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19-01-30 15:00:00   【字体:

田虎青:

谢谢黄云波主任的发布。下面,我们请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介绍情况。首先,请中共泸西县委副书记、县长莫伟同志介绍情况。

  

中共泸西县委副书记、县长莫伟现场发布

中共泸西县委副书记、县长 莫伟:

金秋九月,中秋佳节前后,泸西县的贫困村热闹非凡,贫困户家的“亲戚”来往频繁,这些“亲戚”有的带着肉食、生鲜蔬菜、水果等到贫困户家中,与挂联群众一起烧火、煮饭,吃“家宴”、拉家常;有的带着酒水、饮料、香烟等,把挂联的几家贫困户叫到一起,每户贫困户凑几道菜,聚在一起“打平伙”,“同吃一桌菜,同饮一壶酒”,就像过节回到自己家一样。这是2018年中秋节前后,泸西县干部“感情融入”挂包户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有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脱贫难度大;有的贫困户对挂联干部缺乏信任,不理不睬;有的贫困户故意隐瞒家庭收入,哼穷叫苦,不说实话;有的贫困户甚至排斥挂联干部入户走访,意见较大∙∙∙∙∙∙∙∙∙

2018年9月27日,我带着自己从商店里买的“88烟”、云腿月饼、“泸西荞酒”来到挂包户张正兴家“打平伙”,我挂联的其他贫困户也拿着“东山洋芋”“苦荞菜”“土鸡蛋”一起来张正兴家“打平伙”。当我来到张正兴家时,张正兴已将家中整理得史无前例的干净整洁。我和挂联群众一边拉着家常,一边操办起“家宴”。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品尝着一碗碗带着乡村气息的饭菜,距离更近了,感情更深了,脱贫的动力更强了。

“我再也没有意见啦!”张云中在“家宴”中多次由衷地说。张云中是我挂联的贫困户之一。在此之前,张云中对扶贫工作不满意、不支持,总是在发牢骚,是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眼中的“钉子户”。在“打平伙”过程中,我沉下了身子与他拉家常、讲政策,嘘寒问暖,打开了他多年的心结,他认可了我这个“亲戚”,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后来,张云中从“钉子户”变成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先进模范。

在大家共同劳动、共享“家宴”中,贫困户觉得我们帮扶干部没有嫌弃他们,贫困户感受到了我们帮扶干部的真心和真诚,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同时,“打平伙”,让贫困户前所未有的重视起家庭环境卫生,把整治自己庭院卫生和个人卫生变成了一种行动自觉。

泸西县,4300余名干部与13177户53582名贫困人口,通过一场场“家宴”,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换来贫困群众从心底认同帮扶干部、认同党的扶贫政策。经过不懈努力,泸西全县实现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已脱贫12017户49190人,未脱贫1160户439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4%降至1.26%,并于2018年12月顺利接受省级第三方考核评估验收。

田虎青:

感谢莫县长的精彩讲述,下面,请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文广同志介绍情况。

  

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文广现场发布

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文广:

我来自杨善洲老书记的家乡,今天,借这个机会,我给各位记者朋友讲一讲施甸县扶贫中的“乐事”。

都说扶贫苦、扶贫累,但我们的干部在苦事累事中,也逐渐练就了“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基本功。

有刚开始扶贫入户被狗追了300多米侥幸逃脱、后来入户入到狗见了都不叫的趣事,也有山路走了一半鞋底掉了的哭笑不得事,还有结婚喜宴上劝新娘返校读书的较真事,更有变化很大的成就事,比如,我们当地山区群众家家都有炒茶的习惯,价格大概10多元一斤,一开始干部入户的时候自掏腰包买过“扶贫茶”,塑料袋打开才发现茶叶里都混着杂物,一根一根挑了还得过几道水才能喝。经过几年的产业扶持和发展,当地的古树茶、大树茶早已告别了粗制不卫生的局面,手工茶坊制作出的精品茶叶,最高的卖到上千元一斤,一般的也卖到了100多元一斤,原来管都懒得管的“茶树”,都成了香饽饽。再比如,摆榔乡尖山村关脚组建档立卡户李铭兰的儿子前几年外出打工,娶了个湖南籍媳妇,生了1个小孩后儿媳妇受不了山区贫苦的日子跑了,脱贫攻坚开始后,她家第一个报名搬迁县城,搬迁后一位施甸县旧城乡的姑娘喜欢上了李铭兰的勤劳肯干的儿子,经过相处两人便结为夫妻,如今李铭兰在小区里做保洁,每月工资2000多元;儿子与儿媳妇白天在菜市场卖菜、晚上在夜市里卖小吃,两人的月收入大概8000元左右。一年下来,一家人的收入可达10万元,日子过得别提多美了。

比如,施甸县木老元乡大地村臭水组的杨绍李,2017年,经过党委、政府的努力,木老元乡至大地村的新公路开工了,新公路占用了部分群众的土地和山林,因为群众不理解修路的重要性,项目进度缓慢。要致富先修路,吃够了不通路的苦,杨绍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深思熟虑,杨绍李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主动无偿捐献了自家的5亩土地,20多亩核桃林。有了杨绍李做榜样,群众纷纷无偿捐献自家的土地和山林,2018年初,新公路顺利挖通。还有木老元乡木老元村水沟脚小组村民阿福开,家中只有6亩山地,因缺少水源,土地贫瘠,土地产出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所需。儿子外出打工,工资仅够自己开销,女儿正在上大学,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阿福开夫妻的心病。党委、政府了解到阿福开家的情况后,本着“精准帮扶”的原则,联系到蓝心科技公司董事长,介绍阿福开夫妻到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打工,每人每月1900元的工资还包吃住。现在两个人的工资不仅可以解决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还能有结余。

“在蔬菜公司打工挺好的,包吃包住,工资够用了,同事好相处,公司就在由旺,重要的是老板和气,好相处,今年特意约老板来我家过节。”说起打工生活,阿福开喜笑颜开。过去,因总是放不下家里的土地故土难离,加上年纪大了还没技术工作不好找,夫妻俩只能有一天没一天地打零工。现在工作稳定还离家近,阿福开夫妻别提多满意。

再如搬迁至东安安置点的建档立卡搬迁户赵显明。全家有5口人,起初对搬迁持有抵触心理,经干部多次动员,宣传政策,充分考虑他家的实际情况,赵显明反复比较分析,便同意搬迁到后东安安置点生活。他感受到了搬迁带来的便利,孙女到东安小学就读离家仅200米,再也不用家长每天用摩托车接送孙女几次了,让家里的劳动力得到释放。在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儿媳朱来美在东安小学做起了包子生意,家庭收入明显增加,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6779元。赵明金对搬迁后生活十分满意,支持政府开展搬迁和拆旧复垦复绿工作,主动申请拆除了他搬迁前的老房子。

施甸这片土地每天都有很多脱贫攻坚的故事发生着,随之带来的是老百姓的信赖与支持,是干群关系的改善,是群众工作变得更有温度、更有热度、更有人情味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