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省委、省政府文件
【字体:
来源:云南日报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云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

(2018年8月26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序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励引导青年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为广大青年指明了正确成长道路,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发展工作的重要部署,推动云南青年发展事业取得明显成效。青年思想面貌总体健康向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青年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群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青年发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青年创新能力、创业活力不断增强,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实现着自身的成长发展。

  未来8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是云南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实现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全省各族青年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接续奋斗。

  必须清醒认识到,云南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婚恋、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关心和帮助;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把青年发展摆在全省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云南发展总体目标和要求,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关心和爱护青年,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迫切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全省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自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加有力地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坚持全局视野,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在全省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符合云南实际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25年,云南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广大青年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各民族语言,深入开展共产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中国梦成为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青年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增进青年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注重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注重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施中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落实新时代中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建设大、中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青年学习了解党史国史、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争当“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推动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筑牢云南各族青年“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开展青年国防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依托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教育和引导全省高校学生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形势、中国特色和国际状况进行比较,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形成正确认识。面向全省中学中职学生,广泛开展“中国梦”“与人生对话”主题教育,引导他们从小确立人生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公务员及青年干部职工严谨做事、诚实做人,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青春力量。面向全省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全省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全省农村青年,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强化农村青年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积极适应新媒体发展,建好青春彩云南媒体中心,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联网+”工作模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旗帜鲜明地在网上发出正面声音。实施“云南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增强网络正能量,消解网络负能量。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并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青年整体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发展措施:

  1.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改善课堂教学,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深入开展“挑战杯”竞赛等活动,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提供必要条件。将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申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突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深化教师评价管理体系改革。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创建,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加强青年学研究。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攻坚工作,探索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积极争取部属高校、对口帮扶省份和东部省份高校增加云南贫困地区招收计划。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开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招收残疾学生绿色通道,加强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关注少数民族青年教育发展,优先保障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提高寄宿制民族学校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加快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普及率和教育质量。在民族地区加强“双语”教学,创建民族文化示范学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有组织的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重走改革开放路、砥砺爱国奋斗情”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构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档案,通过制定学分认定办法等方式,把志愿服务纳入中学、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和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并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开展师生互动式、同伴共享式技能学习培训。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为有提升职业技能意愿的青年劳动者提供灵活多样、规范有效的培训服务。构建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5.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围绕云南“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重点培养引进一批青年拔尖人才;进一步加强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青年英才培养基地。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评选、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青工技能竞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创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加强对青年企业家、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及优秀青年公务员、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的培育,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各类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优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战略前沿领域研究,着力培养一批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海外引进并举,用好国内优秀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持续加大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力度,青年普遍掌握1项以上体育技能;按国家标准建设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和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健康云南建设。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考核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学校体育课时和课外锻炼时间,确保学校每天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青年学生每周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达到3次以上。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开展健身运动。开展青年体质监测,加强对青年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带动更多青年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引导青年形成合理预期,主动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社会风险。加强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心理卫生知晓率。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室,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或引进社会专业人才进行定期心理健康辅导。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时识别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降低青年群体心理疾病发生率。将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人员培训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志愿者,在企业、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并在县级人民医院专设心理健康咨询室。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服务残疾青年的专业康复训练,落实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青年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引导高校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做好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重点开展职业病监测,大幅度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进城务工青年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编撰和出版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在青年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禁烟宣传,让青年成为支持禁烟、自觉禁烟的主体人群。完善艾滋病和性病的防治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青年群体加强性健康和性道德教育,推广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减少艾滋病和性病的传播和蔓延。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青年婚恋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鲜明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落实结婚登记颁证,倡导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培育家庭文明。加强青年敬老、养老、助老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2.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举办各行业各领域的婚恋交友活动,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婚恋交友平台,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

  3.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大力弘扬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核心的婚育文化,坚决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特殊时期享有的法定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哺乳期间及男性青年配偶生育护理假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五)青年就业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活力明显提升。

  发展措施:

  1.推动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变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云南藏区、贫困地区、沿边地区和资源枯竭等重点困难地区的就业压力。发挥公共财政促进青年就业作用,完善落实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优先将新兴业态企业产品和服务纳入各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吸纳青年就业。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和社保等制度,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加大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适当放宽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条件。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农村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按规定落实好学费补偿、学费资助、助学贷款代偿、优抚安置等政策。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就业配套政策及法规。加强青年就业统计工作,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2.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青年提供就业援助,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适合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以定向培训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并按照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开展青年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开展青年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加大贫困家庭子女、青年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青年军人和残疾青年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

  3.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持续推进青年“双创”工作。加大青年创业金融服务力度,优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持续实施好“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拓宽创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依托信用信息,科学评估创业者还款能力,改进风险防控,降低反担保要求,健全代偿机制,促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等规范发展,灵活高效满足创业融资需求。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加大创业补贴资金支持力度,对毕业3年内(含毕业学年)在省内创办带动脱贫效果明显、创新示范效应显著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给予创业补贴扶持。建设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青年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办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展交会、博览会等创业品牌活动。着力培育服务青年创业的社会组织,建设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服务实体。继续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省级创业园区建设升级计划,发挥资源集聚和辐射引领作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对确有需要的创业企业、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可适当延长孵化周期。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显著提升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政策,实施青年电子商务培育工程。大力支持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工作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优先提供必要保障。加强对留学回国创业青年的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国内信息、熟悉创业环境、交流创业经验、获得政策扶持。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4.加强青年就业权益保障。完善青年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诉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青年对提升文化软实力贡献率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发挥重点文艺精品项目评奖引导带动作用,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创作生产激励当代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体现云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加强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配置,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项目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全省性展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交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民间文艺传承。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青年人均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加强云南青年与各国青年人文交流,学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讲好云南故事、传播好云南声音,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3.造就青年文化人才。实施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具备文化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熟悉国际人文交流、善于经营管理的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研究、领衔重点文化项目。加强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全省青年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创意服务、文化生产实践、文化经营管理、媒体融合发展、国际合作规则等方面培训,凝聚文化研究、创作、表演、传播、经营、管理、志愿服务等青年人才。

  4.优化青年文化环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增加青年题材报道内容和播出时间,大力宣传青年在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报刊和网络重点栏目、电视和院线黄金时段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

  5.积极支持青年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及时掌握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的动态变化,引领和指导青年文化实践。扶持以服务青年为主要功能的报纸、刊物、新闻出版、网站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引导和鼓励青年艺术表演团体开展公益性演出。促进企业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青年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益性青年文化活动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全省各类文化单位在五四青年节面向青年免费或低收费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鼓励青年文化阵地、青年文化团体等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接青年文化服务。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丰富和畅通,实现积极有序、理性合法参与。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各类青年组织在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青年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发展措施:

  1.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共青团改革,履行好共青团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三项职责使命,使共青团始终成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忠诚后备军。遵循新时代青年发展特点,不断加强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建设,强化共青团对青联、学联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创新共青团组织设置,更多更广地覆盖新兴领域青年和流动青年。教育广大共青团员切实增强先进性光荣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在青年中的模范作用和对青年的凝聚作用。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活跃基层团组织,完善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组织依托。充分发挥青联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广泛团结各族各界青年的功能,推动青联组织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在大团结大联合中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学联组织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发展培育青年社团,加强对各行各业青年的凝聚和服务。更好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更好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支持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2.着力促进青年更好实现社会融入。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推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加人生历练,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学校要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融入的针对性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积极促进少数民族青年和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当地习俗、更好融入所在社区。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独特作用,吸引和带动青年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不断培养和提升社会化技能。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多到社会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防止沉迷网络。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青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年个性发展、宽容青年失误的氛围,为青年更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3.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支持共青团、青联代表和带领青年积极参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各类协商,就涉及青年成长发展的重大问题协商探讨、提出意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政治参与职能。探索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为青年参与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推动完善民主恳谈、民主议事制度,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能力。推荐优秀青年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

  4.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各类建功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激励青年在各行各业积极创新,拓展工作领域和空间,形成发展新动力。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带头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建生态文明,共建中国最美丽省份。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志愿者等群体作用,为贫困地区改善区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摸清底数、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教育和就业创业在青年脱贫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贫困青年早日脱贫。坚持围绕大局、服务社会需求、突出青年特色,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5.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沟通交流机制,把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纳入法治化轨道。改进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作用,通过资金支持、提供阵地场所、培训骨干人员等方式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重点支持行为规范、运作有序、公信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青年社会组织,重点发展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发挥重点青年社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改善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民政部门和共青团、青联等群团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

  6.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解决重点、新兴领域青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增进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高校青年教师、归国留学青年等群体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参与。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主动联系新的社会阶层青年群体,吸纳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进入组织体系。创造条件推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交流,增进理解、认同和包容,舒缓社会压力,融洽社会关系。

  7.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加强云港台青年交流促进会建设,完善云港澳台青年圆桌会议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港澳台青年来云南创新创业平台,支持港澳台青年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找机会,为港澳台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帮助港澳台青年形成对“一国两制”的正确认知、对祖国文化的认同。

  8.支持青年参与国际交往。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以周边国家为重点,积极开展青年对外友好交流,拓展青年的国际视野。发挥“中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作用,努力推动“澜沧江—湄公河青年交流中心”落户云南。持续开展“中国—南亚商务论坛青年分论坛”“东盟青年企业家云南行”“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友好交流”“在滇留学生文化交流周”等活动,积极支持沿边各级团组织开展青年对外交流合作。完善选拔方式、丰富选拔手段,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国际交流。培养推荐青年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青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

  发展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有关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切实保障青年合法权益。及时了解和研判青年发展状况,监督涉及青年发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代表青年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推动及时有效解决青年实现发展权益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2.完善青少年权益维护法规和政策。按照建立健全涵盖福利、保护、司法等内容的未成年人法律制度的要求,积极推动修订完善云南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地方法规。以上位法为依据,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地方法规,有效防范暴力、色情、赌博、毒品、迷信、邪教等腐朽没落文化和丑化党和国家形象及革命先烈的信息传播。

  3.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拓展青年权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作用。建立青年权益状况舆情监测体系和舆论引导机制。支持共青团建设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平台和12355青少年服务台,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带动青年社会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维护青少年权益。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基层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进城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鼓励和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强监护缺失、受到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4.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贯彻落实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青少年禁毒工作,依法惩处涉及青少年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涉及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全覆盖,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青少年涉案涉罪逐步下降。

  发展措施: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青少年明确基本的法律底线和行为边界,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配齐配强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落实省直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面向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的制度规范。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平安云南建设内容,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统筹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发展壮大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2.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清理和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加大“扫黄打非”“净网专项”工作力度,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和非法出版活动,加强对影视节目的审查,强化以未成年人为题材和主要销售对象的出版物市场监管。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严格落实禁止在中小学校园周边开办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彩票专营场所等相关规定。依法采取必要惩戒措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案(事)件发生。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文化、网络出版、网络视听节目审查制度和市场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整治网络涉毒、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服务管理,依法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依法取缔无照场所。

  3.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各地工作规划和财政预算,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在全省各县(市、区)全面推开并不断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明确各类群体工作重点,建立覆盖完整、切实有效、主责清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职责,防止青少年脱离与家庭、学校的联系,确保出现不良行为时能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畅通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治的渠道,研究建立符合条件的涉案未成年人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治的程序。推动建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和在职业院校开设专门班级等工作,拓宽专门教育渠道。完善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矫治水平。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

  4.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深化未成年人司法改革,各级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专门机制建设,明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研究推进“少年法庭”建设工作,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多元化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格局。在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执行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落实社会调查、心理疏导与测评、分押分管、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强制辩护、合适成年人参与、当事人和解、附条件不起诉、分案起诉、法庭教育、回访帮教、犯罪记录封存、分类矫治等特殊保护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妥善安置附条件不起诉、适用非监禁刑、特赦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收容教养和其他刑满释放的青少年。

  (十)青年社会保障

  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

  发展措施:

  1.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扶持保障。健全完善残疾青年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残疾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保障残疾青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探索构建“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残疾青年帮扶工作。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营造全社会关爱、帮扶残疾青年的社会氛围。

  2.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帮助其回归家庭,有针对性地解决流浪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家庭困难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加大临时救助政策的落实力度,解决包括进城务工青年在内的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进城务工青年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

  三、重点项目

  (一)青年思想引领工程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重在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设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工作锤炼、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课程,进行阶段性集中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注重后续跟踪培养,动态调整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力量对各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全省每年培养不少于2万人。

  2.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坚持不懈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推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入脑入心,引导青年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教育全过程,搭建双向互动、社会实践、文化熏陶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公民道德宣传,宣传先进青年典型,开展社会道德实践,引导青年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挖掘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引导青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青年素质提升工程

  1.青年身体素质提升工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以足球为突破口,集中打造青年群众性体育活动载体,大力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时尚。培养青年体育运动爱好,经常性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操(舞)、健步走、传统武术、太极拳、骑车、登山、跳绳、踢毽等健身活动,力争使每个青年有1项以上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引导青年树立健康促进理念,在健康促进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青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实现定期抽样监测和公开发布监测结果,倡导青年形成良好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等常见病的发生率。改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不断激励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青年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拓宽培养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加快培养速度、提高培养效果。帮助农村青年掌握实用技术,提升创业就业能力,重点加强对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青年农民,尤其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支持和鼓励在职青年、创业青年进行夜校教育、远程教育,开展切实可行的素质提升培训。按照青年文化层次和需求,积极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

  (三)青年就业创业创新计划

  1.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按照“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规范化管理”思路,在企业、社区、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见习、实习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职业发展空间、技能训练机会的见习、实习岗位。开展就业见习岗位进校园等活动,把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各类社会青年纳入就业见习范围。把大学生实习纳入高校实践学分管理。加强青年就业见习培训和管理,提高见习实效。见习单位为见习青年发放的见习生活补助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帮助一批贫困青年转移就业、增收致富,重点围绕东中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促进贫困户新生代劳动力进城进园区就业,并做好组织输出和输出后的管理服务工作。充分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为青年参与就业见习提供补贴与支持。

  2.青年创业创新计划。积极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浪潮,大力实施“青创先锋”系列活动,持续打造“创青春”云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开展好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评选活动,持续开展“青年文明号”创新创效创优活动。培育建设服务青年创业就业的专业化团队,打造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博士服务团”“青年专家服务团”活动,深入推进“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等项目,积极开展鼓励青年返乡创业行动、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培育工程等工作。全面建设省、州(市)、县(市、区)帮扶体系,加强重点联系和跟踪服务。围绕破解制约青年创业创新的技术提升难、资金筹措难、人才培训难等问题,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深化创业创新、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采取结对帮扶、考察交流、搭建平台等方式,为青年创业创新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四)青年文化精品工程

  支持青年文化精品创作推广,支持青年文化创意赛事及文化体验,支持青年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推行“青年文化名家”人才计划。每年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涵盖各文化类别的青年题材文艺精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网络新媒体产品展播平台。在国家级文化、出版类评奖推荐活动中,每年向青年推荐优秀影视、网络、动漫文化作品不少于100小时,图书、报刊文字量不少于200万字,应用类网络游戏不少于3部、网络音乐不少于10首。

  (五)青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三项行动。一是参与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引导各级青企协会员单位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省、州(市)、县(市、区)农村致富带头人协会作用,示范推广科技项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发展绿色新兴产业的人才。二是共同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紧扣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定位,按照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要求,广泛开展面向青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年树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动践行绿色低碳节约的消费模式。三是全面推进省、州(市)、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成立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总队,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六)青年网络文明建设工程

  深入推进“阳光跟帖”行动,引导广大青年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争当“中国好网民”。发展壮大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持续广泛、强有力、有针对性地发出青年好声音。鼓励支持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制作推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喜欢的网络新媒体文化产品。加大对青少年新媒体领域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举办网络安全、网络技能、网络文化产品等方面竞赛,发掘、吸引、培养各方面的青年网络人才;加大网络文明队伍指挥协调系统建设力度,开发运行平台,形成管理机制,提升组织效能。倡导网络公益活动,使互联网空间成为青年成长的温馨家园。

  (七)云南青年志愿者行动

  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发挥共青团员示范作用,到2025年实现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突破200万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行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着力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转型升级,提高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机制化工作能力,培育青年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发展少数民族青年志愿者队伍。坚持以社区为主阵地开展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殊情况,构建科学合理、分层分类的志愿服务项目库,重点建立禁毒防艾青年志愿服务、民族团结进步青年志愿服务、生态文明青年志愿服务、帮困助弱青年志愿服务等体现云南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库,进一步开展好“沪滇志愿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多民族省情,运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开辟服务渠道,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做好重大赛事、会议及其他重要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助残助医、抗震救灾、环境保护宣传、公益支教、关爱农民工子女等活动。

  (八)青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程

  实施青年民族团结交流万人计划,每年组织民族地区青年与省内外各族青年开展互访、联谊活动,鼓励不同民族青年之间结对子、互帮互助。开展高校“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在20所高校举办图片、影视展和歌舞活动,宣传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宣传各民族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增强各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年中开展民族常识和民族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大赛。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边境地区和城市开展“中华一家亲,可爱城市共同建”活动,为外来少数民族青年融入城市提供帮助。鼓励各族青年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在青年群体中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鼓励青年人才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体育、教育等的交流合作与研究,加大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九)云南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青年交流工程

  进一步扩大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港澳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规模,提升交流质量。继续办好南亚东南亚、港澳台青少年实习实践、体验营、训练营和形式多样的交流考察活动,支持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港澳台青少年组织举办青年论坛,组织青少年开展常态化的结对交流和项目合作,促进相互了解。更加关注、关心在滇留学生,持续开展“在滇留学生文化交流周”等活动,加强在滇中外青年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文化理解和认同。举办好云南对外青年论坛、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青年联欢节等活动。

  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到2020年建成0.8万人、到2025年建成1万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全面参与基层社区社会工作,重点在青少年成长发展、权益维护、犯罪预防等领域发挥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扶持发展5个省内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机构,建立8个具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16个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实务实训基地、50个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在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方面,力争在每个“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配备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参照当地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指导标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完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有关政策,建立省级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全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信息管理平台,成立省级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协会,把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录入财政预算项目库,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十一)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计划

  1.实施农村青年“领头雁”培育工程。到2025年着力培养至少500名省级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广大农村青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发挥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会作用,积极整合各界优势,通过政策和项目支持、资金和技术扶持、创业和就业培训等措施,帮助农村青年实现创业发展、劳动致富。充分发挥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领办或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带动更多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加快培养一批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青年农民,并努力为基层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培养储备一批青年后备人才,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实施“青春扶志”行动。通过“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广泛开展扶志文化宣传、文艺创作和文体活动,弘扬扶贫帮困美德、自强自立品质。引导农村青年树立“安贫可耻、勤劳光荣”思想意识,激发贫困青年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思想上、精神上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充分发挥共青团育人功能,按照“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悟,送一份祝福”的方式,开展青春扶志课堂建设;及时掌握本地区返乡青年动态,帮助有就近就便再就业需求、有创业理想的返乡青年提升就业能力。引领青年通过“挂包帮”等工作主动参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组织农村青年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厕所革命”;以新兴青年群体“筑梦计划”为抓手,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青年文化活动。组织动员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资出力,献计献策,引导青年投身基层干事创业;广泛开展“我为家乡农产品代言”活动。以青年诚信激励机制为抓手,组织青年志愿者广泛提倡邻里守望、邻里互助、团结友善,促进邻里和谐;扎实开展好各类“敬老助老”“关爱儿童”活动,持续推进“各族少年手拉手”“民族团结代代传”等活动,促进各族青年交流交往交融。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推动规划落实的联席会议机制,团省委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支持青年事业的发展,注重加强青年发展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州(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负责推动规划在本地区的落实,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的问题,州(市)、县(市、区)团委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在规划实施中,要积极回应和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多为青年办实事。

  (二)发挥好共青团在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中的作用。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自身改革,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切实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引导青年识大体、顾大局,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服务青年发展阵地建设。大力推进“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建设,依托各级各类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对接,使其成为服务青年发展的重要阵地。

  (四)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完善支持青年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要将本规划实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服务青年的专业化组织或社会团体、基金会和企业的积极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青年发展。对各类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公益性青少年教育阵地和场所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严格落实对青少年公益项目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相关政策。

  (五)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的理念,宣传青年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推动本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六)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团省委负责细化青年发展规划的任务分解,明确时间节点、进度安排、过程控制,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有效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动态调整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规划落实。规范和完善与青年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体系,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信息,建立和完善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