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3-08-02 10:00:00   【字体: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本系列的第10场:昭通专场发布会。

党的二十大以来,昭通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标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准确把握昭通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砥砺奋进,为昭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昭通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向大家介绍昭通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工作情况,并就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承新先生;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盛先生;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维勇先生;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和开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承新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承新发布新闻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 杨承新: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一直以来,各位媒体朋友用一组组精彩的镜头、一行行优美的文字、一张张感人的图片,记录了昭通拼搏奋斗的发展足迹,展现了昭通赶超跨越的发展历程,极大提振了昭通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极大提升了昭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昭通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昭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昭通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牵挂的地方。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全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用汗水诠释责任,以实干担当事业,采取一系列改革性举措,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书写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答卷,昭通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最让人振奋的是,我们兜牢底线、迈步振兴,大美乡村展现新形象。昭通是脱贫人口全国“第一市”,我们坚定不移守底线、固成果,抓增收、促振兴,让乡村大舞台有干头、有说头、有看头。

防贫底线守得“更牢了”。坚持“一月一排查、一月一调度”,做到学生一个不辍、救助一个不落、安居一户不漏、饮水一户不缺,全市“三类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71.32%。

农民增收路子“更宽了”。打好就业增收、产业促收、政策助收、兜底保收“组合拳”,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全国安置贫困人口最多的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有近40%的搬迁群众拥有了私家车,私家车拥有量是搬迁之初的十倍。今年6月,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充分肯定了昭通促进增收的经验做法。

乡村振兴示范“更多了”。成功打造“云中乐谷”“坝上花海”等一批农旅融合先导工程,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加快推进,闯出了一条“让沉睡的砖头变资源、农民当上CEO”的乡村振兴之路。彝良“云中苗寨”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刘焕鑫局长称为“巩固成果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

最让人自豪的是,我们奋力拼搏、干中求进,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我们坚持聚焦政策提“效力”,聚焦投资增“动力”,聚焦工业强“内力”,聚焦服务添“活力”,经济发展不断向上向好。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跨过150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排名全省第4位,高质量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投资结构稳步优化。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增速排名全省第5位,其中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9.8%、占比42.5%,工业投资增长45.9%、占比27.1%,投资动能正由过去主要依靠房地产、大水电、综合交通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产业投资拉动转变。

产业发展稳中提质。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打造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高原特色农业、现代文旅“5个千亿元产业”,昭通已成为全省重要绿色能源基地、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中国“笻竹之乡”、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资源经济逐步成为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

最让人激动的是,我们建管并举、提质增效,城市发展焕发新活力。我们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宜人、宜居、宜业的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加速崛起。

聚焦昭鲁同城,做好“融合”文章。坚持昭鲁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城市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道路交通一体化、城乡融合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社会治理同城化”“4+2”发展格局。

聚焦高原水城,做好“水韵”文章。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润昭引水工程”,连通城市“三大水系”,建设“三带九廊三十园”,打造中心城市“十大公园”,“三条美丽河道穿城过、万亩水稻荷花入眼来”的绿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聚焦避暑之城,做好“迎客”文章。手握“避暑名片”,紧盯“休闲度假”,天赐“凉”机、“昭”您避暑,昭通成为避暑旅游目的地。

聚焦魅力古城,做好“保护”文章。昭通古城实行“微改造、精提升、富内涵”,文物修缮等“七大工程”扎实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创建,将再现古城繁华,彰显古城生机。

最让人欣慰的是,我们只争朝夕、大干快上,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过去,老百姓讲“糟糕的交通”简称“昭通”。近年来,我们坚持建设大交通、夯实大基础、促进大发展,跑出了综合交通建设的“加速度”,“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万山沟壑”变成了“高速纵横”,建成综合交通“大枢纽”。

我们实现了高速“大跨越”。宜昭、都香、格巧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92公里、跃居全省第4位,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我们取得了高铁“大发展”。成贵高铁通车运营,昭通迈入高铁时代。渝昆高铁作为云南省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将于2027年建成通车,昭通将构建连接昆明、融入成渝的1小时经济圈。

我们架起了对外“大通道”。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枢纽港口,3000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昭通机场开通13条航线,投资34亿元的昭通机场迁建项目加快推进,力争明年年底实现通航,加快构建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空中走廊”。同时,我们坚定不移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水源工程加速成网、骨干电网加密推进、通信网络加力提速、能源物流加快建设,形成有效支撑昭通发展、更好服务全省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最让人踏实的是,我们以人为本、增进福祉,民生保障取得新进步。教育更“贴心”。出台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今年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5万个,昭通职业学院招生办学。

医疗更“放心”。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是全省第一家新建营业的区域医疗中心,1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效运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就业更“舒心”。成功举办六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加快开发“智慧+劳动力”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全省第一。

生态更“顺心”。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首次达到100%,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1%,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迈出新步伐。“竹海”带富了一方百姓,全市竹子种植规模达到603万亩,成为老百姓的“绿色提款机”和“幸福不动产”。

最让人乐道的是,我们争创一流、优化服务,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服务效率“快起来”。开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营商环境全面提质年行动,营造安心发展、顺心办事、舒心生活的营商环境。

市场主体“多起来”。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全市市场主体达到35.92万户、居全省第4位。

招商引资“热起来”。实行全链条招商、全周期服务,以“好环境”引进“金凤凰”,成功引进贵酒集团、上海友升、硅深加工等一大批企业和项目,“招商洼地”逐步成为“发展高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昨天的昭通,在成就与经验中自信;今天的昭通,在实干与实践中奋进;明天的昭通,在蓝图与愿景中砥砺。我们坚信,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找到;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加快理念之变、动能之变、效率之变,加快打造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我们将扛牢巩固脱贫“第一责任”,谱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坚持产业“为本”、就业“为先”、示范“引领”、人才“支撑”,持续促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增加收入,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努力闯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昭通新路子。

我们将夯实产业发展“第一支撑”,谱写好产业兴市新篇章。把绿色能源产业打造成为“首位产业”,把绿色硅铝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把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先导产业”,把高原特色农业打造成为“品牌产业”,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实现在全省“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位势之变。

我们将改善基础设施“第一条件”,谱写好基础建设新篇章。畅通“天堑大道”,联通“钢铁动脉”,打通“黄金水道”,架通“空中走廊”,让“乌蒙磅礴”不再“山高路远”。统筹推进骨干电源、智慧工程、燃气管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让“大美昭通”不再“望江兴叹”。

我们将打造城镇建设“第一载体”,谱写好城乡融合新篇章。坚持昭鲁同城、高原水城、避暑之城、魅力古城、特色县城等一体建设,打造镇雄副中心城市、水富“港园城”,打造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我们将筑牢生态保护“第一屏障”,谱写好大美昭通新篇章。扛牢“上游责任”,强化“源头担当”,扎实抓好城乡绿美行动,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突出抓好以赤水河为重点的流域生态治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将担好增进福祉“第一使命”,谱写好民生保障新篇章。坚持“今天输出的是劳动力、将来回流的是生产力”,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能力等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当前的昭通,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动能转换的关键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完全可能。未来的昭通,必将成为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好的州(市)之一、综合交通发展最好的州(市)之一、壮大资源经济最好的州(市)之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州(市)之一、人力资源开发最好的州(市)之一,大美昭通,未来可期!

我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把时间留给各位记者朋友,我和我的同事们将和大家作进一步交流,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宗霞:

谢谢杨承新先生。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真抓实干,昭通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性举措,推进一系列的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书写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答卷。

接下来,有请记者朋友们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

人民网记者:

我们知道,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非常重,今年6月,全国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也说明对昭通这方面工作的肯定。请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在推进脱贫人口增收方面,昭通采取了哪些措施办法?成效如何?谢谢!

宗霞:

脱贫的问题有请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维勇先生作回复。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维勇答记者问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夏维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关心和关注!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的结对帮扶、中央和省有关单位的定点帮扶下,昭通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市“六大战略”之首,紧扣“振兴”主题,聚焦“增收”主线,全力守底线、稳增收、促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6月,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对昭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主要做法和成效体现为“3个有”:

一是监测帮扶户户有台账。坚持因户施策、精准施策、一户一策,聚焦“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重点,以农户为基本对象,以村民小组为基本网格,深入开展“户户清”专项行动,建立2.5万个监测网格,组织5.5万名干部常态化入户排查监测,41.8万户脱贫家庭户户建立台账,量身定制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帮扶措施,动态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目前,全市23.09万名“三类对象”已动态消除风险16.45万名。

二是持续增收家家有支撑。坚持把增收作为头等大事,聚焦185.07万脱贫人口,突出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千方百计促增收、稳增收、保增收。

就业方面,精准落实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措施,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105万脱贫劳动力、19.7万易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86.9%、89.2%、92.2%,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对昭通“四有”就业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产业方面,创新出台十二条措施,提升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效益,将60.41%的财政衔接资金投向产业领域,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带动群众增收。同时,组织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低收入群体,创新设立政策性防贫保险和医疗惠民保险,兜牢特殊家庭返贫致贫网底。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233元、同比增长15.7%,今年上半年达7060元、同比增长16.5%。改为: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3233元,增幅15.69%。2023年上半年达到7060元、同比增长22.1%。

三是乡村振兴县县有示范。坚持试点先行,建成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彝良县“云中苗寨”建设运营模式,被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赞誉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典范”、全国衔接乡村振兴的“示范”。同时,加快推进9个万人易迁安置区脱贫致富示范创建,高质量推进40个乡村振兴和东西部协作示范点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还将建成10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这里,请大家观看一个昭通和美乡村建设的短视频。

各位记者、朋友们,通过刚才的介绍和短视频,大家对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昭通篇章”。这项工作,还需要大家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诚邀大家走进昭通、宣传昭通,共护成果、共促振兴。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夏维勇先生。

守底线、稳增收、促振兴,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云南省提出要全力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尤其是昭通的资源非常富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请问,昭通在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的方面有什么样的计划和考虑?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盛先生来作回复。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盛答记者问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郭盛:

感谢这位媒体记者朋友的提问。产业是地方发展的根本,昭通的发展,根基在产业、血脉在产业、希望也在产业。在深入推进“六大战略”的大背景下,今年,市委、市政府顺势而谋,提出要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重点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视频,了解昭通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这个短视频,大家对昭通的产业发展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从4个方面分享昭通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破”发展之困。我们用发展思维认识发展中的困难,用发展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强化产业思维和工业思维,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我们转变主要依靠上级支持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政策机遇,主动上项目、拓融资、优服务,推动重点产业破题破局。我们深入推进“交通强市”战略,建成高速公路992公里、打通入川进黔11条大通道,综合交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的迈进,奠定了昭通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是“立”发展之柱。我们围绕贯彻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立足昭通丰富的硅、磷、煤,以及水电、光伏、页岩气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资源经济,细化制定了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文化旅游“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方案,立起了全市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三是“转”发展之路。昭通的产业特别是工业长期依靠电烟煤拉动,体量小、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我们坚持龙头带动,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环境、大抓招商,云铝海鑫建成投产,成为全市第1家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引进落地了投资205亿元的绿色硅循环经济项目、110亿元的旗滨光伏玻璃项目,一期项目有望年底建成投产,上海友升年产20万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等下游项目即将开工,探索出了一条龙头带动、上下游配套、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兴”发展之业。我们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现代农业;加速推进风光水储项目开发,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和煤电一体化发展;以硅产业等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硅树脂、硅橡胶和单晶硅、电池片、光伏组件等产业。强化企业培育,着力打造顶天立地的重点产业集群、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5大产业集群总产值有望达到2500亿元,到2025年达到4000亿元,2028年力争5个千亿级产业均达到1000亿元以上、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

下步,昭通市将认真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部署,深入推进“产业兴市”战略,扎实做好“产”的文章,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以产业项目大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据了解,昭通近年来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已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渝昆高铁、新机场、水富港等项目加快推进,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正向着交通强市目标迈进。请问,“十四五”期间,昭通在综合交通建设规划方面有哪些考虑,近期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宗霞:

交通方面的问题有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和开先生作回复。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和开答记者问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和开:

感谢云南日报的记者朋友对昭通综合交通的关心、关注。

“十三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直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参与下,昭通深入实施“交通先行”“交通强市”战略,创造性探索应用“金融施工”模式,通过招选投资人暨合作承包建设者(融资—合作承包建设—股权转让)的“昭通模式”,着力破解综合交通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全力推进以高速公路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实现了“7个大跨越”的历史性突破。

请大家先看一个视频短片。

好的,我继续介绍昭通未来规划发展的情况。

当前,昭通正处于厚积薄发、赶超跨越的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黄金期,为充分发挥综合交通对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我们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适度超前”的理念,聚焦“补网、壮骨、强枢、兴昭”,实施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努力再造昭通区位优势。

一是聚焦“补网”,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坚持以“道路为基、铁路为骨、港口为节、航空为翼”,打造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城乡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二是聚焦“壮骨”,打通外联内通大通道。依托国家规划的成渝昆等综合运输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完善通达四川、贵州、重庆等省际快速运输大通道,形成通江达海、东西畅达、南北畅通、出境出省的“一沿两纵两横”对外开放通道新格局。

三是聚焦“强枢”,打造高效运转大枢纽。加快推动客货枢纽一体化发展,引导带动各种运输方式设施集中布局、共建共享,全面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清晰、衔接便捷、运转高效的“一核两极四中心”综合交通大枢纽。

四是聚焦“兴昭”,夯实六大战略交通基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等战略布局,系统谋划建设公、铁、水、航、邮等工程项目,形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全面夯实六大战略交通基础。

未来三年,我们将全力实施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物流、客运、智慧交通7个三年行动,努力完成投资2000亿元,力争“十四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0公里以上,铁路通车及在建里程达540公里,航道通航及在建里程达600公里,昭通新机场建成投用,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更加高效,城际公交及重点乡镇城乡公交全覆盖,智慧监管、智慧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努力将昭通建设成为全省综合交通最优的州(市)之一。

谢谢!

宗霞:

谢谢刘和开先生。

天堑变通途,交通之变也是昭通之变。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云岭先锋记者现场提问

云岭先锋杂志社记者:

昭通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为特殊和重要。请问,昭通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尤其是赤水河流域的保护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请重点介绍一下昭通是如何扛牢源头责任,推进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谢谢!

宗霞:

生态方面的问题有请夏维勇副市长作回复。

夏维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昭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关注!昭通是金沙江进入长江的最后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是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源头防线。近年来,昭通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里,我们给大家播放一个短视频。

刚才,我们共同观看了短视频,大家对昭通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我重点向大家介绍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有关情况: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近年来,昭通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扛牢扛实“源头责任”,整合投入52.43亿元资金,全面抓实“六大行动”,全力推进保护治理。工作中重点突出“3个致力”:

一是致力打造“最美生态河流”。聚焦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目标,坚持把截污治水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加快补齐“两污”短板,统筹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流域内17个乡镇“两污”设施全覆盖,干流88个排污口完成分类治理73个,改造卫生户厕18万座。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组织市县乡村180名河长、945名巡河员常态化巡河护河,出境段面水质连续38个月稳定保持Ⅱ类,鱼类从2020年的36种增至现在的42种。

二是致力打造“两山理论典范”。聚焦打造“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典范”目标,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最关键的举措,全面实施固土增绿、生态修复工程,完成17座小水电站拆除及生态修复,全流域率先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完成209个矿山修复、整治684万吨硫磺矿渣;加快推进3.07亿元的国家级国土绿化试点,启动建设水美乡村、绿美示范等项目,复垦复绿土地1028亩、人工造林10万亩、整改复耕还草31.5万亩,建设河道防护林带1460公里、村庄绿化37.6万株,流域内基本实现看不见荒山、看不到祼土。目前,正加紧开展“两山”理论样板典范的申报工作。

三是致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聚焦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目标,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路径,严格限制“四高”项目落地,狠下决心关闭煤矿23座、砂石料场116个、规模养殖场18家,实施易地搬迁群众3.61万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成以竹产业基地为主的经济林果142万亩,创建“一村一品”专业镇8个、专业村36个,投资120亿元的“中国贵酒·赤水源”产业科技示范园即将开工,一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加快实施,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最亮底色。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和省的安排部署,在各级各方的关心支持下,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全面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抓实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切实守护好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夏维勇先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赤水河流域绿色昂然、生机勃勃。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刚刚注意到,当前昭通正在大力推进昭鲁一体化,提出打造避暑之城、高原水城、魅力古城。请问,昭通是基于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还有什么考虑,未来昭通的城市发展是什么样的?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刘和开副市长作回复。

刘和开: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昭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心关注。昭通群山林立,海拔差异较大,全年平均气温在11℃-21℃之间,夏季气候温和、凉风习习,为避暑胜地;昭通水能资源丰富,洒渔河、秃尾河、瓦窑河流经中心城市,渔洞水库优质水源成为重要补水源头;朱提文化是云南三大文化之一,现有昭通古城、龙氏家祠、威信扎西红色小镇、扎西会议旧址、豆沙古镇等重要历史文化古迹,充满着厚重的人文魅力。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产业、人口及各类资源要素向昭鲁中心城市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实现昭鲁区域协调联动、优势互补、一体推进、加快发展,昭通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77.76万人,鲁甸、镇雄、大关、永善、水富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观看一段短视频,感受一下党的二十大以来昭通的城市之变、发展之变、融合之变。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刚才观看的是昭通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昭通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聚焦城乡融合、要素集聚、基础建设等推动城市发展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聚焦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重点,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力构建昭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做大昭鲁中心城市、做强镇雄副中心城市、做优县城、做特集镇、做美村庄”总体思路,科学编制规划,构建全域覆盖、相互衔接、配套联动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梯次有序、疏密有致、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加快提升产业和人口等城市发展要素集聚力。

二是夯实基础设施。统筹推进“五城共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四大改造”,今年实施300公里市政管网、38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75个老旧小区、4089套棚户区改造建设,推进G247鲁甸至大关、G352昭阳至鲁甸快捷大通道项目建设,启动昭鲁中心城区“十大公园”改造,持续推进古城改造保护提升,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三是强化协同治理。全力推动绿化美化10个专项行动和10大示范工程,启动大关天星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推动城乡社区协同治理从“体制构建”向“体系构建”转变。

我相信,通过全力打造布局合理、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昭通必将是一个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富有特色、宜居宜业的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之城!也希望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走进昭通共同了解乌蒙之地的磅礴、欣赏朱提文化的魅力!

谢谢!

宗霞:

谢谢刘和开先生。

避暑之城、高原水城、魅力古城,昭通欢迎大家!

现在提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昭通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当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请问,昭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目前,这项工作的推进情况如何?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杨承新市长作回复。

杨承新: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产业化才能创造财富,城镇化才能集聚财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共享财富。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是市委、市政府在反复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产城融合、促进增收”的“路线图”,是“开发开放、跨越赶超”的“总抓手”,是实现在全省“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位势之变的“先手棋”。当前,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推动“产、城、人”三篇文章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做强“产”的文章,让发展的动能“强起来”。我们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聚焦“项目”这个最大的支撑,发挥“园区”这个最强的载体,强化“招商”这个最大的变量,优化“环境”这个最硬的保障,“电”好基础,支撑起了云电东送的“重要保障”,昭通送电量规模全省第一;从“磷”起步,国家宣布昭通磷矿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昭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磷矿资源开发的“战略风口”,发展磷基及新能源电池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硅”模发展,合盛硅业、旗滨光伏玻璃等一大批项目加快推进,支撑起昭通绿色硅铝的“四梁八柱”;同时,“昭字号”品牌农业加快打造,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围绕“一山、一城、一址、一江”谋划的“10大文旅项目”深入推进,现代文旅产业发展态势喜人,昭通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二是做特“城”的文章,让发展的品质“提起来”。我们坚持产城互动、内外互动、城乡互动,大抓城市设计、紧抓城市风貌、狠抓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昭鲁同城、高原水城、避暑之城、魅力古城“四城同步”,健康县城、美丽县城、文明县城、智慧县城、幸福县城“五城同创”,昭鲁大道提升改造、中心城区三大水系、十大公园、老旧小区改造、城镇“两污”基础设施、城乡绿美三年行动“六个重点”,成功创建3个国家卫生城市、2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5个全省文明城市、2个省级园林城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做实“人”的文章,让发展的活力“聚起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突出务工人员、“三类对象”、避险搬迁对象、失地群众、易迁对象“五大群体”,聚焦增收、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五大任务”,以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去年,全市民生资金支出占比达82.4%,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就业增收成为最安心、最放心、最舒心、最贴心的“民生幸福”,去年,全市民生资金支出占比达82.4%。有序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出台政策支持农民工“返城不返乡”,让更多群众实现安居梦、过上新生活。

在这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深入了解昭通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情况,我们准备了一个短视频,请大家观看。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昭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真诚地邀请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走进昭通、认识昭通、宣传昭通,天赐“凉”机、“昭”你避暑,大美昭通欢迎您!

谢谢!

宗霞:

谢谢杨承新先生。

今天发布会到此就要结束了,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特别感谢杨承新市长带领着各位发布人为大家就昭通作出的全面介绍和推介。同时也就如何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给出了多维度的昭通答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昭通砥砺奋进、未来可期,我们将不断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综合交通,壮大资源经济,建设新型城镇,开发最好的人力资源,磅礴乌蒙将再现新姿,也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昭通、关注昭通、支持昭通,多深入昭通进行调研采访,共同助推昭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的谱写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