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推进强省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推进产业强省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3-06-15 15:00:00   【字体: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赖勇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赖勇: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为落实好十一届省委工作部署,大力宣传报道我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强省建设的工作做法、建设成果及经验,省委宣传部策划了云南推进强省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本系列新闻发布会计划召开5场,分别就加快推进产业强省、交通强省、绿色能源强省、教育强省、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等主题,邀请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向媒体朋友们介绍有关情况。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系列发布会的第一场:推进产业强省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出席本场发布会的领导有: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刘非先生;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正英先生。

今天的发布会,刘非常务副省长和王正英主任将向大家介绍云南省推进产业强省建设的有关工作及成效,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刘非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刘非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 刘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主要就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强省建设有关工作及成效向大家作简要介绍。首先,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关注云南产业发展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产业是强省之基、兴滇之本。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要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这些为我省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围绕“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准确把握云南产业发展面临形势、历史机遇和使命任务,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扎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聚焦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经营主体、大抓改革开放、大抓创新发展、大抓绿色发展,加强规划和政策引领,制定实施一系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大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全省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8954.2亿元、增长4.3%,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8∶36.2∶50,第二产业占比较2021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增速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房地产和交通投资之和,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8.8%、排全国第二,农业投资规模排全国第一。今年1至5月,全省产业投资增长23.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47.2%,保持了去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

高原特色农业量效齐增。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推动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1。建成世界最大鲜切花产区,茶叶、天然橡胶、核桃、澳洲坚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蔬菜、水果、蔗糖、牛羊、生猪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大力实施工业振兴行动,着力推进重点工业领域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左右,为2017年以来最高。烟草、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稳定发展,持续发挥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绿色铝产业链延伸持续深入、集群发展积厚成势,硅光伏全产业链在云南基本形成,智能手机、液晶显示模组、光电子器件产量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电子行业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用1年多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去年产值达319亿元、翻了两番。

服务业顶压奋进、恢复发展加快。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南博会、旅交会等展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强省,持续擦亮云南旅游“金字招牌”,旅游业全面复苏,今年1至5月全省接待游客4.5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71.26亿元,分别为2019年同期的1.4倍和1.3倍;“五一”假期,全省接待游客35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9.6亿元,分别增长190.8%、193.7%,是2019年“五一”的2.3倍,创历年来“五一”假日旅游市场新高。

二是经营主体量质齐升,打响营商环境“新品牌”。对标世界一流营商环境,“抓发展必须抓营商环境、抓发展必须抓经营主体”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政策引领作用日益增强。颁布《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若干措施,复制推广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印发实施营商环境全面提质年行动方案,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省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转作风、提效能,持续擦亮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全省加快形成上下贯通、部门协同、工作联动的改革“一盘棋”格局。

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52%、全程网办率达76.06%,便利化、人性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日均“出生”经营主体2882个,省级用地审批时限缩短50%,环评、能评审批时限压缩均超过60%,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企业在滇投资兴业信心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5月底,全省经营主体达529万户、增长21.58%、较去年底净增37.97万户,其中,实有“四上”企业19992户、同比增长17.5%、较去年底净增1668户,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历史性突破50%、达到51.8%,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最直接证明。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呈现“新格局”。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全省产业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农业领域绿色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绿色有机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建立“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制度,711个优质品牌纳入目录管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逐步形成,全省有机农产品有效证书数和获证经营主体数持续保持全国第一,赏云花、喝云茶、品云咖、吃云果,成为一种国内消费新时尚。

绿色能源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水电建设稳步推进,总装机世界第二、单机规模100万千瓦全球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投产,金沙江下游水电基地全面建成。新能源开发提速换挡,全省电力装机突破1.1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86.7%,绿色能源年发电量占总发电量90%,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新增并网新能源装机559万千瓦,为2022年全年148.5万千瓦的3.7倍。

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升能效水平,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积极建设绿色低碳园区、零碳园区。2022年以来,共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3家,其中国家级32家;绿色园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0种。

四是推进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动能“新引擎”。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深化科技改革提升创新效能。制定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云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创新生态,全省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云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排19位、提升2位,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撑。

聚焦重点领域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灵活采取“揭榜制”“军令状制”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新材料、绿色能源、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余项,开发重点新产品及新装备30余个,研发生物医药新品种9个,获批上市新药6个,银铜镍系电接触材料、铂基超高温合金材料、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等多项技术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和人才引培使用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124个,省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工程技术中心123个,腾冲科学家论坛和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成功举办,共促成高层次人才及智力合作项目421项,招商引资项目213项,协议金额超2600亿元。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23家、增长25%,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数、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

五是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坚持应用导向,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110亿元,同比增长52.6%。

数字农业取得积极进展。建成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9个,数字农业优秀应用平台10个,114个县列入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07亿元,同比增长13%。

制造业数字化成效显现。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落地玉溪,培育认定烟草、钢铁冶金、化工、锡冶金、新能源车运营服务5个行业平台,2022年全省15个项目、案例成功入选国家两化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相关试点示范,53户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组织实施3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华能元谋物贸5G+智慧光伏电站项目、华能糯扎渡5G+智能水电厂项目纳入国家能源领域优秀案例。

服务业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深化。智慧旅游加快发展,数字商贸不断拓展,智慧物流持续推进,130家景区实现刷脸或扫码快速入园,135家景区完成智慧化升级改造并验收达标,“云上营家”智慧供应链平台等智慧物流平台建成运营,磨憨智慧口岸试点、京东集团昆明“亚洲一号”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中通快递西南昆明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等物流新基建项目加快实施。云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成运营,数字资源整合共享取得实效,截至2023年6月11日,累计发布融资需求145.23亿元,解决企业需求67.34亿元。

六是区位、开放优势叠加,服务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以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领对外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等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有效构建高位推动、上下协同的政策体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支持瑞丽、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措施和河口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深度对接RCEP,加强与成员国务实合作,云南省与RCEP成员国实现服务贸易全覆盖。

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持续扩大。实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经营主体培育四大行动,创新开展昆明全面托管磨憨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嵌入全球发展,昆明—磨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77个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澜湄快线”与中欧班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等有机衔接。中老铁路自通车以来,累计发送旅客超1600万人次、货物超2100万吨,跨境运输货物突破430万吨,国际旅客列车开行首月跨境旅客破万、目前已超2.3万人,辐射老挝、泰国、缅甸等13个国家,货物品类超2000种,有力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及经贸往来,“黄金大通道”效益凸显。

开放平台载体作用不断加强。大力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跨境贸易、跨境产能、跨境物流。全力发展口岸经济,不断完善口岸功能,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12月云南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均排名全国第1位,全年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排名全国第2位、第3位。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招商项目逐步从传统领域向先进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服务业、生物医药及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引资规模快速增长、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引资质量显著提升。今年1至5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增长309.8%;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872.9万吨、增长52.6%,口岸进出口货值实现134.3亿美元、增长16.9%。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好主题教育各项任务,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在“五个聚焦、五个着力”上下功夫,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向扩大开放要活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作风效能要实绩,把产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协调性,接续实施好产业强省系列三年行动,高质量做好项目工作,大力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不断提升与国内先进省区、周边国家地区交流合作水平,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扎实做好工业拓展转型升级、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旅游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国际化进程,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活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以优异成绩回报大家的关心厚爱。

赖勇:

谢谢刘非常务副省长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记者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请举手示意。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近年来,云南省一直把数字经济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请问,过去一年云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成效如何,对今年的发展预期是怎样的?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有请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正英先生来为你解答。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正英答记者问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王正英:

感谢人民日报记者对数字经济的关心。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加速推进数字云南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加快。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经济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数字经济投资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我们坚持发挥项目引领作用,聚焦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加强项目谋划,推进项目建设。电子商务中心、网络营销基地等互联网生产、生活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昆明数码港国际软件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智慧县城、智慧口岸试点扎实推进。去年,全省数字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今年1-4月增长33.2%,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二是数字经济经营主体量质并进。我们紧紧牵住经营主体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持续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数字经济经营主体成长和发展提供充沛的“阳光雨露”。腾讯、字节跳动、华为等一批头部企业先后在云南设立全资子公司或区域总部,南天信息、昆船科技等本土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去年,全省数字经济经营主体新增7.6万户,同比增长41.2%,今年一季度,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6.3%;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13.8%。

三是数字产品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数字产品制造业是我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主要支柱,2022年发展态势良好,实现营业收入2145.04亿元,占核心产业比重达69%,拉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48.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数字产品制造业增长17.8%。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微显示器件、红外微光、半导体材料、南亚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等部分细分领域领先全国,手机、电脑、服务器等智能产品实现“云南造”,数字经济产业逐步向中高端迈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壮大重点企业,积极培育新兴企业,因地制宜谋划打造数字经济园区,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预计今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有望达3700亿元,提前实现翻番的目标。

关于数字经济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请问,我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工作重点是什么?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请王主任继续解答。

王正英:

非常感谢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也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守实体经济大抓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54.2亿元,同比增长4.3%,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6位,经济总量与前两位的差距不断缩小。今年以来,云南着眼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作为抓产业的重要方法和路径,进一步优化政策组合,加强系统集成,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打造云南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综合优势,全省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多项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高原特色农业产销两旺,烟草、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稳定增长,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数字经济、文旅产业、边境贸易等快速发展。在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系列政策的加持下,各种要素正加速向云南汇聚,产业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省委、省政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部署,我们将鼓足干劲,集聚向好因素,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促团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抓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三大经济”,全力以赴按照既定目标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做强实体经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上下功夫,以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重点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坚持全省资源管理“一盘棋”,加强产业发展布局统筹,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重点优势产业聚力产业链关键环节强链、产业链配套环节补链、产品附加值提升延链,着力招引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动以商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延链,推进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加快建设“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基地。

二是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加快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强化烟草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调优产品结构,提升品牌竞争力,做强原料“第一车间”。优化钢铁产能布局,加快化工产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大力推动有色、建材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是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硅锗半导体、锡基、钛基、高纯金属靶材等稀贵金属新材料,稳步发展稀土、化工等新材料,加快建设锡基、钛基、光电子微电子等产业基地,打造滇中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楚雄绿色钛产业集群。围绕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化学药、健康产品等特色优势领域,着力培育三七、天麻、灯盏花等“云药”品牌,大力发展美妆产业,打造化学药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打造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集群。

四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升级。聚焦我省快速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咨询、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促进旅游业与健康、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着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是着力壮大园区经济。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园区聚焦主责主业、加速高质量发展。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集中资源、集中优势打造一批规划定位好、体制机制活、营商环境优、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示范园区,不断激发园区活力,增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

六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口岸基础设施、交通物流、配套服务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好园区和口岸政策叠加效应,推进口岸与园区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商品集散地和落地加工集聚区。

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云南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战略纽带。请问,在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辐射能力,推动产业开放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还是请王主任来解答。

王正英:

非常感谢新华社记者对产业开放发展的关注。云南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内引外联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发力,尤其是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到货地点和货物来源地已覆盖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橡胶、化肥、百货扩展到电子、光伏、通信、汽车、鲜花等2000多个品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依托中老铁路开展国际货物运输业务,在中国和东盟间构建起一条内外联动、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黄金线路”带动产业发展作用持续扩大。我们将积极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深化区域间产业开放合作,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塑造能力,打造产业竞争合作综合性平台,努力成为“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抓好规划编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快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加强政策统筹,强化对园区建设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确保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实施。积极打造综合优势,做实招商引资,着力招引一批引领力强、知名度高的头部企业和标志性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加快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全面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二是培育中老铁路沿线特色物流园区。围绕物流业降本增效和制造业提质升级,推动昆明依托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现代物流园,打造“物流+高原特色农副产品+数字新高地”特色产业;玉溪依托化念综合物流园、中国西南·玉溪国际物流港物流园等产业园区,打造“物流+生物医药+新能源”特色产业;普洱重点布局宁洱火车站冷链物流园等物流枢纽,打造“物流+农林制品”特色产业;西双版纳重点布局勐满国际橡胶产业园,打造“物流+橡胶深加工”特色产业,大力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提升融合创新发展水平。

三是深度推进产业转移合作。用活用足用好东西部对口协作机制,深化东西部产业对接协作。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引入金融、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云南实现产业化。强化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探索与先进地区建立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园区合作运营机制,建立重点产业转移服务体系,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吸引产业链、经营主体来滇发展,以“产业协作”推进“开放协同”。

四是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南亚东南亚国家资源、关税、劳动力优势及国家间产业互补性,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深度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加快推进农业、绿色食品、冶金及矿产深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智能硬件、文化旅游等产业合作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产业开放发展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赖勇: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谢谢刘非常务副省长和王正英主任的精彩发布,也感谢各家新闻单位和记者朋友们的关心、支持。

各位记者朋友,党的二十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刚才,刘非常务副省长从六个方面介绍了云南产业强省建设的有关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的总体考虑,王正英主任回答了记者朋友们关心的三个问题。今天的发布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极为重要,希望各媒体深入解读、做好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好云南产业强省建设的工作成效,为我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