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新书发布会暨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中国方案”学术研讨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2-12-26 15:50:32   【字体:

12月9日,云南省社科联在二楼会议室召开《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新书发布会暨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方案”学术研讨会。

 

省社科联科普部主任杨远梅主持发布会

 

省社科联科普部主任 杨远梅:

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召开《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新书发布会暨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方案”学术研讨会。当前正值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作为云南社科普及系列丛书、2020年云南省社科规划科普重点项目的《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一书正式出版。《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一书遵循“地理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逻辑路径,分为“云南自然环境多样性”“云南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融合发展”三大版块共20章,共计约40万字,使用260张照片,全面立体地展现云南神奇瑰丽的地理地貌、生机盎然的生物多样性、绚丽多彩的文化多元性。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建华,《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作者范建华老师、杨宇明老师、李茂彪老师、和世钧老师、江雯老师和张睿莲老师,以及我们特邀的省内生态学界和文化界知名社科专家。省社科联在家全体干部职工也都来参加我们这次新闻发布会。

应邀参加今天座谈会的还有中国日报、云南日报和云南网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首先,请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建华介绍2022年以来开展生态文明研究和普及的工作情况,大家欢迎!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建华发布新闻 讲话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王建华:

2022年以来省社科联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研究和普及工作情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积极为项目研究、创新团队、专家基层行、刊物等方面的策划提供专项支持。通过立项省社科规划科普项目推出社科普及读物。组织召开专家基层行调研咨询、学术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二是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工作。组织实施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活动。筹办首届全国各省市区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深入开展“百名专家讲生态”、生态文明知识主题网上有奖竞答等活动。利用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大力推出“用实践回答”系列专题片、“守护云南生态之美”主题图文和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融媒体直播节目。组织发动全省各地社科联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生态文明宣传。

在今后的工作中,省社科联仍将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作为社科普及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传递到最广泛、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心中。

杨远梅:

谢谢王建华副主席,下面我们请省社科联原主席范建华研究员就《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编撰工作发言,大家欢迎!

 

省社科联原主席范建华讲话

 

省社科联原主席 范建华:

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相互依存,有了多样的生物,才有了多元的文化。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基底,而文化多元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动力。这一核心思想不仅贯穿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整本书,而且为把云南建成“生态文明排头兵”、绿色发展试验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指明了方向。

杨远梅:

谢谢范建华研究员,因为郭辉军教授还有一个会议,我们把议程调整一下,下面请郭辉军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西南林业大学原校长郭辉军发言

 

西南林业大学原校长 郭辉军:

在人类技术主宰的时代,生物从一个伴生种,再发展成为一个优势种,最后衍变成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之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发展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种选择、多种路径。只有把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突破以往的研究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杨远梅:

下面请省林科院原院长杨宇明教授就《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编撰工作发言,大家欢迎!

 

省林科院原院长杨宇明发言

 

省林科院原院长 杨宇明: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已圆满完成,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硕。这次会议通过的《昆明宣言》是一个凝聚广泛政治意愿,具有强大推动力的政治宣言。它为第二阶段会议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引领的方向;也为全球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杨教授还强调,作为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主办城市,昆明市承办了COP15第二阶段会议城市峰会,希望借此机会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梳理、提炼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宣传、展示云南元素,分享云南方案。

杨远梅:

谢谢杨宇明教授,下面我们请作者代表发言,有请西南农业大学的李茂彪教授,他也是我们这本书的执行主编。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李茂彪副教授发言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李茂彪副教授:

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具有中国意义,也有全球意义。从认识生物多样性,到认识我们的生活,再到认识生态文明共同体建设这个过程是极其重要的。

杨远梅:

请张睿莲研究员发言,她也是这本书的执行主编。

 

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睿莲研究员发言

 

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张睿莲研究员

我在这里就这本书的第三版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融合发展”作一个说明和分享。首先,为了体现专业性和科普性二者兼容的特点,需对文章写作做到准确性、规范性和全面性,再用生动案例加以说明,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其次,这一模块紧扣地域、生物、语言、文化、医药等多种元素,探讨云南之所以成为民族文化大观园的地理因素和生物多样性基础,并进一步表明这些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后,重点表达各族人民在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生态观的过程中,虽然采用的路径、方法大相径庭,但是所隐含的生态智慧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杨远梅:

下面我们请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刘松山给我们作一个发言。

 

云南人民出版社人文编辑部责任编辑刘松山发言

 

云南人民出版社人文编辑部责任编辑 刘松山:

《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是一部地理学、生物学、民族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性著作,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学术性与科普性相融合的特点。因此,在编辑、校对、排版的过程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杨远梅:

谢谢松山编辑,下面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农业大学张乃明教授发言。

 

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农业大学张乃明教授发言

 

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农业大学 张乃明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政策上的导向,更重要的是需要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行政管理全方位联合推动。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还要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才能一步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无论实行何种社会制度,亦或身处何种发展区域,人们都应该迫切关注自身的发展,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就是人类生存的边界,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杨远梅:

谢谢张乃明教授,下面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叶文教授发言。

 

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叶文教授发言

 

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 叶文教授: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以及物产丰富的基础,云南文化多元是由于地理隔断造成的。从地理学角度来说,山川河流既是自然地理概念,也是历史文化概念。大自然与文化相互融合,彼此之间不能分离。

杨远梅:

谢谢叶文教授,下面我们请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吴学灿发言。

 

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吴学灿发言

 

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吴学灿: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展览面积将近5000平方米,展项76项,图文展览278幅,所呈现的书稿、专著、产品等主要反映云南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同时,展览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生物多样性对公众的吸引力,用传统的语言传递云南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价值观和取得的成绩。

杨远梅:

谢谢吴学灿院长,下面我们请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福泉研究员发言,大家欢迎。

 

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福泉发言

 

省社科院原副院长 杨福泉:

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须深入探究自然环境与文化的互动、原始宗教信仰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等问题。同时,研究者须下到田间地头,突破书本文献资料记载的局限性,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到基层,让更多老百姓认识到生物多样性。

杨远梅:

谢谢杨院长,下面我们请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原院长施惟达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原院长施惟达教授发言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原院长 施惟达教授:

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被抹杀,保护文化多样性便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多样性翻译成其他语言就是传统知识、地方性知识,这些东西的内涵和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常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景点、生态环境而已,更重要的是应该提供一些具有特色知识和特色文化的产品。换句话而言就是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概念所体现的内涵实际上是相通的。他还指出,当今社会存在技术性过剩和生态性不足的问题。人和人、人和环境的关系变得疏远,而人和机器的关系却变得格外亲近。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充斥着大量技术性的东西,而那些有价值性、充满人文关怀的东西却逐渐没落。要想重建人类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更需要保护好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文化,因为这些东西是文化多元性存在的依据。

杨远梅:

谢谢施惟达教授。下面我们请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发言。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发言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炎教授:

云南是一个极具特色和优势的地区,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优势和特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发展之中,转化成重要的发展资源。不同的地域环境当中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无数个这样的生态场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这就是云南的特色。

杨远梅:

谢谢李炎教授,下面我们请我们这本书的英文翻译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雯老师为我们作一个发言。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江雯发言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江雯:

我非常感谢能有宝贵的机会负责这本著作的翻译工作,翻译部分的字数是600字幅数,内容较中文部分而言是不多的,但是对整部著作主题内容的提取和凝练。英文部分也承担着这本著作介绍云南地理生物和文化多元性外宣的角色,我们翻译团队以“信达雅”翻译原则作为翻译工作的标准。负责本著作的英文翻译工作对我而言是充分挑战的,因为涉及到许多跨学科的背景知识、行话和表达。我也收获满满,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工作是翻译教学,此次翻译工作对我的翻译实践以及今后的教学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性和指导性。

杨远梅:

谢谢江雯老师,我们发布会还有最后一个议程,请我们记者朋友来作一个提问。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李映提问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 李映青:

我想请教在座的专家,跨境文化多元性和跨境生物多样性是不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今后我们该怎样讲好这两个故事?谢谢。

范建华:

地理环境决定了我们动植物的栖息和群落,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人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利用自然,创造了多云的文化。澜湄流域六国文化的联系就是我们说的“你在江之头,我在江之尾,同饮一江水”,这种天然的联系必然使人与人之间从历史到现实都有内在的联系和交流。整个湄公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怎么样处理好这样的国际关系,是大国外交的智慧。云南作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典范,为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证,呈现了探索路径。不管对“一带一路”建设而言,还是对整个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乃至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云南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后我们应该加强澜湄区域的合作,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的探索和成绩,在国际上讲好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动故事,广泛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故事。

 

云南日报理论部记者苏宇萧提问

 

云南日报理论部记者 苏宇萧

各位专家好,我是云南日报的记者苏宇萧。我想请教各位专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程当中,作为社科专家学者,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发力把学术转化为实践,更好地承担起使命责任?

杨福泉:

在科普图书上还需要进一步发力,还要多做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小册子以及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志,让中国还有世界更了解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再一个是要在翻译上发力,19世纪末以来国外生物学家到云南考察的很多,但这方面的资料翻译还比较欠缺;关于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也不多。还需要在文学写作上发力,期待文学家能写出反映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故事书。

范建华:

关于怎么发力,其实早在1996年我们省委、省政府就制定了明确的方向,就是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一条有别于江苏、浙江、广东的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刚好也是我们五个发展理念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1996年我们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也是从云南实际出发,并且200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民族文化大省纲要,里面写得很具体、很明确,目的就是要提升云南整个基本文化素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杨远梅: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还有我们新闻界的朋友出席我们今天的活动。我们说科研是科普的前提,在我们国家的“十四五”社科普及规划当中也提到了“要加强学术成果的大众化和普及”。在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出台以后,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同时我们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当中也加大了工作力度。

《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一书的出版,能够让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云南的地理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也将进一步引导读者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扎实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相信通过这次会议,所有参会人员对“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的相关知识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为我们今后相关理论的研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