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文化强省专题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1-05-14 10:00:00   【字体:

发布会现场

5月14日上午,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文化强省专题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彭斌: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们继续召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十二场—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文化强省专题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省文联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建党百年以来云南建设文化强省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发言人罗杰先生;

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海江先生;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述云先生;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蔺斯鹰女士;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李琦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还有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省文联的相关同志,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一共有三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发言人罗杰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发言人罗杰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发言人 罗杰: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新闻界的朋友长期以来对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给予的关心、支持、关注和报道。下面,我就云南省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成果作简要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云南文学艺术获得新生和空前发展。一批军旅作家随南下部队入滇,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本土民族作家、诗人,相继出版中长篇小说、散文和诗集。以故事片《五朵金花》《阿诗玛》为代表的影片蜚声海内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成为领军人物,歌唱家黄虹、舞蹈家刀美兰、表演艺术家杨丽坤等在全国文艺界享有盛名。滇剧《借亲配》被拍成电影戏曲片在全国放映,彭国珍等滇剧表演艺术家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到德宏参加中缅胞波大联欢与傣族群众一起跳傣族舞传为佳话,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等, 都印证了云南文化繁荣、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空前迸发,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1988年举办的云南首届民族艺术节、1992年举办的第3届中国艺术节和1999年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演出当中的云南艺术元素,都是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志性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构建了立体化文化交流传播体系,生动展示七彩云南美丽中国的良好形象。

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云岭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云南好人”等评选活动,杨善洲、高德荣、朱有勇、杜富国、张桂梅等重大先进典型的事迹感动了云岭大地、大江南北,截至2020年12月,云南省共258人获全国道德模范,31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崇德向善、争当先进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截至2020年12月,全省共有全国文明城市9个,省级文明城市59个;全国文明村镇178个,省级文明村镇949个;全国文明单位243个,省级文明单位2231个;全国文明家庭23个,省级文明家庭120个;全国文明校园56个,省级文明校园121个。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省委深改委部署改革任务111项。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党的领导进一步巩固,党委宣传部管理文化职能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宣传文化系统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加大对文化领域立法指导力度,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2019-2023年云南文化立法的建议》,提出推进文化立法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工作保障和项目分工,推动出台《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深化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建立具有文化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级文化系统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30项,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减少到37项。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理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主体资格、人员身份、执法保障等问题,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相继完成了机构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建立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评价考核机制,出台了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国有文艺院团、图书出版单位、国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办法,以考核为导向,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广电传输网络整合、电影发行放映转制、广电系统电视剧制作机构剥离转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剥离转制等改革任务也顺利推进圆满完成。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实现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滇西抗战纪念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广电影视传媒中心、云南大剧院、云南文学艺术馆、云南广播电视集中集成播控中心、云报传媒广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4个、非遗中心27个、乡镇文化站1450个;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2项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石林、澄江化石地3项世界自然遗产、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手稿1项世界记忆遗产;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91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项、代表性传承人125人;8家图书出版社、9家音像出版社、6家电子出版社、128家期刊出版单位;影院369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15个,1个农村电影管理站,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小队780个;广播电视台137个、开办频道168套、开办频率83套;中短波转播发射台50座、电视转播发射台642座;印刷企业1283家,出版物发行单位3101家。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47家,其中5A级8家、4A级7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2个。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的历程,在云南境内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遗存了扎西会址、皎平渡口等467个革命纪念价值突出的红色旅游资源点,资源禀赋储量巨大,类型结构丰富多彩。

四是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推出。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节点,创作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鼓舞全省各族人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电影《索道医生》获得2014年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杨善洲》《木府风云》《茶颂》获得2014年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木府风云》《杨善洲》获得2013年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二等奖。电视剧《锻刀》获得2017年全国电视剧收视第一名,获得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突出贡献奖。广播剧《打工局长》《永远的更路簿》分别获得2014年、2017年第13届、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西南联大》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理论文献片类优秀奖。纪录片《落地生根》(第一季)2019年获得第13届中国纪录片创优评析社会类一等奖。《都是一家人》列入2019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目,获得2020年第32届电视剧“飞天奖”提名奖。近期,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举行了首映式,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目前,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累计104人次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数量为全国之最。舞剧《流芳》、话剧《农民院士》等一批文艺精品百花齐放,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一批美术、雕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收藏。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云南特色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784.32亿元,占GDP比重为3.38%。2019年,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实现增加值2392.29亿元,占GDP比重10.3%。2020年,云南报业传媒集团、云南出版集团、云南广电网络集团、云南广电传媒集团4户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2.59亿元,实现净利润8.76亿元。以省属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民营文化企业为重要补充、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格局、新局面初步形成。以云数传媒公司输出中国DTMB技术标准、《吴哥的微笑》旅游演艺项目、金边中国文化中心为代表,云南文化企业成功走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全省累计2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6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昆明市创建成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云南文博会、七彩云南赛装节等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

六是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在全国首创“国门书社”,在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口岸开办19家“国门书社”。先后在泰国、老挝、尼泊尔、缅甸成功举办“跨国春晚”,促进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与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共建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云南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实体书店10个,包括8个华文书局、1个“中华乡愁书院”、1个胞波书社。持续开展的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等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奋力拼搏的结果。

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再接再厉、一鼓作气,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届省委第十一次全会的决策部署,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三个方面着力,在新征程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担当好新时代文化强省的新使命。

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广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传统美德。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倡导文明旅游。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视听、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实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大对脱贫地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支持力度。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实体书店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加强云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国植物博物馆、云南革命军事馆、云南自然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加强文物、文献、文史工作。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对外传播内容、平台和渠道建设,加快推进国门文化建设,打造一批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增强文化传播实效,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

三是构建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文化要素全面数字化,推进已有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打造兼顾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文化强省。

建设文化强省前景光明、任务艰巨,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顽强奋斗,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彭斌:

感谢罗常务的发布。下面,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述云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述云发布新闻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陈述云: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衷心感谢大家对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先后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强省等重要部署,为云南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艺术创作成果丰硕。重大文艺活动精彩纷呈,省新剧目展演、省花灯滇剧艺术周、省青年演员比赛、昆明美术双年展、省新年戏曲晚会等活动让群众乐享精神大餐。全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主题,创作了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搬家》《云岭天籁》《刀安仁》《农民院士》《流芳》《梭罗花开》《独龙天路》《白鹭归来》等文艺精品剧目,真切书写、讴歌了新时代。《云之南·盛夏》等多组美术作品获得全国、国际性奖项。舞蹈家杨丽萍、省滇剧院青年演员陈亚萍、作曲家钟霄军等多位艺术家获得国家奖项。近年来,全省新创、原创大型舞台艺术作品50余台,全省入选“中国文化艺术之乡”20个,命名省级“文化艺术之乡”26个。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4个、非遗中心27个、乡镇文化站145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45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全省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场地、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保山市、楚雄州、曲靖市、昆明市先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实施了四批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建设者之歌”农民工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彩云奖”、“戏曲艺术进校园”、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三下乡”集中示范文艺演出等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文艺院团完成惠民演出49396场,观众人数达7000余万人次;省级院团共完成“戏曲艺术进校园”演出156场,大专院校学生观众超过20万人次,文化惠民得到了深入推进。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并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唯一项目。高标准启动云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实施“云南博物馆群建设计划”,积极推动8种博物馆集群和6个博物馆群落建设。截至目前,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正在申遗1项(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有世界自然遗产3项(三江并流、石林、澄江化石地)、世界记忆遗产1项(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手稿)。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91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居全国第2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0位),可移动文物42万件套78万多单件(居全国第12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项(居全国第12位,目前还有23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代表性传承人12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1项、代表性传承人1419人,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15项、代表性传承人3568人,县(市、区)级代表性项目7766项、代表性传承人12563人,并有“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个传统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28个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大理州“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例。

四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早在2013年,云南就出台了《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了“把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文化元素的注入贯穿于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各环节,2020年,出台了《云南省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聚焦打造文旅融合重点示范项目。近年来,先后建成建水紫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元阳哈尼梯田等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大理、丽江、建水等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小镇以及6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村,昆明老街、畹町边境风情街等多条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推出80条精品非遗体验线路和10条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开发了“云南印象”等41项精品旅游演艺节目,成功举办46项国际性文旅活动和100多项体育旅游赛事活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云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产品业态更趋多元,以民族舞蹈、节庆为主的民族文化娱乐,以民族服饰、地方工艺为主体的旅游商品开发,以民族风味餐饮为主的饮食文化等成为中外游客体验云南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

五是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主动融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用国际会议和多边、双边对话机制等渠道,积极宣传云南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设想,提出合作建议,签署合作协议,拓展交流渠道。参加“欢乐春节”“文化中国·七彩云南”“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等品牌活动,持续举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目瑙纵歌节等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合作,发挥仰光中国文化中心的传播平台作用,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组织承办两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跨境旅游合作论坛、中缅旅游合作论坛、第38次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工作组会议、第43次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工作组会议暨2019湄公河旅游论坛、印度旅行商协会年会、“山水相依·命运相连”澜沧江—湄公河文化旅游交流暨中老柬历史古迹自驾游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营销推广和中泰文化旅游友好行、澜湄文化行、中国—老挝旅游年、中国—柬埔寨文化旅游年、千名游客游“游神奇王国—柬埔寨”等活动,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开展线上宣传营销,提升了云南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潜力优厚的边境跨境旅游产品体系,提升面向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辐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为抓手,加强精品剧目生产;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为抓手,全力冲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以开展党史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为抓手,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为抓手,加快推进各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博物馆群建设。加快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提升全省文化软实力。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