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3-08-03 12:24:09   【字体:

二、生态系统名录编制

(一)背景和目的

云南地处北半球低纬度高原地带,境内高山耸立,峡谷深切,地势险峻,江河纵横,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各类群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云南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单元”。通俗来讲,就是指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功能,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滴湖水、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条小溪、一片森林,大到由一切生态系统所组成的生物圈,我们日常所熟悉的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具有产品提供、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净化环境、养分循环、休闲旅游、维持生物多样性、文化和美学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据测算,2017年,云南仅森林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价值就达1.68万亿元,高于全省1.65万亿元的生产总值。

摸清本底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基础。物种名录和物种红色名录的发布,基本摸清了我省生物物种的家底和濒危状况,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而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现状如何?是否也称得上“生态系统王国”?为此,我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了“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评估工作。评估工作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牵头,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组成课题组,成立了由熟悉云南植被的国内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由有关院士、知名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对该项工作给予指导、把关。

(二)评估方法和结果

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分类的方法和尺度有多种,本次评估是以《云南植被》关于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为基础,以群系作为生态系统编目的基本单位,根据收集和整理到的已出版的云南各类植被专著和有关文献,把云南的自然植被类型划分成生态系统类型,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公众对生态系统的认知等情况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归纳,最终形成《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该《名录》收录了从热带到高山冰缘荒漠等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共计14个植被型38个植被亚型474个群系。(植被型是指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的集合,如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植被亚型是指植被型内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有差异的植物群落的集合,如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山地雨林、落叶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群系是指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集合,如厚皮树-香合欢林、四树木-常绿榆林、杯状栲林等)。

今天发布的《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是迄今为止能够最准确、最系统、最权威反映我省生态系统多样性基本信息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研究表明:云南是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省份!该《名录》有以下方面的亮点:一是全国第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生态系统研究成果,也是全国第一个公开发布的生态系统名录,具有宝贵的创新性。二是进一步丰富了云南的自然植被类型,与《云南植被》相比,新增了2个植被型(季节性湿润林和荒漠)和5个植被亚型;与《云南植被》和《云南森林》相比,共新增200余个群系。三是对有关成果作了修正和补充,删除了《云南植被》中的“湿润雨林”亚型,同时对热带季雨林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订正。四是整合了沼泽化草甸和水生植被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共计2个植被亚型和71个群系。五是评估分析了各类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受威胁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云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是系统空间分布一般都很小,并且在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高度特化和变化幅度很小的系统组成和结构,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本次评估反映出我省生态系统结构和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也面临生物多样性和天然林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橡胶林和桉树林等人工经济林面积扩大、石漠化问题严重、过度放牧造成草甸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和矿产资源开发、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对此,必须区别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是对于集中连片而又具有全球或全国典型性、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或组成成份极为复杂、物种十分丰富的生态系统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对面积较小的可建立保护小区等方式来保护。二是对斑块化、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生态系统类型要打通关键环节,连通生态廊道。三是对保存较好的原生植被或原始天然林要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四是对生态功能退化明显的生态系统要采取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逐步开展生态修复。

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是一项渐进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不论是前两年发布的物种名录、物种红色名录,还是今天的生态系统名录,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还需持续更新、不断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坚持保护优先,把思想统一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上来。着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施生态系统保护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治理,系统修复。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大力开展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全面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三是严格法治,加强监管。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最严格的源头预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健全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坚决落实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生物多样性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坚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保护力度,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谢谢大家!

夏峰:

谢谢高副厅长的精彩发布,下面请孙航所长介绍情况。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