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白眉长臂猿新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新闻发布会

来源:   2024-01-31 18:09:20   【字体:

“命名白眉长臂猿新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新闻发布会主持词

省委外宣办宣传处(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 李新

各位专家、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厅、中山大学联合举行的“命名白眉长臂猿新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新闻发布会。我先介绍一下此次新闻发布会的背景: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的15位科学家经过科学研究,共同命名了长臂猿科的一个新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长臂猿科过去100年来被命名的第二个新物种,也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长臂猿,这是动物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项成果已于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1月1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灵长类期刊《美国灵长类学报》,今天我们对外发布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研究及命名过程及云南省灵长类动物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情况。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专家和领导。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姚永刚先生,省林业厅副厅长万勇先生;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先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先生;保山市林业局副局长蔺汝涛先生;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杨正华先生。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中央驻滇、港澳驻滇以及云南省、昆明市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发布会分为发布和提问两个环节。发布环节由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先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先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姚永刚先生、省林业厅副厅长万勇先生分别发布,时间50分钟左右。第二个环节是新闻媒体提问,30分钟左右。

首先请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先生进行发布。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命名过程和形态特征

中山大学教授 范朋飞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非常感谢中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林业厅发起组织这次新闻发布会,感谢来到现场的各位媒体朋友!

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命名了长臂猿科的一个新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一重要成果于2017年1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在国际著名灵长类期刊《美国灵长类学报》在线发表。这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

长臂猿是一类小型类人猿,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主要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通过手臂交叉摆动在树冠层移动,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现有长臂猿被分成4个属19个物种,其中白眉长臂猿属主要分布于怒江以西的印度、孟加拉、缅甸和中国云南。白眉长臂猿属原来有2个物种(西白眉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西白眉长臂猿分布于缅甸钦敦江以西,东白眉长臂猿则分布于缅甸钦敦江与中国怒江之间的地区。从形态特征比较,西白眉长臂猿雄性胡须较长为黑色,白眉之间的间隔很小,眼眶下没有白毛,雄性会阴部毛发为黑色;东白眉长臂猿胡须短为白色,眉间距较大,眼眶下有明显的白毛。雌性的差异很小,东白眉长臂猿雌性手脚颜色比身体其它部位略浅;西白眉长臂猿雌性手脚与身体颜色基本一致。

2007年,我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我国的白眉长臂猿。2008-2009年对我国的白眉长臂猿种群和分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先后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大塘、赧亢和板厂,盈江县支那乡开展了长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工作。通过艰苦的努力,我们先后习惯化了3群白眉长臂猿。在工作中拍摄了大量的长臂猿照片,尤其是云山保护摄影师赵超拍摄了特别清晰的面部照片。观察这些照片,发现我国的白眉长臂猿没有白胡子,眼窝下也没有白毛,眉毛比较细而且眉间距很大,并且这些雄性长臂猿的阴部毛色是黑色或者棕色。雌性白眉长臂猿眼窝间的白毛比较少,眼周白毛也很少,不能形成明显的白色脸环;东白眉长臂猿眼窝间白毛浓密,眼周有明显的白毛,形成明显的白色脸环。因为形态上存在这些明显的差异,我国的白眉长臂猿会不会是个新物种呢?

为了验证我的这个假设,我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蒋学龙研究员、何锴博士等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拟定了研究计划,联系国际上的长臂猿专家开始合作研究。不同的合作者查看了分别馆藏于中国、美国和欧洲多个博物馆的122号白眉长臂猿标本。难能可贵的是国际著名灵长类分类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Colin Groves教授与我们共享了他50年前描述命名东白眉长臂猿时的所有原始数据,而且认同了我们发现的形态差异。纽约大学的Alejandra Ortiz博士和她的助手Clare Kimock测量了77号馆藏于美国的白眉长臂猿标本牙齿,并进行了几何形态学分析。发现我国这个种群的牙齿确实与西白眉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的牙齿形态有明显的差异。何锴博士和昆明动物所其他几位合作者对我国的种群,西白眉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的白眉长臂猿确实和另外两种白眉长臂猿有明显的差异,该物种和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在50万年前分化,分化时间大于或者接近很多已经被命名的灵长类物种。

因此,综合外部形态、牙齿和分子遗传学证据,我们确定我国的白眉长臂猿是一个新物种,并且由于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高黎贡山地区,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该物种的模式标本被指定为1917年4月采集于高黎贡山红毛树的一只成年雄性。在这个标本被采集100年后,它的身份终于得到了确定!这个标本保存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最后,谢谢大家!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地理分布、种群数量与保护现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蒋学龙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刚才,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向大家通报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命名过程及形态特征。现在,我向大家通报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地理分布、种群数量与保护现状。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原来隶属于东白眉长臂猿,在研究工作者经过分类学研究之后,将它从东白眉长臂猿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新物种,因此,它的地理分布范围随之发生改变。根据目前世界上博物馆现有收藏标本信息和野外观察记录,我们初步认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主要分布于怒江与伊诺瓦底江之间的中缅交界地区,即东部以怒江为界,西部以伊诺瓦底江及其上游恩梅开江为界。国内仅分布于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南段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县和德宏州盈江县。

同其它长臂猿一样,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也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雨林。其栖息地海拔跨度很大,从海拔500米左右至海拔2000多米都有分布。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甚至栖息于海拔2700米的森林中,作为一种热带性质的物种,高海拔的冬天对它们来说是一严酷的考验。两年前的冬天,我到范教授在高黎贡山板厂的研究基地,早上十点,长臂猿还未开始活动,据他们的跟踪监测,在寒冷的冬天,日移动距离甚至仅300多米。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于调查不够深入,目前种群数量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在国内,其种群数量不容乐观,据范朋飞教授等在2008年和2009年的调查,现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分布区非常狭小,仅在3县(区)有分布,种群数量不足200只,且呈现出明显的片断化分布,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仅保存有白眉长臂猿不到20群,数量60-70只,其他种群分布在盈江县苏典乡、支那乡和中缅边境的腾冲县猴桥镇。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也是生活家庭群中,群体很小,一般3-4只,由一对成年个体及其后代组成。繁殖率较低,首先是性成熟相对较晚,一般要到6-8岁,但是达性成熟的个体离开母群形成自己的新群体时,其年龄可能已经是8-10岁;其次,一般是3-4年才产1胎,且每胎1仔,怀孕期在200天左右。

作为典型树栖小型类人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面临着盗猎、非法贸易和栖息地干扰威胁,因此,尽管缅甸种群数量不够清楚,但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标准,我们在研究论文中建议将其评估为“濒危”等级,以唤起全社会对这一物种保护的关注。但是针对分布于我国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考虑到近二十年来,该物种在泸水、陇川、瑞丽已难觅踪迹,种群小且片断化严重,因而应该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然而,中国现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种群还是得到较好的保护。首先,尽管它是一个新种,但作为长臂猿一个物种,因而享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地位,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其次,有近50%的种群栖息在高黎贡山等自然保护区,这些种群在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第三,通过保护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如:高黎贡山被中国动物协会授予“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通过这一品牌称号加强宣传与保护。

尽管如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还是面临着种群小、栖息地片断化,以及自然保护区外的干扰严重等致危因子的影响。同时,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为跨境分布物种,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存在极大困难,如:境外火灾与偷猎也影响着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保护。因此,针对主要威胁因素,建议加大跨境联合执法力度,杜绝一切可能的偷猎行为;结合生态公益林和重要栖息地保护工程,加强栖息地保护与管理;通过科学调查与评估,加强种群间栖息地廊道保护与建设;加强社区群众保护意识教育,特别是物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挖掘;加强科学研究,如生境退化、小种群及片断化等对长臂猿生存和繁殖的影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最后,谢谢大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介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姚永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成立于1959年4月,现有“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单元,包括35个研究团队。有在岗职工442人,研究生3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0人、国家优青4人、青年千人4人。

建所以来,昆明动物所始终定位于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和利用研究,并按照国家和中科院的决策与部署,凝练聚焦国家重大和关键科技问题,整合组织科研力量。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先后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863、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和中国科学院等重要奖项,授权发明专利144项。在2014年11月的国际评估中,国际评估专家一致认为,“昆明动物所已成为我国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并正在奠定其在该领域的世界地位”。“十三五”期间,研究所确立了“一体两翼”的战略发展布局,即围绕研究所总体定位(一体),积极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科学中心”与“模式动物(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大科学设施(两翼),力争成为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演化机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国际著名研究所。

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展灵长类动物驯养繁殖和研究的单位之一,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与疾病机理研究领域具有长期的积累和优势,在建所之初就曾为我国原子弹的辐射生物学研究作出过贡献。研究所拥有的中科院唯一一家灵长类研究中心,早在2008年就通过AAALAC认证,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灵长类动物作为人类的近亲,在医学生物学研究和药物试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研究所积极利用云南省独特的地理和灵长类动物资源优势,构建相关疾病模型,研究疾病机理,并获得了灵长类动物的GLP实验认证,开展了药物评价相关工作,为人类健康和生物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研究所还推动了灵长类的近亲——树鼩的实验动物化,相关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野生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是研究所传统的重点研究领域。在云南省林业厅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牵头组织了云南省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工作,全面调查了我省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现状、种群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栖息地、分布地状况,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我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研究所还参与了《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的审定,承担了“野生动物亚洲象监测网络规划及监测” 等专项研究。研究所发展的快速高效监测生物多样性的高通量条形码技术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

研究所对滇金丝猴的再次发现有着重要贡献。滇金丝猴在1897年由法国动物分类学家鉴定后,一直杳无音信,很多人都认为它已经灭绝。在1960年,昆明动物所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意外的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经过后续的多次考察,最终发现了野生的滇金丝猴种群。目前研究所还保存有世界最大的滇金丝猴人工繁育种群。研究所在金丝猴的高原适应、保护生物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所还建有无量山黑冠长臂猿监测站,相关研究多次被中央媒体报道。

下一步研究所将继续依托技术优势,与相关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云南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的研究。依托现有灵长类动物资源与研究基础,研究所申报的“模式动物(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已获批复,该设施的建设将为研究所和国家的相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将为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云南省灵长类现状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情况

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万勇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刚才,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员向大家通报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新种的命名,以及该物种有关研究和保护管理情况。现在,我向大家通报云南省灵长类现状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

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美誉,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也是中国灵长类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我省有脊椎动物2045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1416种,占全国总数的52.8%;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2种,占全国总数的55.4%。有灵长类动物16种,占全国26种的61.5%;在我国为云南独有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灵长类占32%,主要为倭蜂猴、北豚尾猴、灰叶猴、菲氏叶猴、西黑冠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白眉长臂猿等8种,这充分表明云南在中国灵长类及世界灵长类动物保护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云南灵长类动物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针阔混交林、高山暗针叶林以及灌丛、农地等,栖息地海拔跨度达4500米。然而,能在所有栖息地生活的灵长类动物仅有猕猴1种,绝大多数物种对栖息地森林植被有严格的依赖性,如:西黑冠长臂猿仅栖息于中山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滇金丝猴仅生存于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倭蜂猴仅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因此,灵长类动物保护好坏作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指示指标之一,在全世界倍受广大专家、学者、民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多年来,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也主要以灵长类等明星物种、旗舰物种为重点和突破口,组织实施了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启动了“森林云南”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发布了丽江宣言、腾冲纲领和版纳约定,进一步强化物种拯救保护和栖息地恢复,开展了系列野生动物拯救保护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法治建设和执法打击。制定出台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云南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并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了《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始终坚持“以打促防,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先后组织开展了候鸟行动、天网行动、利剑行动、打击象牙制品非法贸易行动等一系列严打行动,对走私、贩运野生动物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线路进行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大批大案要案,严惩了一批破坏野生动物的犯罪分子。建立健全了林业、农业、公安、海关、边防武警等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和边境走私的打击力度,对野生动物非法驯养繁殖场点和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宾馆、饭店等进行集中清理整顿。仅2016年“清网行动”中,全省共出动人员11986人次,出动车辆2903台次,巡护栖息繁衍地887处次,巡护停歇地1095处次,救助候鸟等野生动物2233只(头),收缴捕鸟工具15530件,其中:枪只1850支,弹药11318发,网具54张,铁夹681个,捕鸟笼77个,其它1550个。检查重点场所6023个,其中:宾馆948个,酒楼饭店3306个,集贸市场970个,花鸟市场235个,其它场所564个。刑事案件立案31起,破案26起,拘留7人,逮捕4人,取保候审18人。行政案件立案124起,查处122起,行政处罚111人。

二是强化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8处,国家公园13处,国家湿地公园1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超过8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近5年,全省完成营造林3634万亩,义务植树5.28亿株,林地面积由3.71亿亩增加到3.7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52.9%提高到55.7%,使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迅速恢复和扩大。

三是加快物种拯救保护力度。我省先后实施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紧急行动计划》、《亚洲象保护工程规划》、《西黑冠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滇金丝猴保护行动计划》,积极开展50种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的拯救保护工作,建立了50多个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站和7个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开展251个重点物种的资源调查和亚洲象、长臂猿、滇金丝猴、虎、黑颈鹤等30多个物种研究和监测项目。为减缓人象冲突,加强亚洲象监测、预警等工作,在版纳勐海和景洪、普洱澜沧和思茅、临沧沧源采用无人机、视频和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管理工作,为掌握亚洲象活动规律、减缓人象冲突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通过无人机监测,已基本建立勐海-澜沧亚洲象象群个体档案,掌握其分布范围和活动规律。为加强越冬鸟类监测和湿地管理工作,在云南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拉市海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保护区全域视频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控中心就可了解湿地水鸟的栖息、活动情况。利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开展了黑颈鹤、红嘴鸥、金丝猴等物种迁徙活动规律研究。

四是推行公众责任保险试点。为有效解决野生动物肇事损害补偿问题,1992年,我省投入20万元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1998年,率先制定了《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2010年,又尝试探索商业保险解决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试点工作。2014年实现了全省129个县、市、区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全覆盖,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五是完善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0个,省级监测站55个,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积极开展疫源监测体系建设评估工作和野生动物疫病调查研究,编制完成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评估报告》、《云南省野生鸟类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状况调查》和《云南省野生动物疫源分布和主要监测对象》等成果报告。

六是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特别是在滇科研院所,加强野生动物基础研究、调查监测和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如: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支持,组织开展了为期5年的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开展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生态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学习借鉴国外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先进经验,积极与全球环境基金(GE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实施了各类野生动物保护项目。这些交流与合作,大幅提升了我省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能力。同时,近年还积极联合或支持越南、老挝和缅甸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跨境保护工作。与越北4省签署了为期5年的边境林业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合作协议;与缅甸合作开展中缅边境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工作;与老挝共建亚洲象联合保护区,支持开展联合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工作。

七是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先后启动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等系列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组织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开展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举办摄影比赛、组织拍摄《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在行动》和《极小种群保护—云南在行动》宣传片等,引起了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社会和公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一是不断有新物种和新记录发现。如:近年新发现的怒江金丝猴、钳嘴鹳等物种。怒江金丝猴于2010年底才被发现、描记和命名,经几年持续调查,在泸水境内发现了更多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500只左右。二是野生动物种群呈稳定增长态势。据调查,生活在云南省的亚洲象由2000年的150头左右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滇金丝猴由1400只左右增加到2000只左右;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左右增加到1300左右,我省保存了西黑冠长臂猿90%以上的种群,其中无量山、哀牢山是集中分布区;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灰叶猴,由700只左右增加到5000只左右,仅在景东无量山就有43群约2000只。

今后,我省将以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契机,以更坚决的态度、更硬实的措施、保护好云南宝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云南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我省保护工作!谢谢!

谢谢万勇先生,发布会的第一个环节到此结束。两名专家和两位领导就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研究及命名过程,云南省灵长类动物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情况有关情况进行发布,内容详实,趣味性很强。下面,请记者朋友围绕发布会主题,有针对性地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据了解,保山境内的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种群主要生活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内,请问保山市林业蔺副局长,保山市对这些种群采取哦了哪些保护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蔺汝涛: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概括:一、记录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影像资料,开启影像保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新模式。二、成立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研究中心,为科学家及研究人员搭建了研究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平台。三、成立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巡护检测队,开展高强度的野外巡护检测力度。四、成立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共管委员会,开展社区自豪项目,让社区群众为保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而自豪。五、举办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国际研讨会,制定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

保护取得的成效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增一减一提高。一增就是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得到稳步增长。一减就是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人为破坏逐年减少。一提高就是公众和社区群众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保护意识逐年提高。

因此,保山市的高黎贡山小果山自然保护区是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最后的避难所之一,国内一半以上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都生活在这里,大约有80余只。因保护效果显著,2009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保山市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据了解,德宏州现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种群并不完全栖息在自然保护区,对这些栖息在自然保护区外的种群,请问杨正华局长,德宏州林业主管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开展保护。

杨正华: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积极指导和关心下,德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严格保护361万亩生态公益林和33万亩湿地的基础上,2016年全面停止490万亩天然商品林采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2015年德宏州林业局组织开展白眉长臂猿巡护与监测调查,初步摸清德宏州范围内白眉长臂猿数量为22群,74-76只。德宏与保山不同,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不完全分布在保护区内。结合实际,为更好保护好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德宏州林业系统决心在今后积极做好以下工作:1.在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活动区域建立保护小区,严格进行保护和监测。2.加大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和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携手大家共同保护好这一珍贵物种。3.科学开展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跟踪监测,摸清其生活繁衍习性、活动规律、主要食源等,进一步掌握种群和数量变化,为更好保护提供依据。4.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增加森林管护员,组建巡护队伍,加强巡逻。共同关注,携手保护。5.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执法工作,加强与缅甸政府和民族地方武装组织的合作,共同打击边境盗猎捕杀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各种违法行为发生。

最后,代表我们德宏州林业局杨新凯局长,衷心感谢省林业厅、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中山大学等长期对德宏林业工作特别是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大力关心、关爱、和支持。

美丽生态德宏真诚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到德宏指导!欢迎各方面媒体和记者朋友更多的关注德宏!

云南网记者:云南有丰富的灵长类动物资源,请问姚永刚所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作为专业研究机构,在灵长类动物研究方面有哪些计划和举措?

姚永刚: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展灵长类动物驯养繁殖和研究的单位之一,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与疾病机理研究领域具有长期的积累和优势,在建所之初就曾为我国原子弹的辐射生物学研究作出过贡献。研究所拥有的中科院唯一一家灵长类研究中心,早在2008年就通过AAALAC认证,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

灵长类动物作为人类的近亲,在医学生物学研究和药物试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研究所积极利用云南省独特的地理和灵长类动物资源优势,构建相关疾病模型,研究疾病机理,并获得了灵长类动物的GLP实验认证,开展了药物评价相关工作,为人类健康和生物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研究所还推动了灵长类的近亲——树鼩的实验动物化,相关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下一步研究所将继续依托技术优势,与相关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云南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的研究。依托现有灵长类动物资源与研究基础,研究所申报的“模式动物(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已获批复,该设施的建设将为研究所和国家的相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将为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昆明日报记者:刚才蒋学龙研究员提到,目前,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在国内种群分布区狭小,种群数量较少,云南面临着巨大的保护压力。请问万勇副厅长,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开展保护?

万勇:作为云南林业主管部门,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刚才大家也听到,高黎贡长臂猿主要分布于保护区,还有一部分分布于非保护区,所以我们要通过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加强管理与建设,加强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在非保护区栖息地恢复与修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区。第二加强科学研究,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保护提供科学的保护依据。第三,是抓好巡护巡察,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和破坏行为。第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中新社记者:请问范朋飞教授,针对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这一新物种,今后一段时间有新的研究计划吗?研究的方向和目的是什么?

范朋飞:第一是进行种群的长期监测,了解种群的动态规则。第二进行栖息地的评估。评估栖息地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为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打下基础。第三是进行生态学的研究,了解他对高海拔生命和栖息地生态退化的适应机制。第四是了解遗传多样性和小种群的栖息交流。

李新: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今天的交流互动很充分,让我们更加充分了解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研究及命名过程,云南省灵长类动物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等有关情况。我相信,新物种的命名是云南灵长类动物及野生动物保护又一个新的起点。希望通过媒体朋友的解读,增强全世界、全中国对云南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的知晓度。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