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增量!2024年推动丽江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3月6日,2024年丽江市两会经济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2024年丽江市两会经济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悉,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丽江市难中求进、干中求成,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文旅产业、绿色产业、城乡发展、绿美建设、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得到稳步推进。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大家介绍过去一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工作亮点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1.7亿元,增长7.5%,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3%,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3%,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1%,增速排名全省第7位。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新成效。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4.14%、91%,旅游人均消费1913元、排名全省第1位。完成文旅项目投资68.2亿元、增长44%。绿色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增量。新增新能源装机60.5万千瓦,全钒液流新型储能、储能电池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签约;隆基单晶硅三期建成投产,单晶硅棒年产能达35GW以上;五星石墨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业取得新发展。入库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达149户,建筑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金沙江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粮食总产量达52.82万吨,增长1.4%,实现十九年连增;“丽花”“丽果”等“丽系”农产品累计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24个,“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农业产值达52.26亿元;新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2户。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重点景区、主城区、县城核心区等区域实现5G覆盖;数字经济投资增长37.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3.9%、增速排名全省第4位。大健康产业持续推进。泽维制药技改项目、玉龙县生物医药产业园太安片区(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丽江玉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云南省文旅康养产业领军企业,与云南白药集团共建的数字中药材产业平台上线运行。商贸物流产业稳步发展。平台直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网络零售额达153.02亿元、增长29.67%;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增长31.4%、增速排名全省第4位,铁路运输周转量增长20.6%,航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增长153.5%。商贸物流产业规模达333亿元。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38.6%、提高9个百分点,产业投资规模首次超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争取到位中央、省预算内资金6.67亿元,地方政府专债额度55.2亿元,增发国债资金10.32亿元;宁永高速、大具金沙江大桥、丽香铁路建成通车,华丽高速东马场1号隧道贯通。
城乡区域融合互促。永胜县入选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玉湖村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经验成为全国典型,白沙村创建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7503元、增长14.8%,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动态清零;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提升,镇区、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4.74%、88.23%,卫生户厕覆盖率提高到78.49%;完成农村公路硬化751公里,新增通畅自然村281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实现乡镇全覆盖;改造老旧小区56个3410户、棚户区600户,新建公共停车位5300个。
生态屏障更加稳固。《云南省泸沽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云南省程海保护条例》完成修订,拉市海保护立法工作有序推进;丽江市、古城区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玉龙县入列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古城区被评为省级绿美城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8年保持100%;泸沽湖、程海、拉市海、金沙江干流丽江段水质保持稳定。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镇新增就业1.2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9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04.37万人次;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4.48亿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523.94万元;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4%、12%;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504套;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建成投用,在全省率先建成“双提升”工程;491所医疗机构实现门诊、住院费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新增主城区小学一年级学位3000余个。
2024年是“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丽江将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抓好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发展壮大“三大经济”,持之以恒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赶超跨越,以务实过硬的作风抓好落实,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记者 李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