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部门
- 省市政府
- 省政府部门
- 州市政府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云南省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2016—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2016—2025年)
前 言
我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毗邻南亚东南亚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区位条件极为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指出,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对我省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器。当前,我省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81%,是全省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为破解全省工业园区发展中产业聚集度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园区产业集约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开放型、创新型经济发展平台,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云发〔2014〕20号)、《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意见》(云政发〔2015〕43号)、《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云南省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考核办法(试行)》、《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政策文件。
规划期限:2016-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工业园区依托全省生物、矿产、水电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紧抓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园区综合发展环境,加快工业跨越式发展,逐渐成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工业园区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园区分层分类格局确立
2015年,全省共有132个工业园区,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园区70个(国家级园区7个),州市级园区62个,工业园区已基本覆盖全省各县、市、区。全省逐步形成以滇中产业聚集区为核心,以昆明、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支撑,以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河口进出口加工工业园区、临沧沧源边境工业园区等跨境和沿边经济合作区为前沿,以州、市工业园区为基础,层次清晰、类型多样的工业园区框架体系,工业园区分层分类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
二、园区发展水平日益提升
2015年,全省工业园区全部主营业务收入达1248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园区有22个,其中,超过500亿元的园区有6个,这22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全部工业园区的73%。滇中地区54个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387亿元、6976亿元和2248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园区的75.7%、76.8%和76.7%,对全省工业园区的经济影响和带动作用明显。
三、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增效
2015年,全省工业园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完成工业总产值97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0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78亿元、税收976亿元、利润439亿元,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81%。工业园区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继续巩固冶金、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积极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加快钢铁、水泥等行业兼并重组,在烟草、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四、园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引领科技进步的产业高地。2015年,全省工业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59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个,科技孵化器15个,为我省工业园区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强化产业招商,大力吸引投资项目入驻工业园区。拜耳集团收购位于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云南滇虹药业集团,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在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稳步推进,中石油云南1300万吨炼油项目落地安宁工业园区,等等。全省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态势向好,2015年,全省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6.95亿元,共引进项目1765个,其中工业项目963个。
六、沿边工业经济开放发展
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河口进出口加工工业园区、瑞丽工业园区等国家级边境开发区加快建设,全省沿边开放型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北汽云南瑞丽汽车有限公司云南产业基地整车项目、瑞丽银翔摩托车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落户沿边地区,产品出口空间进一步扩大,沿边开发、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1〕178号)、《云南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79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云发〔2012〕5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等有关文件,加强了工业园区的合法化、规范化管理和运作。201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意见》(云政发〔2015〕43号)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园区要在转型中加快跨越发展,在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政策支撑体系的日益完善,为全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园区在推动全省工业跨越式发展中已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起步晚、起点低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园区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省工业园区普遍存在规划选址位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未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的现象。二是园区产业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园区发展滞后。三是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不高,多数工业园区产业间关联度较弱,尤其是多数资源加工型产业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产业发展环境亟待完善,存在工业用地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园区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工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等问题。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塑产业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论断,以及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思路和新战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放缓、结构主动转型、动能变化等特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衍生,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等成为新的发展热点,个性化定制、分布式生产等生产模式日益丰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引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各项改革发展的大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线,我省要抓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格局重塑的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兴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全省工业园区将可能“弯道超车”,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国家重大战略密集叠加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滇中新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一批重大发展战略,这些国家发展战略将推进我省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和投资贸易,推动东部沿海工业向西部转移,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对我省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抓住我省由开放末梢向开放前沿、由交通末梢向交通枢纽、由市场末端向市场中心转变的重大机遇,拓展工业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推动全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三)园区发展战略定位强化提升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将园区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和现代产业基地,促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协调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重要载体和平台的战略定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二、面临挑战
(一)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
伴随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趋势加剧,南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我省工业园区的发展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对工业园区创新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技术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南亚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生产优势对工业园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造成了严峻的成本竞争压力。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当前,中央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压缩企业杠杆率、清理“僵尸企业”等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不景气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加紧的大环境下,面对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我省工业发展迫切需要调整以原材料资源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改变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区域经济之间的产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重庆、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相继出台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条件及园区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取得先机,尤其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上竞争优势明显,对我省工业园区发展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边开发开放重大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8大重点产业,将工业园区作为重点产业培育和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以功能区划与产业定位为主线,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为抓手,以培育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完善支撑体系、提升园区配套能力为基础,以深化改革、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园区经济规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主力军、创新驱动的先导区和引领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源,开创我省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兼顾,建立健全全省工业园区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合理规划产业功能分区和园区定位,整体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园区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园区发挥优势、联动发展“百园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坚持集群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找准园区产业主攻方向,做强主导产业,以产业链延伸和上下游企业集聚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园区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驱动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引进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园区管理规范化、运营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坚持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发展阶段园区的主导产业,在强化园区产业功能的同时,有效促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着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的生态效益型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促进工业企业向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升级,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园区开放合作水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级园区和沿边开发区改革开放为引领,“走出去”“引进来”,抢抓机遇、借势发展,构建全省工业园区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园区配套设施水平大幅提升、支撑服务体系日趋完备。
规模总量:到2025年,全部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90%。初步形成省、州市两级支撑,同类产业分工导向明确,规模和特色类型多样,集群化有序发展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体系。
产业集聚:到2025年,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园区工业的比重达60%,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形成40个左右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形成10个主营业务收入增量超千亿元的工业园区和50个增量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
科技创新: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2%左右,力争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万人有效专利拥有数达90个,争取建成3—5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绿色集约:到2025年,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完成绿色化改造,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比2015年下降25%,园区地均产出效率大幅提高,国家级园区达600万元/亩,省级园区达400万元/亩,培育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
配套建设:到2025年,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完备,聚集一批技术服务和研发创新平台,园区发展的驱动要素实现由传统的“政策、行政化、硬基础”三要素向“制度、融合化、软环境”转变。
第三章 功能区划与园区产业定位
第一节 产业功能分区
着眼“梯度推进”的发展策略,统筹优化全省工业园区空间结构,引导工业按照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区位交通等条件合理布局,将全省各区域产业功能定位划分为“创新驱动引领区”“产业提速增效区”“沿边开放与绿色发展区”3大区域,形成差别竞争、有序发展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创新驱动引领区
围绕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打造全省工业发展创新驱动引领区。以昆明为全省工业创新核心区,推动曲靖、玉溪、楚雄围绕产业上下游协调联动发展,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为导向,重点布局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巩固
提升烟草、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势,推动工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提速增效区
围绕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大理州、保山市、红河州、文山州、昭通市,打造我省工业产业提速增效区。以生态环保型、清洁载能型、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导向,重点布局和发展生物医药、汽车、化工、清洁能源、冶金(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电子产品等产业,加快与创新引领区互动发展,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成为“云南速度”的重要支撑。
三、沿边开放与绿色发展区
围绕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丽江市、迪庆州和怒江州,依托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导向,重点布局和发展生物医药、旅游产品加工、食品和消费品制造(茶加工、农特产品深加工、林加工)、清洁能源、出口商品加工等生态型、外向型特色产业。打造沿边开放合作前沿阵地和绿色产业基地。
第二节 重点园区定位
按照“强化园区产业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格局”的思路,以资源、资本、技术等综合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明确各园区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推动园区产业从同质同构型向特色差异型转变。实施“千百亿园区工程”,到2025年,培育打造10个主营业务收入增量达到千亿元以上的重点园区,50个特色鲜明、主营业务收入增量达到百亿元以上的专业园区,引领带动全省园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国家级园区
国家级园区是我省各类开发区的领跑者,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起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级园区在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基础上,着力提升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均分布在创新驱动引领区,园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定位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重点打造研发、高端制
造和生产性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及交通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为主导,以特色食品和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为辅,打造滇西区域经济增长极。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冶金材料深加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主导,以先进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制造(食品及生物资源)为辅,打造滇东南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省级园区
省级园区是支撑全省工业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肩负做大全省工业规模总量的重任。省级园区产业定位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提升冶金、烟草、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延伸产业链,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支持资源优势明显和产业基础较好的省级园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引领区的省级园区要在巩固提升烟草、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依托昆明“创新核”的驱动力,推进曲靖、玉溪、楚雄产业联动发展,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呈贡信息产业园建设,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提速增效区的省级园区重点与滇中城市经济圈、创新驱动引领区开展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聚焦生物医药、化工、冶金(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产业,延伸产业链。
沿边开放与绿色发展区的省级园区要立足区域资源特色,重点发展食品、农特产品、旅游产品等特色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及生物医药产业。德宏、普洱、临沧、西双版纳、怒江沿边工业园区要发挥沿边优势,推动边境贸易合作,重点发展进出口加工业、现代物流和特色消费品产业。
三、其他重点园区
与国家级和省级园区相比,其他园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依托产业现状和资源条件,重在充分挖掘潜力和立足长远发展,形成国家级、省级园区的重要补充。
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空港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滇中空港经济区,发展临空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建设连接内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临空经济区。依托富源、会泽、镇雄、南华、武定、云县等工业园区,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定位,高标准、严要求引进优质项目和企业,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园区承载产业、产业支撑园区”和“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理念,围绕功能区划与产业定位,以及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导向,瞄准着力推进的8个重点产业,在园区重点打造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制造、特色消费品制造等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化工、烟草配套、建材、生产性服务等产业。
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以培育和打造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着眼产业集聚要素,积极培育和打造以大企业为龙头、关联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生产的40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园区重点产业。
第四章 重点产业布局
第一节 信息产业
加快呈贡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玉溪、红河、大理、保山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华为西南云计算中心、能投浪潮云计算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离岸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山工贸园区等,挖掘昆明军工领域资源优势,大力支持高安全性工业控制智能产品及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研究新一代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积极开展工业控制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平台和安全性、可靠性技术等研究。发展物联网、通信网络设备制造和工业控制智能产品制造。
——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依托滇中空港经济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进出口加工工业园、砚山工业园区等,瞄准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积极承接国内外智能电子产品制造业转移,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及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消费电子产品,打造承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西南地区转移的主阵地。重点依托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适用于光纤宽带网络的低成本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及有关光器件,推进光学锗镜头及元件、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功率气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等光电仪器和电子专业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提升光电及配套产业竞争能力。
第二节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促进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巩固壮大中药(民族药)产业,做强做优生物技术药产业。加快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健康体检、健康物联网以及保健用品、数字化医疗产品等大健康产业。
——中药(民族药)产业。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等,促进现代中药(民族药)生产研发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加快“云药”名方名药二次开发,积极开发植物提取的天然保健食品、精油、香料等天然产品,积极发展功能性保健品。
——生物技术药产业。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昭阳工业园区等,引入先进技术及高端研发人才,抢占生物产业发展制高点,加速实现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天麻制剂、新型疫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技术。
——化学药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化学药,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丽江南口工业园区等,以满足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缓释、靶向、长效等新型制剂研发和关键工艺技术产业化,加速创新性药物研制开发。
——大健康产业。充分利用全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机遇,借助我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传统生物医药产品向健康产品及服务延伸,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景洪工业园区等,大力发展高端保健品、天然化妆品等健康产品制造,支持开展基因检测、细胞免疫治疗、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健康服务业。
第三节 新材料产业
结合我省冶金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以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配套为目标,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前沿新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规模化发展。
——稀贵金属新材料。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个旧特色、易门等工业园区,提升稀贵金属材料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以锗、铟、铂等稀贵金属为基材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导体材料,完善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富民、禄丰等工业园区,扶持发展铝合金、镁合金、锡基合金、钛合金等新型轻合金材料。在安宁、玉溪研和等工业园区布局高端钢材项目,加强优质碳素钢、高品质复合钢材的研发和生产。
——前沿新材料。重点依托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彝良、富民、华坪、宣威特色等工业园区,发挥其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强化对重点新材料项目的扶持,发展光电子材料、高分子碳材料、液态金属材料等前沿领域新材料,重点突破荧光纳米晶材料及聚合物复合材料。
第四节 先进装备制造业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部署,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品以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巩固现有整车制造产业基础,形成与整车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系统配套能力;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突破口,支持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以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力促我省装备制造业走向以南亚东南亚为主的国际市场。
——智能制造装备。重点依托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研和工业园区等,强化智能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突破,推进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化,发展数控机床制造业、重化矿冶设备、工程机械;重点依托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物流装备信息化工程,提升自动化物流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本地配套能力,发展自动化物流装备制造业;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3D打印设备研发、生产;重点依托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装备制造。
——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重点依托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洱源邓川、瑞丽等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乘用车整车制造,提升发展轻卡、中卡、重卡等载货车,积极发展客车、皮卡车和专用车,配套发展发动机、车桥、底盘件、铝合金轮毂等关键汽车零部件。
——新能源汽车。重点依托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引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提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拓展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车、环卫、医疗、机场服务等领域应用。
——轨道交通装备。重点依托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宁工业园区等,发展以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等为主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以高精度和高效捣固稳定车、高效清筛机等为主的铁路养护机械装备,培养发展研究设计、检测检验、运营管理、维修保养等增值服务业务。
——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重点依托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玉溪研和、华宁等工业园区,发展光伏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装备,支持传统电力生产企业向智能电力系统设备方向升级和拓展,攻克部分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出口成套装备。
——节能环保装备。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富民工业园区等,发展高效节能电机、高压变频器等核心节能技术装备和水污染处理、大气监测治理等核心环保技术装备。
——农业机械装备。重点依托新平、洱源邓川、瑞丽等工业园区,开发现代烟草、茶、咖啡等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机装备,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成套设备;支持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结合,鼓励创建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新一代农机装备。
——五金机电加工业。重点依托玉溪研和工业园区、通海五金产业园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五金机电和小商品制造产业转移,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出口的五金生产加工基地。
第五节 特色食品制造业
以我省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基础,融合大健康理念,延长深精加工链条,强化质量安全,创新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具有云南高原特色和地方优势的“云品”特色食品制造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健全标准体系,打造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7类过百亿元的特色食品制造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具有地标性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品牌企业,进一步提升我省特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大健康食品。重点依托呈贡、弥勒、景洪、芒市、宣威特色等工业园区,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养强化食品、营养搭配合理的新型产品等,推动食品加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
——野生菌加工。重点依托南华、香格里拉、祥云财富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松茸等野生食用菌加工和销售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营销。推进松茸科学开发与人工栽培同步发展,突出深加工和品牌创建。
——螺旋藻加工。重点依托永胜工业园区,引进培育以螺旋藻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加工项目,支持以螺旋藻为主的保健品加工制造。
——核桃加工。重点依托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大姚、漾濞、昌宁等工业园区,大力开发核桃油、核桃酱、核桃粉等多种深加工产品。
——茶加工。重点依托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及昌宁、普洱、勐海等工业园区,发展茶叶加工,加快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积极开发鲜叶市场购物游、茶博园休闲游等旅游项目,带动餐饮、旅游和茶事活动等发展。
——咖啡加工。重点依托普洱、芒市等工业园区,以提升咖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培育“普洱咖啡”“德宏咖啡”等优质品牌。
——芳香产品。重点依托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深度挖掘芳香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具有个性化的特色芳香旅游产品。
——石斛加工。重点依托龙陵、勐海等工业园区发展石斛加工业,引进石斛精深加工项目,集中资源优势培植石斛加工龙头企业。
第六节 特色消费品制造业
依托我省特色生物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借助沿边开放优势,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加大生产工艺更新换代,引进优质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培育特色自主品牌,推动我省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快速发展。
——纺丝产业。重点依托保山工贸园、陆良工业园区等,开发利用茧丝绸优势资源,推动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发展,拓展丝绸文化、丝绸旅游、丝绸教学等领域,建设国际茧丝绸基地。
——木雕及红木家具。重点依托腾冲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剑川、瑞丽等工业园区,促进当地传统文化与木雕、红木家具设计与生产融合,大力发展木雕和红木家具生产加工及其配套产业。
——珠宝玉石加工。重点依托龙陵、瑞丽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珠宝玉石加工业,拓展珠宝首饰设计、设备生产、装饰配套以及销售产业。
——旅游工艺品制造。重点依托腾冲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鹤庆工业园区等,结合我省旅游文化,促进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造业发展。
——日化产品制造。重点依托晋宁、双柏、景谷林产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护肤及化妆品、洗涤清洁用品,积极发展节能节水器具等绿色消费品。
——林产品加工业。依托双柏、景谷林产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松香、纸制品、板材等林产品加工业。
第七节 冶金产业
以我省矿产资源优势为支撑,以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主线,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狠抓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延长有色金属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加快钢铁企业整合重组和兼并步伐,推动钢材产品向精、优、深、细方向发展,提升我省冶金产业竞争力。
——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依托省级重点开发区,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重点依托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个旧特色、蒙自等工业园区,重点开发以无铅焊料、锡有机化合物、锡合金等为主的锡加工产品,发展锡精深加工;依托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东川、新平、禄丰等工业园区,以铜盘条、铜箔、铜合金及管材、板材、带材为主的高端铜加工产品,发展铜精深加工;依托昭阳、富源、沾益、建水等工业园区,以高精度铝板带箔、高技术含量异型材、复合材料及铝合金为主的铝深加工产品,发展铝精深加工;依托彝良、兰坪、临沧等工业园区,以超细锌粉、镀锌原料、铅酸蓄电池、铅电极、UPS电源、锗等为主的铅锌锗深加工产品,发展铅锌锗精深加工;依托禄丰、富民等工业园区,以海绵钛、钛板及钛合金产品为主的钛加工产品,发展钛精深加工。
——钢铁行业。重点依托安宁、玉溪研和等工业园区,加快整合区域性钢铁企业,加大钢铁企业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发展汽车及家电板、高强钢筋、钢板桩、高档电力用钢等高端钢材产品,拓展工程技术服务、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服务产业。
第八节 化工产业
依托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按照“产业园区化、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生产清洁化、产品高端化”的思路,推动石化产业科学合理发展;调整优化传统的磷化工、煤化工产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延伸产业链向精细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石油化工产业。全力推进安宁工业园区中石油云南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下游精细化工产业。
——磷化工产业。重点依托晋宁、安宁、海口等工业园区产业基础,支持磷矿资源的分级利用,延伸现有产业链,发展医药级或电子级等精细和专用磷化工产品。
——现代煤化工。选择适宜发展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的园区,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有效压减传统产品产能,重点发展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加快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
第九节 烟草配套产业
重点依托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华科技产业园及弥勒工业园区等,强化烟草制品研发创新,积极突破烟草基因组、分子育种、细支烟等前沿技术,发展冷温卷烟、生态安全型卷烟、跨界烟等新型烟草制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烟草生产对有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烟用辅料、烟草机械、包装材料等烟草配套产业,优化调整烟草及配套产业布局,引导配套产业社会化转型发展,推进烟草有关配套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品牌。
第十节 建材产业
以满足我省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水泥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新型建材产品,拓展工程贸易服务,促进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建材产业基地。
——特色石材。依托保山水长、洱源邓川、禄劝、武定等工业园区,推动石材资源向优势石材加工企业集中,重点发展石材精深加工及其配套产业。
——建材陶瓷。重点依托易门工业园区等,高起点承接东部地区生产工艺先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陶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端陶瓷产品制造。
——水泥行业。按照行业销售半径要求进行布局,加强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内水泥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监管,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引导开发高性能专用混凝土、高性能外加剂等水泥制品以及新型建筑材料。
第十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
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与工业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对我省工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信息服务业。重点依托呈贡信息产业园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华科技产业园、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山工贸园区等,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电子商务、物联网、软件服务与外包等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引导和推动信息服务技术与传统优势工业的融合发展,大力扶持特色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现代物流产业。结合全省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规划,以加快形成支撑全省工业发展和对外联系为目标,依托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口岸城镇合理布局建设物流园区,重点发展跨境物流、智慧物流、电商物流等,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大宗货物中转物流、国际转口贸易等各类物流服务业,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工业企业物流成本。重点依托滇中空港经济区、水富特色产业园区、通海五金产业园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及保山水长、丘北、罗平特色等工业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连接西南地区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大通道。
——科技服务业。推动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技术转让、创业孵化等科技研发和创业服务。引导科技服务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集聚发展,引进和支持与产业相匹配的研发设计、融资租赁、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发展。
第五章 实施园区建设五大工程
围绕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建设需求,全面实施基础设施配套支撑、园区整合优化、产业创新驱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园区营商环境优化五大工程建设,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基础设施配套支撑工程
高标准推进省州、市级园区“七通一平”(给水、排水、电力、道路、通信、供气、雨污管网、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园区(州市级工业园区为主),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路网框架,对产业要素集聚和物流形成有力支撑;合理建设标准厂房,引导项目落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对建设相对完善的园区(省级工业园区为主),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能力,完善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促进物流、口岸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和升级;强化园区生态化建设,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消耗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集聚发展,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平衡;树立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理念,将城镇化作为支撑园区发展的重要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园区规划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
到2025年,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达到“七通一平”,州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全部达到“五通一平”(给水、排水、电力、道路、通信、产地平整)的要求,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完成一批绿色生态型园区建设,建成一批产城(镇)融合发展的工业园区。
第二节 园区整合优化提升工程
加大工业园区整合力度,以国家级或省级工业园区为主体,整合相邻的州市级工业园区或以“一区多园”模式托管园区,各州、市重点发展1—2个综合性工业园区作为本地经济发展主平台;重点培育一批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特色园区;重点整改一批中小型园区;撤销一批与城市总体规划冲突、规模过小且无明显产业特色的园区。探索以“合作共建”模式建设园区,完善财税分成的政策,推动成熟型园区与初创型园区之间建立对接共享平台,承接成熟型园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项目获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优化互补。
到2025年,形成以国家级工业园区为引导,省级工业园区为支撑,产业集中度逐步增加,空间布局体系不断优化的园区产业发展体系。构建与异地园区合作共建的利益共享机制,园区跨区域管理模式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节 园区产业创新驱动工程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优先支持我省具备条件的新兴产业及先进装备制造业行业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和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试转化,支持骨干企业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积极培育我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和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中技术基础好、产业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企业,对其承担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或在国内得到广泛认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创新型科技团队,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特殊支持计划”人选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省财政统筹有关专项资金给予科研资助。
到2025年,工业园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组织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第四节 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加快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园区管理责任主体,建立一个管理主体、一套班子队伍的管理体制。按照“精简、规范、高效”的原则,推进实施园区管理人员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形成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园区管理组织架构。进一步理顺各园区管委会与所在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关系,针对园区建设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依法授权或委托行使政府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园区管委会相对完整的管理权限,合理确定财权事权对等的税收和土地收益分成比例,实现行政高效化。推行园区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园区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机制,支持园区管委会剥离市场运营职能,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以“合作开发”“整体外包”“特许经营”等形式开展政企合作,通过建立收益回报和分析风险分担机制,在园区规划范围内加快推进产业基地、特色园区、产业新城建设。
到2025年,全省园区体制机制明显优化,构建起政府主导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管理体制突破创新、运营机制规范高效的新局面。
第五节 园区营商环境优化工程
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园区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物流、原材料市场、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园区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系和合作,有条件的州、市、县、区加快建设园区职业培训学校,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建立健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引入或创建第三方物流,有条件的州、市、县、区可设立面向全国或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建立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鼓励园区管委会、各类大中型企业在园区中以“园中园”形式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储备发展企业。
到2025年,形成园区大、中、小企业协作、协调发展,中介服务及商务配套功能更加完善的园区营商环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一、成立省级层面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成立由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林业厅、商务厅、统计局、金融办、招商合作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推进规划实施的有关工作,按照“季度检查、年度通报”的方式,组织成员单位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组织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园区产业布局与发展形式,通过评估进行规划调整,努力做到规划的宏观性与微观需求相统一。严格执行规划,各州、市要按照规划进行招商引资和园区产业布局,各园区要按照产业定位开展精准招商,突出发展主导产业。
二、建立园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探索建立“整合重组”“合作共建”“飞地经济”等多种园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对条件相对成熟,且在空间位置上接近的园区,要以成熟型园区带动初创型园区协同发展,探索园区之间采取“整合重组”或“合作共建”的建管模式,有效整合各种要素资源,促进园区功能分区,连片开发,协同发展。对于处在不同行政区域、发展条件互补的园区,鼓励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围绕主导产业优化布局和产业链延伸配套,支持开展“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形成关联园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对采用“合作共建”“飞地经济”模式建设的园区,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跨行政区域经济总量和税收分享、环境容量分担等政策,大力推动园区之间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各具特色的跨区域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实现多方共赢。
第二节 加大财政资金引导
一、多元投资支持园区建设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州、市设立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发展。创新园区建设融资方式,探索项目融资模式,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园区建设资金瓶颈。
二、引导资金投入产业发展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筹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工业投资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备成长潜力的重点行业或企业倾斜,大力支持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对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建立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给予省级资金补助。
第三节 完善园区配套政策
一、完善园区用地管理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产业项目用地管理标准,运用经济和税收手段进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已完成土地开发且节约集约评价排位在前的园区,要及时、高效推进园区扩区域或升级工作。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对入园项目制定硬性指标,强化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单位投入和产出强度指标约束。加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及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及时保障项目落地。新增工业项目探索实施弹性出让年限、长期租赁等项目供地模式。
二、实行差别化的园区发展产业政策
围绕全省园区产业导向,根据产业功能分区所确定的各州、市主导产业,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加强对国家级园区产业发展合理有效的政策指导,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支持省级园区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对冶金、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对沿边绿色发展区的省级园区,支持利用境外资源市场的贸易加工型产业发展,并在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三、完善园区产业承接政策体系
完善产业承接地土地、外贸、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体系,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各州、市根据全省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和本地产业发展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承接发展规划,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第四节 强化园区考核评价
一、加强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完善和加强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跟踪评价工作,强化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切实从源头预防园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大限度减缓和降低园区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跟踪评价中发现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部门应要求并督促园区管理机构进行限期整改,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整改要求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暂停受理入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二、建立全省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合理选择经济运行、产业集聚、社会融合、资源利用、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等各方面评价指标,研究制定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反映园区运行、发展状况,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建立稳定的研究、统计和评价队伍,开展年度考核评价,持续推进有关工作,实行长效化、连续性的考核和管理。
三、强化对省级园区的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
强化省级工业园区进退机制,认真执行《云南省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考核办法(试行)》。继续执行工业园区季度考核制度,对年底考核排名后十位的省级工业园区,列入黄色预警园区,以连续2年考核排名结果为依据升级一批、淘汰一批,推动园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1.全省国家级园区产业定位
2.全省省级重点园区产业定位
3.全省其他重点园区产业定位
4.全省园区拟培育的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