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 15云南省筹备情况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12-04 15:00:00   【字体: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省林草部门在云南生物多样性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性保护措施?成效如何?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卫斌:

感谢云南日报记者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在座新闻媒体的朋友对林草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南接中南半岛,拥有除海洋、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核心和交汇区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林草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具体体现为四个率先和三个创新。

一、率先在全国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

2004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2005年启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2010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明确了112个保护对象。“十三五”以来,全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成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桐、云南金钱槭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从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在我省越冬黑颈鹤从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

二、率先在全国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

为有效解决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问题,1993年云南在全国率先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2010年率先启动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完善补偿机制,并于2014年实现了省域全覆盖。2014年以来,共核定野生动物肇事保险案件13万余件,兑付保险金2.97亿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群众损失。

三、率先在全国开展国家公园新型保护模式探索

1996年,云南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国家公园新型自然保护地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颁布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出台了中国大陆第一批国家公园管理政策与建设标准,形成了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模式,贡献了云南智慧。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保护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统筹发挥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四、率先在全国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云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将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分别明确为正处级和副处级,人员经费统一纳入转移支付预算。2015年底,省编委逐一批复了林业系统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编制,全省新增44个处级机构、1425个省级编制,切实理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夯实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五、创新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

云南边境线长4060公里,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为切实维护好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2006年以来,云南加强与老挝、缅甸、越南等毗邻国家联合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了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国西双版纳—老挝北部三省跨边境联合保护区域”;举办了“中缅森林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论坛”“中缅边境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研讨会”“中缅林业合作组第一次磋商”;与越南签署了边境林业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合作协议;加强与泰国、柬埔寨合作共享。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澜湄合作”新亮点。

六、创新开展林业科技“双十行动”

创新开展林业科技“双十行动”。以热带雨林、干热河谷、高原沼泽湿地等10个重要生态系统和云南松、思茅松、沉香等10个重要树种为重点,出台“双十行动”林业科技专项规划,科学开展保护和利用。建立了15个森林、湿地、荒漠、草原等生态系统定位站。“十三五”以来,列入国家林草局成果管理库科研成果160个,3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推广林业优良品种和技术234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33个,“云南核桃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获2018年度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七、创新建立较为完备的林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为促进云南林草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目前,已建立各类林木种子生产基地5551个、82.8万亩。建成国家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8个。建成重点种质资源库16个,收集乡土树种800余种、近万份,初步建成了云南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体系。审(认)定林木良种810个,审查授予注册登记植物新品种581件。收集核桃种质资源2005份,建成了全球保存深纹核桃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的基因库。建立了镇沅千家寨、双江勐库等13处野生茶树和古茶树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和保护点。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持续增加,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已成为中国大叶茶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基地和世界大叶茶树资源保存数量最多的资源圃。

下一步,全省林草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大局,守好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态资源,弘扬生态文化,展现生态文明,共享生态福祉,推动绿色发展,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此,我也衷心希望在座位各位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云南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云南力量!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谢谢!

  

中科院昆明分院代表、中科院西双版纳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胡华斌回答记者提问

中科院昆明分院代表、中科院西双版纳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 胡华斌:

谢谢中国日报的记者朋友,也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对植物园的关注。

植物园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保护植物的“诺亚方舟”。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位居世界第三。由于自然生境的丧失或退化、野生资源的过度采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保护野生本土植物已成当务之急。

中国现有植物园、树木园和药用植物园近200个,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其中,中国科学院下辖的有15个。2013年,中科院联合国家林草局、住建部以及生态环境部共同启动建设植物园联盟,旨在促进植物园规范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科院落实“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的牵头单位,近年来,推动实施了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通过本土植物受威胁等级评估、野外核查、针对性地开展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科普教育等手段,确保本土植物不再有生态灭绝的危险。

目前,已有14家植物园在北京、云南、陕西、新疆、广东等15个省区开展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工作,覆盖我国国土面积超过1/3(37%),通过各地区本土植物编目、专家评估和野外考察,确定了各地区本土植物野外受威胁情况,针对受威胁严重的植物,采取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科普教育等多种手段,降低其灭绝的风险。

截至2019年末,已有2620种严重受威胁本土植物在植物园内得到有效保护,占受威胁植物总数的42%,其中62种植物已开始野外回归工作。许多植物的特殊用途被发掘,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近几年对特色油料植物星油藤、风电行业急需的轻木以及驱避蚊子和跳蚤的勐腊毛麝香(也叫跳蚤草,对防治登革热有一定作用)等植物的开发利用。同时,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建言献策,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已有11份建议报告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接下来,我们计划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进程。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植物园、自然保护地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目前,一些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如:万科集团、润城集团等)表达了良好的意愿,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和我们一起谋划、实施“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一些珍稀植物将在城市社区安家落户,结合这一行动,相应的环境教育、科普宣传也随之展开;我们也将对这些珍稀植物在社区的生存状况进行长期监测,这也是丰富和拓展植物迁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在这里,我也真诚地欢迎大家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考察、指导。谢谢!

宗霞:

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踊跃的提问,也感谢发布人专业详尽的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2021年5月在昆明召开。COP15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大会,对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会落地昆明举办,是云南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海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机遇。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最美彩云南”,坚定不移地走出了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信息量大、新闻点多,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们能够充分地宣传好、报道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并持续地关心、关注、宣传、报道好COP15的各项筹备工作,报道好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的各项活动,为迎接COP15大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热烈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