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政办发
索引号
53000000107201611234
文号
云政办发〔2016〕124号
来源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开日期
2016-11-29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云南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1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前 言

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涵盖了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轻工、纺织、造纸等工业门类,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我省加快发展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实现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云南省重点产业发展领导推进机制的通知》(云办通〔2016〕15号)和《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精神,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凸显云南特色和优势,推进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调结构、创特色、快发展、上水平,有效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注入新动力,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食品工业专指非烟食品工业,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产业发展概况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其中,食品工业年均

增速为16.7%,消费品工业年均增速为20.1%。2015年,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67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7亿元,同比增长10%,消费品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60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工业增加值460.63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3.5%。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主要产品产量迅速增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资源整合和规范管理,我省食品工业逐步形成了

以烟、糖、茶、酒、软饮料、乳制品为主,肉类、果蔬、植物油等特色食品为补充的食品工业体系。消费品工业形成了以木材加工、造纸、印刷包装、纺织服装、民族工艺品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多数产品产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乳制品、软饮料、丝、服装、人造板、机制板、塑制品等产品产量年均增速在2位数以上,分别为16.3%、10.3%、40.8%、55.2%、45.4%、26.2%、22.0%。投资比重逐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十二五”期间,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保持2位数增长,2015年,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3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达17.4%。一批国家重点产业振兴技改项目以及省级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8个,占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33%。品牌意识逐步增强,产品影响力逐步扩大。我省食品与消费品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加强了品牌建设工作。云南嘉华食品有限公司的“嘉华”鲜花饼,云南云景林纸的“三针”牌漂白硫酸盐木浆,云南金花针织有限公司的“金花”牌针织服装,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的“飞林”牌刨花板、浸渍膜纸饰面人造板等一大批产品及品牌被评定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其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我省食品安全总体形势良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全省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食品监管部门通过强化日常监管,从许可准入、生产环境、流程工艺、原辅料控制、添加剂使用、进货查验、食品出厂检验、销售记录、不合格食品召回和过期食品销毁等各环节严格监管,截至2015年底,我省共有5035户食品生产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6736张,55户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获证55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中度较低。目前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整体产业链,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对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行业“散、小、弱”的现状较为突出,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产业层次偏低,集中度不高。产品品牌培育不足。虽然产品影响力有所提升,但知名品牌远远不够。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和打造不足。多数产品以原料型、初加工为主,种类单调,普通产品和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缺乏终端型精深加工产品。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包装、营销和宣传。

市场竞争力弱。我省多数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散、小、弱”问题突出,技术设备落后,人才严重匮乏,产品加工程度低,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市场营销能力弱。一些企业对市场建设投入不足、手段落后,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创新驱动支撑不强。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缺乏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创新驱动支撑严重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中小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重视不够,技术改造与创新投入欠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产业体系不尽合理。围绕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的社会化流通和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冷链物流网络发展相对落后,大宗商品原料储备、电子商务、贸易和加工配送体系不完善,围绕骨干企业的配套协作产业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1.国际形势

世界经济已进入密集创新和产业振兴时代,全球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全球化布局成为必然趋势。

2.国内形势

深入实施国家产业转移战略,国内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进一步深化布局调整,沿海先进省份食品与消费品的制造环节将进一步向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梯度转移,并逐渐由零散式转移向集群式和链式转移的方向发展,将推动产业链之间的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以行业为基础的各类联合体的重要作用将充分发挥,积极促进东中西部产业转承联动、协调发展,推动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同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其他产业融合,并依靠创意设计助推产品附加值的持续提高,实现更高层次的联合发展。

3.我省面临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将成为我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必将进一步拓展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空间。未来5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的新兴产业大量涌现,食品与消费

品制造业发展将更多地基于科技、知识、创新和人才,产业的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将明显提升,品种、品质、品牌将成为主导未来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云南生态特色和区位优势,以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质量安全为保障,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走特色化、差异化、区域化发展道路,促进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着力提高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更加稳定、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改善供给的责任意识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开发市场销路好、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机制,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突出创新驱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创新在消费品提质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流动,依托重点特色产品,促进产业延伸,培植和提升具有云南特色的食品与消费品产业集群。推进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与原料基地协同发展、与服务产业耦合发展,打造跨界融合新优势。

———坚持绿色智能发展。以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为导向,促进工业结构朝轻型化、绿色化、信息化方向转变。推进“互联网+”与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深度融合,力争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实现智能化改造。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加强专用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和标准化体系,推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受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7年,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00亿元左右,其中,食品工业达到1400亿元左右,消费品工业达到700亿元左右。到2020年,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食品工业达到2000亿元左右,消费品工业达到1000亿元左右。

2.具体目标

(1)产业发展目标

力争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食品工业:到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达到900亿元,食品制造业达到500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达到600亿元。

消费品工业:到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其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橡胶制品业2个产业分别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工艺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产业、日化及家用电器、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和包装业5个产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2)企业培育目标

力争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产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

食品工业:到2020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企业集团1户,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集团1户,30亿元—50亿元企业集团9户,20亿元—30亿元企业集团10户,10亿元—20亿元企业集团29户。

消费品工业:到2020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2户,30亿元—50亿元以上企业2户,10亿元—30亿元以上企业16户。

(3)技术创新目标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到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设计和产品创新研发投入强度达1%左右,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0个,其中,食品工业技术中心100个,消费品工业技术中心70个。

(4)投资目标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企业技术改造。到2020年,力争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亿元,其中,食品工业达到500亿元,消费品工业达到300亿元。三、发展重点与方向食品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3个产业。

(一)农副食品加工业

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0亿元。发展重点及方向:

———制糖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继续推进制糖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现有制糖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走更高层次的联合,组建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糖业集团,提高生产集中度。支持食糖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蔗渣制浆造纸、糖蜜制酵母等综合利用产品发展,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制糖业与关联产业互动、效益互补。

———食用植物油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鼓励利用油料挤压膨化、冷榨、逆流冷却干燥等新技术进行油料生产加工,扩大菜籽油、花生油等主流食用油产量。大力扶持发展核桃油、茶籽油、橄榄油等木本油料精深加工。同时,鼓励发展红花籽油、紫苏油等小品种油。

———屠宰及肉类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大力发展西式肉制品,促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推进肉制品在畜牧业优势发展区域集聚发展,提高畜牧产品加工率、丰富产品系列、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行无害化生产,逐步建立和完善物流冷链,加强原料和产品对人体危害因子的快速检测能力。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亿元。重点发展蔬菜保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和发酵蔬菜,逐步提高冻干蔬菜、速冻蔬菜比重。水果以保鲜水果、果脯、果干、果粉、果蔬罐头为发展重点,鼓励支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果蔬加工深度,开发蔬菜汤料包、蔬菜粒等高附加值时尚产品。

———食用菌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加强野生食用菌保健、调理等新功能和新用途研究,积极探索、开发以野生食用菌为原料的新型产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生产冻干产品、速冻产品等,促进现有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上规模,逐步推进香菇、平菇、金针菇、猴头菇等人工食用菌的规模化、产业化加工,提高高端产品比重和产业整体效益。

(二)食品制造业

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发展重点及方向:

———焙烤食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充分利用我省玫瑰花、菊花、茉莉花、苦荞、青稞、马铃薯、火腿等特色资源,大力扶持发展鲜花饼、云腿月饼、荞饼、青稞饼、薯片等烘焙食品。加大行业标准执行力度,搭建公共宣传与销售平台,做强做大“云花”“云腿”等烘焙品牌。

———乳制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稳步发展液体乳,重点发展巴氏奶、花样乳制品、发酵乳制品、乳酸菌、奶酪,创新发展功能性乳制品。加快乳制品加工业结构调整,整合现有乳制品生产企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乳制品加工产业升级。

———保健和营养食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使产品走向大众,使其价值在使用中得到提升。

———方便休闲食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口味创新提高吸引力,融入包装化、品牌形象化、连锁专营化等价值概念。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鼓励围绕老百姓喜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调味品。

———盐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全省精制盐总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食盐产量达到80万吨。进一步优化调整食盐品种,使多品种营养盐与食盐总量的比重提高至10%。鼓励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拓展盐产业链,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盐功能与日化用品有机结合,积极开发果蔬洗涤盐、洗发盐、沐浴盐等个性化日化盐新产品。

(三)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发展重点及方向:

———酒的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充分利用我省优势生物资源,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营销宣传为手段,稳步发展小曲清香型白酒,加快发展中高端啤酒,提质发展葡萄酒,创新发展露酒,促进“云酒”品牌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饮料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大力发展核桃乳,打造玉米汁、西番莲汁、菠萝汁、芒果汁、酸角汁等热带水果饮料知名品牌,形成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产品结构。鼓励发展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规范发展特殊用途饮料和桶装饮用水。

———咖啡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利用云南小粒咖啡原料优势,重点发展国内速溶咖啡,加快发展出口焙炒咖啡;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加工深度,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高行业集中度,打造知名品牌,促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支持本土企业与国际咖啡巨头开展战略合作,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咖啡精深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精制茶及茶产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推进种植、加工、贸易逐渐向龙头企业集中,提高精制茶比重,逐步整合作坊式茶叶生产企业,推动全省茶叶产业资源、企业和品牌整合重组。积极开发袋泡茶、茶饮料、茶多酚、茶膏、茶粉、茶药品、茶面膜及茶保健品等产品。

消费品工业方面:重点发展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工艺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产业、日化及家电产业等5个产业。

(四)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5亿元。发展重点及方向:

———强化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不断提升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把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材料选择、品质控制、生产工艺、加工流程、包装物流、销售管理与服务等全过程纳入智能系统,促进全行业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

———加快家具园区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产业园区竞争实力。突出园区建设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打造区域品牌等作为培育重点,形成有效的发展路径,以点带面,全面带动我省木材加工及家具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重点布局在昆明寻甸泛亚家具产业园、瑞丽红木家具园、版纳红木家具园、剑川民族木雕特色家具园等。

(五)橡胶制品业

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发展重点及方向:

———通过“联合、联盟、联营”,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实现橡胶产业大整合、大重组和大发展。积极开展综合利用,促进橡胶木板材及家具、肥料加工、橡胶籽油等关联产业发展。

———着力打造西双版纳、普洱、红河橡胶加工基地,重点发展子午线轮胎专用胶和浓缩胶乳、恒粘胶,加快培育浓缩干胶和橡胶制品。依托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新高深橡胶有限公司等企业,整合全省橡胶产业,实现全省橡胶产业大发展,全省橡胶加工厂平均规模从目前每座1000多吨提高至1万吨以上。

(六)工艺品制造业

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5亿元。发展重点及方向:

———以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利用为基础,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依托,以提升产业整体实力为目标,促进我省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创新我省工艺美术品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名人、名牌、名店”,形成特色鲜明的云南民族工艺品集聚区。紧密结合旅游、民族、文化等元素,不断提升旅游工艺品产业规模和品牌品质。

———着力打造昆明、腾冲、瑞丽翡翠和龙陵黄龙玉加工基地,形成原料采购、设计、雕刻、鉴赏、展销等完整的珠宝玉石产业链。规模化发展斑铜、黄铜、斑锡等特色金属工艺品,加大对建水紫陶、华宁陶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彝族、苗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刺绣和织锦为基础,打造“云绣”、民间扎染刺绣、“云锦”系列产品及品牌,促进染织刺绣布艺品业加快发展。

(七)纺织服装产业

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发展重点及方向: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加快规模扩张,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鼓励采用先进适用装备,着力提升棉纺产品档次,发展出口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高支精梳纱和高档针织用纱,鼓励发展棉与天丝、莱卡等多种纤维混纺产品。重点引进纺织服装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知名品牌、研发设计、市场推广等。

(八)日化及家用电器制造业

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发展重点及方向:

———家用电器。积极引进知名家电生产企业,在我省发展白色家电、家居小家电、厨房小家电、个人小家电等。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扩大高端产品出口。发展节能节水、静音安全、绿色环保、外观时尚型产品。

———日用化学品。鼓励对我省香料资源进行深入分析鉴定,提炼出特有的芳香成份,力争形成独有的创新体系。重视高新技术在本行业的应用,引导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催化技术、高精分析技术等,大力发展香精、香料及芳香油和芳香化学品等日化产品。积极开发以天然香料、中药材、植物、花卉为原料生产洗涤、清洁、护肤及化妆品、香水、精油等绿色健康日用消费品,打造国际天然资源供应市场及深加工基地。

四、实施6大工程

(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鼓励政策、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将龙头企业作为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入驻我省;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所有制、跨地区兼并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省内龙头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力争形成若干个拥有核心技术、完整产业链、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专业分工协作,带动中型企业做大,小(微)企业做精,形成各类企业协调发展的食品与消费品产业格局。

1.png

(二)品牌产品打造工程

以实施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专项行动为抓手,瞄准重点产业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层级,扩大有效供给。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云茶”“云酒”“云咖”“云油”“云珠宝”“云丝”等知名品牌与企业。鼓励企业开拓高端市场,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国内外知名品牌数量。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实力,积极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引导现有知名企业以及云南“老字号”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品牌优势。

2.png

(三)创新驱动工程

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糖、造纸等传统行业,在纺织、软饮料制造等行业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生产能力。增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科技投入,加强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运用高新技术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升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及企业核心竞争力。

3&4.png

(四)重点项目推进工程

建立年度重点项目清单,明确责任、细化方案,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跟踪推进力度,以推进重点项目为支撑,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产品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善的食品与消费品工业结构新格局。支持重点产业和产品加速发展,推进食品与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推进传统食品与消费品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信息化在产业中的融合创新。支持食品与消费品重点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3&4.png

(五)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社会化流通服务网,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业,重点支持粮油、果蔬、肉类、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壮大省内食品与消费品物流骨干企业,培育区域性食品与消费品物流中心。发展大宗原料储备、电子商务、贸易和加工配送体系,鼓励围绕大型企业的配套协作产业发展。建立食品产业信息发布制度,提高食品供求、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价格监测体系,在及时通报国内外食品产业市场动态的同时,提供食品产业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省外和国外资源丰富地区投资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5.png

(六)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走“以质取胜、质量强省”发展道路,赢得大市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机制完善的食品与消费品质量安全检测平台。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和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在食品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鼓励引导食品企业落实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等先进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履行质量安全责任的能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6.png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部门协调配合

构建由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推进组成员单位、关联部门、重点企业组成的联席会议运行、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沟通信息,加大部门间沟通协作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各州、市人民政府对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形成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协调推进的发展局面。

(二)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在盘活各地各部门现有支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资金的基础上,研究并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云南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基金,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品牌打造、企业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鼓励各州、市人民政府加大对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园区、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企业招商引资引智

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产业优势区域的经济合作,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载体,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促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产业配套强的企业入滇发展,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注重统分结合、提高效率,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每年统筹组织开展集中性招商活动。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排出招商引资企业名单,加强对接工作,确保招商引资落地见效。加大省内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在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技术进步与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集聚、培养、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我省优势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到省外、境外投资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研发,积极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

(四)突出发展重点,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落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建立省级重点项目月报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问效,确保项目建设落到实处。各级、有关部门要对省发展改革委“4个100”、省工业和信息化委“3个100”转型升级等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资金等,支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鼓励各州、市人民政府在项目安排上重点支持本地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企业整合重组

紧紧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等一般消费品领域,紧扣质量安全要素,加快制定一批强制性标准体系,提高消费品与国内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引导企业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并将标准实施情况纳入质量信用记录,加大社会监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行业兼并重组,利用其市场、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产业链整合与延伸,构建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全产业链。

(六)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运用高新技术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加大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通过进一步增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科技投入,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不断壮大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省级技术中心力量。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研发平台作用,密切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同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的联系和合作,加强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加快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积极搭建高校、科研机构与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企业合作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机制完善的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技术创新平台。

(七)营造良好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地、有关部门要更好地履行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规划管理、投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中的作用,增强行业自律,努力营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强化动态监测,规范行业统计

进一步明确统计口径,建立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监测统计制度,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建立数据信息实时报送机制以及重点企业运营问题电子档案册,掌握产业发展实时动态及重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附表:1.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发展目标情况表

2.10个特色工业园区及主导产业名单表

3.重点培育企业名单表

4.8个重点行业发展布局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 【重大决策解读】让云南味道走出去 打造特色品牌展现家乡味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