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3-06-21 10:00:00   【字体: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赖勇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赖勇: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扎实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为展示云南各项事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策划了“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三场,省科技厅专场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科技厅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科技创新领域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先生;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革伟先生;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朝秋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发布新闻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学勤: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与我的两位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云南省科学技术厅,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面,我简要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科技工作发展情况。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担新征程科技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动员,并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也明确了云南将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开局。省科技厅强化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决落实“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作风革命和效率意识,进一步强化“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优争先意识,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开启“新征程”,全省科技发展取得了“开门红”。今天我想从创新成果、创新力量、创新生态三个维度向各位记者报告云南科技创新在党的二十大开局之年取得的一些成就。

(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一是云南基础研究硕果累累。2022年12月16日,《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多年生稻研究成果代表中国当年唯一入选该榜单;2023年3月2日,云南农业大学董扬教授团队关于葡萄全球生物资源研究成果作为《科学》杂志当期封面文章发表;2023年6月2日,又是《科学》杂志,专刊形式发表了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论文8篇。前后半年时间内,云南基础研究持续问鼎全球顶尖科学杂志,研究成果均代表了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稳定支持,云南省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0.39亿元增加到2023年2.26亿元,年均增长17.32%。2022年,云南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5项,同比增长11%;获资助直接经费3.7亿元,同比增长12%,均创历史新高。今天可以向各位记者朋友透露,我们云南近期还会有家禽、樱花、茶叶等世界级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发布。云南基础研究已经进入盛果期,云南队已在部分特色优势领域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础力量。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凸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大协同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在全国率先实现利用固态储氢技术储存离网光伏电量后稳定发电并网,在绿氢的规模化应用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发出5G通讯结构功能一体化铝合金,并进入国内主流通讯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开发出多组元超高温合金粘结层,并实现批量喷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功解决了直拉法生产光伏级锗单晶的技术难题,打破了比利时Umicore公司等少数欧美发达国家公司在该项技术领域的长期垄断;近红外光谱仪系统完成机械部分设计和试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丽薯6号”“云薯505”“云薯304”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水稻山地种植新技术现场测产达690.9公斤/亩,在全省59个县(市、区)示范种植53万亩,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云南力量;自主研发的甘蔗机械化种植技术和装备,实现25度以上蔗地的机械化种植。同时,围绕湖泊保护治理、节能降碳增效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等生态环保领域,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

三是科技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村)创建,已立项支持示范县9项、示范村18项,打造“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样板。获科技部认定备案“三区”科技人才2728人,支持人数全国第一。国家科技特派团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7个课题获科技部立项。新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团31个、科技特派队60个、科技特派员2510人。5月4日“科技特派员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截至6月19日的数据显示,科技特派员共服务企业1048家、村庄939个,引进新品种965个,推广新技术1089项,培训66837人次。结合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已在生物育种、现代食品制造、绿色高效生产、智慧农业等环节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全产业链创新支撑体系。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快速提升。推进技术市场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累计注册专家9967人、高校科研院所144家、企业2670家、服务机构343家、会员8171人。2022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9.2亿元,增速全国第二。截至6月19日,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3110份,较2022年同期增加763份;合同成交总金额93.1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4.3亿元,比2022年同期分别增加17.9亿元、14.8亿元。培养初级、中级技术经纪人近600人。积极鼓励企业牵头、参与申报科研课题,确保科研项目立项之时就是成果转化之时。目前,云南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体系正不断提升、完善。

(二)创新力量有效汇聚

一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持续发力。今年上半年打通了校企、院企“双聘”和“双跨”通道,首次选聘科技副总110名,推动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省“两类”人才申报数量同比增长50%。引进高端人才,建立211家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省级外国专家项目53项,对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0位外国专家进行表彰奖励。启用云南首个外国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外国人才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2项事项审批时限缩短50%以上。在“兴滇英才计划”支持下,云岭大地正成为人才发展的沃土,汇聚天下英才的洼地。

二是创新主体继续做大做强。除了传统科研院所、高校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2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23户,在全国增速排列第二。继续强化“一企一策”培育指导服务,今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目前在库企业已达933户,有望全年实现净增600户以上,总量将首次突破3000户。探索推行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等制度。已遴选100名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推行10户高新技术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探索高企奖补资金直拨企业试点,现已完成11675万元高企认定奖补资金的拨付,其中除昆明市外,其余15个州(市)首次采取直拨方式拨付奖补资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联合省内外优势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了云南绿色铝基材料等4个创新联合体。

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我省重组和新建的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目前我省共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相关领域以高质量的科研水平实现全国领先优势。已组建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云南种子种业实验室、云南疫苗实验室、云南大观实验室等5个云南实验室。目前,云南实验室已陆续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全省目前共有省重点实验室12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省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野外科学观测站36个。

四是创新园区不断扩容增效。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印发推动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13条措施》。曲靖、文山、临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工作有序推进。设立多支高新区联合资金,助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弥勒市、安宁市获批认定为国家创新型县市。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为边疆多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临沧经验。3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达27.6亿元,罗平、玉溪、弥勒等8个园区产值过百亿。

(三)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一是科技体制改革走深走细。已出台《云南省科技创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组建云南省科技伦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科技伦理指导和咨询服务。成立第一届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建立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数据库,对失信主体实施诚信管理。

二是科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政策落地见效,搭建良好科技与金融沟通渠道。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升级版落地,1-5月,“风险金池”+“科创贷”累计为全省15户科技企业发放科技贷款5720万元;合作金融机构已向全省191户科技型企业累计提供贷款授信239笔,共5.11亿元。与省财政厅、省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共同成立云南省创新基金联合体,引导省内外基金等创业投资机构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云南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平台建设。

三是双创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强化双创载体能力建设,引进武汉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落地昆明。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49家、众创空间164家。新征集144名双创专家入库。“彩云汇”创新创业大赛暨2023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除省内赛事外,新增上海、深圳和云端三个赛区,大赛首次走出云南、走向全国。目前在省内外共开展线上线下大赛培训及动员活动16场,有10万余人次参与。

四是科技合作交流提质增效。已赴省外招商4次,成功招商世界500强企业1家。截至6月,已成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项,协议总投资109.83亿元。与香港中文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等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持续抓好腾冲科学家论坛工作,举办论坛季度、月度活动10余场(次),推动设立论坛常设机构,腾冲科学大奖资金募集、首届腾冲科学大奖评选等工作稳步推进,今年首届腾冲科学大奖单个奖金将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实施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与国外共建20个国际联合创新平台。已选派36名国际科技特派员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和环印度洋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引进34名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年科学家和青年企业家来滇开展科学研究及创新创业。举办2023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推介交流会、2023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深圳)投资合作推介会,精准对接全国资源,推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科普与公民素质提升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2023年科技活动周主场启动仪式及集中示范活动,全省近20万人参与系列活动。高规格举办第81期云南科学大讲坛,邀请2位院士进行访谈。举办4期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近1000人次。广泛开展农村科技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发放《科普护照》近10000册。这是我要向大家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步伐。

重点将从以下10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持续发力。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施,在绿色能源、电子信息材料、新材料、生物种业、食品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全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为资源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深入落实《云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强化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继续推进创新联合体创建,按照“一体一策”,突出任务导向,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优化“揭榜挂帅”“军令状”等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争取在国家层面承担更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二是在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上持续发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户,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户以上,遴选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深入推进“一企一策”培育指导,加快构建全过程政策与服务链。做好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新认定一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一批产业链创新链“链主”。强化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加持赋能,加快形成“云科贷”品牌系列,实现科技贷款规模15亿元以上,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600亿元以上,有贷户数2500户以上。加大科技创新券应用推广,实现兑付金额1500万元以上。

三是在建设高质量科技人才队伍上持续发力。完善宽容失败制度,培养敢于试错、面向产业需求、具有原创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加大科研团队激励力度。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保障,落实“兴滇惠才卡”服务。发挥省级人才计划作用,引导省级科技人才进入“国家队”。支持在滇“两院”院士开展自由探索研究。年内培养支持科技领军人才4名以上、高端外国专家20名以上、顶尖团队3个以上、创新团队20个以上,选拔省“两类人才”150人以上。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营造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四是在建设一流创新平台上持续发力。推进国家创新平台创建,力争在稀贵金属材料、生物多样性、绿色铝基材料等领域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云南基地。加大省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探索省重点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达标认定制,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5个以上、省技术创新中心10个以上、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个以上;遴选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12个以上。

五是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持续发力。落实《云南省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健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聚焦天文、生态、植物化学、非人灵长类等优势领域,打造基础研究高地。推进州(市)、企业联合专项实施,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与产业对接转化。协同推进基础研究与“双一流”建设,实施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专项,加速产出一批具有云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六是在激发区域创新动能上持续发力。深化厅州(市)科技工作会商及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州(市)、县(市、区)设立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综合考核。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发展能力。深入落实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以高新区为主的各类园区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七是在扩大开放合作上持续发力。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加强东西部合作对接,推动科技招商引资,实现400项以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高规格、高水平办好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带动更多高水平科研平台、科技企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专家团队服务和落地云南。持续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科技合作,提升“智汇云南”品牌影响力。

八是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持续发力。继续深化落实《云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引导支持高校院所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推动科技政策更加聚焦新动能新优势培育。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构建省州(市)一体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九是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行动,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大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加快智慧农业、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打造世界一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高地。构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创新服务体系,全力支撑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十是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开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试点,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六个一”行动。一是建设一个产业大脑,数字赋能产业发展。二是建立一套工作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重点州市、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调度。三是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统筹布局推动一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四是建设一个生物医药“特色园区”,以制度创新和资源聚集打造产业发展“示范田”。五是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将云南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六是建设一批生物医药投融资平台,加强科技金融结合,营造稳定宽松的创新金融环境。力争2023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3300亿元以上。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坚持不懈抓实作风转变和效能提升,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做出科技的努力和贡献。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发布内容。谢谢大家!

赖勇:

谢谢王学勤厅长的发布。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省委提出实施云南基础研究十年计划。请问,省科技厅在基础研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工作举措是什么?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有请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朝秋先生为你解答。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朝秋答记者问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尚朝秋:

感谢媒体记者对我省基础研究工作的关心。围绕提升我省基础研究水平,我们主要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实施云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实施方案等一批政策措施,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二是引导多元投入。通过创新联合资助模式,完善设立省基础研究联合专项,构建高效开放的新时代基础研究多元投入资助体系。据统计,省内已有18所高校、69个科研院所(含医疗机构)和7家企业加入省基础研究(应用)联合专项,投入财政科技经费1.5亿元,引导带动投入基础研究资金7亿元。

三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推动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等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我省科技创新工作中挑大梁、担重任。据统计,我省已有3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24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近年来,我省在灵长类生物医学、天文、植物化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等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取得新优势。如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多年生稻技术成果,云南农业大学葡萄生物资源研究成果,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谭垦研究团队蜜蜂舞蹈的社会信号学习研究成果,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团队围绕灵长类大尺度比较基因组学和复杂性状演化等研究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产出重大原创成果这个主线,做好目标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这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创新基础研究组织方式。认真落实《云南省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鼓励原创,加强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组织工作,围绕云南高质量发展中未来可能面临的“卡脖子”基础研究科学问题提前布局。

二是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云南省基础研究联合专项的作用,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解决云南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基金对云南基础研究的更大支持。

三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好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让科学家尽展其能,发挥想象力和聪明才智,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大胆探索,产出更多具有云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省委文件均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请问近年来科技厅在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工作举措是什么?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非常好,有请何革伟副厅长来为你解答。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革伟答记者问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何革伟:

感谢中国网记者朋友的关心和关注。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完善培育体系。制定实施了高企加快发展9条措施和双创孵化载体建设8条措施等系列文件。初步构建“双创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将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的“量和质”作为双创孵化载体的考核评价标准,加大激励奖补力度,同时试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遴选派驻10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

二是强化协同机制。“十四五”以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00余项,高温涂层、键合丝材料、芯片半导体衬底材料等实现国产化替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中铜、云锡、云天化、云铝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齐力攻关、联合创新。

三是强化指导服务。在全国率先实施“一企一策”培育辅导,组建财务、税务、技术等领域专家团队,助力打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最后一公里”。“十四五”以来,对全省3000余户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编制辅导意见1500余份,有力支撑了高企认定培育工作。2022年,全省高企增速达全国第二,高企总户数达2578户。

下一步,云南省科技厅将重点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创新上下足功夫。持续推进省级科技计划,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科技特派员派驻企业、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遴选等创新举措、创新办法,加快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二是在服务上下足功夫。进一步将省政府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对高企培育情况实施考核通报、上下联动,层层压实高企培育责任。联合财政、税务等部门及各州(市)人民政府,强化对企业开展“一对一”专家指导和“一企一策”培育服务,优化高企申报认定评审程序,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三是在宣传上下功夫。一年一度的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云南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最大的孵化器,刚才王学勤厅长也介绍了,今年的“彩云汇”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已正式启动,首次走出云南,新增上海、深圳及云端3大赛区。以赛代招、吸纳更多的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汇聚云南。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优化了赛事的流程安排,优化了评委结构,特别注重提高投融资界评委的比重,引导参赛项目更多更好地落地开花。目前,这项赛事已在省内各州市相关单位和深圳、成都、武汉、杭州、西安等城市开展了宣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借此机会,也恳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关注、多支持、多宣传,并诚邀各界创业企业和团队报名参赛,我们将以最认真的热忱、最优的服务竭诚欢迎四海宾朋共同打造“彩云汇”双创品牌!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云南省出台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现在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的工作举措是什么?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尚朝秋副厅长来解答。

尚朝秋:

感谢中国新闻社记者的提问。《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好政策。2021年12月“29条措施”出台以来,我们开展政策解读、宣传培训、出台配套文件,跟踪评估落实情况,主要取得以下进展:

一是促进了我省科技政策体系建设。“29条措施”为各级政府和各类创新主体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了框架依据,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据统计,全省有关州(市)、部门、单位先后出台了100余个贯彻落实的配套文件,内容涵盖科技创新各个方面。

二是推进了我省科技创新重点工作。2022年,落实“29条措施”的相关政策,236位新到云南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获得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楚雄国家高新区获得500万元争先进位奖励,玉溪、文山、临沧等高新区设立科技创新联合资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23家,增幅25%,增速进入全国第2位;技术合同成交额219.2亿元,同比增长106.6%,创历史新高。

三是优化了我省科技创新生态。通过贯彻落实“29条措施”相关要求,在推进“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优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启动县(市、区)创新能力监测,落实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各州(市)党委政府向省委省政府报送年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等取得了新进展,推动了我省开放、包容、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下一步,省科技厅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宣传促落实。多渠道、多举措宣传“29条措施”,持续推进“29条措施”落实落地,让好政策充分发挥大作用,在打造山清水秀的良好创新生态上持续发力。二是抓协同联动。省科技厅将协同相关责任部门和州(市),明确工作职责,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统筹推进“29条措施”各项政策的落实,不断扩大政策受益面。三是抓政策评估。开展“29条措施”落实情况评估,通过评估找到卡点、堵点,提出整改要求,反馈有关部门和州(市),持续推动政策落实和政策创新。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省委提出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请问,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进展如何?接下来云南提升研发投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谢谢。

赖勇:

请何副厅长继续解答。

何革伟: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感谢新华社长期以来对科技双轮驱动的关心和支持。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7.09%,增速居全国前列。“十四五”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制定出台了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采取了系列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通过任务牵引、政策促进、多方服务等措施,激发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研发的积极性。二是落实财政科技经费对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创新投入生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将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纳入省委省政府常态化督查和全省综合考评,协同各部门、各州(市)齐力推进研发投入快速增长。

下一步,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们正在开展专题调研,找准不同类型的主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分类指导政策举措,主要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盯目标任务,指导州(市)、县(市、区)深入贯彻实施行动方案,把提升研发投入措施及具体任务清单化,共同推动研发投入提升。

二是加强协同联动。加强与省国资委、省教育厅、省税务局、省统计局等部门及各州(市)协同联动,深入落实研发投入奖补、加计扣除、高企培育、科技创新成效纳入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范围等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宣传指导。积极动员组织各州(市)和县(市、区)以多种形式开展研发投入提升专项服务行动,通过上门辅导、专题调研统计培训,做到政策宣传、统计辅导全覆盖、全流程服务。动态掌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工程)研发投入情况,提供精准服务、充分挖掘潜力。同时,加大对州(市)指导服务、深入调研和专项督导力度。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赖勇:

感谢何副厅长的解答。

再给最后一个提问机会。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云南省委都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强化科技的支撑力量,请问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在科技“科技特派员+特派团”和选派、壮大以及助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赖勇: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请王学勤厅长为你解答。

王学勤:

谢谢科技日报的提问。正如你所说,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打通。围绕这项工作,我们前一段时间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国家支持,扎实做好“组团式”帮扶。2022年,国家向云南选派了科技特派团27个。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科技特派团这支队伍的力量。省科技厅做好国家科技特派团服务保障,组织27位团长到福建南平学习典型经验;同时按照“一县一团一课题”精准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国家科技特派团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申报的27个课题获得了科技部批准立项。通过国家团队来帮扶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二是强化管理服务,做实省级科技特派员选派。省科技厅2023年新选派科技特派员2510人,科技特派团31个,围绕县域的重点产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据统计,科技特派员直接引导、参与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300多个,服务各类生产经营主体3800多家,服务各类基地500多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民190多万人次,推广新技术600余项,引进新品种500余个,辐射带动农民94万余人。可以说,农业科技特派员是打通农业科技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核心主体。

三是强化模式创新,依靠科技支撑边境幸福村建设。省科技厅针对25个边境县(市)产业发展需求,选派496名科技人员组成60支科技特派队,以374个沿边行政村为重点,开展“全覆盖、常在村”科技服务,成立专班,培训带动基层人员,集成应用先进实用成果,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至少三项工作:

一是围绕县乡科技需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特派队、特派团,选派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素养深厚的优质优秀科技特派员、特派团、特派队,进一步提升帮扶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科技特派员动态绩效管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优化工作管理方式,构建全省科技特派员和服务部门全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可跟踪、可追溯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科技需求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选树科技特派员正面典型。积极发掘科技特派团、特派队、特派员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通过多渠道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紧扣基层产业需求及技术需求,解决基层技术难题,继续把论文成果写在田野大地上。

另外,我们也正在研究推进农业科技110再出发行动,建立和完善服务农民、农业、农村,联系农民与科技特派员的便捷服务平台。届时我们也将及时向记者朋友们报告,敬请大家关注。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

赖勇:

感谢王学勤厅长的解答,感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记者的踊跃提问,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到此结束。

各位记者朋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为未来云南的各项事业规划了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认真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各项事业的发展当中。今天的发布会内容丰富,干货多,信息量大,希望大家深入解读报道好,也希望各媒体对这一系列新闻发布会给予深入、持久地宣传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为云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媒体力量。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