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丽江市专场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07-13 10:00:00   【字体:

蔡祥荣:

感谢崔书记的发布。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据了解,鲁地拉镇是永胜县贫困程度最深的乡镇之一。请问杨红梅女士,你家作为易地搬迁安置脱贫户,请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家的脱贫故事。谢谢!

  

永胜县鲁地拉搬迁县城梨园安置点居民杨红梅回答记者提问

永胜县鲁地拉搬迁县城梨园安置点居民 杨红梅:

大家好!我叫杨红梅,来自丽江市永胜县鲁地拉镇大长坪村委会。我家四口人,带病的丈夫、孩子和八十二岁高龄的婆婆。自幼生活在贫困的山区,交通闭塞,饮水也困难,主要是靠传统的种植、养殖和打工勉强维持生活,住的是漏风漏雨的房子,艰辛的生活日复一日,看不到彻底改变的希望。

党委、政府开展脱贫攻坚后,对我家实行了“大手牵小手”的点对点帮扶,让我在大长坪村委会种植大户杨贵全家的花椒地里边学技术边挣钱,学到技术后,在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我种植了四十多亩的青花椒。两三年后,我家开始有了点稳定的收入,全家人都很高兴。

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1月,我丈夫突然昏迷晕倒,被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救治期间,病危通知书下了十多次,治疗费用花了将近二十万,自付费用和其他开支用了八万多元,加上后期的康复治疗费用,把家里的积蓄全部用完还借了不少外债,生活再次陷入窘境。驻村工作队员得知我家的情况后,当年就将我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丈夫之后几次住院的费用全享受了医保,同时,我家还享受了花椒提质增效、庭院经济、退耕还林等扶贫政策,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工作。

2019年,我家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搬迁到永胜县城梨园安置点,住上了漂亮、干净、舒适的新房子,小女高中毕业后去了广州打工。我和丈夫以前打工时学过空调安装与维修,搬到县城后,我了解到县城做空调安装和维修的师傅很少,于是,我聘请了当地的技术工人开始做相关业务,正在筹备开一个空调安装维修与销售的店。2019年,我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我家终于彻底脱贫了!

目前,我们请了老家的贫困户帮忙管护花椒,今年花椒挂果很好,我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我还充分发挥自己会傈僳族民族语言和在外打工经历的特长,积极参与社区工作,担任社区主任助理、计划生育宣传员、妇联主席、工会主席等职务,并承担了梨园社区劳务输出负责人的工作,今年共送出外出务工人员5批150余人。

脱贫攻坚开始后的四五年间,我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没有精准扶贫政策,我家还会在贫困中苦苦煎熬,我的家庭可能就在丈夫那场疾病中彻底垮掉。这份大恩很难用语言表达感激之情,衷心感谢党、感谢政府!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奋斗出更美好的明天。同时,我也会尽自己所能带动更多贫困户一起致富奔小康。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我这个问题请胡江海书记给予回答。普米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了解,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是全国最大的普米族聚居村,请胡江海乡长介绍一下,党委、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帮助牛窝子村整村脱贫?谢谢!

  

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胡江海回答记者提问

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胡江海: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宁蒗县新营盘乡地处宁蒗县城南14公里,国土面积224.2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委会55个村民小组,辖区内居住有彝、汉、普米、摩梭4种民族。全乡现有常住人口5911户231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15户7285人,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1509户687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0.56%下降到1.94%。未脱贫106户410人在今年6月底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新营盘村委会牛窝子村是全国最大的普米族聚居村,也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帮扶重点村。全村现有人口231户8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户159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在三峡集团的倾情帮扶下,全村于2019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抓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立足乡情、村情,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导向,提出“一房两业”的脱贫思路促进户户达标。“一房”即住房安全保障,“两业”即种养殖产业及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方案”,实施了65户农村危房改造,投入资金345万元,全面实现了“住人无危房,危房不住人”。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全村目前共种植苹果1250亩,木梨1500亩,其中,收入突破10万元的有2户,其余均在2万元以上。养殖业也是全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全村养殖牛10头以上的大户有11户,户均养殖生猪在4头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三是抓就业促增收,通过劳动力培训、组织化转移等方式,全村共转移就业21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6人,基本实现了户均一人外出务工,拓宽了收入渠道,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四是教育、医疗有保障。全村建档立卡159人,全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目前,无大病、重病患者,慢性病患者4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报销比例接近90%,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63人全部就学,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的就医、就学问题。

第二,抓难点,强化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人居环境。累计投入资金1683.60万元,完成了全村13.15公里的村内主道及入户道路的硬化工程,完成25820米入户饮水管道及大小水池15座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11座拦河坝的沟道治理工程,完成全村电力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了村文化活动室、村公厕、村垃圾收集池建设工程,实施了宽带网络进村工程,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改善。实施“乡村干部包村小组、公益性岗位人员包路段、农村党员和产业大户包农户、学生带动家长”的“三包一带”人居环境提升机制,完成了村庄美化亮化工程,大力推进了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彻底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吃水靠挑”的苦日子。

第三,抓主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我们坚持政策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坚持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发挥普米族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造血能力。正如村里贫困户熊建清的妻子森格哈姆所述,从2006年开始,她靠在丽江餐厅洗碗的收入来供两个孩子上学及维持生计,不幸的是,丈夫出了车祸落下了残疾,自己也查出患有糖尿病,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绝境,看不到明天的希望。正在此时,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普米村寨。她家被村民大会评议为建档立卡户,她想着打工洗碗也不是长久之计,就回了家,之后用三峡集团帮扶资金修起了新房子,在村干部和工作队的帮助下,用产业贷款养起了驴和猪,种起了苹果和木梨,再加上女儿女婿的务工收入,每年有六万多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面对三峡传媒采访她的记者,她由衷地说到“如今吃穿不愁、住进小洋楼、看病能报销、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进了厨房,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三峡集团,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家的干部。”

脱贫攻坚一路走来,党委、政府一路关怀,三峡集团一路帮扶,普米村寨家家户户住新房,条条硬化路通家门,盏盏路灯点亮村寨,如今的“牛窝子”已变成“金窝子”,幸福感笑在每个人的脸上,认同感说在每个人的嘴上,获得感印在每个人的心上。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