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综合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1-09-13 10:00:00   【字体:

宗霞:

谢谢于副主任的发布。下面,进入现场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

人民网记者:

请问于老师,种子保存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谢谢!

于富强: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从种子运送到种子库到入库冷冻保存,有8个处理工作环节,之后,还有很重要的活力检测(通常是萌发实验),以及分发共享。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规范,产生的所有数据都要及时准确地录入数据库。在各个处理环节,种子库工作人员都需要认真细致并善于思考,因为会碰到许多之前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物种,在清理过程中还可能会碰到有毒、有刺、过敏源等的种子,都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储备好信息数据为将来服务。

另外,在整个种子库保存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难题,包括采集(种子太少,或没有种子);储藏(干燥和-20℃冷冻仍不能保证少数物种在10-20年以上长期存活的“顽拗性”种子),再生(萌发困难,如冬青种子,必须尝试胚的组织培养)等,以上的困难,都需要好的种子生物学研究团队探索。

谢谢!

 

 中国建设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建设报记者:

据了解,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云南省规模仅次于滇中引水工程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目标是促进滇池水环境的改善,项目于“十三五”期间实现竣工验收。请问,该项目主要效益、作用发挥如何?谢谢!

赵永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点工程,于2018年12月竣工验收。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行与滇池联合调度管理机制,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调度、安全运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工程和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截至2021年8月底,累计向昆明补水40.01亿立方米,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生态补水效益方面。截至2021年8月底,已累计向滇池补水37.21亿立方米。通过向滇池补充稳定优质的水源,与昆明市已经实施的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等治理措施协同作用,滇池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态补水效益显著。

二是城市景观效益方面。工程输水线路末端为亚洲第一大人工瀑布公园提供了必要的景观水源;清澈的牛栏江水通过全长约29千米的盘龙江河道穿城而过,汇入滇池,促进了极具特色的沿江城市景观带建设,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应急供水方面。昆明属严重缺水城市,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供水压力将长期存在。特别是2020年云南省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近两年城市供水形势十分严峻。2021年前8个月,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向昆明补充城市应急供水91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主城区城市供水量的30%,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补充城市应急供水28000万立方米,为昆明提供了可靠的应急备用水源,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供水压力。

四是防汛抢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德泽水库所具备的错峰削峰调洪应急调度,为下游地区河道两岸防洪排险处置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五是兴利调节方面。工程通水后有效改善了昆明市盘龙江、大观河等河道水环境状况,工程退水区螳螂川流域水资源短缺形势也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一水多用的综合效益。

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作为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施行两年多来,取得哪些成效?谢谢!

曹永恒: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云南日报对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工作的关心和帮助,也谢谢各位在座的记者朋友,对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是省人大2018年8月通过的,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两年多。我们认为,《条例》的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明显加速,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省上下、社会各界的共识共为。二是保护措施更加有力。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开展资源本底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强化督察检查执法监督,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得到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防线进一步筑牢。三是保护成效显著提升。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保护网络体系,科研监测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成果显著,生态补偿、有害生物安全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入。

谢谢大家。

宗霞: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提最后一个问题。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据了解,云南省植被较好,但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等因素,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请问,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成效如何,水土流失有哪些变化?谢谢!

赵永军:

感谢记者朋友对水土流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积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坚持“治理+监管”两手抓两手都硬,大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地生态治理、退耕还林(草)、低效林改造、面山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预防面积14887平方千米,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实现“双下降”,自然生态明显好转。

根据2020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2020年,云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00616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54%。按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5个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全省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67113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6.70%;中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4196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11%;强烈水土流失面积为8886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83%;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为6539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0%;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为3880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86%。

监测结果与2015年相比,“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4111平方千米,下降3.93%。其中,全省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72平方千米,下降14.77%;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517平方千米,下降18.83%;强烈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536平方千米,下降22.21%;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420平方千米,下降19.42%;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增加4035平方千米,增加6.40%。云南省16个州市水土流失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与2015年监测成果相比,2020年年底全省水土流失变化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水土流失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二是2020年全省水土流失强度为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四个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均明显减少。三是轻度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增加,主要是中度及以上等级流失下降后转变为轻度水土流失,全省综合防治成效明显。

谢谢!

宗霞: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到此结束。非常感谢记者踊跃的提问,也感谢发布人详尽的解答和全面的介绍。

各位记者朋友,云南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维护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刚才,发布人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云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干货满满,信息量大、数据详实。希望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能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向全社会宣传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部门在保护云南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巨大决心和做出的不懈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关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倡导生态、环保、绿色、健康新理念,为COP15大会的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