钢筋绑扎、农村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家政服务、民族民间建筑、网络创业等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畜牧、茶叶、烤烟、蚕桑、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授人以渔,让每个贫困群众掌握一门就业技能,拥有一把致富的“金钥匙”。

景东县把就业扶贫的目光聚焦在就业服务和平台的搭建上,在全县多地成立服务站,全面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结合景东县实际,不断丰富就业“题库”,积极与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对接招聘岗位,为景东县就业人员量身打造上百个工作岗位,不让就业群体做“填空题”,而让就业群体做“选择题”的有效做法,极大地尊重了就业群体的就业意愿,让“迈出一步”成为更大可能。

出去后遇到困难怎么办?出去后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怎么办?景东县把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当作破题的重要抓手来实施。在如何“送”上,由政府与企业进行对接后,采取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统一输出的“三统一”方式,将外出务工人员安全送到企业,并安排专人帮助他们办理好相应的交接手续。在如何“扶”上,定期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跟踪回访,定期和不定期走访用工单位,了解用工单位对劳动力、劳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协调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好家中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成员遇到的现实困难,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留得住、能致富”目标。

铺就绿色增收路

望着即将收获的桃子,锦屏镇黄草岭村委会大丫口村民小组的孙泽富脸上笑开了花。他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家的经济收入以玉米为主,收入不多还累人,这两年响应政府的号召,发展花椒、桃子等经济作物,效益明显提升。在县城的另外一边,龙街乡小龙街村南卡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丁学云也是同样情况,在听从村干部的建议后,放弃烤烟而种起了枸杞、甘蔗、晚熟芒果、大棚蔬菜等,收入很是可观。

孙泽富和丁学云的好收获,得益于景东算好“绿色账”、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的发展思路。面对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景东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意见》、《关于加快绿色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试行)》等文件,在保护绿水青山、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探索出一些具有景东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具体实施中,该县充分找准自身定位,大力实施订单农业,以订单农业推动晚熟芒果、蔬菜、水晶豌豆、苗木栽培等特色产业2.2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实施冬农开发23.8万亩,实现产值8.15亿元。种植烤烟9万亩,收购烟叶24.5万担,实现产值3.4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核桃产业发展上,景东县以力奥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林产品、泡核桃加工,生产“郝思嘉”牌核桃乳,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带动全县种植59.4万亩,产值3亿元,覆盖全县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农户5.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78户;以天泽、东升等22家茶企、12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全县种植茶叶23.48万亩,产值3.46亿元,涉茶农户5.4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5万户;以佳浩丝绸公司为龙头,引入中国丝绸进出口集团公司,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全县桑园面积达4.09万亩、鲜茧产量2946吨,产值1.51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970户。

基础已具备,效果已初显。目前景东正在绿色生态建设和保护上持续发力,全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让不断升温的绿色产业成为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劲引擎。

家乡变美我变富

离无量剑湖瀑布不远处的农家乐里,48岁的彭庆勇正忙着为客人们准备午餐。山货制成的饭菜还未上桌,一股浓烈的香味已在院里弥漫开来。

空暇时间,彭庆勇与记者交谈起来。他是对门村民小组的群众,以前村里穷,他就跑到景东做农副产品的生意。2019年,随着景东生态保护的成效明显,他觉得老家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于是放弃景东的生意,回老家在公路旁开了这个农家乐。几年经营下来,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我回来开农家乐是开对喽。这几年生态越来越好,家乡的美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除了提供餐饮住宿,游客们也向我购买这里的大红菌、火腿、茶叶等特产,以前的生意不但没落下还增加很多,我现在是买了轿车又买个大车拉货,一家人的日子绝对会越过越好。”彭庆勇说,“这些年为了保护家乡的绿水青山制定了很多规定,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这些规定既保护了动植物,更拓宽了我们收入的渠道,更快奔小康。”

正聊着,老彭手机响了起来。他看了一下说:“有个宁波的客户让我发点茶叶过去,他们上回来我这里住了几天,走的时候说我自家的茶叶好喝,每年都要找我买几斤。”

“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政府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到我们家乡旅游观光。”彭庆勇说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