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两会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3-01-15 14:00:00   【字体: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彭斌: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2023年云南省两会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这也是云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发布。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政府岳修虎副省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过去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工作亮点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岳修虎先生;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椿元先生;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寇杰先生;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云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启荣先生;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党组成员、副总队长黄锷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一共有三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岳修虎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岳修虎发布新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岳修虎: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刚刚胜利闭幕的云南省两会,王予波省长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回顾了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安排部署了2023年重点工作,报告实事求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今天,我就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23年工作重点作简要补充介绍。

一、2022年全省经济大盘总体稳固,重点领域发生一系列方向性趋势性积极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为艰难的一年,也是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工作主线,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部署实施系列三年行动,全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和市场主体倍增、进出口、强边固防、民生保障取得明显进展,全省就业稳、物价稳、民生稳、人心稳、社会大局稳,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向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发来贺信,是对云南发展的关心和厚爱,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上下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2年,有两个词很关键:一个是“极为艰难”。与全国相同,我省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远超预期的新冠疫情对我省经济影响较大,服务业长期承压,关联冲击就业、消费和预期,房地产业下行及衍生影响较大。另一个是“极不平凡”。可以概括为,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迈出重要一步。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云南发展的短板弱项,突出强调“六个大抓”,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对超预期因素影响,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年初即出台实施“稳增长32条”和30余项重点领域稳增长政策,在国家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出台后,迅速制定出台我省“48+17”的贯彻落实措施,打出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健全完善常态化、系统性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推动各地各部门各条战线唱响高质量发展“大合唱”。稳妥防范化解粮食、能源等重点领域风险。积极改进经济宣传工作,着力稳预期、提信心。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召开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全力打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百日攻坚大会战”,重大项目储备立项、要素保障、开工建设、资金支出进度明显加快。设置“骏马奖”,实施正向激励,形成比学赶超良好局面。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时,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产业投资(不含房地产业)增长44%左右、占比突破40%、超过房地产和交通投资之和,工业投资增长近50%、创历史新高,能源、旅游投资增速和农业、水利、交通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教育、卫生、生态环保、数字经济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投资对稳经济大盘发挥了关键作用,产业投资成为关键支撑。

(三)产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出台“1+7+5”政策体系,针对重点产业建立“链长制”,专班推进工作落实,着力延链补链强链。

一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强劲,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发展,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净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3户。

二是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一批绿色铝、硅龙头企业加速落地集聚,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新赛道”跑出云南“加速度”,白鹤滩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全年新开工新能源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

三是贵金属和钛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疫苗、中成药、民族药等医药产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2022年,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产值分别增长36.6%、130.9%、406.5%,工业特别是绿色制造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四)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

一是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响营商环境新品牌,开展政策宣传、服务、兑现“三进市场主体”活动,全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提升。

二是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达到491万户、增长19.5%、居全国前列,其中,净增企业16.56万户、“四上”企业2100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户,在滇世界500强企业达134家,实有企业数和年度新登记市场主体数均破百万,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三是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突破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60余项,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2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户,为历年最多。成功举办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力度明显加大。

一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建立燃煤发电电能量市场、在全国率先设立调节容量市场,用创新举措解决了煤电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抢抓中老铁路开通重大机遇,实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市场主体培育“四大行动”,一年来累计发送旅客900多万人次、运输货物1300多万吨,黄金线路效应初步显现。

三是一体推进口岸功能、口岸经济、口岸城市建设,创新实施昆明托管磨憨,形成中老铁路沿线“两头”带“中间”联动发展新格局。磨憨、瑞丽、河口智慧口岸建设成效明显。

四是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成功举办,合作成果丰硕,影响力大幅提升。

(六)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力。

一是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抓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二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九大高原湖泊“两线三区”重新划定,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居全国第1位,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

三是大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四是出台“双碳”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五是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制定出台“1+3+7+X”政策体系,召开现场推进会,掀起城乡绿化美化热潮。

(七)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1.6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从“塔基”着手推动农民增收,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脱贫户基本消除。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建成示范乡镇16个、精品村203个、美丽村庄1638个。

二是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强省会”和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启动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五个县城”建设,新创建20个“美丽县城”。

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持续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守边固边工程建设,统筹省级资金134.7亿元支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八)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一是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出台实施系列稳就业政策措施,下大力气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1%左右。

二是启动农村转移就业“收入增百计划”,推进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建立健全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三是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1所,建成投用普通高中129所,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成立招生。

四是深入推进健康云南建设,滇南、曲靖、滇东北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部分专科建成投运。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000户,失能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

五是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8连涨”,工伤保险长期待遇实现“17连涨”,基本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六是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扎实有效,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07亿元、惠及633.9万人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6%,物价保持总体稳定。

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信心、苦干实干,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成绩

锚定到2035年云南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对标“3815”战略发展目标确定的“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需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持之以恒抓好每一年工作。关于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的目标,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内需、创新引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绿色化转型、增进民生福祉、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等10个方面,已经作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也细化提出了12项重点工作。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再重点介绍几个方面工作考虑。

(一)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这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和今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当前,云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期,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扩大投资有必要、有空间。

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聚焦优势资源、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园区,全力招大引强,吸引更多大企业、好项目落地。

二是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预算内资金等使用效益,加强政银企联动,支持金融产品创新,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潜力,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多渠道争取更多资金入滇。

三是抓好重点领域投资,把大抓产业投资放在突出位置,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保持农业、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年度完成投资跃上2万亿元大台阶。

(二)大力发展资源经济。资源经济是云南优势、云南特点、云南未来,是建设产业强省的主攻方向。发挥气候立体、产品多元优势,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特”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打造一批突出地域特点的绿色产品,打响绿色云品品牌。发挥清洁能源富集优势,深入推进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加强光伏资源开发省级统筹,力争新开工新能源项目1500万千瓦,加快托巴、旭龙等水电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全国新能源电池基地。发挥自然、人文、生态综合优势,加快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抢抓疫后旅游大幅反弹机遇,支持“旅游+”“+旅游”模式、业态、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品类齐全优势,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锂、铂族等稀贵金属产业化,加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滇中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生物资源丰富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培育三七、天麻、灯盏花等“云药”品牌,大力发展美妆产业,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同时,摸清碳资源底数,加快研究“双碳”背景下碳汇资源优势和价值实现路径,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全面振兴园区经济。这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已部署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快推进。

一是推动15个国家级开发区“一园一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优做强、进位提升。

二是支持安宁、昭阳、沾益、禄丰、泸西、砚山、祥云等7个首批重点省级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千亿级园区。

三是围绕坚果、橡胶、咖啡等优势产业,高水平谋划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特色优势园区。

四是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统筹各类资金300亿元以上,支持园区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增强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承载力。着力打造一批智慧园区、低碳(零碳)园区。

五是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用心用情当好“店小二”,加快项目扩园、企业满园、集群强园。

六是从用地、用能、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益。力争2023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0户左右,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达7家。

(四)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这是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

一是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推动行政审批标准化、政务服务便利化、网上办事智能化、市场监管精准化,着力破除隐性门槛、规范涉企收费、优化涉企服务、加强公正监管,最大程度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是积极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快发展,力争净增企业15万户以上、“四上”企业3000户以上,让各类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五)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这是推进创新发展的关键点。

一是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大幅提升企业在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培育建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生物种业、绿色铝基材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省、州(市)财政科技联动投入机制,开展科技引领产业示范县试点。

四是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双创”典型。支持盘活闲置写字楼等资产,开展创新创业平台全覆盖行动,发挥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提升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水平。

(六)加快推进“一通道三口岸”建设。这是加快开放发展的发力点。

一是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制定实施大通道大物流大贸易大产业联动发展三年行动,持续扩大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中缅印度洋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运行,加快建设交通物流、能源、数字信息大通道。

二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制定实施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举措加快磨憨发展,支持河口、瑞丽加快发展,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边产业园。

三是持续深化区域合作特别是滇沪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建设跨省合作产业园。

(七)全面推进绿美云南建设。这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推进城市、社区、乡镇、乡村、交通、河湖、校园、园区、景区绿化美化,培育“绿美+”经济,奋力打造绿美云南。

二是深入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杞麓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全力推进赤水河(云南段)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和碳达峰十大行动。

(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一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农村公路、供水保障、生态环保、物流等设施短板,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供给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以花卉、果蔬、育苗为重点,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高起点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基地。

三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

(九)分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这是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加快滇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昆明都市圈建设,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昆明—玉溪、昆明—楚雄协同发展,推进麒(麟)沾(益)马(龙)、蒙(自)个(旧)开(远)组团建设,打造新增长极。

二是推进区域中心城市提质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发展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三是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沿边地区加快发展,支持怒江香料、草果等特色产业发展,支持迪庆州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落地。

(十)提升城镇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这是实现吸引人才、集聚产业、扩大有效投资、改善城市环境等一举多得的有效结合点。

一是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做好城市规划源头管控和修编,开展高品质城市设计和建设,促进城市管理和运行高效畅通。

二是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市道路交通、防洪排涝、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社会事业短板。

四是开展绿美城市、绿美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大气治理、截污治污、垃圾分类、噪声污染治理,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五是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数字生活新场景,让我们的城市更智慧、生活更便利。

六是发挥县城在全省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五城”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

(十一)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突出抓好稳就业,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开展新一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和“收入增百计划”。

二是聚焦经营性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净收入持续发力,加快提升居民收入。

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盯薄弱地区、薄弱领域、薄弱环节加大补短板力度,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五是全面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十二)积极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这是保障安全发展的先手棋。树牢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健全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强化对趋势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动态分析研判,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施策,维护好粮食能源资源安全,强化财政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多难情况下的多目标优化。

以上是我今天主要发布的内容。今天借这个机会,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对省发展改革委工作的支持、关心和帮助,也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谢谢大家!

彭斌:

谢谢岳修虎先生的发布。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云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启荣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云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启荣发布新闻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云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启荣: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

感谢大家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和关注,对云南统计工作的支持和厚爱。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2022年云南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特点。

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坚持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以超常规力度和举措,推动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大盘,克服超预期因素影响,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良好态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高于全国(增长3.0%)0.8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2位,预计全年将延续恢复向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向好。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3.8%)4.1个百分点,排全国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5.3%)2.3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0.1%)1.0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消费继续呈恢复态势,三个主要经济指标有望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稳就业、保民生一系列政策促进下,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39元,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9元,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6.4%)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29元,增长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4.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17,比上年同期缩小0.13。

三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在加强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前三季度,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1%,高于全国(增长4.2%)0.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3位、总量居第10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3.75亿元,增长5.6%。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11千公顷、产量195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1.4%,粮食产量增幅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连续11年实现丰收。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8.6%,其中,猪肉产量增长11.0%。生猪出栏数增长11.1%。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明显。预计全年蔬菜、水果、鲜切花、茶叶产量分别增长7.3%、14.7%、11.0%、7.0%。

四是财政金融平稳运行。财政收支总体平稳。2022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49.3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699.70亿元,增长1.0%。存贷款稳定增长。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9403.69亿元,比年初增加3075.32亿元,同比增长8.5%;人民币贷款余额42255.68亿元,比年初增加3691.30亿元,增长9.6%。

五是供需总体保持平衡。全省积极落实“保供稳价”措施,保供应链稳定取得较好成效,物价保持在合理区间,特别是疫情期间各类物资均得到有效保障。消费市场供应保障充分。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全年限额以上吃类、用类商品零售额预计分别增长5.8%、7.1%,其中,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5.3%。出行类商品销售活跃,零售额预计增长9.5%,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8.2%,新能源汽车增长150.7%。物价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较2021年(上涨0.2%)提高1.4个百分点,涨幅低于全国(2.0%)0.4个百分点。电力供需保障有力。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增长8.7%,高于全国(增长2.1%)6.6个百分点,排全国第3位;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2.3%,高于全国(增长3.5%)8.8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位。

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一是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全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推动传统行业提质增效、新建企业加快投产,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居全行业之首。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2%,高于2021年(占比24.1 %)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3%,在各行业中位居第1位。传统行业基础进一步夯实。1-11月,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7.4%;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增长16.4%。两个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1-11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9%)36.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首次突破10%,从2021年8.4%提高到2022年的10.8%。

二是投资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把扩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一招”,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产业投资增速和占比创历史新高。1-11月,产业投资增长44.2%,创下历史新高,超过全部投资增速36.6个百分点;占比达40.5%,比2021年(占比30.6%)提高9.9个百分点,超过房地产与交通投资之和,为全省经济发展蓄积后劲、打下良好基础。工业投资引领投资增长。1-11月,工业投资增长51.6%,高于全国(增长10.1%)41.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21%,比2021年(占15.3%)提高5.7个百分点,成为投资第一大行业,拉动全部投资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工业投资增长95%。水利等重点行业投资高速增长。1-11月,全省水利投资增长34.9%,自2021年以来均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规模稳居全国前列。农业、旅游业、数字经济投资分别增长32.3%、57.4%、31.2%,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强省三年行动成效开始显现,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新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电子行业成为工业第四大支柱行业。1-11月,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54.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9%,比2021年(占比6.4%)提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继烟草、电力、有色之后第四大工业支柱行业;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绿色铝硅、新能源电池等重点产业快速成长。中国铝谷、光伏之都建设加快,全年绿色铝、绿色硅产值预计将分别达856亿元、1073亿元,分别增长36.6%、130.9%;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初具雏形,全年预计完成产值318亿元、增长406.5%。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3%,高于全国(增长8%)29.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1.5%,比2021年(占比9.4%)提高2.1个百分点。

三、加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民生,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助企纾困成效显著。各项政策靠前协同发力。紧盯国家政策动向,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细化、第一时间落实,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和接续政策落地见效,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助企纾困、助商惠民政策措施,全年退减降缓税费超1000亿元,其中,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818.6亿元。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改善。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86.91亿元,同比增长9.8%,企业亏损面31.5%,较一季度最高时的35.7%收窄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824.77亿元,增长13%,全年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着力改善民生福祉,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社会领域投资持续加大。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年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达73%,其中,公共安全支出增长7%,教育支出增长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均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前三季度,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增长5.3%,是四项收入中增速最高的项目。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1-11月,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38.9%。其中,教育、卫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9.2%、22%。

三是“四上”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成效逐步显现,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加,新增“四上”企业数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末,全省“四上”企业数突破1.8万户,达到18324户,比2021年底净增2100户,是2021年(净增1088户)的1.93倍,是2014-2019年平均年净增户数的3倍。

四是民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956亿元,同比增长4.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52.6%,对GDP的贡献率达55.4%。民间投资逐步转好。1-11月,民间投资增长5%,高于全国(增长1.1%)3.9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高于全国,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43.7%。

总的来看,2022年全省经济顶住了多重超预期压力,延续平稳恢复、积极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和省“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促进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谢谢大家!

彭斌:

谢谢李启荣先生的发布。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远超预期的疫情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冲击。请问,财政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谢谢。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椿元答记者问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椿元:

谢谢新华社记者朋友对财政工作的关心。王予波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2年是极为困难的一年,也是难中求进的一年,财政部门感同身受。2022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有力推动经济企稳向好,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第一个方面,精准落实各项财政政策,推动稳住经济大盘。我们制定了11个方面39条财政政策措施,共安排3094亿元财政资金,这里重点向大家介绍两大两小4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是落实落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缴税费超1000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第二个数据是将2276亿元资金纳入直达资金管理,惠及企业4万余户,受益群众3000余万人。

第三个数据是拓宽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安排贴息及奖补资金18亿元,撬动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5.7亿元,新增带动20.3万重点人群就业。

第四个数据是安排8亿元支持市场主体倍增,促进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第二个方面,大力支持产业强省建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这里我列举3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是统筹28亿元落实产业强省财税政策措施,推动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用市场化的方式来促进产业强省建设,目前,曲靖和大理两个州(市)的产业投资基金方案正报省政府审批。

第二个数据是安排专项债券资金295亿元支持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个数据是安排107亿元支持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资国企改革顺利实施,促进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及“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

第三个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这主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方面,2022年财政安排767亿元,助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和“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等工程建设。在支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方面,安排310亿元,推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湖泊革命”攻坚战。在支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方面,安排716亿元,助力中老铁路沿线物流体系和产业园区建设,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合作区和智慧口岸建设。同时,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筹措1429亿元支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安排213亿元支持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有力拉动社会投资。

第四个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4亿元、增长4%,居全国第1位;省级财政保持投入力度不减安排资金77亿元,加上上海对口援助帮扶资金38亿元,资金总规模达289亿元,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还统筹安排108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农村水利和“美丽县城”建设。

第五个方面,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省级财政下达对下补助3959.3亿元、增长17%,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3177.4亿元、增长26.5%,增幅为近年最高,支持基层“三保”及重点任务落实。据统计,2022年全省民生支出4879.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3%左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我们还搭建了全省集中统一管理的“一卡通”平台,实现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直达群众,比中央要求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完成平台整合。

第六个方面,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省公共安全、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疫情防控等支出550亿元,有力推动更高水平平安云南建设。统筹安排111亿元支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三保”管理体系,兜牢兜实“三保”底线,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这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六个方面的内容,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2022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突出成效和亮点?谢谢。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寇杰答记者问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寇杰: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各位媒体记者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长期的关心和支持!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抓好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工业投资创10年来最高水平。全省工业投资全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速连续9个月实现提升,屡创新高。1-11月同比增长51.6%,居全国第2位,首次成为全省投资总量最大的行业。预计全年有望突破3900亿元。

二是工业经济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的复杂局面,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快速增长。1-11月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

三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突飞猛进。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突破250亿元,全年预计超300亿元,同比增长500%以上。绿色铝、绿色硅产业高速发展,预计2022年产值双双可突破1000亿元,分别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四是工业经济呈现厚积薄发的态势。大项目纷至沓来,企业继续扩大投资,全省施工面积超1平方公里的重大项目有17个,一大批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全省又出现了多年未出现的机器轰鸣、吊塔林立、人头攒动的火热景象。

五是新增市场主体质量持续提升。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规上工业企业户数11月达到4722户、净增216户,其中,年内新建投产入库210户,为近年来最高。新建投产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475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增长2.8个百分点,贡献率超25.6%,带动规上工业增长7.9%,增速排全国第6位。“小升规”企业能完成年度确定的目标任务。

六是企业在云南取得了较大成就。以空前力度精准招商,一大批龙头企业纷纷入驻云南,云南成为企业发展的投资“沃土”和兴业“宝地”。企业进入云南发展后的几年间,隆基绿能11次创新打破电池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上榜“零碳中国”十大创新技术;山东魏桥不仅优化了产业布局,还借助云南绿色能源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碳足迹优势;德方纳米市场占有率跃升到行业第二,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量进入全球前十。

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

居民消费价格事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请问,2022年云南省在稳物价方面有什么样的表现?谢谢。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党组成员、副总队长黄锷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党组成员、副总队长 黄锷:

谢谢您的提问,也希望新闻界的朋友给予国家调查工作更多的关心和支持。2022年,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落实保供稳价措施,强化重要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先平后扬再抑,总体平稳,特别是11月份猪肉价格涨势得到抑制,食品价格涨幅开始明显回落。2022年,云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涨幅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全年来看,全省物价的平稳运行,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随着云南“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政策效益不断显现,省内市场供应得到有效保障。从全年运行情况来看,CPI1月同比持平,2月、3月分别上涨0.3%、0.5%,4月、5月分别上涨1.1%、1.5%,6月至10月,先后受能源(汽柴油)和食品(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分别上涨2.2%、2.3%、2.4%、2.6%、2.6%,11月、12月逐步回落,分别上涨1.9%、1.7%。在食品价格快速上扬的阶段,省委、省政府持续发力,切实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做实做细粮油肉蛋奶鲜菜水果保供工作,特别是在9月、10月全省大部分地区食品价格涨幅超过6%时,及时启动了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针对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超1亿元,惠及600多万人次,覆盖14个州(市),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

二是云南农业快速发展,对于稳定全省“米袋子”“菜篮子”,保障基本民生发挥出重要作用。2022年,全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增长0.47%、0.96%、1.43%,再次实现“三同增”,粮食总产量达到1958万吨,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全省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猪牛羊禽肉产量达到361.48万吨,同比增长8.6%,其中,猪肉产量275.01万吨,同比增长11.0%。

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畜牧业生产持续保持强劲势头,工业生产者价格(PPI)涨幅持续回落,粮食、猪肉及工业消费品价格均有望保持平稳,随着省内经济逐步回暖,服务和供给的持续恢复,云南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的态势。

谢谢。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云南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进展,特别是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方面成效显著,除此以外,我省高质量发展还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谢谢。

李启荣:

谢谢你的提问,也感谢媒体朋友们对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热切关注。2022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是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经济稳中有进。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8%,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达2.9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从2021年的5.77万元/人提高到6.18万元/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2%,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有望继续保持提高,表明我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二是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1-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9.8%和44.8%。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3%,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4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5%,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7.9个百分点。

三是协调发展进步明显。边境地区经济加快恢复。疫情发生三年以来,边境地区的疫情防控压力很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很大,但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边境地区经济恢复持续加快。前三季度,25个边境县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10.6%,增速达3.8%,与全省经济增长持平。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成效不断显现。27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生产总值增长4.2%,快于全省0.4个百分点;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生产总值增长4.4%,快于全省0.6个百分点。

四是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煤炭消费继续下降。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量同比下降4.3%,非化石能源占比继续提高。清洁电力占比提高。水电发电量增长11.4%;清洁电力占比88.3%,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更好。生态保护投资增长28.4%,地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7%,生态环境满意度提升至93.1%。

五是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辐射中心建设加快。中老铁路开通一年多以来,累计发送旅客突破900万人次,发送货物突破1300万吨,“黄金线路”效应初步显现。外贸进出口加快恢复。1-11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1.9%,比全国(8.5%)高3.4个百分点。

六是共享发展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前11个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以内;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6%,物价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13。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全年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达86.5%,处于优良区间;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7%、1.9%、4%;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6%以上。随着共享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谢谢大家。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去年以来,我省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措施。请问,这些政策措施落地效果如何?谢谢。

黄锷:

谢谢您的提问。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影响持续,对我省的就业确实造成了一定压力。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持续恢复、稳定向好的良好态势。1-11月,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实现了就业稳、民生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优先政策发力显效。一系列助企纾困、援企稳岗帮扶政策,对于高校毕业生、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三季度末,全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633万人,同比增长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从收入情况看,我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均月收入为4280元,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稳就业政策的成效。

二是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不断推进。市场主体是就业的蓄水池,我省开年就实施了“稳增长32条”,并配套制定“48+17”的贯彻落实意见,全省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从去年数据情况看,我省新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和青年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月,城镇劳动参与率均值和城镇就业人口比均值两个就业数据指标呈回升态势,反映出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说明相关政策落地实施后,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三是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我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较快发展,各种灵活的就业模式吸纳了许多劳动力就业,成为传统就业方式之外的重要补充。一些平台外卖骑手、主播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均有较快增长。从去年前三季度情况看,我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0405元,同比增长5%。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917元,同比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989元,同比增长6.3%。调查显示,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务工的人数持续增长,就地就近务工收入成为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也说明就业的方式和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从2022年情况看,尽管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就业形势逐步改善的基本面没有变,保持总体稳定具有较多有利条件,能够实现全年稳就业的预期目标。

谢谢。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请问,财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服务和推动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谢谢。

王椿元: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23年,财政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充分发挥财政的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全力以赴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一,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主要是有5个路径:

一是增强财政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特别是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二是完善机制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各地发展内生动力,加强财源培植,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三是积极盘活存量资源资产,有效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

四是积极争取中央更大力度支持,用好中央转移支付、专项债券等资金。

五是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优化省以下财力分配,更多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第二,聚焦重点任务,服务保障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解决好把钱用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财政部门将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政策体系,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定的“五个聚焦”,还有王予波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0个新突破”工作任务的落地落实,把钱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之处。

聚焦补短板方面,我介绍几笔支出,第一笔是安排302.7亿元,充分发挥省重点产业投资基金优势,大力助企纾困,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支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第二笔是支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安排809.7亿元,带动扩大社会投资,助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第三笔是安排1682.6亿元,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支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四笔是保持“三农”投入稳步增长,安排394.1亿元支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

聚焦强弱项方面,我们将大幅提升教育、科技、人才投入力度,省级投入用于教育和人才资金增幅均超20%。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国资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聚焦扬优势方面,支持加快建设面向印度洋的陆海大通道,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推动内贸外贸创新发展,全力服务保障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

聚焦保安全方面,加大对下补助力度,加上省级支出安排的对下补助,省对下补助安排4008.4亿元,增强基层保障能力,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继续支持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云南。

聚焦促团结方面,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力服务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协商制度在云南深入实践,支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第三,全面加强财政管理,努力提升财政治理效能,解决好把钱管好用好的问题。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管理,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运行分析研判和调度,全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全省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树牢绩效导向,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加强绩效监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我就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在经济的“三驾马车”里去年投资对云南经济稳大盘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工业投资增长了50%,所以说“压舱石”的作用非常明显。请问,今年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有哪些重大的部署?谢谢。

寇杰:

非常感谢经济日报记者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省两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促团结,实施工业振兴行动,推动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全力推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以赴稳工业经济增长。全年紧紧围绕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市场主体倍增3个核心指标,全力加力加密运行调度服务,全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增长目标。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牢固树立“资源为王”的理念,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加快打造“绿色铝谷”“光伏之都”,打造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建设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重要基地。实施先进电子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美妆产业发展,做特做精核桃、咖啡产业,拓展橡胶产业精深加工。

三是推动壮大园区经济。大力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快优质企业集中入园发展,加快推进园区“标准地”制度,开展标准化园区建设,全面推行绿美园区建设,全面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园区。

四是加力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大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持续实施“三进市场主体”活动、“政银企保”合作,加力纾困解难,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五是推进数字经济破题。要推动数字经济破题发展,协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数据产业培育工程,培育打造行业级大数据中心,深入推进5G应用“扬帆”行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支持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谢谢。

彭斌: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的积极提问,也再次感谢岳修虎副省长的介绍和各位发布人的解答。

希望各媒体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结合省两会主题,多角度、多形式持续宣传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亮点,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之际,为奋进新征程,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