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行动

【楚雄】双柏县石咢嘉镇严守环境质量底线 筑牢红河水系生态屏障

来源:云南日报          2023-03-26 10:28:43 【字体:

红河源自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流经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4个州(市)、17个县(市、区)和越南北部12个省,全长1280公里。双柏县石咢嘉镇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白水河瀑布、班角河瀑布、者法小河瀑布、纳嫩河瀑布、新厂村瀑布等14条大小溪流从山顶直泻而下,最终汇入红河,一路奔向大海。多年来,石咢嘉镇厚植生态底色,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筑牢红河水系生态屏障。

共建共治共享

水清

双柏县石咢嘉镇地处哀牢山深处,礼社江畔,森林覆盖率达88.22%。辖区内的九天湿地、黄草坝湿地常年溪水潺潺,所形成瀑布群每年为礼社江供水达70亿立方米。九天湿地、黄草坝湿地是省级重点保护湿地。黄草坝湿地面积13.89公顷,九天湿地面积69.17公顷,均为草本沼泽湿地。九天湿地由大马房草甸湿地、老王坪高山湿地、小河坝湿地3片组成,是云南省中部最大的高山湿地。

惊蛰过后,山下万物生机盎然,九天湿地周边万亩松林青翠。趁着晴好天气,七八名护林员骑着摩托车来回巡护山林,守护源头生态。“火灾是森林最大的杀手,只有加大巡查力度,才能保护好这片湿地。”石咢嘉森林管护所副所长李保东从小和森林打交道,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深刻体会。

高山湿地是红河水系重要的补给地,也是哀牢山腹地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石咢嘉一江(礼社江)两河(恐龙河、麻嘎河)和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万千瓦,占楚雄州的42%、双柏县的73%。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石咢嘉生态一度退化,野生动物锐减,水源涵养能力减退,对红河下游地区生态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哀牢山生态保护工作。1980年初,定界及规划哀牢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3月,正式建立哀牢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楚雄州设立以绿孔雀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保护区面积由10391公顷扩展到17534公顷,增加了68.7%。

“绿水青山就是石咢嘉最大的财富。”石咢嘉镇副镇长苏华春说。石咢嘉镇自然资源富集,辖区内有哀牢山国家级、恐龙河州级两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0余万亩。通过多年的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等建设工程,形成了石咢嘉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2022年,该镇茶叶、龙树2个村委会成功创建云南省第三批“森林乡村”;塘房庙水库被评定为省级“美丽河湖”。恐龙河保护区绿孔雀种群数量达44群267只,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这些都是石咢嘉生态文明建设最好的例证。

随着搬迁湿地周边居民、修复天然林、增加护林员、提升人居环境等举措的实施,湿地水域面积逐渐增大、水质逐年变好,高山草甸面积、候鸟种类也随之增多,为礼社江补充了优质水源。同时,当地的生态保护也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生产共赢

山绿

近年来,当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增强责任意识,严格管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加大监督力度,认真执行河(湖)长制工作,确保一江清水常流。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石咢嘉镇以林业增绿增效和森林城市创建为主攻方向,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推进林长制改革。“全镇共有镇级总林长2人、镇级林长12人、村级林长20人,目前已完善林长制公示牌内容,保障了群众举报、监督、投诉渠道。”石咢嘉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负责人叶沈方介绍,通过全面落实“一村一林长、一组一专管员”和每个网格管护单元至少配置1名护林员的源头管理模式,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细化镇、村两级林长巡林频次,形成林长制常态化巡山护林制度。

“石咢嘉镇人口仅次于双柏县城,但是国土利用率只有42%,面对土地制约、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等时代考题,当地党委政府依托林业资源,抓转型、促提质,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去年,在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黄精、重楼等中药材4.2万亩,产值达3.6亿元;在中海拔地区对30万亩核桃产业进行提质增效,产值达2.1亿元;在低海拔地区发展甘蔗1.3万亩,年产量3.3万吨,产值达1700万元,种植咖啡2700亩、冬早蔬菜6400亩……通过近几年的转型升级,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苏华春说,石咢嘉镇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董成书是石咢嘉镇大中山村村民,爷爷辈曾住在九天湿地核心区,如今搬到了离湿地两公里外的山坡上,属于哀牢山保护区的缓冲区。董成书除了务农,还承担起捡拾垃圾、巡护草甸、巡查和保护野生动物等职责。“这些年,门口小沟里的水越来越大了,坐在家里就能望见青山绿水,野猪、野鸡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董成书说,生态好了,平常吃的是绿色蔬菜,农闲时采摘点山货卖,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和董成书一样,石咢嘉镇百余名生态管护员在守护好家园的同时,保护哀牢山自然生态,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管理保护治理

河畅

在哀牢山脚下的虹龙河瀑布景区,清澈的泉水从九天湿地一泻而下,直奔礼社江。“水更清了,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好。”石咢嘉镇宣传委员王必光生在石咢嘉,长在石咢嘉,对石咢嘉的变化颇有感触。

近年来,当地制定完善了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实行党政同责,构建组织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各村联动,每月定期召开河(湖)长制专题会议,认真梳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科学制定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并逐一解决。“去年,组织全镇干部职工60人次对14条河流、3个水库共清理河道60余公里,清理垃圾3吨,依法关停了3个违法采砂点,清除违法占用河道等行为,确保河畅水清。”王必光介绍,石咢嘉镇成立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解到人,采取户清扫—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方式,解决农村生活垃圾。

去年以来,全镇配备各类垃圾桶2300余个,建设垃圾中转站3座,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建设垃圾处理厂1座,收转房28座,新建污水管网5600米,排污沟渠7800米。自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以来,镇村(社区)结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带头开展清河湖行动,清除裸露垃圾,各村定期清理公路沿线的垃圾及杂草,打造了30个人居环境示范村,并结合各村实际条件,利用三格式污水处理池(氧化池)对尾水进行集中发酵处理,通过村庄污水还田达到资源化利用清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治理。

“清河行动”、打击河道“四乱”、依法关停违法采砂点,全面维护水环境;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管控边界的各项要求;加大国土整治力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一系列“组合拳”彻底解决了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监测显示,随着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提高,礼社江向下游输送水量呈增多趋势,而且量足质优。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