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园区经济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2-08-18 10:00:00   【字体: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十四场:园区经济专场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的相关负责同志,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目标要求,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园区经济发展之路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发布,并就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答记者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建新先生;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张红女士;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杨晓明先生;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继红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五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首先,有请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建新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建新发布新闻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建新: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全省发展改革和园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开发区建设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类开发区(园区)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全省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紧扣改革和发展两大主题,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省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对外开放的新载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全省园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总体概括为7个“新”。

一、砥砺前行,规模体量迈上新台阶

这十年,园区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全省各级各类园区营业收入突破2.5万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贡献税收超过1500亿元。全省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园区达到11个,其中,昆明经开区、昆明高新区、滇池旅游度假区3个园区超2000亿元。

二、厚积薄发,产业集聚取得新成效

这十年,园区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优势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趋势日渐明显,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错位发展的格局。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建设日新月异;烟草、绿色能源、文旅康养、现代物流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优势持续巩固;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出口导向型产业等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以曲靖、楚雄、保山为重点的硅光伏产业集群渐成气候,以文山、红河为重点的绿色铝产业集群渐成规模,以曲靖、昆明、玉溪为重点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以昆明、玉溪为重点的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壮大,以昆明、玉溪、楚雄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的产业目标基本实现,202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强省三年行动正迈出坚实步伐。

三、踔厉奋发,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这十年,园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增长,龙头企业、“链主”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园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约占全省的60%。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改善,2021年,全省园区平均投资强度每亩250万元左右,国家级园区亩均营业收入500万元左右、省级园区280万元左右。园区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全省获批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3个省级示范基地,培育759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四、锲而不舍,园区建设呈现新面貌

这十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显著变化。各级各部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水、电、路、气、通信、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园区路网通达度明显改善,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推动,通信网络设施全面升级,公共配套水平大幅提升。各州(市)坚持以产带城、以产兴城,园区产城融合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昆明经开区、玉溪高新区等8个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园区,牟定县成为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玉溪市、普洱市成功列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五、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这十年,园区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在体制机制上,昆明、曲靖、玉溪等地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扁平化管理模式。在激励机制上,昆明经开区、大理经开区等积极探索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对管委会内设机构、直属公司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竞争性选拔和任期目标制管理。在人才引进上,今年5月,省委组织部向社会公开招聘30名聘任制公务员,强化园区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支撑。在合作共建上,昆明市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昆明经开区与上海临港集团探索合作共建昆明科技城;楚雄与上海嘉定、瑞丽与江苏扬州、临沧与南京江宁等结对共建,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保山市集中各县(市、区)资源要素打造“园中园”。

六、求真务实,营商环境实现新改善

这十年,园区营商环境明显优化。在创新审批方式上,昆明、楚雄、曲靖等地推行“多证合一”“多批合一”“多图联审”等举措。在提高办事效率上,昆明、大理、红河、玉溪等地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一窗办”“一网办”“自助办”等集成套餐服务事项。在提升通关便利上,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推行“单一窗口”“一地两检”等通关新模式,推动通关流程无纸化和电子化。在投资审批改革上,昆明、楚雄、曲靖等地推行商事登记确认制、产业项目先建后验、重点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等做法。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逐步形成。

七、亲诚融合,对外开放呈现新气象

这十年,园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亮点纷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159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实,探索形成276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创46项。边(跨)境经济合作区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2021年全省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经济总量占全国边合区的比重超过25%;河口边合区经济总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1位,在全国排名第2位。红河、昆明综保区在全国综保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了进位。

回望十年发展历程,园区发展实现了4个转变:一是发展导向从单纯追求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转变;二是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式转变;三是发展理念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四是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引领转变。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园区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集群集约、绿色低碳、数字智慧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在产业集群上再发力,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力。深入贯彻落实产业强省三年行动,实施园区主导产业培育行动,围绕打造中国铝谷、光伏之都,优化全省产业布局,以园区为重要载体,大力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整体层级。

二是着力在体制机制上再创新,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竞争力。持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在优化园区机构设置、市场化选人用人、健全绩效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园区运营模式。

三是着力在对外开放上再提速,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辐射力。对外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经开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对内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支持跨区域共建“园中园”,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四是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再提升,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承载力。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综合用好省预算内投资、各类专项资金和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园区道路、标准化厂房、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各类示范园区创建,推广建设智慧园区、数字园区。

五是着力在责任落实上再压实,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保障力。切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园区落地生根,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汇聚。研究建立开发区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结果在园区调区扩区、机构设置调整、晋级奖励、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运用,切实发挥“指挥棒”作用,推动园区竞相发展。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王建新先生。我们凝心聚力谋发展,跨越赶超、争勇争先发展园区经济,努力打造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接下来,有请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张红女士发布新闻。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张红发布新闻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 张红: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云南商务和开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十年来云南省开放型园区发展情况。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型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嘱托,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目标,以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为主攻方向,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开放大局,自觉运用改革开放思维推进开放型园区创新发展,紧盯制度引领、体制改革、产业招商、项目建设、环境优化、协同联动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制度型开放平台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全面构建。

这十年,我们坚持找准开放平台定位,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各类开放平台管理运营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带动,1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为重点,2个综合保税区和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2个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作用。

这十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从“谋划研究”到“获批挂牌”再到“硕果累累”的“三步跨越”。自2013年启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经过六年的努力,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昆明、红河、德宏三个片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在省政府层面,印发了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管理办法、支持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推进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自贸试验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通过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在省自贸办层面,印发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任务分工、建设实施方案、深化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的若干措施、容错纠错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起草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边民互市及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实施方案1+8管理体系,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方案等。通过建章立制,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规范有序开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下放第一批省级管理权限73项,第二批省级管理权限近期下放;推进“一业一证”改革,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开展公平竞争审查。设立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各片区试点任务落地、符合片区功能定位的重点产业及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重点项目41个。昆明片区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云内动力入选国家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昆船智能和云南航天工程物探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引入北京黑马加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西南管道等一批优质税源型总部企业。昆明长水机场获批7条涉及第五航权航线;红河片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序启动中越跨境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园、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冷链物流产业园、陶瓷精深加工等一批新增项目。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自主创新“电商跨境+边民互市”的互市电商跨境出口模式,吸引入驻企业153户,实现网上销售额13.16亿元;德宏片区创新“一线两园”跨境产能合作模式,试点企业在缅方建厂投产,实现产品利用缅甸原产地证明出口欧美;推进中缅跨境农业合作,建立境外100余万亩种养基地,年进口农产品突破100万吨。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连年突破百亿,创新搭建中缅贸易结算服务平台,在全国首推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创造引领中缅货币兑换汇率的“瑞丽指数”。截至2022年6月,云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54579户,完成外贸进出口2598.27亿元(含边民互市),实际使用外资5.76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省的12%、32%、29%。2021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42.94亿元,增长317.37%。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51.3亿元,增长583%。159项国家和省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为100%。共形成27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属全国首创46项。高标准打造改革开放“试验田”取得丰硕成果。

这十年,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取得新成效,主导产业逐步聚集。大理、嵩明杨林、昆明、曲靖国家级经开区全国考核排名分别上升16位、7位、4位和1位。昆明经开区现代商贸物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占园区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9%,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加速聚集。曲靖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占园区营业收入比重已达30.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已占园区营业收入的24.4%。蒙自经开区有色金属、钢铁、化工三个传统产业产值占比下降到40%左右,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零提升到40%左右。大理经开区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3个产业已占园区营业收入的30.1%。嵩明杨林经开区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占园区营业收入的40.7%。2021年底,全省国家级经开区注册企业数量71183户;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688.51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2.3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4%;实现外贸进出口765.12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24.3%;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25.3%。

这十年,边(跨)合区沿边跨境特色产业正在形成,推动沿边开放作用逐步增强。德宏州,瑞丽边合区重点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加工业,以及柚子、坚果、高山古树茶为主的特色农业。畹町边合区着力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已引进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水果及水产品交易等业态。红河州,河口边合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临沧市,抓住“海公铁”联运项目,加快培育发展进口农产品加工、出口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两大重点产业。普洱市,孟连边合区加快发展锡矿、锌矿、红木、橡胶、石材等加工业,拓展机械设备、日用百货等出口。文山州,麻栗坡边合区加快发展电力、矿产品、农产品进口落地加工、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等产业。2021年,全省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外贸进出口(含口岸)739.8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23.5%。河口边合区经济总量在全国17家边合区中跃居第2位、西部地区第1位。

这十年,云南综合保税区实现从无到有,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发展呈现明显优势。2021年,我省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223.3亿元人民币,增长25.9%。其中:昆明综合保税区进出口77.3亿元,增长591.1%。2020年全国综合考评,红河、昆明综合保税区均由C类提升为B类。红河综合保税区成为全省发展保税加工业务的重点园区。昆明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全业务种类落地,跨境电商增速在全国综合保税区排名前列。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即将实现围网运营,昆明市正式托管磨憨镇,我们将着力推进“四区联动”,在体制、机制、政策创新方面进一步积累有益经验,加快推动开放型园区一体化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今年1月1日RCEP协定实施,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增动力。”为此,我们要深入梳理总结自贸试验区的探索经验,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作为高水平开放平台的试验田作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通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自贸试验区开放优势,推动创新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动,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发挥好开放型园区经济发展主平台作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云南省经济发展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张红女士。我省开放型园区建设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作用。

接下来,有请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杨晓明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杨晓明发布新闻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 杨晓明: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云南工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十年来我省产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情况向大家做个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产业园区发展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将园区作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坚持“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大抓产业、大抓园区、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

第一方面,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实现较大增长。十年来,全省产业园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逐步成为全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全省经济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基地33个,全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园区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营业收入超千亿级园区达到5个,其中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突破2000亿元。

第二方面,园区投资不断加大,平台作用日趋明显。十年来,全省产业园区始终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能力为基础,通过统筹推进,强基础、促转型、增动能、提品质,基础设施及配套实现了由只修水、电、路向同时注重通讯、绿化、环保、标准厂房等全方位建设转变。2012年到2021年,全省产业园区工业投资额累计达12400.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额累计达3928.2亿元,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的平台作用日趋明显。

第三方面,产业发展不断优化,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十年来,全省产业园区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省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新的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疫苗批签量位居全国前列。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加快建设,建成电解铝产能538万吨,建成多晶硅产能5万吨、单晶硅棒93GW、单晶硅片99GW、有机硅单体20万吨,绿色铝硅产值突破千亿,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隆基、通威、晶澳科技、山东魏桥、其亚铝业、中国铝业、亿纬锂能、德方纳米、华友钴业等龙头企业纷纷落地园区,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等延链补链效果明显,全产业链格局初步形成。

第四方面,建园模式不断创新,优化提升初现成效。十年来,全省园区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建园经验,积极探索与当地相适应的园区发展模式。昆明、曲靖等地在推进园区实体化发展、扁平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方面迈出新步伐,保山“园中园”建园模式、创新模式取得新成效,探索建立了“整合重组”“合作共建”“飞地经济”等多种跨行政区域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

第五方面,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科学水平提升较快。十年来,全省园区加快动能转换,推动园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园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共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14家(其中国家级67家)、绿色园区11个(其中国家级8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6家)。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景谷产业园区列入全省唯一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安宁、东川、兰坪被列为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浪潮云计算中心、华大基因科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稀贵金属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在园区不断聚集,带动了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站在新的起点,全省产业园区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优化各产业园区发展定位,持续推动产业园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改革赋能、科技赋能、绿色赋能,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机制体制,强化园区招商引资,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全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全省经济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谢谢!

宗霞:

谢谢杨晓明先生。园区作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我们将把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全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全省经济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接下来,有请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继红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继红发布新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 张继红:

首先,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关心云南园区、关心科技创新工作。刚才,我省三位垂直到园区工作的领导介绍了相关的情况,下面,我重点介绍我省高新区的情况。

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产业升级的主阵地。目前,我省有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3个国家高新区,有曲靖高新区、文山高新区、临沧高新区3个省级高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高新区立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加快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云南省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5399.2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158.35亿元、实现净利润220.97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7倍、1.5倍和1.1倍。

一、高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

过去十年,云南省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吸引高端人才、前沿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要素聚集,在全省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创新投入等指标节节攀升。2021年,云南省3个国家高新区R&D经费支出42.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42亿元,占全省的6.0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11件,占全省的11.72%。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纵深推进。截至2021年,云南省高新区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10个,分别占全省的14.29%、9.52%;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企业技术中心103个,分别占全省的56.25%、22.44%。新布局建设的大观实验室、贵金属实验室、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等3个云南实验室均落地昆明高新区。

三是创新合作交流持续深化。昆明高新区联合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楚雄高新区在缅甸建立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创业服务中心,临沧高新区联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建立滇西留学生创业园,不断强化对缅交流。沃森生物、昆药集团、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等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布局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二、高新区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过去十年,云南省高新区深入贯彻“产业强省”建设要求,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平台高能化,特别是在以下六个领域打造形成新型疫苗、稀贵金属、数字经济、液态金属、新能源电池等一批产业名片。

一是新型疫苗领域,昆明高新区建成国内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制生产基地,培育形成近10个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的疫苗品种,建成全省唯一一家新冠疫苗批签发实验室,EV71疫苗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奖和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

二是稀贵金属领域,昆明高新区集聚贵研铂业、云南锗业等骨干企业30余家,形成“基础原料、高端原料→高纯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催化材料、信息材料、化学与生物材料→制品与器件”的完整产业体系。

三是数字经济领域,昆明高新区汇聚全省信息产业领域80%以上的知名企业,引进闻泰科技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5G终端智能制造高地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工厂,推动移动终端、显示器等实现“云南造”。玉溪高新区高标准建成华为、联通两大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中国电子、奇安信、中科曙光、京东等龙头企业接连入驻,“滇中数仓”加速成型。

四是液态金属领域,曲靖高新区建成云南省液态金属制备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液态金属企业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世界首创液态金属3D笔、电子油墨生产线,国内首创液态金属导热片/导热膏生产线、液态金属粉体制备生产线、液态金属熔接材料生产线,累计形成液态金属专利授权600余项。

五是新能源电池领域,玉溪高新区充分发挥恩捷股份龙头带动作用,先后引入云天化、山东丰元、亿纬锂能、华友控股、河北坤天等上下游企业,打造形成“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

六是绿色食品领域,楚雄高新区建成西部最大、全国领先的核桃乳加工基地,形成包含核桃干果、核桃油、蛋白肽等现代化核桃深加工产业体系。文山高新区发挥三七道地药材优势,形成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三七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获批“国家火炬文山三七特色产业基地”。临沧高新区依托南华糖业、滇红集团等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与缅甸在甘蔗、茶叶、橡胶、坚果、香蕉等高原特色农业领域开展合作。

三、高新区成为科技企业培育的主阵地

过去十年,云南省高新区大力推动社会资源、创新要素向科技企业聚集,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科技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全链孵化体系初步成型。截至2021年,云南省高新区累计建成国家级孵化器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分别占全省的40%、29%。玉溪高新区启迪众创园被认定为“2019中国百家特色空间”。楚雄高新区搭建共性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标准创新、众创孵化“五大服务平台”,全力提升双创载体专业运营能力。

二是科技企业梯队加速壮大。截至2021年,云南省高新区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857家、高新技术企业397家,分别占全省的8.84%、19.32%;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家,分别占全省的17.59%、12.5%;累计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占全省的25%;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3家,占全省的32.5%。

三是企业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涌现出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EV71手足口病灭活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国六标准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剂及磷化铟、砷化镓、锗单晶片等光电半导体材料。

四、高新区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排头兵

过去十年,云南省高新区着力探索具有“高新”特色的营商环境新办法、新举措,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断规范强化监管执法、加速优化提升企业服务,全面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

围绕政务服务,昆明高新区创新开展“五员”服务联系工作,定期走访了解企业难点、痛点和堵点,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玉溪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照多址”试点改革,简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登记手续;楚雄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建成24小时无人值守审批工作站,社会备案类和政府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减至35天和43天。

围绕科技金融,楚雄高新区推出全省第一个科技金融创新试点产品“创新指数贷”,成为2021年向国务院大督查上报的典型经验案例;昆明高新区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项目进行全面扶持,并设立首期1000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和产业深度融合。

围绕数字赋能,昆明高新区建成“产业大脑”网络信息平台,对园区产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并基于数据智能推行企业精准服务,实现政策通知“全覆盖”、提交材料“零见面”、资金兑现“秒到账”;玉溪高新区上线创新创业智慧平台,集成入驻申请、服务咨询、政策咨询等多种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可视化“一键式”服务。

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今年的全省科技奖励大会指出:“不重视科技的地区是没有希望的,不重视创新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将更加重视高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优做强做大产业。我这就发布这么多,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张继红先生,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产业升级的主阵地。我省高新区建设不断创新,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非常感谢4位发布人的介绍,接下来,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请问,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从哪些方面支持高新区建设发展?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张继红先生继续作答。

张继红:

感谢记者朋友提问。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主要从6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高新区的支持,支持高新区争先创优。

一是支持高新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对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给予500万元一次性补助。支持高新区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吸引全球新技术成果在高新区“首发首试”。省科技计划每年对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安排一个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支持高新区壮大创新创业主体。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成长路径,支持高新区建立从筛选扶持到成熟壮大的梯度培育体系。建立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对总部和主营业务均在高新区的独角兽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三是设立高新区科技创新联合资金。省科技厅、高新区所在州(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共同出资设立科技创新联合资金,专项支持高新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省科技厅、楚雄州人民政府、楚雄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共同出资设立联合资金,每年2000万元,连续实施5年,有力推动楚雄高新区在全国的评价排名大幅提升了25位,从2019年的167位提升到2021年的142位。

四是支持高新区创建和创优创先。对新获批的国家高新区一次性给予最高10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对新获批的省级高新区一次性给予5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对进入全国排名前40位、年度排名提升10位以上的国家高新区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省科技厅今年已安排楚雄高新区奖补资金500万元。

五是支持高新区强化开放合作。推动昆明、玉溪等国家高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新区结对共建,围绕产业促进、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建立稳定合作机制。支持高新区在国内外先进地区建设离岸孵化器、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和飞地园区,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

六是深化高新区放权赋能改革。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方面,赋予国家高新区与州(市)同等的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省级高新区与县级市同等的经济管理审批权限。建立国家高新区与省直有关部门直通车制度,实行重大事项“一事一议”。

以上就是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重点采取的6个方面具体措施,加强加大对高新区的支持。谢谢大家!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记者:

刚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到,正在研究建立开发区评价机制,请介绍一下,评价机制主要是什么内容?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王建新先生作回复。

王建新:

谢谢中国网的记者,刚才您所问的问题,也是全省园区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从三个方面给予回复。

第一,关于评价机制。省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制定《云南省开发区评价办法(试行)》,拟对全省各类园区进行差异化综合评价。主要有3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园区进行差异化分类评价,引导各类园区聚焦功能定位错位发展。二是通过统一评价排名,强化横向比较,引导园区有针对性地对标先进追赶超越。三是通过评价结果运用,引导园区争先进位,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关于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一性和特色化相衔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相兼顾”的原则,拟设置综合实力、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绿色低碳、开放水平等5类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根据不同类型园区的功能定位,分类设置指标权重,高新区更注重创新能力,开放型园区更注重开放水平,产业园区更注重质量效益。

第三,关于结果运用。为切实发挥评价“指挥棒”和激励作用,主要考虑将评价结果与园区奖励、要素保障、动态调整、机构编制等挂钩,对综合排名靠前、进位较多的园区给予奖励,优先支持各类要素向干劲足、进位快的园区倾斜,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动态调整园区机构规格。

目前,评价办法已完成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流程,下一步,将按程序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我的回答完毕,再次感谢新闻界的朋友!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请问,接下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将继续围绕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重点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杨晓明先生作回复。

杨晓明:

非常感谢云南日报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对产业园区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十年来,始终坚持将园区打造成为产业强省主要目标,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标,突出主导产业。

接下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将聚焦“到2025年,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园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培育打造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园区12个,其中超2000亿元5个,超5000亿元2个”的目标,主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贯彻落实《党建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要求,积极探索将党组组织建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以“组织链”带动“产业链”“行业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园区发展优势,确保全省园区完成营业收入增长15%的目标。

二是强化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服务。重点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22年度省级重大项目、“重中之重”项目清单中的工业项目,着力破解投融资、要素保障、政府性资源配置三大难题,扩大有效投资、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2022年确保完成投资366亿元。

三是聚焦产业链助推集群发展。聚焦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对标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9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增效,力争2022年新增工业总产值852亿元。

四是持续推进“两个革命”。践行“三个工作法”,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的事马上办”的服务意识,按照“大抓发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市场主体、大抓营商环境”的要求,突出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引擎、产业集聚重要平台、对外开放重要载体的功能,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回答完毕,谢谢!

宗霞:

谢谢杨晓明先生。由于时间关系,提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商报记者:

请问,下一步云南在推进开放型园区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谢谢。

宗霞:

开放型园区的问题有请省商务厅副厅长张红女士作回复。

张红:

谢谢中国商报记者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今年,省商务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紧紧围绕开放型园区发展的短板差距,按照“三个工作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6个方面重点工作的落实落地。

一是确定主导产业。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对全省开放型园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引导各园区确定主导产业,强化开放型经济导向,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明确招商重点方向和重点企业,推进产业链集群发展,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二是细化支持政策。制定《促进开放型园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支持引导进出口企业、重要外资项目更多在开放平台布局。出台《云南省边民互市及进口产品落地加工实施方案》及8个配套管理办法,大力引进生产加工市场主体,发展边(跨)合区加工贸易。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强化综保区五大中心建设税收政策宣传运用,提升综保区发展质量。

三是紧盯重点项目。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配合省发展改革委重点推进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托管工作,推进四类开放平台联动发展。推动中老经济合作区围网区全面建成投入运营,向国家有关部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争取跨合区发展有新突破。同时,将已经梳理出的65个重点产业项目列入项目库,联合各园区重点推进。

四是强化招商引资。按照“一区一策”的思路,已经全面完成各园区招商引资政策梳理。今年,将根据各园区主导产业、产业链指导目录,运用好“央企入滇”“沪滇合作”“东西部协作”等机制,以及进博会、南博会、厦洽会、西洽会等平台,组织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发达省份精准对接、精准招商,为园区引进外资、央企、国企、大型民营企业等优质企业资源。

五是推进联动发展。紧紧围绕“沿边”“跨境”特色,推进园区之间联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坚持典型引路,以国家级经开区、中老磨憨磨丁跨合区、综合保税区等为重点,率先实现“产业规划布局协同、产业链招商引资协同、产业链要素配置协同、承接产业转移协同、发展成果分享协同”五个协同,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六是建立考评机制。加强常态化考核管理,督促引导各开放平台坚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定位。全力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出台《云南省开发区评价办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更好地落实商务部和省委、省政府对开放平台的最新要求,强化重点产业园区在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持续地推动各项工作取得进展:

一是扎实开展园区外贸进出口指标月调度,推动园区外贸进出口总值降幅进一步收窄。1-6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643.81亿元,同比下降4.88%,降幅较上月收窄,增速加快恢复势头明显。

二是紧盯园区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快速回升。1-6月,12个重点园区新增固投产业类项目39个,在库项目数达50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7.3亿元。

三是多方争取支持园区拓展融资渠道,地方政府专项债融资功能显著增强。安排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1.01亿元,加快推动重点口岸、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放型园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培训和专业申报的扶持力度,今年1-6月,全省8个开放型园区17个项目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总额达77.48亿元,有效缓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短缺困难,为园区下半年的持续发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积极引导园区集合我省跨境优势突出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拉动园区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促进了园区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拉动园区工业总产值全面提升。今年1-6月,全省12个国家级开放型园区规上工业总值达1497.39亿元,蒙自经开区、曲靖经开区、昆明经开区对工业总产值拉动作用明显。

五是着力推动园区优化提升,充分发挥园区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促进开放型园区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制定并出台了《云南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开放型园区的机构编制、体制机制等规范管理工作提供支撑,有效提升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谢谢。

宗霞:

谢谢张红女士。

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更要感谢四位发布人专业全面的发布和解答。从刚才的发布中,我们看到,我省正不断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省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对外开放的新载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全省园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也看到我们省跨越式发展,我们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园区转型发展之路。

希望记者朋友持续关注我省园区经济发展,给予深入宣传和全方位展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园区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