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大理州专场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07-17 10:00:00   【字体:

彭斌:

感谢精彩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提问。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请问,高校在帮扶大理干部提高脱贫攻坚能力上有哪些好的做法?

 

中共大理州委副书记、州委统战部部长袁丽娟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大理州委副书记、州委统战部部长 袁丽娟:

感谢记者朋友对大理州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支持与帮助。

在帮扶工作中,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依托人才、科研、技术、资源等优势,强化智力帮扶协作,突出“共建、共抓、共育、共享”,帮助大理干部提高脱贫攻坚能力。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共建”师资队伍,搭建优质教学平台。依托定点帮扶高校优异的人才、师资、资源优势,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为特聘教员,定期到大理开展教学活动、专题讲座,通过这样的帮扶,让大理各级干部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名师教学培训。如,北京大学结合弥渡县需求,创办“弥渡—北大讲坛”,组织了一大批北大专家学者为全县干部、群众开展“线上、线下”授课。清华大学在南涧县开设了“清华讲堂”,举办了60多期教育扶贫面授和远程培训班,组织了由专家学生组成的实践支队深入调研,为南涧提出了发展建议。在南涧思源中学开办清华高中班、初中班,与清华附中同步网络授课,助力南涧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南涧学子共享清华优质教育资源。其他高校也积极搭建各类教育培训平台,精心组织学校师资队伍为大理干部授课,切实解决了大理干部培训中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的问题。

二是“共抓”教育培训,精准提升干部能力。坚持把高校智力优势和大理短板及地方需求结合起来,共同抓好一线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相结合、分级分类的方式,实现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全覆盖,有效提升扶贫干部攻坚实战能力。2013年以来,累计帮助挂钩县举办“线下”各类专题培训81期,先后培训干部4837人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挂钩县举办干部讲坛131期、“线上”视频培训班120期,先后培训各类干部6.7万人次。建设完成57个教学基地,依托现场教学基地举办培训班350余期,培训各级领导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能手等10余万人次。

三是“共育”基层人才,打牢农村发展基础。紧紧抓住高校定点帮扶大理州的良好机遇,把破解乡村人才制约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培养,切实发挥高校人才“孵化器”作用,着力在“扶技”上下功夫,根据“订单式”需求,各所高校积极选派专家学者采取“一对一、手把手”帮带等方式,为大理培养了一大批乡村干部、技术人才、本土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基层人才队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帮助大理州编撰并出版了12辑(一县一辑)为一套的大理州乡土教材,为大理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帮助宾川县组织两期乡村振兴专题培训,重点培训县乡村干部以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宾川县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如,复旦大学为永平县长期培训培养乡村医生、开辟远程诊疗、技术带教设施帮扶,探索出了永平复旦模式。

四是“共享”优势资源,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各定点帮扶学校都是全国知名高校,在理论研究、产业发展、资源整合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所高校结合各自特点,积极帮助大理解决发展难题。如,同济大学选派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职员工、研究生参与云龙县城乡统筹、乡村建设等12个重点领域规划编制工作,为云龙县城乡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如,上海交大早于其他高校多年,在2007年就进入大理,建立了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深度、全面的研究洱海生态保护,为洱海保护提供了权威的、系统的保护方案和治理措施。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为剑川培训干部、美术老师,培养农民画匠、木匠、石匠,剑川成为中央美院的创作基地,助推剑川匠人走向全国、剑川木雕走向全国。中国传媒大学针对漾濞县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选派教师为全县各级干部讲授《县域电商的破局与思考—内陆型县域政府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实践与总结》公益讲座,分享各个地区经验做法,为精准扶贫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今天向媒体朋友介绍的只是9所直属高校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给予大理州智力帮扶的部分事例,是中央和省级定点扶贫单位给予大理倾力支持和无私帮扶的工作缩影,还有很多的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不胜枚举。我们将始终心怀感恩,继续在中央和省级定点扶贫单位的帮助下,继续深入扎实地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谢谢!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问常务副州长,自从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大理州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交流合作,请您介绍一下沪滇协作总体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消费扶贫方面的相关情况。谢谢!

  

大理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常务副州长李琰回答记者提问

大理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常务副州长 李琰:

感谢记者朋友对大理州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自2016年大理州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双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坚持高位推动,强势推进。浦东新区始终把帮扶大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派出精兵强将,用心用情用力,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攻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对大理进行对口帮扶,几年来,累计投入计划内财政帮扶资金12亿元帮扶大理,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安排浦东新区19个镇、127个村(社区)、85个企业、15所学校、14家医院分别结对帮扶大理州34个贫困乡镇、153个深度贫困村、15所学校、15家医院,实现了大理州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全覆盖。浦东先后派驻大理33名援滇干部扎根基层、攻坚一线,与大理干部群众并肩拼搏、携手奋战、合力攻坚。大理州也始终把沪滇扶贫协作作为重中之重,书记、州长多次率队到浦东新区进行汇报、对接、考察学习、招商推介。双方建立了组织领导、党政代表团互访、联席会议、考核评价等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机制,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助推大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在产业发展方面,2016年以来,浦东新区加大对大理州的财政资金帮扶力度,着力支持产业项目。大理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队赴上海招商引资,浦东新区主要领导牵线搭桥,积极推动,成功引进上海东方希望集团等8家上海企业帮助大理发展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建设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已建立扶贫车间75个,吸纳3158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523人。建设产业项目174个,带动贫困人口17.5万人。如,弥渡县在27个深度贫困村投入沪滇扶贫资金5585万元,建设27栋1100头养殖规模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在厩舍屋顶再建村级光伏电站,创新了“养殖+光伏”为一体的扶贫模式,形成了“厩顶发电、厩舍养殖”的高效产业模式,增加了贫困村集体收入,带动27个贫困村贫困户1.5万人增收。剑川县的“万头奶牛”也是这个模式,作为村集体经济资产,通过招商招租后,为养殖场吸收好的企业开展养殖工作,村集体经济可以获取租金收入,同时,贫困人口可以就近务工,获取收益。

在消费扶贫方面,我们主要围绕着如何把大理州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卖得好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在浦东新区的帮助下,我们每年都到浦东新区举办两次以上的特色产品展销会,由政府搭台、企业组织,到浦东进行现场推介。同时,在浦东新区建设了多个大理州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进行长期展示,通过现场推介和展示中心的展示,把大理州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推介给上海人,通过让他们认识产品、品牌以后,就可以在线上进行销售,不仅要卖得出去,而且还要卖得好。我们还通过浦东新区政府动员各方面力量,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采购大理州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实现优质产品直接进到上海,特别是浦东市民的餐桌上。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消费扶贫营业收入在1.2亿元左右,这个趋势还有可能会持续扩大。比如,宾川县是全国的水果大县,我们借助浦东新区这个平台进行水果推介,现在,“宾果儿”区域公共品牌已经以全新的形象走向全国。同时,包括诺邓火腿、漾濞核桃等这些产品都非常受欢迎。

通过产业和消费帮扶,全州各族儿女的“小康梦”“幸福梦”正逐步变为现实。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洱源县作为洱海的源头和全省的第一批脱贫摘帽县,要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请问洱源县委书记,洱源是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谢谢!

 

中共洱源县委书记李洋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洱源县委书记 李洋: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朋友们对洱源的支持、关心、关爱和帮助。

洱源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99户29895人,是洱海保护治理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以来,全县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地推动洱海的保护与治理,全力决战脱贫攻坚。

从发展的思路上,着力打造“三张牌”,推动绿色发展。

第一,打造“绿色食品牌”。在洱海保护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很多有利的措施,包括“三禁四推”事件,倒逼洱海流域产业转型,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深切感受到正是因为洱海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发展,才让绿色和生态成为了洱源的底色。现在,只要一提到洱源县洱海流域,大家都知道是采用有机种植模式。洱海保护给洱源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就是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几年来,我们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培养了4个现代农业庄园,6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了生态水稻7.68万亩、绿色粮油1.04万亩、生态蔬菜5.1万亩。我们还发展了木本油料、特色林果、特色花卉等产业,不断壮大生态扶贫特色产业,实现了洱海流域产业转型和脱贫增收的共赢。

第二,打造“绿色能源牌”。借用“风、光、水”打造绿色增长点,这几年,共建成了14个风电场,每年发电达15.8亿千瓦时,贡献税收9000多万元。建成两个光伏并网发电站,建成了5个村级光伏电站,还有0.1亿兆瓦以上的水电站44座,小水电上网电费收入接近2亿元。

第三,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洱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是中国地热之城,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这几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温泉康养休养度假产业,每年游客接近150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达到22亿元。

一路走来,我们深切感受到通过这“三张牌”的打造,一方面培植了产业,为保障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拓宽贫困群众产业就业的增收途径,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回答完毕。谢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