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件
索引号
53000007/201902118
文号
云政办发〔2017〕7号
来源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开日期
2017-01-25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前言

“十二五”期间,我省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成果,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列为8大重点产业之一,这必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精神,加快推进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等10大重点产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基础和条件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3383.1亿元,农业增加值达2098.2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198亿元,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全省经济的平均增速。二是重点产业健康发展。2015年,在稳定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731万亩、粮食总产量逐年提高前提下,10大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健康发展,其中,生猪产业综合产值达1105亿元,牛羊产业达578亿元,蔬菜产业达608亿元,中药材产业达790亿元,茶叶产业达623亿元,花卉产业达400亿元,核桃产业达281亿元,水果产业达230亿元,咖啡产业达155亿元,食用菌产业达120亿元。三是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8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45%、55%和44.5%,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40%,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得到加强。四是新型主体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79户、实现销售收入1967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达“农业小巨人”标准的有1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7382个,合作社成员75万户,家庭农场9094个,规模化集约生产初见成效。五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达97%。累计有效认证“三品”850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70个,“云南名牌农产品”达80个,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六是对外开放程度扩大。2015年,我省农产品出口到11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0.55亿美元,连年稳居西部第一。七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2元。

(二)发展条件

我省地处我国4大高原之一的云贵高原,地理气候立体、热量垂直分布、光热条件充足、水资源总量丰富,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一是气候多样。我省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北温带共7个气候类型,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二是水量充足。我省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南盘江、红河、伊洛瓦底江等6大水系,人均水资源超过100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毫米。三是地形多样。我省属典型的低纬高原立体地貌,山地、丘陵、盆地、河谷都有分布,山多坝少,坝区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5%。共有18个土类,占全国的1/4,涵盖了288个土种。拥有天然草山、草原面积2.29亿亩。四是环境优越。我省为国家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森林覆盖率达55.7%,居全国前列,污染少、空气优、水质清,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高稳产农田占比小,中低产田地占比大,水电路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二是产业化程度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紧密。农业企业散、小、弱大多数产业处于分工低端,产业链条短。高原特色农业总体上表现为“大资源”“小产业”“弱效益”。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省优质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物流体系建设滞后。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不足,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产地批发市场配套设施不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总体上难以满足农产品生产经营需要。五是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农业投入方式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六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3外出务工,务农人员“386199”结构性特征明显,老龄化现象严重,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二、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战略性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农业是区域产业合作的重点之一。在国家战略定位中,我省承担着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历史使命,我省农业在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链相对优势中大有可为。二是政策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把“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列为着力推进的8大重点产业之一,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三是发展性机遇。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以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和互联网为重点的5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四是需求性机遇。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逐步受到东盟消费者青睐,出口量连续3年占我省农产品出口的5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0.6%,已进入消费型社会,社会消费层次升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在高端消费市场的占有率逐年提升。

(二)面临挑战

一是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贸主导权竞争激烈。国内大部分省(区、市)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开发特色优质农产品,对我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构成新的挑战。二是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我省山地农业特点明显,水资源分布不均,气象灾害频发,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地力呈下降趋势,环境污染隐患日益突出。三是面临“保饭碗”和“促增收”的双重要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确保粮食产销自我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基本要求;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成为农业新的更高要求。四是面临补贴“见顶”和成本“抬升”的双重压力。粮食价格保护、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持农业发展的“黄箱”政策基本“见顶”,上升空间有限;地租和用工成本上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抬升了农业生产成本。五是面临实施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贫困人口的主体是农民,主要地区是边远农村,发展生产是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补短板、辟蓝海”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等10大重点产业为抓手,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全产业链打造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等10大重点产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实现全面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强化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模式,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依法流转。

坚持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打造“农业小巨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一产和三产同步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

坚持品牌引领。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为抓手,培育一批区域性公共品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品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品的高品质提升品牌的号召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完善,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辐射中心。

(二)具体目标

到2018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6400亿元。全省农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其中10大重点产业农业增加值达18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直接来自10大重点产业的收入达4100元左右。

到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其中10大重点产业的农业增加值达2200亿元,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1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直接来自10大重点产业的收入达5000元左右。

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县。到2020年,建成80个现代农业产业重点县,其中,蔬菜、花卉、茶叶、水果、中药材、咖啡等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3000万亩(含复种),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4200万亩,生猪、肉牛肉羊产业重点县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52%、35%、45%。

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到2020年,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小巨人”100户“农业小巨人”销售收入年均增幅15%以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万个,家庭农场2万个。

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20年,建成10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3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0.72:1

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到2020年,“云系”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拥有著名商标100个以上,云南名牌农产品总数超过1000个,“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2500个。

发展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乡村旅游示范村、产业扶贫示范村。

第三章 重点产业

一、生猪产业

(一)发展方向

以“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为目标,以“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统筹种养加协调发展,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促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屠宰管理和疫病防控,建立健全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生猪产业农业总产值达93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46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达1645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195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92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9亿元、三产产值达180亿元。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2225元。生猪存栏达4850万头,出栏达7150万头,猪肉产量达630万吨,分别比2015年增长2.0%、3.9%、10.1%。

到2020年,全省生猪产业农业总产值达98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49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达182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3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97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7亿元、三产产值达228亿元。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2430元。生猪存栏达5000万头,出栏达7350万头,猪肉产量达680万吨,分别比2015年增长5.2%、6.8%、18.8%。生猪存栏、出栏、猪肉产量在全国排位由2015年的第5位、第9位、第6位上升至第4位、第7位、第5位。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9.8%,畜产品中“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保持100%。加工企业猪肉系列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的要求。推进以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的生猪养殖模式。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52%以上,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35%以上。合理布局产业,推进种养结合、粪污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有机肥等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措施,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三)产业布局

根据全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突出特色、规模和综合经济效益,优化区域布局,科学规划全省生猪养殖区域。将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3市列为稳定发展区;将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等11州市列为加快发展区;怒江州和迪庆州等2州列为特色发展区。布局建设30个产业重点县。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13.png

二、牛羊产业

(一)发展方向

遵循“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保护与发展并重,放牧与舍饲结合,养殖规模与草地生产能力配套的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要求,创新制度、技术和组织方式,围绕转变牛羊产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扣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2大主题,保障草原生态、饲料质量、牛羊产品3大安全,突出抓好重点基地、重点牧场、重点企业、产业融合、农业科技、品牌营销等6个重点,健全良种繁育、饲料保障、疫病防控、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信息服务等6大体系,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草牧业发展试点、“粮改饲”试点、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现代草地畜牧业示范、云岭牛产业化工程边境肉牛产业示范等8大工程,推动牛羊产业可持续集约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牛羊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切实保障牛羊产品市场有效供给,提升产业效益和促农增收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牛羊产业农业总产值达45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8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达11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85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449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50亿元、三产产值达251亿元。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1260元。出栏肉牛560万头以上,出栏肉羊1180万只以上,牛羊肉产量90万吨以上,奶类产量76万吨以上,肉牛、奶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20%、45%、40%,牛羊肉、奶类加工能力分别达0万吨、80万吨以上,骨千龙头企业40户以上。

到2020年,主要牛羊产品产能和质量水平稳定提高,市场供应基本保障;生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生产效率、非粮饲料资源利用率和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现代牛羊产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全省牛羊产业农业总产值达51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21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达124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49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5亿元、三产产值达310亿元。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1500元。出栏肉牛620万头以上,出栏肉羊1310万只以上,牛羊肉产量100万吨以上,奶类产量80万吨以上。牛羊肉、奶类加工能力分别达30万吨、100万吨以上肉牛平均胴体重达140公斤,比2015年提高5公斤;肉羊平均胴体重达20公斤,比2015年提高2公斤;泌乳牛平均单产达6吨,比2015年提高1吨。肉牛、奶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25%、50%、45%,分别比2015年提高8、10、13个百分点。骨干龙头企业达50户以上,比2015年增加25户。肉牛存栏居全国第3位、出栏居全国第5位、肉产量居全国第8位,肉羊存栏居全国第9位、出栏和肉产量居全国第8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12位。

(三)产业布局

按照“依托发展基础、立足发展优势、统筹资源环境”的布局原则,把牛羊存栏较多,发展基础较好的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州、楚雄州、昭通市布局为肉牛稳定发展区,把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州、楚雄州、玉溪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布局为肉羊稳定发展区;把资源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的红河州、文山州、临沧市、保山市、普洱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布局为肉牛加快发展区,把红河州、昭通市、文山州、临沧市、保山市、普洱市布局为肉羊加快发展区;把草原生态脆弱,发展资源受限的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玉溪市布局为肉牛特色发展区,把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布局为肉羊特色发展区。同时,按照适应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加快牛羊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考虑牛羊养殖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以2015年牛羊出栏为基数,兼顾牛羊产业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全省重点布局30个牛羊生产基地县。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16.png

三、蔬菜产业

(一)发展方向

以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时令蔬菜外销为重点,着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完善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云菜”品牌创建,巩固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运”生产基地和外销出口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蔬菜产业农业总产值达59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390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23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852亿元以上,其中,产产值达593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85亿元、三产产值达74亿元。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3800元。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2010万亩,总产量3041万吨,外销量达2055.0万吨,出口额达12.0亿美元。蔬菜标准化生产比例达52%,商品化处理率达65%,产业化经营比例达75%,“三品标”产品认证数量达720个,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到2020年,全省蔬菜产业农业总产值达76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510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28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45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76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00亿元、三产产值达80亿元。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4700元。蔬菜种植面积达2100万亩,总产量3560万吨,外销量2428万吨。蔬菜标准化生产比例达60%,商品化处理率达75%,产业化经营比例达80%,“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达800个,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三)产业布局

结合我省地理气候特点,将蔬菜生产规划为3个优势产区,即: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夏秋蔬菜优势产区常年蔬菜优势产区。在优势产区重点培育30个重点县,辐射带动50个生产大县。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18.png

四、中药材产业

(一)发展方向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云南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药食两用药材为重点,实施资源保护、良种推广、基地提升、加工升级、主体培育、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品牌培育、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10大工程,推进规范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精深加工,产业化生产经营,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中药材生产贸易和辐射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农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60亿元以上,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2800元以上,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3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29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90亿元、三产产值达450亿元。建成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20个以上,规范化种养殖示范基地160个以上。

到2020年,产业稳步发展,生产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产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力显著增强,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濒危中药材得到有效保护,中药材产销信息渠道畅通,建成全国中药材种植养殖重要基地。全省中药材产业农业总产值达35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200亿元以上,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3400元以上。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其中一产产值达350亿元,年均增长8%;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50亿元,年均增长10%;三产产值达500亿元,年均增长10%。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3900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建成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00个以上、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殖示范基地300个以上;中药生产企业使用产地确定的中药材原料比例达50%以上。

(三)产业布局

以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曲靖市、红河州、文山州等产业园区为依托,在滇中、滇南、滇东南滇西北、滇东北等种植适宜区发展道地优势大宗药材,配套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中药饮片加工基地,打造区域共用知名品牌。在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临沧市、德宏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等州、市发展南药种植养殖,打造特色南药知名品牌。在昆明市、文山州、曲靖市、大理州、昭通市、红河州等交通物流中心和大宗药材聚散地建设完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及仓储物流中心。建设生产基地、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市场销售为一体的滇中现代中药材产业经济圈。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20.png

五、茶叶产业

(一)发展方向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稳面积、提质量、控产能、调结构、拓市场、增效益”,大力推进基地提升、龙头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市场开拓、文化引领7大工程,积极探索云茶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为大力推进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茶叶产业农业总产值达15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达8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82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达1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20亿元、三产产值达345亿元。茶农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3400元。种植面积稳定在63万亩左右,其中,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25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50万亩,茶叶产量达38万吨。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75%以上,着力打造“普洱茶”“滇红茶”两大公共知名品牌,培育10个知名区域品牌,打造20个全国知名产品品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80户,打造100个茶叶示范园(区)。

到2020年,全省茶叶产业农业总产值达19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30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达1400元。努力实现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达19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80亿元、三产产值达430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的人均综合收入达4000元。种植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30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70万亩,茶叶产量达38万吨。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00户,打造150个茶叶示范园(区),各类茶叶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带动力明显提高,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基本构成,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三)产业布局

全省择优确定30个面积10万亩左右、产量近万吨、综合产值5亿元以上的县、市、区为产业重点县,着力建设300万亩生态高效茶叶基地和70万亩有机茶园,改造低质低效茶园200万亩。普洱茶加工基地以滇南、滇西南为重点,择优确定15个县、市、区为普洱茶重点县,实现全省普洱茶产量达15万吨。滇红茶加工基地以滇西、滇西南为重点,择优确定8个滇红茶重点县,实现全省滇红茶产量达8万吨。滇绿茶加工基地以滇南、滇西南、滇东南及滇东北为重点,择优确定7个滇绿茶重点县,实现全省绿茶产量达10万吨。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23.png

六、花卉产业

(一)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气候和物种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新发展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丰富花卉品种,以现代花卉种业为基础,形成以鲜切花、盆花为主导,地方特色花卉、绿化观赏苗木、花卉加工及配套服务业共同发展的“大花卉”产业格局;以富民增收为根本、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生态高效为方向、金融资本为手段、产业园区为切入点,提高集群效应,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花卉成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最靓丽的名片,把我省打造成世界最重要的花卉产销中心之一。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花卉产业农业总产值达38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235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190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8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38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5亿元、三产产值达175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29000元。花卉总面积达到130万亩,鲜切花总产量达120亿支,花卉产品外销比例达90%,花卉出口额达2.3亿美元。我省花卉产业在亚洲中心地位巩固,拍卖市场交易量、交易额稳居亚洲第一。

到2020年,全省花卉产业农业总产值达52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340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270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52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00亿元以上、三产产值达280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38000。花卉总面积150万亩,鲜切花产量达150亿支,花卉产品外销比例达90%,花卉出口达2.6亿美元。科研、生产、服务行业带动产业全面推进,使我省成为亚洲花卉生产、交易和信息中心,并成为世界花卉重要产销地。

(三)产业布局

依据我省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背景和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国家花卉产业有关规划及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实际,不断调整优化我省花卉产业布局,将全省花卉产业划分为6大核心发展区,分别为:以嵩明县、会泽县、红塔区等为重点的花卉种业核心发展区,以呈贡区、晋宁区、通海县等为重点的鲜切花核心发展区,以楚雄州、大理州、保山市等为重点的盆花与地方特色花卉核心发展区,以曲靖市、红河州、安宁市等为重点的加工用花卉核心发展区,以宜良县、开远市、弥勒市等为重点的绿化观赏苗木核心发展区,以大理州、丽江市、腾冲市等为重点的花卉旅游核心发展区。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25.png

七、核桃产业

(一)发展方向

按照基地提升、加工升级、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质量保障、文化引领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重点县为带动、资源培育为基础、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促进核桃产业由面积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努力提升一产、打造二产、壮大三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核桃产业建成重要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核桃投产面积达2200万亩,核桃干果总产量达127万吨,农业总产值达448亿元,农业增加值达70亿元,带动从业农户人均增收达2100元。

到2020年,全省核桃基地面积稳定在4200万亩,投产面积达3000万亩,核桃干果总产量达17万吨,核桃仁产量达35万吨,核桃油产量达6万吨,核桃乳产量达25万吨;农业总产值达654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带动从业农户人均增收达3000元。建成产值30亿元以上核桃产业重点县5个以上,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5户,龙头企业总数达19户,产值1亿5亿元龙头企业达30户,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10户,核桃产业综合产值达654亿元。

(三)产业布局

在兼顾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全省选择30个核桃种植基地规模、投产面积较大、产值超过亿元的县市、区为重点县,通过提质增效综合措施和重点县示范带动,着力建设生态高效核桃生产基地。兼顾生产基地布局和龙头企业布局现状,在核桃主产区布局初加工基地50个,以鲜果采摘、青果除皮、坚果烘烤、干果质量分级等为主要环节,扩大产品初加工能力,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和打造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27.png

八、水果产业

(一)发展方向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充分利用我省多样的气候,突出时间节令差异化优势,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水果;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一批现代水果产业基地,改造一批传统水果产业基地,提升果品品质,提高种果收入;加快发展采后商品化处理,推进精深加工,强化品牌创建、市场打造和果园休闲观光功能开发;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技术开发、质量监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水果出口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水果产业农业总产值达18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20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11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2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18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0亿元、三产产值达80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1700元。水果种植面积达730万亩,产量达800万吨,外销量达480万吨。

到2020年,全省水果产业农业总产值达22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50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13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2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22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0亿元、三产产值达120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2200元。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达750万亩,产量达900万吨。生产大县水果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水果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以上,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省的90%以上。果品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达20%,优质果率达8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60%,精深加工率达20%以上。实现水果产业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的精品果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产能大幅度提高,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产业布局

以气候类型作为产业布局的主要依据,将我省水果生产划分为温带水果优势生产区、亚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每一优势生产区内,突出苹果、香蕉、柑橘、梨、桃、葡萄、芒果等种植面积大、具有较强区域品牌的大宗果种,兼顾新兴的、具有较大生产和市场潜力、特色明显的如车厘子、蓝莓、猕猴桃等果种,多点布局、适度规模发展草莓等观光采摘性强的果种。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29.png

九、咖啡产业

(一)发展方向

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抓手,以精品咖啡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咖啡产业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加工及市场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不断提升咖啡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响“云咖”品牌,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优质咖啡原料基地,我国最大的咖啡加工中心和亚洲咖啡交易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咖啡产业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23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2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37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3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7亿元、三产产值达135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3700元。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年产咖啡生豆达15万吨,精品咖啡比重由目前的3%左右提升到5%以上,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提高到20%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5户,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0个,建成高标准的初加工厂30个。

到2020年,全省咖啡产业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35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38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18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54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9亿元、三产产值达175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4200元。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年产咖啡生豆达20万吨,精品咖啡比重由5%左右提升到8%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30%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0户,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达20个,高标准的初加工厂达50个。(三)产业布局

综合考量全省咖啡产业发展的规模基础、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市场空间等,布局为核心区、重点区和带动区。隆阳区、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孟连县、澜沧县、芒市、盈江县、镇康县、耿马县、云县等11个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5000吨以上的生产大县为核心区,景谷县、江城县、景洪市、临翔区、双江县、永德县、沧源县等7个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达3000吨以上的县、市、区为重点区,宾川县、泸水市、勐海县、河口县、麻栗坡县、凤庆县、陇川县、瑞丽市、龙陵县等9个地域特点突出、区域产品价值明显、发展有潜力的县、市、区为带动区。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31.png

十、食用菌产业

(一)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我省种质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力争在建设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创新服务机制、开拓国内外市场等重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食用菌产业农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60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17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6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亿元、三产产值达10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1800元以上。全省食用菌产量达60万吨。

到2020年,力争全省食用菌产业农业总产值达12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70亿元以上,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20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12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0亿元、三产产值达20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2000。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72万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三)产业布局

加强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在玉溪市、楚雄州、大理州、丽江市、迪庆州等州、市,强化野生食用菌封育促繁基地建设;在曲靖市、保山市、红河州、普洱市等州、市,建设栽培食用菌规范化生产基地。在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大理州、丽江市、迪庆州等州、市,建设食用菌重点加工区,重点推进栽培菌生产企业制定保鲜标准,开展鲜品保鲜、保藏加工(干品为主),鼓励和支持发展其他精深加工产品(精粉、破壁孢子粉、罐藏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开发,积极拓展沿边市场。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000033.png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加强基地建设

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上图入库、统一考核”的原则,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同步推进工程性措施和技术性措施。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水网和农村“五小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研发和推广适宜山区半山区的农机设备和高效节水农业设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区域性市场网络。以县域为单元、基地为依托,龙头企业、农垦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统一规划、重点扶持、连片发展、整体推进,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主导产业规模效益好、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林业重点县。按照确定的重点产业、产品和种类,抓好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水旱轮作、种养循环、生态高效、“千斤粮、万元钱”的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抓好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良好农业规范(GAP)推广,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实现重点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生猪、牛羊、蔬菜、茶叶、花卉、中药材、核桃等7个产业各重点推进30个基地县建设,水果产业重点推进35个基地县建设,咖啡产业重点推进27个基地县建设,食用菌产业重点推进40个基地县建设。

二、强化科技创新

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邀请国内顶级专家领衔,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针对不同产业重要节点和领域配备技术力量,建立协作攻关团队,促进产业链与技术链深度融合。搭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聚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创业资本、重大成果等创新要素,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实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技术和信息协调共享。加快推进马龙云南省山地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聚集地。加大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完善种质资源数据库。抓好育种新材料的创制与育种新方法的研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协调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加快集成转化推广运用。着力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协调和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六良”配套,强化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提高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的覆盖率。

三、培育经营主体

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原料保障、技改扩能、市场拓展、融资体系、产业聚集等为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落实农垦农场法人实体地位,推进农场社会管理属地化,创新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垦农场企业化步伐。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健全登记管理、章程制度、组织机构、产权关系、经营服务、财务管理、盈余分配、信用合作、社务公开档案管理等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运转。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要求和产业高效化、发展生态化、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品牌高端化的“六化”发展方向,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庄园建立家庭农场认定制度,健全家庭农场档案,开展示范创建,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营管理规范、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家庭农场。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精准培育计划、“乡土专家工程”和“阳光工程”,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保障质量安全

健全省、州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建立村级监管员制度,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党政同责、部门管理、社会监督、生产自律的长效机制。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按照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理类分别采取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推进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运用。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完善硬件条件。组织开展检验检测人员技能培训和考核,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制度。建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确保食用农产品源头安全。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覆盖范围,营造放心消费的社会氛围。

五、实施品牌战略

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为主、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品牌培育工作格局。立足高原特色,集中力量树立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整体品牌形象,积极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精心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瞄准重点产业主攻方向,针对行业特点和突出问题,优化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着力减少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云茶”“云菜”“云花”“云咖”“云果”“云药”“云菌”“云畜”等云系知名品牌。

六、推进农业信息化

实施“互联网十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终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从线上到线下(O2O)、手机应用程序(APP)等模式,推进农产品全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创新农产品批发、零售方式。大力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交易方式,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依托云南农业信息网等平台,健全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经济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建设全省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推进林业大数据中心和林权交易收储中心建设,发布重要农产品供给需求和成本收益信息。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土地纠纷仲裁服务、农民负担监管等平台或信息系统。建设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七、促进三产融合

构建链条完整、功能互补、业态丰富、利益相连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以产品为纽带,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产业为依托,实施“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万亩以上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园区,在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提升农业附加值。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完善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转移。挖掘农业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都市农业新业态。结合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资源,培育一批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八、健全服务体系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组织实施茶叶、咖啡、蔬菜、花卉、中药材等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创新,开展具有地方优势特色良种研发攻关,培养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专业化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专业化服务。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向乡、村两级的纵向拓展。

九、扩大对外开放

围绕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坚持近远结合、各有侧重,优化对外合作布局。着力培育农业“走出去”主体力量,构建开放型企业梯队,组建农业“走出去”企业联盟。深入开展替代种植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推进跨境动物区域化管理和肉牛产业发展试点,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推广、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农业技术人才交流等领域的项目引进、交流合作,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开展出口目标国市场供求和准入标准信息研究服务,加强国际市场推介展示,健全出口物流体系,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出口。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线同标同质”活动,为国内市场提供高端产品,树立优质、安全、特色标杆。做好省级涉农重大产业招商项目的开发包装,有效整合行业主管部门和招商部门的优势,形成招大引强的工作合力。

十、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供销社和粮食流通改革发展,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提高林权确权到户率和发证率,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产权依法流转。建立完善统一的农村水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制定农村水权登记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推进国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不断增强农垦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第五章 重点工程

一、基础保障工程

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万亩。建成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企业)5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合作社)500个,年出栏300010000头的养殖场1000个新建牛羊标准化圈舍1000万平方米以上,青贮氨化窖250万立方米以上,储草棚及草料库3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草料加工机械5000台(套)以上,完善牧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在重点产区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建设70万亩有机茶园、300万亩高优生态茶园,打造150个茶叶示范园(区)。改造一批低产咖啡园。完善蔬菜生产基地灌排、工厂化育苗、田间道路和预处理设施。建设一批冷储、采后处理、包装、加工和集货运功能一体化物流集散中心。

二、科技创新工程

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省草地动物研究院和省林科院为依托,建设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谷”。围绕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建立10大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资源优势,选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完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开展重点产业系列标准制修订工作,有条件的争取上升为国家或行业标准。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到2020年,力争10大重点产业科技贡献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

三、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3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3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30个高效林业重点县。建设30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到2020年,重点县生猪养殖规模化比重达60%以上。建设30个牛羊生产重点县,到2020年,重点县牛羊肉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7.5%和48%。建成2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6个蔬菜类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7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16个特色濒危药材优良种源繁育基地和一批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30个茶叶重点县,改造200万亩低质低效茶园。打造30个特色花卉产业重点县,建设花卉核心示范基地50个。建设核桃提质增效示范基地1000万亩。建设35个水果生产重点县,到202年,重点县水果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水果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省的90%以上。建设27个咖啡重点县,其中,10万亩规模的咖啡种植生产基地县10个,5万亩规模的基地县10个。建设100个野生食用菌封育促繁基地,50个人工菌规范化栽培基地。

四、加工提升工程

鼓励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对果蔬、肉蛋奶、中药材等农产品进行贮藏、保鲜、烘干、精选分级、包装等初级加工,实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100%全覆盖。实施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项目,引进高端技术,打造果蔬、畜牧、花卉、中药材等产业重点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以上。

五、小巨人培育工程

围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原料保障、技改扩能、市场拓展、融资体系、产业聚集等为重点环节,以培育壮大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为目标,确定50户重点培育对象,进行分类指导、连续扶持。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达到100户,农业小巨人销售收入年均增幅15%以上。

六、三产融合示范工程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认真开展陆良县、弥勒市、澄江县、腾冲市、祥云县等5县、市国家三产融合发展试点。每年选择10个县市区100个乡镇开展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形成一批融合发展模式和业态,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

七、品牌创建工程

深度开发优质资源,强化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品牌认同,实现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提升。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产品为核心,积极挖掘特色资源和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培育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庄等为主体,加大对商标注册、质量认证、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连锁专卖等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省内外知名的优势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八、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实施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标准引进转化工程,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例行监测工作,完善风险监测结果运用,建立产地准出制度,强化应急处置。坚持产管结合、源头控制,完善投入品生产、种植、养殖等各环节无缝对接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信息平台,提高执法水平,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的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九、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程

恢复草原生态,提升产能,划定禁牧草原3000万亩,建成草畜平衡草原15000万亩,划区轮牧、休牧1000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场(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以上,秸秆饲料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当季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十、“SaaS+B2B+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工程

发展软件服务化(SaaS)服务,加快发展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模式,拓展供应链金融及产业链服务,形成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大格局。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以省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农业厅、省委农办、省发展改革委等26个部门有关领导为成员的产业推进组。在产业推进组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调配合,统筹推进规划实施。产业推进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农业厅,负责日常事务。产业推进组建立会议、协调、决策咨询、通报、督查、考核等制度,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各州、市和重点县要建立重点产业推进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细化推进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明确工作职责

省农业厅承担产业主抓部门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主抓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水果、咖啡、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牵头制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负责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化试点工作,打造30个现代农业和3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工作;省林业厅主抓核桃产业推进工作,负责打造3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省委农办负责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制定;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协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制定高标准农田实施意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工作;省科技厅负责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科技园区建设;省财政厅负责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健全持续增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投入体制机制;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落实用地支持等政策,负责落实耕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省环境保护厅负责组织协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农业污染防控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省水利厅负责产业高效节水灌溉工作;省商务厅负责区域性“互联网”现代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负责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建设,负责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省工商局负责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流通秩序监管工作协助做好品牌培育和推广工作;省质监局负责农业地方标准发布工作,协助做好品牌培育和推进工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用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省统计局负责产业发展统计工作;省金融办负责协调推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政策制定,鼓励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三、加强财力保障

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省、州市、县三级进一步增加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总量。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支农资金投向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探索从预算源头归并性质趋同、目标接近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办法。创新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采取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力度。

四、创新投融资方式

转变投入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模式,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依托农业投资开发公司等现有投融资平台,通过扩大资本金等方式,健全和完善县级融资机制。加大政银、政企、银企合作的力度,持续增加对农业产业的投融资规模,提升农业信贷资金在银行信贷总量中的比重、农业重点产业信贷资金在农业信贷资金中的比重。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作用,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财政贷款贴息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投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建设。鼓励金融部门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面,进一步缓减农民贷款难问题。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政策措施,引导经营主体加大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调动社会资本投资重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参保品种,提高保费补助标准,扩大覆盖区域。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等设施建设。建立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金。

五、保护农业环境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依法组织开展农业重大项目和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落实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严惩农业环境违法行为。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启动对受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农膜减量和回收利用,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切实做好高原湖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建设生态牧场。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继续做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六、落实惠农政策

认真落实各项农业直补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落实用地保障政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按照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州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按照规定享受土地规费相关优惠政策。达到“农业小巨人”标准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利用农村集体土地,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开发,整理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农业生产。落实用电优惠政策,对经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及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从事种苗、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初加工的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及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种苗、种植、养殖的用水免征水资源费。规范和降低超市及集贸市场收费,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七、强化规划实施

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纲,按照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有关部门编制的产业发展规划,均应与本规划充分衔接,支撑本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配套制定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等10个重点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析发展环境,明确发展目标,细化推进措施,形成上下贯通、目标一致、逐级分解的规划体系,支撑本规划目标的实现。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调协调配合,统筹推动规划实施。要加强规划宣传,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建立规划实施督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大对规划执行不力的政府和部门责任追究力度,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 【重大决策解读】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十大产业剑指8100亿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