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验

产业发展显活力 集体经济结硕果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2-20 09:20:36 【字体:

近年来,我省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快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以村集体经济壮大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形成农村产业发展结构更加多元、质量更加稳固、红利更多惠及村民的新局面。


玉溪市:703家强村公司推动集体创收

近年来,玉溪市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级各部门以培育集体经济市场主体为抓手,成立703家强村公司,推动产业增效、集体创收、群众致富。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8993.15万元;截至2023年11月底,玉溪市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较2022年增长68.94%,其中86个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较2022年增长65.38%。

澄江市成立澄江市农村集体经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澄江市产投公司占集团公司60%股份,6个镇(街道)村集体公司以资金、资产、资源作价入股占40%股份,构建形成“国企+镇办公司+村办公司”的“1+6+N”三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系,增强村(社区)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市场风险防控、投融资能力。研究制定引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措施等文件,梳理财政、农业、金融等支持村办公司发展的政策保障清单和村办公司需求清单,集团公司为村办公司提供资金担保、技术支持、政策咨询、管理服务,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村办公司实体化运营、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2023年,全市村办公司创收突破1000万元,引领全市4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万元,三分之一村(社区)超过50万元。

易门县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优化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种植烤烟的发展模式,以点带面全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示范样板,培育20亩以上种植大户464户,发展16个村集体种植烤烟1530.2亩,采取“村办公司+大户”模式种植烤烟2263.2亩。2023年收购计划烟叶上等烟比例达到72.34%,实现烟农交售收入、户均交售收入、烟叶收购均价、烟叶税、亩均种烟收入“五连增”。同时,依托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和邻近省会昆明的区位优势,引进省内知名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辐射带动完善绿色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制定关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行动等方案,由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包保39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部分村(社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考评体系、制定集体收益分配方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明确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以“头雁领航 红旗联创”为纽带,采取强弱联合、同业联合、区域联合和链条联合等方式,建成多种形式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促进政用产学研等各方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盘活土地、山林、房屋、资金等资源。2023年,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5万元,其中10个村(社区)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


怒江州:培育特色产业激活山区经济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立足山地多、林地广、生态好的资源优势,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激活山区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振兴。

在泸水市老窝镇中元村群山万壑中,一座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干净整洁的猪舍里,一头头黑黝黝的高黎贡山猪膘肥体壮,养殖户李兴杨与工人们忙着清理猪舍卫生,给猪投喂自制的生态饲料。

2018年,从事生猪养殖多年的李兴杨与怒江高黎一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高黎一号公司提供高黎贡山猪仔和养殖技术。“与公司合作,减少了投资成本,还不用为技术和销路发愁。”李兴杨说,现在,他每年养殖400至500头高黎贡山猪,一年收入20万元。

高黎一号公司董事长何军介绍,公司致力于怒江州传统生猪品种高黎贡山猪的繁育和推广工作,现已建立占地160亩、有饲料加工车间和专家工作站等的生产区域。以“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养殖个体户”的发展模式,实施高黎贡山猪的育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推动高黎贡山猪成为怒江州“一村一品”特色产业。2022年,公司共销售大小生猪19100头,营业额达1214万元,带动了老窝镇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720户农户饲养高黎贡山猪,收入1000多万元。

在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老窝镇银坡村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公司基地,村民张学琴正在重楼种植基地里除草。2010年,张学琴将自家的4亩土地租给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公司,每年收入2000元。她还到基地务工,每年收入2万元。

春灵公司以“公司+合作社+村党总支+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银坡村及泸水市其他乡镇农户种植重楼。目前,公司共带动4864户农户种植重楼3600余亩,为农户和村集体增收580多万元,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经济增长。

“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帮助农户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春灵公司董事长肖志军说,公司将用3到5年时间完成重楼庄园所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重楼种植、绿色康养、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山顶度假胜地。


弥勒市:镇级股份经济联合社聚人才增后劲

招北村青贮饲料厂生产车间。

近年来,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对资源不足、要素禀赋不够、人才缺乏、资金量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弥勒市探索成立镇级股份经济联合社,围绕各地优势项目集中力量发展村集体经济,构建起“镇党委+镇联合总社+党总支+农户”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2021年,虹溪镇招北村党总支在谋划村集体经济项目时发现,一边是周边养殖大户巨大的青贮饲料需求,一边是5万多亩的玉米秸秆被农民废弃,于是萌生了建设青贮饲料厂的想法。面对160多万元启动资金和管理人才缺乏的难题,2022年9月,虹溪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将全镇资金、人才统一调配。经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调研论证,投资160余万元的青贮饲料厂于2023年5月建成投产,预计年经营收入超过150万元。

地处山区的西二镇发展沃柑、石榴等林果12万余亩。该镇聚焦产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的实际,整合全镇14座小型水库、3座自来水厂、56座坝塘及90余公里农灌管网,成立全省第一家乡镇用水专业合作社——弥勒市盛丰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按照农灌用水每立方米0.8元、生活用水每立方米2.3元、生产经营用水每立方米2.6元标准收费,每年收入200余万元。

为保障镇级股份经济联合社顺利平稳运行,弥勒市委成立领导小组,全程指导试点乡镇工作推进。试点乡镇成立推进股份经济联合社工作领导小组,设产业项目论证、资金资源统筹、技术服务、运营管理、产销对接等7个工作专班,全面推进镇级股份经济联合社相关事项。

工作专班全面统计各村(社区)入社资产、资金,并按比例分配股权。从各村(社区)推举代表成立股份联合社成员代表大会,作为联合社最高决策机构,下设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日常工作。研究制定10余项制度,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制度机制,保障了股份经济联合社规范运行。

股份经济联合社成立后,形成资源资产资金全镇调盘、销售技术管理人才全镇调配、发展项目产业全镇互补的良好格局。接下来,弥勒市将总结试点乡镇经验,逐步向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推广镇级股份经济联合社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砚山县:利益联结享红利蓝莓长成“致富果”

砚山县蓝莓基地。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盘龙彝族乡三合村委会法土龙村小组的蓝莓基地里,一株株盆栽蓝莓长势良好,挂满白霜的果子采摘后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2021年以来,砚山县大力发展以蓝莓为代表的现代设施高效农业,不断擦亮“现代农业示范县”品牌,积极探索多元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模式,盘活了农村资源要素,推动蓝莓产业发展成为砚山县促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砚山县成立蓝莓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聚焦产业特色化、高端化、数字化、规模化,截至目前,全县建成设施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近1万亩,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3.5亿元。万亩蓝莓基地的建设,不仅为群众带来150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租金收入,还成为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据统计,全县蓝莓基地劳务用工需求达30万余人次,可带动群众务工增收9000余万元。该基地区域负责人罗石党介绍,蓝莓从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再到产季采摘,处处都有产业工人辛勤劳作的身影,特别是在每年2至4月的采摘旺季,每天需要500名采摘工人同时作业。

“我家向企业流转了9亩土地,除了地租,在这里做工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2023年4月基地开工建设就来务工的王先存如今已经是这里的“老员工”了,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领工资,让她感到非常满意。在王先存的工作服上有一个二维码,与她所管理的蓝莓二维码相对应,可以有效监测每一株蓝莓的管理和采摘情况。

“赋码管理是基地数字化、智慧化管理中的一个环节。”罗石党说,基地采用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模式,通过二维码可以实时监测蓝莓生长和工人采摘情况,不仅能对工人进行绩效奖励,还能有效保证蓝莓的挂果率和采摘品质。

此外,砚山县创新“招商项目+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整合投入资金2240万元,通过基地代建代管、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25个村(社区)205个村小组发展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721万元。

“我们采取‘龙头企业+村党组织’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通过基地共建帮助村集体增收。”盘龙彝族乡党委书记王必新介绍,盘龙乡利用兵装集团的500万元扶助资金帮助包括三合村委会在内的5个村集体与龙头企业共建蓝莓基地,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壮大双赢。

“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砚山县蓝莓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何登文说,接下来,砚山县将建设特色浆果全产业链运营中心,逐步扩展休闲采摘和观光旅游项目,推动蓝莓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蓝莓产业打造成为砚山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名片”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永德县鸭塘村:肉牛产业“123”模式联农带农促增收

近年来,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鸭塘村围绕肉牛养殖、饲草供应、疫病防治、技术培训、联农带农“五个体系”建设,以村党组织领办肉牛养殖合作社为载体,探索“123”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联农带农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让全村群众率先享受到了肉牛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鸭塘村聚焦建好“一个项目”,紧紧抓住全县最大肉牛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落地机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统筹力、组织力和服务力,有力推动项目建设用地流转,仅用4个月时间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12份,完成土地流转1800余亩,引领全村群众合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目前,总投资2.5亿元的肉牛养殖示范园已投入使用,入栏肉牛1000余头。

“我们实行青贮玉米订单化种植,推动肉牛饲草料品种专用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商品化,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饲料保障。”负责饲草产业发展的村委会副主任罗永泽介绍,鸭塘村聚焦“种”提供饲料保障,聚焦“养”提供技术保障,解决肉牛养殖“吃的问题”和“养的问题”,做好“两个保障”。目前,鸭塘村已建成智慧化饲草收储厂房4200平方米,示范种植青贮玉米100余亩。

依托在鸭塘村成立的永德县肉牛养殖综合技术培训中心,通过“课堂培训+实地授课”方式,养殖户在家门口就能参加肉牛养殖专业技术培训。村党组织牵头成立由村级动物防疫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组成的“牛医”小分队,采取上门服务方式,全程为养殖户提供服务,解决肉牛养殖看病难、请医难的问题。

“种植的饲草去年收入有1.5万元,养牛收入有4.2万元。还到牛场打零工,一年下来也有2000元左右收入。”鸭塘村养殖大户李世芳乐呵呵地说。

“通过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村里的乡亲们可以从肉牛产业发展中收获‘三笔牛财’。”鸭塘村党总支书记字学能介绍,这“三笔牛财”是:种养产业“丰收一笔”,依托“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交售青贮玉米700余吨,带动群众增收30万元,养殖肉牛620头,预计带动群众增收120万元;就近务工“创收一笔”,村党组织牵头对接现代肉牛养殖园、饲草收储中心等用工需求,优先聘用本村劳动力,组织群众就近就便务工160人,增加务工收入200万元;企业分红“增收一笔”,饲草收购企业按照收购的饲草数量,每吨分红村级集体经济20元。村级合作社通过项目资金扶持,购进肉牛60头委托企业代养,每年可获得分红1.76万元。2023年,鸭塘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预计群众户均分红600元。

收藏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