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 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题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12-15 10:00:00   【字体:

宗霞:

谢谢胡波先生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十三五”期间,灌区建设如何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供水保障?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国柱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杨国柱:

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59个,涉及总耕地面积1795.1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28.3%。灌区作为粮食和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为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切实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一是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国家共下达曲靖、昭鲁、蒙开个、蜻蛉河、元谋、勐海、平远、丘北、祥云、盈江等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7.22亿元,已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二是有序推进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下达省级以上建设资金10.12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底,已启动实施中型灌区项目47个。三是积极实施新建大型灌区。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麻栗坝灌区工程分别于2016年、2018年开工建设,截至2020年10月底,2个灌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5.17亿元。通过以上大中型灌区项目的实施,预计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2.6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46万亩;大批骨干渠系、配套建筑物逐步建成,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如宾川灌区以葡萄、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从2000年3.78万亩增加到2019年30.36万亩、总产量达到62.91万吨、总产值达到54.43亿元,有力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元谋灌区绿色产业建设成效明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5.58万亩,绿色食品(A级)认证面积达到5.56万亩。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水利厅将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再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及一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继续加快推进昆明市柴石滩水库大型灌区工程、德宏州麻栗坝大型灌区工程、红河弥泸大型灌区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临沧耿马大型灌区、大理洱海大型灌区、保山市保山坝大型灌区、腾冲大型灌区、保山市潞江大型灌区、红河州石屏大型灌区等6个新建大型灌区加快前期工作、确保“十四五”全面启动实施,通过灌区工程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提高高原现代农业发展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十三五”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在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云南省自然资源副总督查(专职)金宝轩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自然资源副总督查(专职) 金宝轩: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严格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有效支撑了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自然资源部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严格耕地保护,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为全面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16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对原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48万亩,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734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是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途径,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全省共补充耕地55.48万亩,其中,水田15.96万亩,全面落实了“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实现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同时,牢牢守住云南省8768万亩耕地保护红线。

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016-2018年间,全省原国土资源部门以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1万亩,所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实现了上图入库。2019年机构改革后,原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职能划转到农业农村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已将本系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成果资料移交农业农村部门。

(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精神,适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今年9月,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明确界定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助推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简化用地取得方式等,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其中将作物种植类辅助设施用地比例和面积由原来的5%、10亩提高到了10%、15亩;畜禽水产养殖类辅助设施用地比例和面积由原来的7%、15亩提高到10%、20亩,其中利用非耕地建设辅助设施,以及规模化生猪养殖的,可扩大到25亩以内。同时还规定,严禁以设施农业用地名义进行非农业建设,严防农地“非农化”、粮地“非粮化”。截至10月底,全省共使用设施农业用地11316宗、面积2087万亩,其中生猪养殖用地4082宗,5.28万亩,有效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三)用好增减挂钩政策,保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2016年2月,国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自然资源部门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从土地、资金等方面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是通过实施增减挂钩,保障了103.55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安置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8.33万亩; 二是通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流转,共筹集资金361.2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发展;三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村庄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安排专项资金30.15亿元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拟新增耕地18.82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0.78万亩。

谢谢!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林草产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在“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基础上,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峻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高峻:

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林地面积4.23亿亩,森林面积3.59亿亩,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2位,森林覆盖率62.4%。“十三五”期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云南林草产业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由小向大、由缺向全、由弱向强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木本油料、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10大林草产业体系,统筹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170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22.56亿元,年均增速14%,林草产业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高位推动,做好顶层设计。省级层面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思路,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做好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省林草局制发了《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七条措施》等文件,充分发挥林草产业“造血功能”。

二是突出优势,打造重点产业。以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林下经济等林草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奖励研发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和市场化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省核桃种植面积达4300万亩,产量12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5.8%和28.7%,居全球第一,产值达295亿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330万亩,位居世界第一,种植面积占全球60.6%、全国90%,产量4.68万吨,产值达14.36亿元。野生菌资源有21科、604属、2753种,种质资源占全国的94%,年均蕴育野生菌超过100万吨,实际采集利用约20万吨,占全球50%、全国66%,年产值超100亿元,成为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创汇农产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超过6000万亩,产值达650亿元,惠及1300余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100元。2016年以来,全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接待中外游客7355万人次,创收205.71亿元。

三是加大扶持,培育市场主体。采取设备采购补助、产业资金奖励等方式,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引导林业产业经营主体从松散型向集约化转变。截至2019年底,全省有林草企业336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户,省级龙头企业762户。林农专业合作社3946个,其中,国家示范社49个,省级示范社533户,助推林草产业奔向蓝海。

四是强化推广,提升品牌价值。省林草局聚合渠道商和有关政府部门力量,借助中国—南亚博览会、上海农博会、广州林果博览会、中国义乌森林产品博览会等专业平台,举办了系列专题展销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推广云南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药材、香料等森林生态产品。2020年以来,举办9场生态产品推介会,与70余家企业签订购销及投资意向合同,完成招商引资近90亿元。

五是整合资源,助力脱贫攻坚。聚焦破解云南88个贫困县有“生态”无“生计”难题,整合林草产业资源优势,打通广大山区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以来,通过龙头企业和林农专业合作社,与建档立卡户建立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88个贫困县的3.8万建档立卡户参与合作社,带动11.41万贫困人口增收。林业龙头企业累计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4.75万人,人均年收入4600元。2016年以来,充分发挥国家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金融资本金投入林草产业,面向贫困县的林业贴息贷款规模达到139.78亿元,覆盖85个贫困县,惠及2.5万人。

今后一段时间,省林草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好“两山”理念,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实施好云南“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聚焦“大产业”。把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花椒、竹产业及林下经济作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重点,建起广大林农增收致富平台。培育“新主体”。以林草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方式,鼓励林农以土地流转、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兴办企业,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国际一流大企业到云南投资,不断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新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完善林草产品生产销售和科技服务体系,增加优质森林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十三五”期间,云南的粮食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全省粮食安全保障情况如何?谢谢!

  

云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官悠房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官悠房: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新闻媒体、各位记者朋友对粮食安全、粮食工作的关心,这几年大家都特别关注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粮食安全保障取得了新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我省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刚才省自然资源厅的领导已经介绍了,我们的永久基本农田“十三五”期间已经达到了734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每年保持不低于6250万亩。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360亿斤以上,刚才,胡波副厅长也介绍了多年来在全国稳居第14位,人均粮食占有量380公斤以上。

二、储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我省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全省粮食企业年收购粮食110万吨以上,未发生农民“卖粮难”问题。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增储任务,地方储备粮规模达到225万吨,增长了125%。创新储备机制,建立了15万吨省级大米动态储备,今年根据疫情应急需要,又建立了5万吨省级成品粮(大米)临时储备。食用油库存近9万吨。当前,全省粮食储备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各级粮食储备可以保证我省常住居民正常消费四个半月以上。

三、仓储物流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我省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改造升级危仓老库仓容23.22亿公斤,新建粮库仓容12亿公斤,加强“智慧粮库”建设,粮食仓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全省粮食仓库总仓容68.7亿公斤,其中标准仓容62亿公斤;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粮库实现远程监控全覆盖,信息化管理仓容达到32.7亿公斤;油罐罐容2.5亿公斤。推进国家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建成昆明王家营“北粮南运”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粮食物流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来通过铁路省外调入粮食近2590万吨。

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防范化解粮食安全风险。昆明市建立了不低于15天市场供应量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其他州市建立了不低于7天市场供应量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全省粮油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1.7万吨;建成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011个,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省粮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没有出现供应断档、脱销的情况。

五、粮食产业发展特色显现

我省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实施“中国好粮油”云南行动计划,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印发了《云南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规划(2018title2025)》,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云香米、八宝贡米、红河红米、遮放贡米、西双版纳傣王稻、滇雪菜油等一批高原特色粮油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云南粮食产业集团、滇中粮贸、个旧大红屯、玉溪滇雪、曼香云天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宜良饲料产业园区、红河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等一批粮食工业园区初步形成。预计今年全省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亿元,比“十三五”初期增长50%以上。

六、粮食安全责任逐级压实

我省认真贯彻“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全面深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从2017年国家首考四年以来,云南取得“两优两良”的较好成绩。粮食安全工作考核列入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省政府与16个州市政府每年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逐级压实责任,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重农抓粮、保供稳价的工作积极性。

当前,我省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经济下滑、自然灾害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风险叠加共振影响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也再次启示我们,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底线思维,全面落实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责任,推动全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也欢迎各位新闻媒体和各位记者朋友继续关注粮食安全、关注粮食生产、也关注粮食消费。谢谢大家!

宗霞: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三五”期间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请问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农民增收?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胡波:

2015年到2019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是9.5%、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高于全国1.52个百分点。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大投入支持促进增收。“十三五”时期,全省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投入比“十二五”时期增长了30%,2019年农民转移净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61%。

二是产业升级提质促进增收。茶、花、果、菜、药、牛、猪等“绿色食品牌”重点和特色产业强劲增长,2019年农民来自产业的经营收入占比达52%,比全国占比高16个百分点。

三是推进转移就业促进增收。持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019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56%。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增收。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9年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28%。

五是攻坚贫困地区促进增收。推行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双绑”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44%。

谢谢!

宗霞:

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记者朋友们的踊跃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解答。刚才,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的各部门就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相关工作进行了通报。

可以说“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都不断地完善,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对云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发布会涉及的内容信息量特别大、新闻点也很多,希望各位记者朋友能够充分地挖掘、整合本场新闻发布会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报道好“十三五”期间我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所开展的重点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取得的重大成绩、总结的重要经验,为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