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 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题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12-01 10:00:00   【字体:

宗霞:

谢谢周民欣先生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领导。林草部门作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力军。请问,“十三五”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卫斌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卫斌: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各新闻媒体对林草工作的关注和支持。2016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林草局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截至2019年底,全省林地面积4.23亿亩,森林面积达3.59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2.4%,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2.48亿亩,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价值达1.68万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一是全力以赴推进生态修复。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共落实中央和省级林草资金520.9亿元,是“十二五”的1.6倍。共完成营造林3700多万亩、义务植树5.3亿株,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项目396万亩;共争取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444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同时,启动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7.9%。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面积达921.69万亩。

二是多措并举加强资源保护。森林资源督查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了“绿卫”“绿盾”和打击“种茶毁林”等林草执法和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加强森林草原灾害防控,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受害森林面积较“十二五”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71%和68%。有害生物成灾率连续5年控制在2.66‰以下,低于国家4‰的控制指标。同时,启动实施了10个县(市、区)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了各级林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

三是坚定不移守护生物宝库。稳妥推进全省360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极小种群拯救和旗舰物种保护,建立了30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保护点)、13个近地和迁地保护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受保护对象达67个。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亚洲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长到300头,滇金丝猴种群从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在我省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从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

四是真抓实干发展绿色产业。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以坚果产业、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为切入点,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170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22.56亿元,年均增长达14%,林草产业已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五是凝心聚力抓好生态扶贫。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目前聘用的生态护林员达到18.3万名,居全国第一,平均每名护林员每年可获9000多元管护收入,有效带动78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下一步,全省林草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以实施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精准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快推进全省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当好云南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金山银山的“创造者”,奋力开创云南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资源,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请问“十三五”以来,水利部门在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嵩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高嵩:

感谢云南日报这位记者的提问。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十三五”以来,全省水利部门紧紧围绕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总体要求,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有效落实

规划目标指标均可完成。预计用水总量可控制在214.63亿立方米以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将比2015年下降2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比2015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望提高至0.492。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2016-2019年全省累计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2万平方公里。预计“十三五”期间可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9万平方公里。

三、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118.3亿元,提升了1950.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0.5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96%,自来水普及率94%,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有力促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江河防洪治理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43.32亿元,完成河道治理1062.2公里;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防御体系,建成1个省级、16个州级、129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对受山洪威胁的5600个行政村雨量或水位的实时自动监测预警。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以来,全省129个县(市、区)共发布预警16987次,安全转移约15.38万人,避免了约1.76万人的伤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五、小水电清理整改基本完成

截至2020年11月20日,全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已初步完成目标任务。1647座电站已安装生态流量监测(监控)设施,完成率100%;省、州(市)、县(市、区)均建立了电站生态流量监管平台。退出类电站266座已完成退出264座,完成率99%,其中,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全面完成退出。有整改任务的119个县(市、区)正在开展县级核查销号,已有100个县(市、区)完成了核查销号,完成率84%。

六、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省着力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农业、城市、工业节水,先后出台实施了《云南省节水行动方案》《云南省用水定额》(2019年版)。国务院对我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结果均为良好,省政府对16个州市考核结果均在合格以上。

七、河湖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

“十三五”以来,有序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稳定向好。水质信息化及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有效推进了全省千吨万人及以上水源水质监测工作。实施生态流量重点河湖名录管理,开展了长江流域云南省部分重要河湖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目标确定。已完成了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和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的管理范围划定。

八、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

全面建立了5级河(湖)长制、河(湖)长制督察问责体系,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142.8万人次,制定了《云南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3年)》《云南省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云南省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方案》。全面推进“云南清水行动”“清四乱”及各类保护区违规违法整治等专项行动。云南省水利厅河长(湖长)制工作处获得2019年度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表彰。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近年来,我省水利部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省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和各位媒体记者朋友的关心支持、理解、帮助。在此,对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南省水情特殊,水生态、水环境容量有限,水资源管理任务艰巨。请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我省水利工作,共同营造良好氛围。让我们共同努力,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落实好治水新思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谢谢大家!

  

工人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工人日报记者:

请问“十三五”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吴先勇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 吴先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同时,也衷心感谢新闻媒体对我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十三五”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严格贯彻落实云南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有关工作部署,更加发挥规划的引领管控作用,多举措扎实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云发〔2020〕7号)并着力推动、加快贯彻落实。第一个核心就是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省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第二个核心就是要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保障助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具体体现和抓手。目前,基于全省自然地理格局和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等空间本底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界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发展目标战略,优化空间保护开发布局结构等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基础。同时,已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编制进度,有效衔接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底线管控约束,细化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整治的目标、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并纳入实施监管体系,通过规划引领生态修复的具体实施。

二是确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以推进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全要素全类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进行了安排部署,即:在城市化地区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乡村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在矿产集中开发区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确立了点、线、面、网相结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

三是稳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根据前期组织开展的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目前,全省需修复治理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采点)占损土地资源总面积约4万公顷,涉及全省129个县(市、区),修复治理任务艰巨。省自然资源厅按照分类修复的思路对生产矿山、历史遗留矿山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工作。对生产矿山,着力打造绿色矿山,使矿山建设从规划、立项、建矿到生产的全过程都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对历史遗留矿山,一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实施重大项目。2019年以来,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补助资金2.2亿余元,治理金沙江及赤水河沿线10公里范围内矿山380座,修复总面积2万余亩。另一方面印发《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县为单元制定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用好国家激励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动态监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争取至2025年基本完成全省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近期自然资源部印发的首批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中,位于昆明长水机场附近的云南大板桥矿山生态修复榜上有名。

四是探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行政逻辑和技术逻辑。目前,我省开展的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就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的生动、成功实践。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从国土空间管控、修山扩林、调田节水、控污治河、生境修复及治湖保水六大部分入手加大保护、修复和治理,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用地结构持续优化、一二三产业和谐发展,不仅对抚仙湖实现有效保护,还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全国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向全国推广,这些有益探索为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尝试与经验。

谢谢!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云南今年有三个州(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县命名,有两个县(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它们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的典型代表。请问,他们在创建过程中都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同时也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对我省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创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检验。今年,我省楚雄州、怒江州、保山市昌宁县获得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县称号;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大姚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说明这些地区多年来在示范创建的历程中不断前行,取得了实效。

楚雄作为滇中地区,全州森林覆盖增长率近年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州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生态创建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责任机制较为完善,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奖励机制。所辖10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以上,其中5个达100%。9个县(市)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县(市),103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怒江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之一,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61.81%,生态区位敏感、特殊、重要。近年来,怒江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草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草果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努力探索“生态护林员”脱贫模式,全州三分之一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走上了生态护林员的岗位,落实生态公益性岗位4.01万个,人均增收2400元,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

保山市昌宁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先后获得“国家级园林县城”和省级“美丽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近3年,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均为优,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跨越发展先进县”。依托古茶树、生态茶园等高原特色农业带动民众脱贫致富。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13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11个乡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这3个州(市)、县(区)的共同点是通过试点示范,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注重成效的显著性、案例的典型性和做法的示范性。

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共有35个地区获得命名,我省的丽江市华坪县和楚雄州大姚县获得命名。下面,我简要介绍这两个地区的特色亮点:

丽江市华坪县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220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原煤分布达1800平方公里。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不断探索“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逐步转型为绿色生态产业县,形成以晚熟芒果为代表的“山尖两棵树(核桃、花椒)、半山一棵烟(烤烟)、山脚一亩芒(芒果)”的生态产业布局。2019年,全县芒果种植面积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产值由5亿元增加至22.8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7%。华坪县被列为“一县一业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华坪芒果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走上了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之路,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质量提升和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

楚雄州大姚县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高原特色经济林产业,探索实践了核桃“兴林富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走出了核桃“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品牌化打造”的“五化联动”之路。制定并推行《大姚三台核桃种植技术规程》《大姚核桃提质增效十项技术标准》,大姚核桃质量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大姚核桃”以地方标准的形式通过省级发布,被确定为国家核桃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截至2019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64.3万亩,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4952元,高原特色绿色农产品产值占全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9.11%。先后荣获中国“核桃之乡”、全国首家“国家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县”、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云南省第一批20个“美丽县城”等多项殊荣。

这两个县(区)都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具有典型示范性。

谢谢!

宗霞: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到此结束。非常感谢记者朋友们的踊跃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精彩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们,“十三五”以来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亮眼的成就,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五个历史性突破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云南省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刚才,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和省自然资源厅5个部门都通报了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信息量大、新闻点多,希望各媒体记者充分挖掘、整合本场新闻发布会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报道好我省五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开展的重点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总结的重要经验,为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